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更新实践:空间赋能与以点带面的探索
写在前面:空间艺术季活动通过赋能公共空间,将建筑空间改造、区域更新、视觉艺术设计和公众参与社会活动完美融合。是对现代城市更新理念的生动诠释。本期演讲嘉宾:徐益松(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
空间赋能艺术建设城市——上海城市更新实践以空间艺术季推动人民城市建设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杨浦滨江等地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社会治理等情况进行调研。特别是,他在考察杨浦滨江时做出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人民城市由人民建设,人民城市为了人民”等重要指示。以杨浦滨江片区空间改造为代表的上海城市更新实践,在规划理念上注重空间赋能,充分挖掘和发挥空间自然元素所蕴含的生态、人文和经济价值;在工作实践中,注重以点引领区域,利用空间举办艺术季等“文化活动”,有效激活空间更新的持续活力;实施机制以众筹、共治为重点,通过协调政府、公民、市场等多主体协商,不断增强公民对人民城市建设进程的参与。不断增强公民从城市空间提升中获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现代国际都市空间治理领域规划资源的能力水平。
以“空间艺术季”为载体,赋能滨江空间
新时代规划资源管理始终以国土空间源头管理为己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引导人民高质量生活。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上海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特别注重空间作为城市生态、区域经济和社会人文载体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城市更新实践活动。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英文缩写“SUSAS”)就是其中之一。
艺术季传承和弘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精神。虽然是以展览的形式,但通过空间艺术展览与城市有机更新实践的相互促进,赋予和展示了城市空间更多的内涵和价值。太空艺术季每两年举办一次。活动由空间场馆改造主展、实践案例展、区域联展、公共活动(SUSAS学院)等板块组成。其宗旨是“办一场展览活动,传播一个文化热点”,留下一批大师作品,美化一个城市空间”,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博会”。截至目前,已连续三届在黄浦江沿岸地区举办。伴随着“人民河”建设和滨江地区更新进程,对优化滨江地区空间结构、提升滨江品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黄浦江东岸相连
浦江两岸与上海城市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它们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是上海丰富的经济、社会和人文内涵的展示窗口。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内港外迁,浦江两岸的工业和码头功能已不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时代的进步,一系列的负空间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滨江地区的城市更新一直是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上海一方面积极推动滨江片区更新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另一方面,通过两年一度的“空间艺术季”,系统推广和展示滨江城市更新和公共艺术实践,不断为滨江公共空间资源的完善贡献力量。有能力的。
▲首届空间艺术季主展场:西岸艺术中心
从2015年规划成果和公共艺术品的室内展示,到2017年工业遗产文化的重塑,再到2019年场外,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通过与城市更新和公共活动的深度融合, “工业”河畔的“锈带”逐渐转变为“生活秀带”。浦江两岸作为上海全球城市功能品质标杆的形象逐渐清晰。空间艺术季活动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拓展。三个主展分别位于徐汇西岸机库、浦东民生码头8万吨粮仓、杨浦滨江毛麻仓库及距滨江5.5公里范围内。
▲第二届空间艺术季主展场馆:八万吨筒仓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19-11/14/58ba9c8b-b849-4c2b-84fc-46931dd69fe3.png
▲市民参观筒仓内部
徐汇西岸飞机库现已成为一家私人美术馆,与西岸其他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成的艺术场馆一起,形成了一条艺术产业链走廊;浦东八万吨粮仓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粮仓,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贯穿项目进行了建筑改造,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展示等多元功能,重新定义滨江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艺术季结束后,举办了许多时尚前卫的艺术活动,成为热门的艺术空间; 2019 今年的空间艺术季以上海造船厂的两个巨大码头和百年毛麻仓库作为展览场地,再次带领观众领略时空的魅力。沿着杨浦滨江5.5公里的岸线,每一件公共艺术品都试图与场地融为一体,成为景观艺术。从静态的装置展示到动态参与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历史空间与现代人文的“相遇”。 “对话”。可以说,空间艺术季活动通过赋能公共空间,将建筑空间改造、区域更新、视觉艺术设计和公众参与社会活动完美融合。它本身就是对现代城市更新理念的生动诠释。
▲第三届空间艺术季主展场馆:毛马仓库造船厂
▲毛马仓库公共艺术区展出的作品
▲毛马仓库规划建设版块展出作品
以“艺术季”为催化剂,激发城市更新多元实践
作为城市管理的“文化活动”,“空间艺术季”不仅作用于空间艺术季展区的定位,其“催化剂”和“标杆”作用也激发了空间艺术季的整体衔接和品质提升。 45公里的河畔海岸线。生态、经济、人文融为一体的空间赋能理念,进一步推动了上海城市更新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质量对标。
“45公里滨江连接”打造世界级滨水功能带
根据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两岸共设置十大主题板块,打造工业文明、海派经典、创意博览、文化体验、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等不同主题特色。艺术生活。杨浦滨江板块利用老工业遗存更新改造,以工业遗产为核心,打造历史化、生态化、生活化、智慧化的滨江公共空间岸线。在滨江腹地建设大型办公、商业设施,完善区域功能,为周边提供服务。公民服务。北外滩区位于虹口区南部,与陆家嘴、外滩隔江相望。作为“上海2035”国际航运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载区,在建筑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注重更大的区域联动,力争成为全球优秀城市中心活动区的标杆之一。徐汇滨江片区,从煤炭码头、散货码头的聚集区,通过一系列创意产业项目和特色文化场馆运营,成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浦东滨江片区规划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馆区域,总用地面积约188公顷。该地块位于黄浦江滨江接口处,堪称“小陆家嘴”。但为了延续世博精神,提升中心城空间生态质量,废弃了近1000万平方米的开发,保留了宝贵的绿地,同时将文化与生态结合起来,将支持上海大歌剧院等高水平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这些区域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但都遵循“空间艺术季”传播的空间赋能理念,坚持打造“人民之河”的总体目标。他们最终将串联起一个全球城市的“客厅”和一个世界级的滨水文化功能区。
