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籍导演蔡楚生: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的杰出代表
他是全球200位最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中唯一的华人。他是中国电影百年史上影响中国电影的十大人物之一。
被誉为“世界级电影大师之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一百多年来,无数电影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他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就是潮汕导演蔡楚生。
人物|物体|简介|简介
蔡楚生
(1906年1月12日 - 1968年7月15日)
导演、编剧、制片人。
汕头市潮阳区通榆镇吉星村人。
蔡楚生1906年出生于上海,6岁随父母返回广东,在农村度过了童年。 12岁那年,他开始在汕头市一家商店当学徒。他积极参与工会宣传并喜欢戏剧和电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因工会活动受到迫害,不得不逃离广东来到上海。
在上海度过了漂泊的生活后,蔡楚生加入了一家小型戏曲电影公司,担任群众演员、场景记录员、布景设计师……为了画场景,他经常熬夜学画;为了写字幕,他练习了各种书法……由于他的坚持和努力,他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电影制作的各种技巧和技巧,为他成为一名高超的导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技能。
https://news.socang.com/NewsImage/2011/12/27/1645395017.jpg
一次偶然的机会,蔡楚生结识了明星电影公司著名编剧、我国早期电影艺术行业的先驱者郑正秋。郑出于与同乡的友谊而关心这个年轻人。同时,他以独到的洞察力,发现了蔡楚生的杰出天赋,并决定全力培养他。他推荐蔡楚生加入星影公司,并任命他为副导演。
从1929年开始,两年多的时间里,蔡楚生协助郑正秋拍摄了《战场上的小同胞》、《断琴房》、《桃花湖》、《红泪影》等六部电影。 ,展现了他的艺术才华。
1931年,经石东山等四位著名导演、摄影家推荐,蔡楚生加入新兴的联华影业公司,正式担任导演。中国电影界一颗闪亮的电影新星冉冉升起。
▲ 郑正秋(左)、蔡楚生(右)雕像
20世纪30、40年代,蔡楚生积极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至抗战爆发,先后执导了《新女性》、《迷失的羔羊》(1934)、《王老五》等影片。同时,他还创作了《飞花村》、《两毛钱》、《歌舞班》三部电影剧本。
抗战爆发后,蔡楚生从上海前往香港,团结了一些粤语电影工作者,积极筹划拍摄抗战电影。 1938年,创作两部粤语电影《血溅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的剧本。其后,他执导了展现沦陷区上海人民不屈斗争的影片《海岛天堂》(1939)和歌颂香港工人热心支持的影片《万里长征》(1941)。为了抗日战争。
建国前拍摄的1300多部影片中,最受欢迎的四部影片(《春水东流》、《渔灯》、《姐妹》、《城里的早晨》),除了《》 《姐妹》是他的师傅郑正秋编剧的,另外三部都是蔡楚生编剧的。他导演的《渔灯》(1935)是第一部在世界获奖的中国电影。该片还被拍成《春水向东流》(1947年)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首次音像制品同时占领市场的先例。而由郑君里执导的更是轰动国内外。
蔡楚生的一生在艺术创作上走的是现实主义和电影民族化的道路。他自编自导的大部分影片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指责旧中国社会和统治阶级的腐败,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呼唤解放的曙光。
——(汕头日报评论)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bed2e738bd4b31c6696be2095d6277f9f2ff887?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他执导的电影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有始有终,人物刻画细腻,内涵丰富,从多方面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
——(大话网评论)
20世纪30年代至1960年代,蔡楚生的电影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吸收了中国古典篇章小说的结构特征。影片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引人入胜。
——(南方日报评论)
他善于运用对比与呼应的艺术手法,将贫穷与富有、美与丑、善与恶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组合成对比意义鲜明的镜头,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浓郁的生活气息、乡土色彩、精致的细节,赋予了他的电影创作独特的风格。
▲蔡楚生(左三)与《渔光曲》主创人员
除了执导、拍摄、担任电影领军人物外,蔡楚生还发表了多篇散文、散文、电影理论、影评、回忆录。其中《对镜头剧本和文学剧本的一些看法》和《创作中的四个话题》阐述了他对电影艺术的实践经验和真知灼见,具有重要意义。
“为中国电影事业奋斗一生”是蔡楚生一生的追求。但不幸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灾难夺走了这位杰出电影艺术大师的生命。
1968年7月15日,蔡楚生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为纪念蔡楚生诞辰100周年,人们特意在他的家乡广东潮阳文光塔下修建了蔡楚生纪念铜像。
蔡楚生——这位毕生致力于中国电影发展、一次次创造奇迹的电影大师。他的名字将永远留在中国和世界电影史上,放射出永恒的光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