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中学历史教材编修:以史育人,培育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27 16: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不仅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义务教育历史教材编写委员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育人扎实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修订工作。在此,我结合《中国历史》教材的修订,谈几点思考。

坚持通史风格,反映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培养中学生核心历史素养,首先要贯彻唯物史观。中学历史教材贯彻唯物史观,主要通过描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反映历史的基本发展方向和历史发展的本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

这次修订改变了原来通史与专门历史相结合的格式,完全按照通史格式编排,更加全面地呈现不同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例如,八年级第一卷中原本包含的“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相关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融入到近代史主线的叙述中;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生活”三个专题单元的相关内容融入不同历史阶段史实的叙述中。这一调整更有利于凸显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和阶段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序列,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可以通过历史事实的学习,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方面的变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与新中国历史的巨大差异,建立正确的历史认识。正确的历史观。

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的考古发掘和文明起源研究,把早期城市、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早期国家的出现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基本标志。教材充分吸收了我国考古新发现和中华文明发现工程的研究成果。原教材《古代传说》修改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介绍了良渚、陶寺古城,阐释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最初的发展具有多元性和统一性的特征,这表明早期城市的出现、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早期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学者关于文明起源和发展研究的新成果,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认识。

加强唯物史观教育,要让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形态理论,了解中国也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发展主义道路。这些都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内容。研究历史,我们不仅要记住最重要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国历史上社会形态的发展节点在教科书中得到了恰当的解释。

这次修改还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教材修订强化了从国共合作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叙述,明确了建立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修订后的历史教科书在有关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中增加了一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作用。民主革命和全民族抗战。突出这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更加鲜明,历史本质更加凸显。



这次教科书修订还明确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意义。修订后的教科书强调,抗战结束后,人民渴望和平。但国民党却趁着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拖延的时间,积极准备发动内战。国民党以为已经准备好了,于是推翻了“双十协议”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这场内战是国民党反动政府挑起的,人民武装力量被迫应对内战。这一修改明确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含义。

爱国主义教育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极为重要。这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是不可替代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中学生“培根铸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文明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历史进程极其复杂。主流与支流交汇,正反两面同时出现。学习历史时我们应该学习什么?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中学生的积极作用,我们的历史教材主要写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以及重大事件。影响历史发展。 ,写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人物。

教材应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中丰富的历史文化经典。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文化从未中断的国家。他对世界文化史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让中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民族英雄,从中了解历史中国道路的必然性、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

历史教材的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新修订的教材中,历史文化名人增加到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学著作增至100余部。四大发明和各领域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增至90余项;书法、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140余件。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注重革命传统和党史教育



修订后的历史教材更加注重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充分反映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解放。幸福之旅。一是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指导,严格按照党的历史四个阶段划分安排单位架构,更加突出的是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和相对完整的近代中国建设。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二是进一步凸显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丰富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史实,维护统一大局全国人民的抗战;丰富东部主战场局部抗战内容,统筹两线敌后。战场上的战争。三是进一步凸显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四是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突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斗争。课程。五是进一步丰富英雄人物,如黄兴、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杨根思、郭永怀、蒋竹英、罗建夫、谷文昌、黄大年等;进一步丰富党的精神谱系,如反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塞罕坝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

加强国防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全套教材十分注重加强国家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的教育。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讲述新疆、西藏、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如钓鱼岛、南海诸岛作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的能力。和平。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一是丰富相关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抗战板块丰富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发布;丰富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国防外交、促进祖国统一的举措和成果。二是优化涉及地域的地图选型和设计,如增加古今地名对比;在历史地图上标注不同历史时期的台湾名称,以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教材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重点关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的交流、交往、融合,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指导各族学子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识。社区的想法。一是单独开设“隋唐时期民族交流与融合”课程;在明代栏目设立“民族关系”分目,介绍努尔干都司与隆庆和谈的情况。二是着力丰富新时代民族工作成果,专门设立“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版块,介绍党和国家坚持和发展民族共同体取得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成就。

在中学阶段,历史教育是加强“培根筑魂”的有力手段。修订后的历史教材更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好这套教材,学好这套教材,对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坚定历史自信,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德、智、体、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基本部分。

(作者:历史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7 15:46 , Processed in 0.0775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