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818 发表于 2024-10-3 15:45:43

河北承德深入实施上医工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家门口看病更有医靠

人们在家门口就能靠“药”治病(主题)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关系亿万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近年来,承德深入实施“医院医疗工程”。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卫生信息化,建立分级诊疗、人才培养、疫情防控、基层医生、医务人员关爱保障等5个长期任务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基层卫生综合管理、医疗服务、急救急救、中医服务、医养结合服务五项能力,让群众就医更加在家门口。

“软件+硬件”结合

当人们看病时,他们不再寻找遥远的地方。

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乡镇卫生院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承担着维护基层群众健康的重要职能。

5月13日,我走进承德县安江中心卫生院。五层现代化住院大楼内,前来就诊的人络绎不绝。

“以前,卫生院不能做B超、心电图,大病就得坐公交车去县城看病。” 64岁的村民郭玉志说,安江镇位于承德县西南部,距离县城较远。长期以来,“看病难”是老百姓头疼的问题。

“八年前,我刚到卫生院时,卫生院大楼破旧不堪,医疗设备只有一台X光机。由于医疗条件差,很多病人不远千里到外地求医。全年门诊量仅5000余人次。”安江中心卫生院主任张学军表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卫生院不仅新建了带电梯的大楼,还越来越多地配备了彩色超声、心电图、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

在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软件条件也在不断改善。

肖丽静是一名工作了5年的医生,在卫生院承担起了自己的职责。 2019年,肖丽晶入住安江中心卫生院后,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外出培训。

“卫生院安排我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了三年的培训。”肖丽静说,培训期间,医院根据基层医疗业务特点,安排她到相关科室学习。

通过培训,肖丽静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还与三级医院的医生建立了长期的学习和交流渠道,为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针灸、推拿等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又安排了两名医生到承德县中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张学军说,每年组织医护人员外出培训已成为常态。

目前,安江中心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医学检验科等多个科室,成为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乡镇卫生院。为了更好地发挥医院的技术、设备等优势,承德县西南区域医疗中心也落户该院。

https://imagepphcloud.thepaper.cn/pph/image/206/140/387.jpg

“医疗中心辐射到周边六杖子、新杖子、东小白旗三个镇,发挥基层初诊和分级诊疗作用。”张学军表示,只有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才能吸引更多农村患者前来就诊,减少患者数量。远近求远的现象。 2021年,医院成为承德市首家通过省级社区医院评估验收的乡镇卫生院。 2023年门诊量将超过6.4万人次。

近年来,承德共投入5.5亿元,改扩建120个乡镇卫生院、667个村卫生室,新建社区卫生站297个,补充更新医疗设备2000余台套。标准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强。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率达到92%,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到100%。

到2025年,全市各县(市)计划建设1至2个以中心卫生院为龙头、辐射周边村庄,集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指导。服务副中心。

优质资源下沉

在您家门口挂一个“专家号码”

5月14日7时30分,承德县医院心脏病专家高日红来到安江市中心卫生院,穿上白大褂,步行至内科门诊。

“高医生,这个病人得了肺炎,已经输液十天了,晚上还在咳嗽。”王海燕医生讲解了李学东患者的病情。

了解病情和听诊后,高日红调整了患者服用的药物。

“每天都有县医院的专家来卫生院会诊,让我看病放心。” 54岁的李学东笑着说道。

今年4月起,高日红获得了新身份——安江中心卫生院副主任。

为更好优化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承德正积极加快以县(市)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县域医学共同体建设,带动乡镇卫生院协同发展,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8时许,保健中心突然接到求救电话。一名村民在干活时骨折,急需治疗。在安排救护车的同时,高日红将患者信息发送给县医院医界工作组。

“骨科已经安排好了,病人一到就给病人做手术,放心吧!”不到一分钟,县医院值班人员就回复了消息,一条“绿色通道”很快开通。

“随着基层医疗条件的改善,卫生院的病人逐年增加,医社成立后,县医院的专家都到身边查房、一起就医。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问。”王海燕说,她不仅去了医生社区微信群,还成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无缝、全天候沟通的平台。

https://pic1.nmgnews.com.cn/003/007/124/00300712497_14f48fe6.jpg

受影响的不仅是医疗专家、专业医护人员,还有远程诊疗、农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等。“不仅实现了以医界为主导的向上与市县级医院的互联互通,还向下实现了与医社的互联互通。”与区域中心成员单位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互联互通,帮助解决疑难杂症,开展双向转诊等服务。 ”张学军说道。

近年来,承德不断派遣市县级医生(包括技师、护士、药师等)深入基层帮扶。以市县医疗机构、市医学会专业委员会为单位,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学科建设,选派援助队伍和援助人员。上下级医院签订长期帮扶协议,通过会诊教学、外科教学、培训、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基层人才,提高服务能力。将帮扶情况作为帮扶单位年度考核和个人晋升的依据。

2023年,全市选派409名市县医生深入基层帮扶,诊疗6万余人次,完成教学培训2667人次、外科教学843人次、推广适用技术94项。今年,承德市、县医疗机构根据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需求,选派402名医生驻扎209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帮扶工作。

建立乡村医生培训机制

探索人才培养“本土化”模式

“左手掌根部放在被救者乳头连线中点,右手掌按在左手手背上,双手相扣……”5月13日下午,我走进承德护理职业学院实训楼6楼的心肺复苏实训室,老师正在给“乡村医生”班的同学们讲授心肺复苏方法。

32岁的高明阳曾在一所职业院校学习机械与自动化。如今他再次走进校园,成为“乡村医生”班的一员。

“我父亲是一名村医,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由于没有后备村医,我们村很可能会成为‘无村医的村’。”高名阳说,自己针灸推拿技术都练得一手好从小就练就医术,如今已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因此,他的父亲经常劝他回到村里,成为一名村医。

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医学的专业培训,无法取得职业医师资格证书,高名阳回村当村医的想法始终没有实现。去年,他听说承德正在开展乡村医生定向培训项目,就报名了。

长期以来,由于环境、待遇等因素,不少医学院毕业生不愿扎根基层。乡村医生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能力薄弱等短板,造成“脱节”危机。

为解决村医短缺问题,承德市着力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从乡镇卫生院抽调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到村卫生室提供基础诊疗服务。与此同时,承德市正在积极探索“本土人才培养”“文化化”模式,发现热爱医疗事业、愿意扎根家乡的年轻人,为乡村医疗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承德市卫健委每年都会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选拔学员人数,配合我们对乡村医生进行免费定向培训。”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李树东表示,培训期限为在校2年。临床实习1年。

培训旨在满足基层医疗机构一线工作需要。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具有诊断、治疗和预防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能力。以及初步应对重大疾病的能力。考试合格后,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文凭。通过乡村医生资格证书考试后,即可成为乡村医生。

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训乡村医生1347人,其中在岗1111人,在校236人。依托国家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等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200余名。依托全省乡村医生培训联盟成员单位承德医学院,分层、分类、分步完成3187名乡村医生的培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北承德深入实施上医工程,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家门口看病更有医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