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包产生上下壁温差的原因及控制措施,你了解多少?
汽包上下壁温差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1、由于锅筒壁较厚,膨胀缓慢,而与锅壁相连的管壁较薄,膨胀较快,如果进水温度过高或进水速度过快,就会出现膨胀不均匀,造成焊接失败。口部可能会出现裂纹,造成设备损坏。
2 给水进入滚筒时,始终与滚筒下壁接触。如果给水温度与转鼓温度相差过大,且水进入速度过快,转鼓的上下壁、内外壁之间就会出现较大的间隙。膨胀差对汽包造成较大的附加应力,导致汽包变形,严重时产生裂纹。
3、规定了锅炉启动前的供水时间和温度。锅炉启动前的供水速度不宜太快。一般冬季不应少于4小时,其他季节应不少于2至3小时。前期应缓慢供水。
冷锅炉进水温度一般不大于100度,使进入锅筒的给水温度与锅筒壁温度之差不大于40度。对于未完全冷却的锅炉,可将进水温度与锅筒壁温度进行比较。一般差值应控制在40度以内,否则应减慢进水速度。
4、锅炉启动初期必须严格控制升压速度。由于水蒸气的饱和温度在压力较低时有较大的压力变化率,因此在压力升高的初始阶段,压力的微小增加都会使蒸汽的饱和温度升高。很多。
锅炉启动初期,水自然循环不正常。汽包下部水流量低或部分停滞。水向汽包释放的热量为接触热。放热系数很小,因此汽包下部金属壁的温度升高不多。
由于蒸汽在锅筒上部的锅筒金属壁上冷凝放热,导致锅筒上部金属的温度较高,这就造成顶部锅筒壁的温度较高并在底部降低。
由于转鼓壁厚较大,导致转鼓壁温内高外低。因此,蒸汽温度升高过快,会因加热不均匀而在锅筒内产生较大的温差热应力。
如图所示,锅炉启动过程中,下部先被水加热,因此温度高于上部。当炉体点燃产生蒸汽时,上部接受冷凝热,使温度高于下部。温差受下图约束。保护汽包安全,避免受力过大。
https://c61.cnki.net/CJFD/big/HBDJ/HBDJ199106.jpg
5、锅炉启动过程中,控制锅筒温差在规定范围内(40度以内)。
①点火前,水温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遵守规定。
②进水完成后,有条件的可通入底部蒸汽加热。
③严格控制升压速度,特别是0~0的升压速度。阶段不应大于0./min,升温速度不应大于每分钟1.5~2度。
④ 对角油枪应定期切换,直至下排四支油枪全部啮合,使各部位受热均匀。
⑤ 经过上述操作后,滚筒上下壁温差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当接近或达到40度时,应暂停升压,定期排放污水,加强水循环。待温差稳定并小于40度后,应继续升压。 。
6、锅炉启动后期仍需控制升压速度。此时,虽然汽包上下壁温差逐渐减小,但由于汽包较厚,内外壁温差仍然较大,甚至可能增大;
另外,在启动后期,滚筒所承受的应力接近工况下的应力,因此控制后期升压速度,防止滚筒壁上的应力增大。
7、控制停机过程中的筒壁温差。停机过程中,由于汽包保温层较厚,向周围散热较弱,冷却速度较慢。汽包的冷却主要依靠水循环。汽包上壁为饱和蒸汽,下壁为饱和水。水的导热系数比蒸汽大。汽包下壁储存的热量迅速传递给水中,使压力下降后汽包下壁的温度接近饱和水温。与蒸汽接触的上壁因管壁而释放蒸汽。导热系数小,传热效果差,温度下降慢,从而导致上下壁温差扩大。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①降压速度不宜太快,汽包产生的壁温差应在40度以内。
https://image.tech-food.com/images/product/bpic/2010-5/201055270_308628.jpg
②停机过程中,给水温度不得低于140度。
③为防止锅炉停炉时锅筒壁温差过大,停炉前应加水至略高于锅筒内正常水位。锅炉关闭后无需加水。
④为防止锅炉急速冷却,熄火后6~8小时内应关闭所有空门并保持密闭。之后,在汽包温差不大于40度的条件下,可打开烟道挡板、导风挡板自然通风冷却18小时。然后即可启动引风机进行通风。
8、热炉放水过程中,汽包上下壁温差最大不得超过40度。当温差达到40度时,应暂停排水。待温差稳定后,应恢复放水。
9、汽包内部结构设计采用环形夹套结构,大大减小了汽包上下壁温差。
10、为保证锅炉安全运行,保持汽包内水位正常稳定,设置双色水位计、电视监视器、电接点水等多种不同功能的水位监测仪表。用于水位报警目的的液位计。用于监测上下壁温差的测温点分布如下图1所示:
上下平均值之差作为监测的参考值。温差的控制主要体现在饱和温度变化率的控制,这取决于压力启动后的压力变化,压力控制更容易掌握。图1 温度热电偶上下相对,两侧靠近供水管道。
图2显示了饱和温度的允许增长率。从图中可以看出,初始温升为111℃/h(1.85℃/min)。这与滚筒的初始压力和初始温度有关。总温升也受到限制。
汽包水位通过连续排或固定排控制。锅炉的固定排开度受蒸汽压力的限制。如果不可能,则应调整燃烧速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