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李商隐诗歌:幽美情调与朦胧诗境的完美融合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24 23: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商隐



诗意意境之美

1、他的抒情诗致力于情感的体验、把握和再现,他用来描述情感的东西大多是精致的东西。

2、在表达上,采取了微妙、迂回的方式。代表作品有《春雨》等。



空灵朦胧的诗意境界和亲密感人的情感画面

1、为了表达复杂的矛盾甚至忧郁莫名的情感,李商隐善于将脑海中朦胧的意象转化为模糊不清、扑朔迷离的诗意意象。

2. 这些图像显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但它们到底象征什么却很难猜测。而且,它们被构造成诗,形成雾里看花般朦胧的诗境,词义难以捉摸,难以寻觅。

A、《锦色》呈现了一些似有似无、尚未清晰可见的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海中落泪等。

B、这些图像所构成的并不是一幅完整的画面,而是忧郁、悲伤、孤独、向往、失望等错综复杂、纠缠不清的情感。它们是弥漫在场景中的这些情绪的心理图像。

3、此外,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感往往与温馨感人的情感形象相统一。虽然读者很难理解《锦色》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但那种让心神游移的诗意境界却很容易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所以《锦瑟》虽说难懂,但却是家喻户晓,广为传诵。



诗歌内涵的模糊性

像李商隐的《无题》这样的诗歌,境界和情感模糊,内涵往往模糊,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可能,形成多重解读。



1、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与他意象的独特性有一定关系。

A. 他的诗歌意象已转化为他的思想。它是多种体验的综合体,充满了不切实际的色彩。

B 如朱垒、玉言、彭山等,很难精确定位。

2、多用典故。

A善于为典故内涵增值。

B的运用典故的方式也很独特。他常常不运用原典的推理,而注重原典所传达或暗示的情感魅力。

3、他的诗歌的多义性还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密切相关。

诗人A心理负担重,精神内向,内心体验极其细腻敏感。当他的心灵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动时,各种心理形象就会依稀而清晰地出现,他就会化作一首诗。他的图像常常错综复杂、令人不安。它不受现实生活中时间、空间和因果顺序的限制。

B、这种形象变换和跳跃所造成的遗漏和空白,需要读者通过艺术联想来连贯和补充。

4、他的诗歌的暧昧性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以精神世界为表现对象。很多诗写的不只是某一时刻、一件事,而是整个心境。

一首《乐游园》:诗由登古园望着远处的夕阳引发,激起整个灵魂的投入,感情的迷茫,一瞬间交织在一起。



华丽和谐的风格

1、李商隐是一位刻意追求诗意美的作家。由于时代的颓废,加上晚唐奢靡华丽的审美情趣的影响,盛唐那种明晰与含蓄相结合的诗意之美已经无法再现。

2、李商隐于是将对含蓄、含蓄之美的向往发展为对朦胧境界的追求,把盛唐的壮丽变成了悲凉与美丽。

3、以李商隐为例,他感情生活的不幸和人生经历的坎坷甚至与对唐朝命运的忧虑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悲凉而美丽的诗风。

A、《会中牡丹被雨毁》第二首诗中有“玉盘泪流满面,锦弦惊弦断梦”的诗句;

B、《无题诗二首》中有一句:“已是寂寞,金烬已暗,无消息,石榴已红”。

4、他用悲壮、优美的形象和措辞来写出自己的心境和感受,将感伤的情感注入到朦胧瑰丽的诗境中,将多方面的感情融入神波之美中,形成一种哀伤而美丽的美。

5、更重要的是,他的诗优美和谐,艺术博大完整。

A首先要有自己的形象组。

使用的图像在色调、气息和情感方向上都是一致的。



B 技术精湛。

声调的和谐、虚拟人物的调解与控制、事件的巧妙组织、现代风格的工整规范,都增添了诗的流畅性。

C情感统一。

孤独、彷徨、失落、无助、苍凉、悲伤等情感丰富而深刻,渗透在许多诗作中,让诗的各个部分融为一体、相互联系、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比如《春雨》全诗就沉浸在孤独感人的情感之中。从这种情感出发,借助蒙蒙细雨,融入迷茫的心境、模糊的梦境,以及红楼、灯影、云彩、孤雁等物体。诗中当时的环境显得悲惨而又和谐。

《北送一夜雨》等短篇小说,用思乡的忧郁,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融为一体,如这里与异地、现在与未来、实景与虚幻、巴山等。四句之间虽有巨大的跳跃,却是“晶意玉链”的和谐境界。



凄美和谐境界与杜甫诗歌的异同

1)同:李商隐优秀诗歌所达到的和谐境界,可以在艺术上呼应杜甫诗歌的和谐境界。

1、李商隐崇拜杜甫,不但学习他的古风,而且更注重学习他的现代风。王安石“唐人皆知,学老杜而得诸侯之人,唯有夷山”。

2、李商隐对杜甫的认识,不仅在于他的多面学问,还在于他的诗“优美,时而忧郁”。

3、李商隐和杜甫一样,内心深处有一种深深压抑、被淹没的精神,化作诗。他们在情绪的压抑上非常相似。

4、由于其内在内容和整体的完整性,他们的诗已经达到了“烂”的境界。

2)不同:

1、杜甫比李商隐性格外向,他的诗思常常徘徊在社会与都市之间,他的诗意环境直接与社会、自然相沟通。

一句“章末连迷”,所连的是外部世界。

B 李商隐转向自己的内心,浩瀚无边,扑朔迷离,有一种混沌。

2、李商隐的诗美趋于优美细腻,七韵律比杜甫更加规范和细致。因此,他的诗意并没有像杜甫和盛唐诗人那样回归到与外部世界的融合,而是变得无形。质性心理思想的交融更容易结合,成为唐诗达到交融程度的新境界。

结尾

暨南大学文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04:08 , Processed in 0.0713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