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学」选修课:引发死亡焦虑,探索生命意义
她原本以为只是一门普通的看电影、学理论的选修课,可课程的第一幕就直奔主题,突然,白发苍苍的“小老太太”给她灌输了死亡即将来临的紧迫感,她兴奋起来,“哦,你的选择是对的!”但选修课《影像中的生死》第一节课后,一些人就被“吓跑”了。一些学生被课上的视频或讨论所困扰,不敢再来上课。陆晓雅老师建议,经历过重要人物去世,或近两年受到死亡严重冲击的学生,不要选择该选项。
陆小雅的目标不是缓解死亡焦虑,而是适度引发死亡焦虑。
文|Barry
责任编辑:张炜
摄影|刑铁军
一串间隔的数字闪着荧光绿光,跳动在一条毛孔清晰可见的手臂上。23小时48分41秒,是他距离死亡还有的时间。数字在跳动中不断减少,直至归零。
2013年初春,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选修课《影像中的生死》进入第二轮。第一节课放映的是《时间规划局》的前17分钟,镜头停在了一个“生命”上。放映结束后,坐在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的教室里,大二学生袁雨霏按照老师的指示,摸着脉搏,感受着自己心脏的跳动,一拍一拍。她以为这只是一门普通的看电影、讲理论的选修课,可第一幕就直奔主题。突然,白发苍苍的“小老太太”向她灌输了死亡的紧迫感,她激动不已,“哦,你的选择是对的!”
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生与死、临终关怀、濒死体验、丧葬文化……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被提及的词汇,却勾起了学长毕薇乐的兴趣。当她问这是什么时,大人让她别看。她越想越好奇,“后来就害怕了,那是一种恐惧和好奇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觉。”毕薇乐想知道,“该如何谈论这个让全世界都难以谈论的话题。”
63岁的“小老太太”陆晓雅是这门课程的主讲人,她深知人们对死亡的忌讳与陌生,想通过这样的课程“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我认识一个家庭,因为亲人在春节期间去世,已经近20年没有过春节了。陆晓雅觉得,这种难以言表的伤痛,很可能让人抑郁。
“我们应该把死亡话语从哲学家的大厅和医院的白塔中解放出来,”她说。每学年只有一个学期,每轮有 12 节课,每节课展示的图像都是她精心设计的。——
第一节入门课,播放了《时间规划局》的片段,通过倒计时,把生命的有限性变成一种焦虑;第二节教育课,播放了《小猪课堂》的片段,探讨养了三年的小猪到底该不该吃,争论也延伸到了课堂上。这是陆晓雅“撬开”学生嘴巴谈论死亡的手段;当课堂上播放《死亡诗社》的片段时,学生尼尔为了反抗父亲的命令而自杀。“面对理想的崩塌,现实的冲击,死亡是唯一的选择吗?”陆晓雅问她的学生……有时,陆晓雅会让学生选择一部电影中的一个人物,站在这个人物的角度,写下自己的思考。
陆小雅的目标不是缓解死亡焦虑,而是适度引发死亡焦虑。
但有些人上完第一节课就被“吓跑”了,有的学生被课上的视频或讨论内容极大地打扰,不敢再来上课。陆晓雅建议,如果在过去两年内,曾经失去过重要的人,或者和别人有过感情,受到死亡影响强烈的学生,就不要选择这个选项了。
要么认真报考,要么退学。经过两轮开课,《生死图鉴》已成为北师大“名扬全校”的热门课程,选课难度也达到顶峰。2016年春季,《生死图鉴》“生死研究”进入第四轮,选课系统开启,一秒后,35个有限的名额就被填满。
死亡焦虑和生活满意度成反比,她相信国际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总结的这个公式,死亡焦虑深深地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人们会通过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抑制、取代或升华其他的东西。
陆小雅曾在课堂上播放过一部日本黑白电影《求生欲望》。男主角渡边是30年从未请过假的“模范”公务员,学生评价他“过着像个混蛋一样的生活”。得知自己得了胃癌后,死亡的威胁一下子把渡边从日常生活中“惊醒”,他用多年的积蓄买昂贵的酒、去赌场赌博、去舞厅寻欢作乐、单身多年的小姐姐约会、外出带人建公园……“这些行为背后,似乎有一个声音:‘我没过好日子,所以我不想死!’”陆小雅说。
