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全国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召开,发展新质生产力成焦点
3月1日,2024年全国“两会”纺织工业代表论坛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纺织服装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会上发表题为《发展新生产力,开创辉煌新未来》的主旨演讲。现将全文刊出,以飨读者。发展新生产力,开创美好新未来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
2024 年 3 月 1 日
一股生机勃勃的春风有腿,充满新意,意气风发。
中国式现代化是最伟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站在产业现实、时代潮流、国家战略的框架内审视发展,如何以新生产力赋能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建设和推进纺织新型工业化,是我们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见解。
一、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现状(一)纺织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
以《构建现代纺织工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为标志,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和自觉行动。
工业运行形势向好。 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降幅比2022年收窄0.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2%。 2023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织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9%,零售规模超过疫情前水平;服饰类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8%。 2023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及其对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
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 2023年,共有6家纺织相关企业跻身世界500强,4家纺织企业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品牌500强”。行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9.8%,成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策源地。 2023年,402家纺织企业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科学技术独立自主,步伐铿锵有力。制造创新、材料创新、产品创新体系化发展,纺织技术创新进入“跟随、并跑、领先”并存的阶段。高性能纤维产能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纺机自主化率超过75%,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国产化率超过50%。产业用纺织品产量稳定在1900万吨以上。集成创新道路畅通无阻,新领域、新赛道、新场景不断涌现,行业未来和未来产业发展正在快速稳健地前进。
时尚花朵盛开。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区域品牌协同发展,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马面裙、歌锦等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当代价值;中国设计、中国品牌、中国平台正在迅速崛起,正在赢得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尊重。
该行业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有效实施。截至2023年9月,纺织企业生产装备数字化率和数字化装备联网率分别达到56.5%和49.3%,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绿色创新有序开展,能源消耗、用水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等关键指标稳步下降。
区域协作高效、光芒四射。依托城市圈经济和流域经济,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耦合联动,集群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织里童装、曹县汉服等特色集群加速崛起,柯桥、盛泽等世界级集群引领力和辐射力显着增强。
(二)纺织行业面临的现实压力和挑战
从中央到地方,针对发展新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开放等政策密集出台,坚定信心、激励动力、作出部署、落实落实。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工业经济稳定复苏基础尚不牢固,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1、有效需求问题
1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上调至3.1%,世界经济正在缓慢进入复苏进程。国际纺织联合会第24次调查显示,纺织行业经营环境明显改善,2024年7月商业预期达到2021年底以来最高点。但全球经济扩张步伐依然缓慢,而人工智能技术、气候风险等因素正在对产业生态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球消费能力和消费者信心。国内方面,社会预期依然疲弱,市场需求仍需巩固。行业供给不能有效适应个性化、品质化、绿色化、体验式消费升级的需求,供需错配依然存在。
2.供应链稳定性问题
当前,巴以冲突、俄罗斯和乌克兰冲突持续延长,单边主义和集团政治严重损害国际体系,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合作。 2020年至2022年,全球每年平均将新增5400多项歧视性贸易及相关投资措施。受地缘政治影响,全球供应链体系出现明显萎缩和重组趋势。与2010年峰值相比,2023年我国自美国、欧盟、日本进口纺织品服装的比重将分别下降17.2、12.8、26.3个百分点。 《相关法案》导致我国棉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连续三年同比负增长。今年,全球迎来“超级选举年”,政局变化也将带来新的变数。
3、企业成本压力问题
受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行业综合制造成本普遍上升,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压力明显。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剧烈波动,增加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红海紧张局势导致航线受阻,导致亚洲和欧盟之间的航运时间增加10至15天,运输成本增加约四倍。劳动力、能源、融资等成本较高,成为现实挑战。
二、把握规律特点,发展新生产力
新质量生产力的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显着提高。它是一种以创新为引领、脱离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道路、具有高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品质。革命性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生产力的源泉。我们要充分认识新质量生产力概念内涵,理清逻辑,探索变化规律,构筑发展新优势,寻找发展新动能。
(一)发展新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
