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2-5 08:20:06

云南南路美食街确认保留,升级版将引入更多本土餐饮企业

云南南路是与几代上海人一起成长的历史悠久的美食之乡。此前有消息称,云南南路所在的余庆里地块已被纳入城市更新征用范围,这让不少上海居民依依不舍。

不过现在,大家不用担心,只要想想美食广场升级归来后吃什么就可以了。

好消息

云南南路美食街,确认预订!

上海城市更新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规划设计部经理 徐景云:升级版的云南南路美食街将引入更多上海本土的餐饮企业,希望与周边的大世界融为一体共同打造更有烟火气的舞台和美味的美食街。特色主题地标街区。

美食广场得救了,我们在期待它回归的同时,不妨回顾一下它的前半生。

已有数百年历史

云南路包括云南南路、云南中路和云南北路,全长1261米。南起大经路、寿宁路,北至延安东路。

中路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南京东路;北路南起宁波路,北至芝罘路。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同治五年,1870年代竣工。

1850年代以来,云南路周边的戏院、茶馆和娱乐场所逐渐繁荣,出售食品和小吃的流动摊贩也开始增多。

20世纪80年代的云南路美食街

到了1920年代,云南路出现了一批固定摊位,这就是云南路美食街的雏形。其中,最早的固定大排档是1928年周忠胜在云南南路与淮海东路交叉口西侧开设的饺子摊。

买了很多大饼油条,刚过去就是天禅台,后面有小吃摊;就像山东的朝天火锅,不盖盖子的那种,里面塞满了肠、肺、胃。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摊位只是一排长凳,每个人都坐在里面吃饭。

云南路从事餐饮的摊贩大多是战乱期间从各地来到上海的。他们带来了家乡独特的美食风味;同时,经济实惠的特点也让这条美食街更加平民化。 。

“合作食堂”

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云南公路上的小商贩联合起来,创办集体所有的“合作食堂”,统一经营,自负盈亏。

云南中路270号原小金陵

但公私合作后,云南路上的餐馆数量实际上在逐年减少。金陵酒家、三合楼、老正行等酒家相继倒闭,洗心酒家、百乐门酒家则被并入虚雅酒家。

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里的商贩数量逐年减少,品种也越来越单调,特色也逐渐消失。 1978年之前,金陵路以北的云南路上只有7家餐馆。

有多凄凉?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云南南路合作社食堂员工萌生了以素代肉、少肉多素、用代食等方式克服困难、保障供应的想法。 “文革”时期,品种单调,质量下降,特色消失。

拥挤的人行道

改革开放后,沉寂多年的云南路卷土重来,人行道上出现了大量临时简易店铺;许多特色菜和小吃逐渐恢复,来这里的食客络绎不绝。

云南路上,从金陵路到延安路,沿街的摊位都摆在人行道上,所有的摊位连在一起。

上海除了门口有商铺和居民外,还有门挡不住的卫生间,其他的都是连在一起的。

两张长凳和一张木桌,人们相对而坐,在棚子下享用着各种美味佳肴。我只记得这家店买的是炸豆腐和粉丝汤,那家店是卖汤圆的。

只有小绍兴门口有棚子,但是可以在里面吃饭。当年,这里的鸡都是被活活杀掉的。杀鸡的地方就在隔壁的余庆里,负责人还是一位绍兴老汉。

20年前,云南南路77号小绍兴餐饮公司

小绍兴白鸡

新鲜排骨年糕

小金岭盐水鸭

大湖春的炸馒头

新美居的热羊肉

燕云楼北京烤鸭

https://img2.baidu.com/it/u=1237421995,10505464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12&h=394

德大大学的休闲西餐和点心

……

每个家庭都聚集在一起

舌尖上的上海经典味道

小绍兴的秘密

小绍兴的白斩鸡固然美味,但有多少人知道,这“美味”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

张润牛,小绍兴创始人。

当时,他在云南路摆了一个鸡粥摊,煮了一些粥。当时鸡不多,他就煮了大概五六只鸡,然后挂起来。

一不小心,煮熟的鸡肉掉进了下面装满冷水的桶里。丢了,又捡起来,立即切碎给客人吃。嘿嘿,没想到味道比直接加热的还要好,而且鸡肉还嫩。

小绍兴的“秘方”就此诞生。

此时,他们的厨房制作过程中多了一个过滤——煮熟的鸡肉必须冷却,然后取出放在台面上切碎,里里外外都嫩了!

“新鲜可用”

先得来位于云南南路36号,前身是1921年在藏南路177巷创立的先得来排骨年糕店。这家店的排骨年糕可以说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

“贤得来”招牌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可以用上海话读懂。路过的人们看到这个牌子,就喊“先得来”、“来得来”,闻到排骨的香味。 ,突然感觉饿了,忍不住咬了一口。

“仙得来”最早的一套排骨年糕售价约2角3毛钱,一块排骨1角7毛钱。如今,鲜得来一根排骨、两块年糕、一碗汤要20多元。

排骨年糕单汤套餐23元一份

要“咸”就如渴——肖金铃

如果我是一只鸭子,我绝对不会在云南南路闲逛。因为那里有一家小金陵饭店,听说一天能卖2000多只板鸭!

