hua818 发表于 2024-12-4 05:06:37

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演播与批评研究:革命主题与扶贫题材的诗性表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1年第4期,总第209期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目录

批判性研究

7批评中的解释/彭峰

18 对“本质”的艺术批评/张佩杰

艺术界时评·202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线上演出(一)

29 古典形式的现代转化——2021年全国优秀舞台美术剧目之一书面讨论/毛晓宇、林杰、张志伟、赵谦

37个革命题材的诗意表达——2021年优秀国家舞台艺术剧目笔谈(二)/王静波、张静、柯凡、谢永军

45 脱贫攻坚主题中的人性探索——2021年第三期优秀民族舞台艺术剧目笔谈/王玉玉、李志远、孙红霞、王雪峰、郑雷

55 当代舞台的现代转型——2021年全国优秀舞台艺术剧目第四次笔谈/陈曦、李玲、辛雪峰、李晓菊

理论深度·影视研究创作的中国风

63 “电影观”下的家国理想:中国早期电影的理论开创/张晓勤、张哲伟

77 中国电影诗意的呈现与缺失——中国电影与中国审美精神的历史关联研究/林琳

91民俗文化视角下的国产动画母亲形象建构——以哪吒五版动画故事为例/张岩、王敏

观察和思考

104 仇英(节)《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从吴汉《金瓶梅》研究开始/王怀义

119 传统哲学中的“类”概念与“文”的创作/王析翊

135 18、19世纪英国美学中的如画理念/廖亦奇

遗产

146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困境解析/周仁、李新兰

艺术作品

159 沉静

https://img0.baidu.com/it/u=1613211109,374682368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67&h=500

第160章 唐琪儿,郭秋枫,唐万琴

封面 颜平油画《大明湖之春》

封底为昆剧《梅兰芳梅人》、莆仙剧《伞上行走》剧照

凤三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从军》、蔡雕剧《新刘三姐》、上党梆子《秦岭花开》剧照

封底唐杰作品《终结》

批判性研究

学术主持人:彭峰

■批评解释/彭峰

[摘要] 解释与描述不同。描述的目的是传达事实,而解释的目的是阐明意义。相比之下,描述比解释更客观,解释比描述更灵活。如果仔细区分,解释还可分为形式分析、意义解释和理论解释。我们可以将意义解释称为低层解释,将理论解释称为高层解释。低级解释通常表现为意向主义解释,高级解释通常表现为反意向主义解释。通过解读,我们不仅可以确定作品的风格,还可以明确作品的范围。风格和类别都与作品的意义密切相关。

【关键词】口译;风格;类别;意图;反意图

■对“本质”的艺术批评/张培杰

[摘要] 艺术批评应以“本质”为导向,警惕艺术领域反本质主义带来的诸多弊端,引导艺术创作从知识主题回归本源,即艺术本质。这并不要求艺术批评寻找唯一的本质、建立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主张批评家真诚地表达、坚持和修正自己的审美判断,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做出艺术评价。艺术批评必须面向具体的作品和现象,警惕理论殖民,吸收有效的理论,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对内容的解读。批评的目的不是重复已有的范式,而是分析作品并讨论未来艺术的可能性,这不可避免地与艺术的本质有关。应该更注重形式而不是内容,因为形式是艺术的灵魂。面向本质的艺术批评可以帮助艺术的本质历史性地显现出来,克服“系统批评”的弊端,促进艺术的自我更新。

【关键词】本质主义;艺术批评;智力上的劣势;理论批评;诚意

艺术界时评|2021国家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线上演出(一)

策划:本刊编辑部

学术主持人:王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1年全国优秀舞台艺术剧目线上展演将于3月2日至4月15日举行,“云”上呈现的17部戏曲作品集中展示昆曲、京剧及地方优秀作品近年来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政策的支持和指导下创作的歌剧。

这些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弘扬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了不同题材艺术的独特性。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已经存在了近千年的戏曲文化。它是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以古典形式为基础的。它不仅保持了以武术技巧为代表的戏曲形式和品质,而且在现代艺术观念的视角下,从表现主题到审美气质,从表现手段到文化品格,都展现了古代戏曲在现代生活中的接受和更新。