▲杨浦滨江工业遗存改造为边境花园
▲杨浦滨江工业遗存改造为灰仓艺术空间
▲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一年/万年》(位于改造后的百七咖啡馆内)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230/616/528.jpg
▲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立方体花园》
“四大行动计划”引领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活动
按照“卓越全球城市”的总体发展要求,上海除了积极推进浦江贯通等重大公共空间建设外,还考虑市民多样化的活动需求,注重品质零散地块、闲置地块和小微空间的整治和功能。创建,将“空间艺术季”理念引入社区,实施持续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不断增加公共空间面积和开放度,提高公共空间覆盖率和品质。其中,社区共享计划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质量,着力改造社区负空间;创新园区规划聚焦产业区转型趋势,着力推动产城融合;魅力风情规划聚焦历史文脉保护传承难点,注重历史文物的活化利用;休闲网络规划聚焦市民健康休闲需求,提供各类高品质公共空间。近年来,城市更新项目遍布全市,类型多样,包括长宁上盛新所、静安新业坊等,活化历史建筑和街区;长宁愚园路、徐汇岳阳路、南汇新场古镇,延续历史文脉;静安彭越浦河社区被动空间得到改善,大量老旧小区得到改造;张江科学城、市北工业园区正在产城融合等。可以说,从空间艺术季开始,以黄浦江滨水区为轴,随着“四大行动计划”展开,上海形成了不间断、全覆盖、高品质公共空间城市更新的良好局面。
“共建、共治、共享”激发公共空间发展多重动力
在空间艺术季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我们积极协调政府、市场、公民三大主体,建立全过程的市场和公众参与机制,将空间艺术季打造成全过程的引导。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城市更新成果的实践过程。
▲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城市野》(创作过程及实施结果)
政府层面
市政府统筹掌控总体建设方向。由市领导牵头,市有关部门、区政府组成联席会议机制,将《关于做好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作为规划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讨论审议重要领域规划和建设方案,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规划资源部门将深化城市设计专题研究,加强天际线、色彩、公共空间、地下空间等统筹管控,并将相关要求落实到补充规划中;细化施工管理要求,充分运用立体审批等手段,加强重点领域项目管理,确保滨海建筑空间质量。区级人民政府牵头推动落实协调。区级政府要明确实施项目、实施主体、实施策略和时间要求,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市场水平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多种主体参与建设。为了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开发,上海推出了一系列适应市场的城市更新政策。比如,打破政府收储改造的单一路径,在释放更多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前提下,鼓励产权人按计划进行更新改造;实施“有计划”招投标、挂牌、复合出让等,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不断提高设计和施工质量。实施过程中,要始终盘算空间账、经济账、时间账,通过科学的发展时序和目标协调,平衡沿江一级开放与腹地开发的互动关系,统筹推进滨江保护与振兴。城市历史遗迹。重视,妥善处理当前投资与长期回报的关系,引导资金和市场向政府对滨江地区长远发展的战略构想靠拢。
社会层面
引入多元化的公众参与空间治理机制。改变规划资源管理的传统理念,公众参与的深度不再局限于规划编制阶段的草案公示,而是贯穿于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的全过程。公众不再局限于被动咨询,而是通过定期举办城市空间艺术季等专题活动,让市民感知并参与城市的更新改造;从公众参与的广度来看,公众参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激发社区自治的微观更新、动员全民为上海做贡献等。提供城市更新建议;例如,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引入专业力量扎根社区;例如,联合社区管理,在公共空间设立党建服务站,鼓励公民参与公共空间志愿服务等,让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空间建设、使用过程中。通过管理,我们能够获得与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 杨浦滨江公共艺术作品《迁徙》(市民与作品互动)
结论
六年来,空间艺术季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展会的主题和独特的形式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和非常积极的评价,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城市品牌效应。在未来的城市更新实践中,上海将继续举办好空间艺术季。一是进一步打造城市空间新模式,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以改善和提升空间品质为基础,深入开展城市更新,持续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人居环境,提高公众参与度和覆盖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二是进一步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能,放大活动倍增效应。协调政府、社会、公民三大主体,调动各方参与城市有机更新的积极性,通过城市空间品质提升和文化艺术活动管理形成倍增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密度的提高;三是进一步拓展展览活动新主题,扩大活动辐射影响。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在活动主题上,将逐步从滨水空间拓展至其他类型的公共空间;在活动领域上,也将逐步从城市中心向更贴近市民和农村的社区拓展。 。不断完善空间艺术季内涵,扩大活动深度、广度和影响力,为建设更具魅力、活力、温暖的人民城市贡献策划资源的智慧和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