小金岭盐水鸭被誉为“江南第一鸭”。始创于1987年,以咸、鲜、香菜肴闻名。与南京风味相比,这里的板鸭经过改良,咸味大大降低。小金岭入口处排起长龙,成为云南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懂吃的人都知道,盐水鸭的胸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小腹骨头多,鲜嫩,更受时尚男女的喜爱。

红烧鸭肉的香气让口腔充满鸭肉的鲜香。咸肉和鲜肉的比例刚刚好。脂肪少,吃在嘴里不油腻。吃多了也不用担心发胖。一份盐水鸭配上一碗白粥或者米饭,非常适合夏天食用。

怀念正宗的上海煎饼

2008年12月,全新的云南路美食街再次亮相。此次新增洪长兴、德大、五芳斋、大虎春、烟云楼等老字号餐饮品牌。

大湖春专营炸馒头。老店原来开在四川路与汉口路拐角处; 2009年,他们在云南路开了一家新店。

关于这家店的名字还有一个传说:20世纪30年代,店主原本想叫它“大一春”(坤三声),想与当时流行的“罗春阁”竞争。那时的上海。下一个;但没想到,人们对“壸”字不熟悉,直接错读成“胡”——大湖春的名字不胫而走。

店主也犯了一个错误,干脆在店里放了一个大锅,里面装着大麦茶——这很令人兴奋。人家吃炸鱼配汤,他却没有,但是有大麦茶,他就喝了炒茶,喝了茶!

大湖春的特点

https://img0.baidu.com/it/u=1137291980,418433245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375&h=500

大湖春生煎的特点是里面没有肉皮冻,出来的馒头里面都是肉丸子。

生活条件不好,但还是有一些食客感兴趣。如果在店里吃了皮,就留几个肉丸在里面带回家,晚上还可以做汤呢!

另外,它是油炸的,皮脆,有点像锅贴,很好吃,不是像现在的“死皮”又硬。

热羊肉

1986年,第一家主营羊肉的个体经营火锅店在云南路开业。其灵活新颖的经营方式吸引了众多客户。

“从农村牵来一只羊,放在店前,上面铺上肉,然后送到食客的餐桌上。这种做法以前在国营店里是没有的。”

上海流行的小说《花儿》里也有关于热羊肉的文字,读起来颇为有趣:

”半个小时后,阿宝走进云南路一家热腾腾的羊肉店,点了两斤米酒、一锅羊肉、一盘羊肝,其他的就是鸡蛋饺、菠菜等。李丽进来了。 ,我嘴唇发干,指着菜单说,浑身发冷,我想吃一锅羊肾补补。

上海第一家北京烤鸭

说起北京烤鸭,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全聚德。只有老上海人说起烤鸭就会想到烟云楼。这么大众化的名字似乎与烤鸭格格不入,但却是上海最古老的餐馆。百年老店,主营北京烤鸭。

1936年,“烤鸭大王”梁师傅从天津带来的鸭子改变了燕云楼的命运!这种不好看的瘦鸭首先要风干24小时,然后烤近半个小时去除脂肪,然后厨师将肉切成108块,不能多一块也不能少。

老上海名流梅兰芳、喻振飞等各界名流经常光临,生意极其红火。解放后,烟云楼的烤鸭技艺进一步发展。作为上海为数不多的京菜馆之一,烟云楼京菜除了招牌烤鸭外,还讲究炒、炒、烧、煮、炸、煨、焖、烧、涮、蒸、烤、炖、绞、炖等,味道多种多样。

上海炸猪排

1843年,上海开埠。商贸逐渐使上海成为一个拥有广阔国外市场的城市,西餐也开始在上海流行起来。

1897年,德达西餐厅开业,主营德国菜。和中国人一样,德国人也是吃猪肉的行家,德达西餐厅推出了裹着面包屑的炸猪排,取名“维也纳猪排”,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这道菜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上海炸猪排。

也许国营西餐厅的服务不如很多法国、意大利餐厅,但这依然无法改变上海人对“海派西餐”的感情。上海西餐中,最经典的就是一碗罗宋汤、一份沙拉,还有这块上海炸猪排。

‍‍‍‍‍‍‍‍‍‍‍

‍‍‍‍‍‍‍‍‍‍‍

云南南路的每一家店都与美食有关,陪伴我们度过了无数饥饿的时刻。它不仅是一条老路,也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记忆。一条美食街带来一生的回忆,我们也期待新云南路美食街早日隆重登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南南路美食街确认保留,升级版将引入更多本土餐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