科技创新深刻改变全球产业的要素结构、发展范式、价值构成和产业生态,正在构建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全球科技日益呈现大跨度、深度交叉融合的新趋势,革命性、颠覆性技术正在加速突破。从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环制造等制造创新,到碳纤维、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3D打印材料、纤维能源、电子器件等材料创新,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能源领域创新,智能纺织品、高性能纺织品等产品创新以及系统性技术变革正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应用场景延伸。科技创新成为产业高价值和安全底线的决定性因素。已成为行业主动权和话语权的核心源泉。是构建诚信、先进、安全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的关键。
我国在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协调发展与安全,行业必须注重突破创新,培育新生产力、延伸新轨道、开辟新空间、创造发展新优势。
1、夯实基础,加快底层技术研究
基础创新是产业实现颠覆性创新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源泉。全球产业竞争焦点不断前移。我国科技创新进程从应用端开始,逐步回到前端研究和基础研究,导致发现和提炼“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弱,基础创新和源头创新不足。
我们要以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底层共性技术,以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正反馈。
2、提高预见性,布局未来产业建设
未来产业具有技术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和发展新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我国出台了《关于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行业要主动融入前沿技术趋势,对未来产业进行研判和定义,构建纺织行业新的时空体系。
(二)发展新生产力,要素配置是重要保障
重塑治理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组织流程、转变商业模式、创新生产要素配置,可以形成新的投入产出关系和更加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是新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国家正在加快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激发各类主体内生动力。以制度开放为核心的高水平开放,推动优质要素大规模、高质量跨境流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抓住配置三要素的重点任务。
1、加强资本赋能
资本具有跨时间、跨空间配置资源的能力。发展新生产力要求我们提高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用好科技金融工具,引导资金长期稳定投入产业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领域,加快形成产业-科技-金融新循环;用好普惠金融工具,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保障产业生态稳定;用好绿色金融工具,促进工业能源低碳消耗、生产过程清洁、产品供应绿色、资源循环利用。
2、加强创新转型
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在30%左右,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80%的水平。其中,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产业要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为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新生产力形成。
一是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优势互补的创新联盟,加快新产品向生产过程转化。
二是完善新国家制度。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能力,实现全球创新资源更高质量、更高效的内部循环和双循环。
三是建立创新容错机制。 “根源创新”呈现出复杂巨系统的特征,必须为开创性探索和颠覆性创新“保驾护航”。
四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推进,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区域协调
地区间基础条件差异较大、产业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纺织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区域协作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关键途径。
一些地方,一些所谓“高风险”行业“腾笼换鸟”。这种从地区角度看的“合理行为”,给整个国家产业链的健康安全造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和不良影响。例如,印染是典型的水资源依赖型行业,90%以上的产能集中在东部五省。近年来,部分地区印染受到限制,被迫搬迁。由于资源和环境限制,中西部地区难以承接印染产业大规模发展。这导致印染关键环节加速向国外转移,严重削弱了我国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各地区产业发展存在同质竞争问题。 “大综、小综”的产业体系不利于资源禀赋的利用。
发展新生产力需要要素聚集、优势融合、产业集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围绕数字经济、新材料产业、绿色产业发展集群。关注新疆与中亚五国的产业联系、黑龙江向北开放的发展机遇等重点区域的战略价值。构建城市群、省际、省内多层次协同创新网络,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配置生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发展新生产力,产业升级是关键。
新质量生产力的“新”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新优质生产力之“质”,关键在于通过产业新“质量、状态”带来发展新“质量、效率”。产业升级和业态创新不仅是驱动新生产力的重要场景,也是实现生产力体系转型的重要抓手。
1、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化生产力体系
数字生产力是新质量生产力的核心内容。 2022年纺织行业智能制造就绪率将达到14.6%,高于13.1%的全国平均水平;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意度将超过50%。网络化协同、平台化设计、智能制造、柔性供应链、智慧营销、沉浸式体验、丰富的数字化实践,加速行业的系统性变革和重构。
我们要抓住“人工智能+”新机遇。
最近,Sora、的Genie、Meta的V-JEPA等大型视频生成模型火遍网络。其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交互和模拟能力正在加速通用人工智能的到来,为人工智能应用开辟更大的场景。行业要利用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齐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做好人工智能的加码工作。
要抓住“数据要素×”的新机遇。
今年是数据资源进入企业财务报表的元年。数据资产化、资本化正在形成新的价值来源。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数据资产入驻案例是纺织的“化纤制造质量分析数据资产”。行业要做好专业数据的采集与清洗、标签与确认、供给与流转,建设一批工业多模态高质量数据集,打造可信数据空间。
2、以责任为核心的绿色生产力体系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达成历史性协议,“消除”化石燃料被写入文本。发展阶段和环境、产业规模和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强度,决定了我国工业发展面临更大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发展以低碳、资源效率、社会包容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在技术涌现中形成绿色产品、绿色业态、绿色价值,是产业体系完整性、安全性、先进性的有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打造可持续产业竞争力和未来话语权的关键。
