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3|回复: 0

迎着东升的红日:赫哲族走向小康生活的历程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16 01: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全媒体头条·奔向小康)

迎着东方冉冉升起的红日——赫哲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新华社哈尔滨7月3日电 迎着东方冉冉升起的红日——赫哲人民奔向小康之路

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王春雨 杨思琪 王玉晓

“乌苏里江悠悠长,碧水有波,赫哲人撒千网,船满鱼,船舱满……”

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乌苏里船歌》,生动地描绘了赫哲族劳动生活场景。

这是6月12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同江市街金口赫哲族乡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涛 摄)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由于他们地处祖国的东部,所以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

从最初的300多人到如今的5000多人,从原始的渔猎到安居乐业,赫哲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唱响新时代的《乌苏里船》全面推进,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掉队”。歌曲”。

这是6月16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同江市街金口赫哲族乡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涛 摄)

经历巨变,我们走上了全面富裕之路

汹涌的黑龙江水见证了赫哲人千年来的巨变。

新中国成立前,赫哲族仅存300人左右。

82岁的赫哲族老人何桂香仍记得那段艰难的日子:“我以前住在山里的一个村庄,靠打猎、捕鱼为生,在船上呆了十个半月。有一次,夏天的时候我就被蚊子咬了。” ,秋天冷了,手都疼了。”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赫哲族人口逐渐恢复。

1952年,第一个赫哲族村寨——巴查村(互助组)成立。 1956年,建立第一个赫哲族乡——八达赫哲乡。

如今,赫哲族聚居区已形成“三乡五村”格局——同江市街金口赫哲乡渔村、同江市八岔赫哲乡八岔村、饶河县四牌赫哲乡,双鸭山市。佳木斯市郊敖奇镇的排村、赫哲村、抚远市乌苏镇的赫哲村,总人口5000余人。

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金口赫哲乡渔业村,村民李志国驾驶拖拉机运输渔船(6月12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千百年来,渔业一直是赫哲族人民的谋生手段。但由于过度捕捞,渔获量下降,赫哲族生存困难。

“国家配拖拉机、派技术人员修水利工程,帮我们‘洗脚上岸’。”1996年,八达村的游红军带头开荒种地,从渔民变成了农民。农民。

转型是艰难的。填海土地位于江心岛。冬季,农机具在冰上运输;春季,农用物资通过船只运送。

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岛,在汗水的浇灌下,变成了沃土。如今,尤红军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种植大豆、玉米6000余亩,年收入120万元以上。

这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奥奇镇赫哲村赫哲族特色民居(6月19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赫哲人常说,河里有金银,就看你勤劳不勤劳。勤劳的赫哲人追求着致富的梦想。



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金口赫哲乡,鱼骨工匠孙玉林展示自己的鱼骨作品(6月13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街金口赫哲乡渔业村村民赵军,经历多次失败,改进了赫哲族传统烤鱼技艺,在街金口景区创立了品牌。

游客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金口赫哲族乡拍照(6月13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八岔村党支部书记游明国表示,致富奔小康已成为赫哲族人民的共同目标。经过努力,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如今,八达村白墙青瓦的新房散发着田园风情,旅游业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白天欣赏河景、钓河鱼、沙滩野餐;晚上,伴着夕阳,点燃篝火,伴着欢快的音乐载歌载舞。

这是6月13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乡八岔村场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涛 摄)

同江市委书记、市长王进表示,从渔猎到农耕,再到发展文化旅游等产业,赫哲族人民正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金口赫哲族乡,人们身着赫哲族传统服饰跳舞(6月13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激活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

“在结金口赫哲乡,有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人民。而我站在高高的结金山上,面向东方,面向太阳,唱着伊玛卡姆……”

依玛坎是赫哲族古老的说唱艺术。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依玛坎一度面临传承危机。 2011年,依玛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怎能没有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呢?

