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国企改革三年行收官之年,内控体系建设重要性日益突出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1-6 05: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企改革三年已进入收官之年。坚持稳中求进,定点爆破、针对性研究、防范风险高度统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2019年,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监督的实施意见》(101号文),强调要“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推动合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进一步深化。 2022年国资委印发的《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在2018年试行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中央企业要建立健全合规管理、法律管理、内控管理、风险管理立足实际,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叠和重复,提高管理效率。加之当前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性增加,风险加剧,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企业各项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中日益凸显,内部控制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受到企业的关注。

一、开发流程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

内部控制不是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设计的初衷是防范风险。目前,内部控制往往被定义为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和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内部控制。为实现某些目标奠定基础。保证,增强实现目标的确定性。这些目标包括:提高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最终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

图1-1 COSO内部控制五要素

(二)我国国内控制的发展历史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源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并得到迅速发展。从上市企业到非上市企业,从央企到地方国企,逐步拓展和深化。 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基本界定。 2010年,双方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自此,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也正式进入标准化阶段,这也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基本框架的源头。随后,国资委和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众多政策文件,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2012年5月,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快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各中央企业要加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规范、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按照《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健全内部控制。系统。 2012年8月,财政部办公厅、证监会下发《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国有上市公司2012年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全面推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开始加速。 2019年至2020年,国资委先后发布101号文、44号文、307号文,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大大加快,管控体系日趋成熟。

表1-1 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政策发展历程



二、政策解读

101号文强调,要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合规管理和监督为重点的严格规范、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强监督、严问责”、加强信息管理等措施,做到“强监督、严问责”,强化信息管理。 “内控、防范风险、促合规”管控目标,从而提高公司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随后出台的44号文、307号文,在落实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以101号文为基础,结合44号文、307号文对政策文件解读如下。

(一)推动企业构建“内控+风险+合规”三位一体的内控体系

101号文强调企业各类管理制度的有效整合。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中,内控、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审计等都是具有“防御性检查性质”的制度。在操作框架、管理流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各个模块也因其自身的专业性和“防御”侧重点而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因此,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明确各个系统框架下的要素,分析考虑这些领域在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同潜力,减少资源的重复配置,提高整体管控效率。此次101号文件在前期理论和政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合规管理和监管为重点,严格、规范、全面、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强化内控、防范风险、促进合规”的管控目标,倡导企业构建“内控+风险+合规”三位一体的内控体系。

101号文强调,企业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体系的完善和规范是各项管理措施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因此,101号文强调,企业应及时“在全面审视现有内部控制、风险与合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外部监管要求”。转化为公司内部规章制度”,持续动态完善公司管理制度。307号文强调,要深化制度整合优化,建立以内控为主导的“1+N”内控体系制度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与业务的融合,明确重点业务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控制要求和风险应对措施。 、内控体系整合和管理制度,强化经营管理中的内控管理,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

(二)明确企业内部岗位职责分工,强化权责管理、控制、协调和考核

清晰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是企业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环境,也是制度实施的重要保证。一方面,101号文明确了企业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具体职责分工。其中,“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业务部门作为一线部门,负责内部控制运行情况,企业审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44号文还提出,企业主要领导应为第一责任人,并明确企业内部应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或机构,协调内部控制体系工作; 307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落实各业务部门职责,强化内控监督部门职责。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也需要各管理部门的有效协调,建立健全覆盖各部门、各业务领域、各级子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系统。

(三)注重提升内控信息管理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有效落实各项内控制度的有力抓手。 101号文件明确中央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44号文提出将内控系统信息化管控纳入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 307号文强调要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大信息化管控力度。缺陷整改力度。在企业内控信息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内控部门工作信息化,完善信息采集、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业务部门、审计部门的协作,推动投资管理、金融资产、物资采购、人力资源等一体化应用。系统,实现内部整合控制系统与其他系统有机集成。最后,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梳理和规范业务系统的审批流程和人员权限设置,加强对越权行为、信息不完整等行为的自动识别,减少人为违规因素操纵。

(四)强化内控管理监督考核,强化整改落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运行和优化离不开有效的监督和评价。与以往政策相比,101号文进一步强化了监管措施和力度,推动企业综合运用企业自我评价、集团监督、外部审计等措施,构建贯通上下的全面内控监督评价体系。上下,内外合一。 44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当年各级企业自我评价全覆盖、三年内集团监督评价全覆盖,并明确提出“加大薪酬考核和干部管理考核结果”;第307号文章提出突出重点,加强群体督导评估工作。

但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考核中,也应避免单纯实施严厉考核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我们可以积极探索建立硬考核与软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完善内控评价机制,优化评价标准,减少主观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成熟度评估模型。一是提炼内控工作的优秀经验,二是定位内控工作的薄弱环节,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决策。推动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实现奖惩引导同步推进。

3、内部控制新内涵:3.0阶段

随着政策的完善和各企业的探索实践,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在经历了以满足上市监管、合规为主要目的的财务内控1.0阶段和以风险控制为基础构建全流程、系统化内控的2.0阶段后,我国企业内控管理进入了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财务内控1.0阶段。将内控建设融入企业战略,运营管理、绩效管理全流程以价值提升为目标的3.0时代。内部控制3.0阶段呈现出大数据、大集成、智能化、闭环监管的特征。企业在推进内部控制建设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内部控制应以价值创造为最终目标。内部控制最初的目的是防止财务舞弊,因此内部控制目标的重点始终更多地关注财务报告目标。然而,企业财务造假的动因却来自于经营压力。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实现企业绩效、企业价值最大化。 101号文还强调要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要求嵌入到业务流程中,推动企业业务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应以合规管理为底线目标。遵守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是企业经营的最低要求,包括国内各项政策法规以及境外经营所在地的相关规定。国资发〔2018〕106号文指出了合规风险的七大重点领域,明确了管理要求,为企业应对内外部监管环境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内部控制要加强顶层设计,以促进内部控制与风险、合规有机融合为导向。由于监管要求不同,内控、风险、合规三大体系相互关系边界模糊,运行过程中存在资源内部消耗。在内控3.0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加强风险控制与合规体系的顶层设计,促进三大体系的有机融合。 ,这与101号文的基本指导一致,也可以体现在42号令中。重点可以是制度规划、组织架构、工具方法等。比如三个制度都变了从独立规划到统筹规划;整合了工具和方法,梳理了三项制度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管理标准和工作形式。优化设计等

推动智能工具应用,实施以风险预警为核心的内控信息化建设。通过对101号文、307号文、44号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企业风险管理已逐步从“加强风险管控”转向“加强风险防控”,重点关注建立量化风险监测指标,运用“数字化”研判。风险趋势。企业在内控信息化建设中,可以将风险提示、关键控制活动嵌入流程中。在实际业务运营中,信息平台可以基于构建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触发机制,向经营者精准推送风险信息,帮助企业形成重大风险预测和防控机制,也便于及时监督和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02:20 , Processed in 0.10158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