“我只是跟我的学生说,如果你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安详地死去,那么你的生命其实需要:第一,让自己活得有意义;第二,让自己有价值。”陆晓雅一头灰白的卷发上,挂着一对精致的耳环。她从55岁起就再也没有染过头发,“决定接受自己的衰老。”
陆晓雅希望学生们不仅带着大脑皮层和理性来上课,更要作为一个完整、有情感的活人来上课。每次上课开始,她都会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名牌,放在桌子上,在发言前直接举起来,让学生感觉自己不再是某一行、某一列的坐标。
https://i2.hdslb.com/bfs/archive/3470148322cc9f8c1bcc31e1f374c0f751d472dc.jpg
死亡,依然是人类最孤独的经历,电影叙事可以帮助年轻人突破理性、结构化、重复性的学习,真正在精神上“遇见”世界。
有一次,课堂上放映了电影《病房》。女主角薇薇安·贝宁是一名患有卵巢癌四期的大学教授。片中有一段她很长的独白:
“这八个月的癌症治疗真的很有教育意义,我学会了如何忍受所有的痛苦。做心电图也许会有些不舒服,但比起做胃镜,或许是一种享受;整天穿着睡衣有点尴尬……但似乎比秃头更光荣;让以前的学生帮我做盆腔检查真的……丢人。我是故意的……但这或许不是最尴尬的事。”薇薇安突然俯身吐在床尾的黄色塑料桶里,盖在她光头上的棒球帽被掀离了床沿。“还能吐什么,我两天没吃饭了。”
看到女教授逐渐消瘦、奄奄一息,袁雨霏想起半年前奶奶去世前的样子,她早早离开教室,泪流满面。毕薇乐开始理解父亲的提议,如果有一天自己已经无法自理,他希望女儿能让他早点死。
有时电影放映结束后,陆晓雅不会立刻开灯,也不会让学生交流,而是让学生“自己面对自己”。“可以哭,可以羞愧……这些都是很好的人生感悟。”她会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提问:“那滴眼泪在说些什么?你为什么哭?”
60岁以后,陆晓雅每年生日都会重写遗嘱,她把死亡焦虑当成一种工具,“当我意识到死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情时,我就开始思考如何活得好。”
这个“工具”也开始在学生们身上发挥作用,有的学生拿起了挥之不去的画笔,有的学生学会了打鼓,还有的学生说上这门课好像帮助他们一点一点找到了自我,把生活重新缝合到了一起。
对死亡的恐惧减轻了很多。与死亡焦虑相比,对死亡的恐惧往往非常具体、非常有意识。在被陆小雅带领参观万安墓地后,毕薇乐开始对墓地探索产生了兴趣。毕薇乐觉得看墓碑就像“在和每一个生命对话,这时候,它们不是鬼魂、不是幽灵,而是仙人和长者,在给我们讲述一段生命的故事。”毕薇乐第一次发现,“原来死亡有这样的力量。”
“每个人,包括我自己,比普通人更关注‘死亡’这个问题,一定有自己的理由”,陆小雅在同名书《影像中的生与死》中写道,“献给爸爸”,编辑认为还是改成“献给父亲”比较好,“不!”陆小雅弯腰大笑,却没有发出声音,一种撕心裂肺的任性被放大。“那时候我想回到小女孩的状态,把这个小女孩和她爸爸的关系留住,我想我还在处理我的悲伤”,陆小雅说。
1987年夏天,身患肝癌晚期的父亲在闷热难耐的病房里去世,陆小雅和姐姐为父亲洗漱穿衣,相比于《入殓师》中男主角将生前用过的口红轻轻涂抹在逝者身上,父亲的下葬仪式显得如此仓促,仿佛只是为了尽快腾出一张床位,用衣服将遗体紧紧包裹,然后擦拭干净。
对父亲的思念从未减少。陆晓雅仍用父亲的日记写长途电话,还会去父亲住过的地方。她第一次出国旅行选择肯尼亚,因为父亲去过那里三次;伊朗,因为父亲去过那里;巴黎,因为那是父亲去世前最后工作的地方。陆晓雅在巴黎的卢森堡公园坐了很久。我父亲得了肝癌后,也曾在那里陪母亲坐了很久。当《人物》杂志的记者谈起这件事时,她泪流满面。
2012年,卢晓雅开办“死亡课”时,已经58岁,接近父亲去世时的年龄——60岁。“(这时候)我会死吗?”她退出了自己创办的NGO的一线工作,花更多时间陪伴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开办这门课,也是卢晓雅对抗死亡恐惧的一种方式,每一轮课后,她都觉得更踏实,“我知道我今年的生活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下去。”