当然,也有一些作品关注现代革命题材。他们通过现代革命实践的艺术表现,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华古代文明现代转型过程中,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复兴、文化复兴所发挥的核心作用。效果,尤其是通过长期舞台创作经验积累的此类题材,以及作品和形象中蕴含的英雄色彩,赋予了该剧浓厚的史诗风格。

近年来,随着中国扶贫工作不断推进,中国消除贫困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如何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中国人民在社会治理、国家建设、人民福祉方面取得的成就?核心在于对中国人民人性的深入认识。聚焦脱贫攻坚主题的人和事,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中华古老文明的中国人民自我创造、自我成就所塑造的典型。

在行走在现代生活中的中国,各行各业的人们,无论平凡还是伟人,无论草根还是精英,当他们的人生故事通过戏曲演绎搬上当代舞台时,日新月异的变化。舞台艺术手段可以使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历史,更加丰富多彩地呈现出艺术与生活相得益彰的现代辉煌。

以上四类作品,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在不同门类的题材中深刻蕴含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用鲜明的个性化创作展现了建国100周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戏曲的重视。它的成立。现代艺术实践。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及相关研究机构的17位戏曲学者用理论评述,从文本和舞台上阐释了上述剧目的创作方法、艺术成就和改进空间。 - 播放格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也指导了百年来不断再创作的歌剧文化实践。

■古典形式的现代转化——2021年全国优秀舞台美术剧目书面讨论/毛晓宇、林杰、张志伟、赵谦

■革命题材的诗意表达——2021年全国优秀舞台美术剧目笔谈(第二部分)/王静波、张静、柯凡、谢永军

■探寻扶贫主题的人性——2021年第三期优秀民族舞台艺术剧目笔谈/王玉玉、李志远、孙红霞、王雪峰、郑雷

■当代舞台的现代转型——2021年第四期全国优秀舞台艺术剧目笔谈/陈曦、李玲、辛雪峰、李晓菊

▼京剧《延安往事》剧照▼

理论深度·影视研究创作的中国风

【编者按】电影虽然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但它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滋养,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随着中国电影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无论是在电影理论研究还是电影创作上,都必须关注如何打造“中国风、中国风”。本专栏的三篇文章将从中国早期电影的理论研究、电影诗性的呈现、中国电影的人物建构三个角度,通过具体实例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推动对此问题的思考。 。 。

https://img1.baidu.com/it/u=3070655745,31935146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50

■“电影观”下的家国理想:中国早期电影的理论开创/张晓勤、张哲伟

[摘要] 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遵循两条平行的发展轨迹。一是根据文学、戏曲等艺术形式进行改编,由此衍生出中国电影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皮影剧”概念;二是在“皮影戏”理念的基础上,出现了主要表达家国理想的民族主义创作理念。 “皮影戏观”的出现和民族主义艺术创作思潮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的早期形态。本文结合中国早期电影理论的环境、代表作品和思想观念,结合史料,旨在梳理中国现代电影理论的形成路径。

【关键词】中国早期电影;电影观看次数;民族主义

▼《影与电影》书与影▼

■中国电影诗性的呈现与缺失——中国电影与中国审美精神的历史关联研究/林琳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具有在人间寻求精神自由和超越的诗意本质,强调用美学和艺术为心灵提供诗意的栖息地。中国电影要传承中国美学的诗意本质,需要深入电影本身,立足中国美学思想,从比较的角度思考和探索诗意表达的镜头组织原理,例如情景交融,叙事平实舒缓,表演以形传神。风格体现了《俊勇》等中国电影诗意表达的具体路径和运用方法。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好莱坞电影的长期影响,中国观众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艺术原有的平和、淡雅等审美情趣被淡化,质朴迷人的诗意叙事被冷落。追求商业利益的电影为了迎合观众,制作和运营方式不断强化现有的叙事模式,导致电影中出现了图像粗糙肤浅、快餐式叙事、过度依赖“外表”等问题。表演,导致电影创作在叙事、类型等诸多方面的固化。周期性的发展导致诗性的丧失。