打造绿色制造体系。我国每年产生废旧纺织品约600万吨,并以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循环经济成为解决资源约束的重要模式。行业要注重资源综合利用,从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到回收再利用,走“减碳、减污、绿扩、增长”一体化发展。
提高绿色增值能力。碳排放权、能源权、水权、排污权等正在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转化为绿色资产。近期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规定》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首个专门法规。 “碳排放有成本,减碳有效益”正在加速成为现实。纺织行业要树立环境资产理念,持续推进产品碳足迹等产品环境信息的管理和披露。提高环境资产增值能力和管理能力。
完善绿色管理模式。 ESG管理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推动机制。 《毕马威:2023年全球CEO调查》显示,69%的全球CEO将ESG作为创造价值的手段,并将其充分融入到自己的业务中。将于7月实施的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要求欧盟境内企业强制披露ESG信息。深入探讨ESG内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行业特色的ESG体系,是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力体系
当前,制造业呈现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特征,文化生产力是新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增强,促进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和业务融合,促进“新中式美学”的成长。 2015年至2023年,汉服市场规模从1.9亿元增长至144.7亿元。要挖掘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生产力。
扩展当代创新的价值。在2023年全球顶级授权商排名中,前五名时尚品牌的授权商品总收入将达到420亿美元。抖音用了两年时间,2022年实现商品交易额1.2万亿元,要构建以IP为核心的新文化价值生态,通过内容与产品的统一,强化文化的经济价值转化力。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文化影响力和时尚话语。未来的文化表达很可能是人机合作的表达,但人工智能平台并不是中立的。语料库的类型决定了平台输出的价值和文化倾向。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影响力,AIGC将是未来的主战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时尚话语权的提升,迫切需要建立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语料库,建立中国时尚AIGC,形成数据-工具-平台-产业的生态闭环。
3、发展新生产力,开启产业新征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生产力。要把业界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总体部署和各项工作要求上来。构建现代纺织产业体系,发展新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夯实基础、培育人才,以创新源泉引领行业
加强科技创新。聚焦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健康、航空航天、生态环保、国防军工等领域,推动先进纺织材料、智能纺织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推广。深入推进国家先进技术纺织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纺织领域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推动纺织行业人才创新示范服务平台建设。
布局未来产业。要布局以传统产业高端升级和前沿技术产业化为主线的产业链,构建未来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并链接。围绕工业领域、纤维材料领域、科技时尚领域,引导数据、技术、资本、人才等关键要素向创新主体汇聚。
(二)诚信创新,发挥制造力量,取得转型成效
顺应新型工业化要求,强基础、协同创新,发展现有产品和增量产品,加快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
打下坚实的制造基础。发展先进制造能力,强化行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不断完善从纤维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制造体系。
加强数字化创新。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行业信息基础设施,以全球视角思考数据要素价值,推动行业数据要素从连接到协作、使用到复用、叠加到集成的转变。
加强绿色制造。推动完善回收相关管理规定,加快废弃纺织服装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支持纺织全生命周期绿色评价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行业ESG信息披露体系、ESG绩效评价体系和ESG能力提升支撑体系。
加强文化赋能。推动全产业链流行趋势研究,持续激活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本土品牌软实力和时尚话语权。抓住人工智能重塑时尚话语的机遇,推动相关语料库和人工智能平台的发展。
(三)提质增效,发挥要素活力增强市场动力
按照发展新生产力的要求,激发劳动力、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挖掘市场需求潜力。充分利用党中央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装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契机,发展数字、绿色、健康等新消费,培育纺织工业智能家居、娱乐旅游、体育、国内“潮品”等领域成为新的增长点。多元化并拓展国际市场。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加快品牌国际化步伐。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引导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关键资源向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特、新”企业集聚。支持纺织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平台建设,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绿色发展赋能。
(四)扬长避短,发挥集群力量,整合全球力量
新发展格局必须发展新生产力。要统筹兼顾效率和安全,优化产业布局,平衡好就地升级、国内转移和国际资源配置的关系。在扩大高层开放到外界并为发展新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的同时,我们还将加强高质量和新兴工业连锁店的生根和完整性,并加强国家战略滨海的建设。
遵守全球布局。探索新兴市场并促进多样化和有效的生产力布局的形成。促进独立设备,流程和技术的产出,并鼓励企业通过并购,持股,战略投资和其他手段来实现全球发展。
促进区域联系。东部地区全面发挥了区域比较优势,依靠沿海城市聚集来加速世界一流的纺织工业群集的种植。中西部和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区域,政策和资源优势,从高起点开始从东方转移行业,并促进跨区域合作和福利共享的形成。机制。
建立一个现代集群。促进集群的专业,差异化和特征性的开发,并创建先进的制造集群,数字行业集群和绿色行业集群。抓住各个地区的政策机会,以支持新兴行业,例如生物制造和低空经济,并促进跨境整合和协作创新。
春天充满了勤奋,秋天充满了希望。世界是广阔的,世界是值得的。时间永远不会停止,不会浪费时间。让我们忠于我们的根源并取得实际的结果。我们应该采取现在的未来和计划,并在春季开始,并以新的质量生产力创造出辉煌的新未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