四年过去了,陆小雅的恐惧已经越来越少了。
1月25日,她接受了手术。这是她32岁切除乳腺肿瘤以来第五次手术。陆晓雅笑着说:“我算是老手了。”“好吧,既然你是研究生死科学的,那我就给你起个称号,乳腺癌患者?”陆晓雅低着头笑着。
赤身裸体躺在病床上等待手术的陆小雅写了一首诗,“我躺在手术室外面/只能看见天花板/但我那顽皮的目光/一定能穿透白色的无聊/到达天花板。射手座/看一看玫瑰般的星云……”
采访当天,陆晓雅正在养老院探望身患痴呆症的母亲,她戴着一条红色针织围巾,这是已故大学同学送给她的,每年陆晓雅都会选一天戴着它去上课,这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仪式。她会给学生讲已故同学的故事,告诉他们“生命不是可以理所当然的事情”。
有时,陆晓雅会想起文革时期在八一湖游泳时看到的那些头上插着钉子的死尸,想起被派往陕北当赤脚医生时那个患痢疾而死、半路被扔掉的两个月大的女婴,还有17岁的陆晓雅看着18岁因病去世的好朋友连连,骑着驴子,摇摇晃晃地,“走进了乌云里,再也没有回来”。
我们整理了选修课《影像中的威胁与死亡》中提到的6部电影,如果你对“生与死”这个主题感兴趣,不妨花点时间去看看: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4399957858/1000
時間計劃局
简介:未来人类可以操控时间,随意改写自己的年龄。在人类社会中,无论一个人活多久,年龄永远固定为25岁。因为没有自然死亡,为了避免人口膨胀。人类社会已经抛弃了过去的货币,用时间代替。当一个人的时间用完,他就会死亡。
小猪教室
导语:阳光明媚、舒适的四月,某小学六年级2班的孩子们迎来了新老师杏老师,而与之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猪,杏老师提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计划,就是在未来的一年里,六年级2班的大家一起饲养、照顾这只小猪,等它长大了再一起吃掉它。
死亡诗社
简介:威尔顿预科学校以沉稳端庄的教风和高录取率而闻名。作为其毕业班的学生,理想是考入名校。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廷的到来,如一阵春风。一反传统名校的严肃刻板,基廷带领学生们在校史楼里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命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读出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们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
生命的渴望
剧情简介:市政府市民课长渡边宽治是近三十年全勤的模范公务员,但他和同事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一个月后,渡边病倒了,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胃癌,他已经时日无多。几个月后……
“心灵病房”
简介: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医生,令她没想到的是,医生确认她得了卵巢癌,病情已经发展到晚期,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从伤心、抗拒到最终接受这一切,感觉自己仿佛走过了千山万水。
送葬者
简介:有一天,一则广告吸引了道古的注意:NK社,帮忙出差,工资高,工作时间短。道古来到NK社面试,社长佐佐木经过再三追问,终于说:这是棺材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一方面,他对逝者的遗体感到不舒服,另一方面,他又要向妻子和朋友隐瞒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的不平凡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还不够?更多精彩故事请关注“人物”微信公众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