【关键词】中国电影;诗意的性格;推介会;缺少

▼电影《小镇之春》剧照▼

■民俗文化视角下的国产动画母亲形象建构——以哪吒五页动画故事为例/张岩、王敏

[摘要]本文切入民间文化的视角,审视1979年至2019年五部哪吒题材动画作品中哪吒母亲形象随时代变迁的建构轨迹。从《哪吒闹海》到《封神榜传奇》,母亲形象由虚拟到真实的转变,隐含着人们安定乐观的精神追求; 《哪吒传奇》和《我是哪吒》用女娲和莲花妈妈来比喻,传达了人们对母性之美和实用性的信仰;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母亲形象走下神坛,其所展现的民间文化元素反映现实,传递人性的美好与真实。文章认为,母亲形象的变化展现了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融合,给国漫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母亲;哪吒题材动画

观察和思考

■仇英(节)《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从吴汉《金瓶梅》研究开始/王怀义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吴晗通过梳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流传过程,验证了《金瓶梅》的创作时间。这项研究隐含着长卷与小说比较研究的思想。由于条件所限,吴晗无法全面掌握这一时期《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流通、收藏和消费。尤其是他未能考察仇英及其追随者模仿的《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过程。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们艺术审美情趣的变化,使得长篇绘画、小说、戏曲的创作基本遵循同一方法。这就是明清笔记中《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并列的现实基础。与张版的《清明上河图》相比,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城市风貌、家庭结构、社会生活等与《金瓶梅》有更紧密的互文关系。梅”。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 《金瓶梅》;审美情趣;创意方法;互文性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台北版) 部分房屋,两幅丝绸,彩色 34.8×80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统哲学中的“善”观与“文”的创作/王析翊

[摘要] 在传统文化中,“圣人之义”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的广泛共鸣,是因为圣人能以类比、以类立形象、以类为荣。 “类”在哲学中有两个价值:“体”和“用”:从实体的角度来看,类与道、神、理、善、真等范畴有意义地相关,它与认识对象的本质。 、规则和共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类”还包含方法、手段、功能、推理等含义。 “类”的哲学价值对“文”的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文”表现为在造型、形象的塑造上追求概括性、概括性的形象,形成有别于传统的风格。西方艺术。形象塑造;同时,以“档”作为“文”的标准,体现在实践中对简约风格的追求。对于传统美学来说,“类”是审美认知活动的重要原则。这就是中国人的理想美——“阶级美”。

【关键词】班级;文学;阶级美;中国人的理想美

■18、19世纪英国美学中的如画理念/廖亦奇

[摘要] 如画的概念在18、19世纪的英国盛行。这是英国人观看和描绘自然风景的一种审美方式。它是英国审美情趣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缩影,见证和弘扬了英国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如画不是一个孤立的、非历史化的概念,而是一个与18世纪英国美学有着深刻关系的美学概念。首先,如画的发展有其理论和实践前提。现代美学非常重视感性认知。如花通过想象的工具体现其现代审美特征;其次,如画概念的发展本身也有着悠久的渊源。直至今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界已经讨论过这一过程。但如画这一美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发生在18、19世纪的英国;第三,作为现代先锋,如画对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浪漫主义文学和风景画成为18世纪英国最受世人瞩目的两种艺术形式。

【关键词】风景如画;风景;兴趣;想像力;文学;艺术

遗产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审美困境探析/周仁、李新兰

[摘要]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色彩、构图、形象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但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审美变化的冲击下,它们逐渐失去了市场。究其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朱仙镇木版年画不再具有传统的情感寄托价值。年画背后的“人与物”的情感联系在现代社会已经被打破。这也让朱仙镇木版年画陷入了当代的审美困境。作为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任传承人也在积极求索创新,力争走出当下的审美困境,以现代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

▼刘海玩金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年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演播与批评研究:革命主题与扶贫题材的诗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