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金口赫哲乡,11岁的赫哲族女孩王林瑶(右)和母亲赵军在河边用赫哲语唱民歌(6月16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保护国家的声音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作为伊玛堪的国家传承人,吴宝辰视其为瑰宝。

在八达赫哲乡依玛坎培训中心,传承人吴桂峰教授赫哲民歌演唱。学生们从八十多岁的老人到年轻人,都非常热情。

在吴宝辰的家里,手机头、三脚架是他购买的新网课通讯工具。他还经常邀请几位朋友为伊玛坎新时代的创作征集创意。

赫哲族的传统技艺也逐渐走进中小学校园。从教37年的赫哲族教师龚福云表示,传承从小做起,为古老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金口赫哲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伊玛坎代表性传承人吴宝臣教孩子们唱伊玛坎(6月13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尤仲梅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她制作的赫哲族传统鱼皮衣远销国内外。和她一起学习的学生有40多名。

一块块柔软的鱼皮光滑地缝合在一起,用精细的针脚绣出优雅的图案……无论展示在哪里,鱼皮衣服总会吸引很多人的关注和赞叹。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奥奇镇赫哲村,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游忠梅正在制作鱼皮服装(6月19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谢永亮,1985年后出生的赫哲族青年,毕业于美术学院,回到家乡创办了尤斯金画廊。他综合各种艺术方法,创造了浮雕、染色、防腐等多种鱼皮加工技艺。

谢永亮认为,最好的传承就是挖掘民族遗产,赋予时代内涵,用鱼皮记录历史,用艺术拥抱生活。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奥奇镇赫哲村,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游忠梅穿着鱼皮服装在自家门前合影(6月摄) 19)。新华社发(张涛 摄)

唱响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85岁的赫哲族老人尤桂兰如今过着平静悠闲的生活。 “赫哲族虽小,但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忘记我们。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赫哲族人民的美好生活。”游桂兰说。

从最初的地窖、马摊,到20世纪50年代、1960年代的泥房、茅草房,再到1970年代、80年代的砖房,再到1990年代的二层楼房,再到今天的花园式房屋,同江市街金口赫哲族乡党委书记王利兵说:“赫哲族群众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是政府持续投入建设的结果,也铭刻在人们生活变迁的记忆中。”赫哲族的。”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牌赫哲乡四牌村赫哲族传统民居“措洛子”陈列在赫哲民族风情园内(6月18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双鸭山市饶河县四牌赫哲乡四牌村是《乌苏里船歌》采集地之一。天色渐暗,44岁的户户毕维军来到村底采木耳。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牌赫哲乡四牌村,44岁的户籍户毕伟军在菌类大棚里采摘菌类(6月18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毕维军因为儿子患有佝偻病而一贫如洗,但现在他在菌类基地打工每天能挣100元,还有公益工资和行业分红。她说:“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信心,白发也少了。”

这是6月19日拍摄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奥奇镇赫哲村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涛 摄)

得益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好政策,赫哲族主要居住地区的贫困户到2019年底全部脱贫。

“不要学桦树皮,遇火就卷起来;要学松树皮,挺直腰板,照亮别人。”这句赫哲族谚语,体现在每一位克服困难的赫哲族党员身上。

这是6月14日拍摄的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哲哲村场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涛 摄)

“一条鱼的吃法有十几种,炖河鱼、烤鱼干……”在抚远市乌苏镇哲哲村,党员曹立伟带头从老房子搬进了新家。新村开渔家。

每天凌晨4点左右,曹立伟和妻子就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在他们的带领下,村里陆续开设了七家鱼家乐餐馆、酒店。

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创业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促进和谐、带头推动新风——“五个带头人”成为当地党员带头带头党的建设的生动写照。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牌赫哲乡四牌村赫哲族风情园内展示的民族服饰(6月18日摄)。新华社发(张涛 摄)

榜样的力量,润物细无声。

2018年夏天,90后大学生尤浩主动放弃政府工作,回到八岔村,创办了同江禾香田园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赫哲族正在经历伟大发展,广大农村潜力巨大。”尤浩说道。

“赫哲族的变化,是56个民族大步前进的缩影。”全国人大代表、80后赫哲族青年刘雷表示,赫哲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拥抱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奔跑。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参与记者:杨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01:05 , Processed in 0.07159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