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排队两小时看花花三分钟!揭秘女明星花花的魅力与饲养员谭金的故事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1-7 21:3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午10点刚过,“女明星花花”居住的“幼年大熊猫别墅”外就已经排起了长队。排队最后的人要等至少2个小时才能一睹“花花”的风采,而且时间限制为3分钟。

“如果你想看到‘花花’,你必须有耐心,有自信,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狠一点!”

为了安抚排长队的游客,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保安人员练出了一门“开玩笑”的技能。而这确实是最精辟的《追花指南》——

讨厌排队的人可以选择早起。如果你能在6点30分之前到达基地南门,并在7点30分开园后一路狂奔,避免被后面的人追上,那么你很有可能是第一个看到“花花”的人。 ”那一天。人们。

·吃早餐的“花花”。

当保安人员用各种笑话安抚游客时,《环球人物》记者在基地的一片竹林里完成了对“花花”饲养员谭锦涛的采访。

在大熊猫迷(以下简称“猫迷”)和游客中,谭金涛更为人熟知的称呼是“谭爷爷”——他今年才51岁,但被称为“爷爷”已经有10多年了继大熊猫一代之后。 。

“花花”走红,谭锦涛也成为“网红”。总有游客想和他合影,这让他很不舒服。竹林里的安静,让谭锦涛更容易“隐身”。对于记者的到来,他也颇为疑惑:“你采访我就是为了取笑我吗?”

已经快中午了,他得赶紧吃饭,然后赶回“幼儿园”打扫卫生、添加食物、“收猫”。

在有限的采访时间里,谭锦涛给记者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他“简单、纯粹”,就像他带来的大熊猫一样。说到底,《花花》的走红也是一个关于“简单纯粹”的故事。

·谭锦涛接受《环球人物》记者专访。

“‘花花’,原来如此!”‍‍‍

即使是不熟悉大熊猫的“脸盲”游客也能轻松认出“花花”:它没有脖子、短下巴、短腿。坐下时,它看起来像一个柔软的等边三角形,它慢慢地吃着竹子。总是掉出来。

双胞胎弟弟“赫爷”已经长到了1.8米,而“花花”却只有1.5米左右,比哥哥矮很多。

·“花花”小时候,缩小得像个三角饺子。成都基地供图

人类娱乐圈流行一句话:“小火靠支撑,大火靠命”。这句话也适用于大熊猫界的顶尖选手“花花”。

在网络上流行的视频和动画中,“花花”在幼儿园因为吃饭太慢被同学“抢笋”,因为不会爬树被“嘿嘿”踢头部,因为太小,被两只大熊猫踢了。被挤在中间动弹不得,引起了无数工人的同情:“看来我被生活的烦恼包围了!”

·“花花”表情包。

“不知道为什么,全国人民似乎都知道成都有一只可爱的‘花花’。”面对《环球人物》记者的采访,谭金涛汉笑着说道。

他没有太多时间查看手机,所以他几乎没有看过花花的动图或者新闻。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都是大熊猫:六点左右起床,打扫围栏和外场,收起竹笋;清理废竹及粪便;下午酌情添加鲜竹; 4点30分左右,喊“花花”回室内休息。

大熊猫没有特定的睡眠时间,可能在晚上进食。如果是上夜班,谭锦涛就得11点起床给竹子加竹子。

·“花花”吃竹笋瘦了肚子。

自1999年成为基地饲养员以来,谭金涛一直负责照顾一两岁的幼年大熊猫。这个年龄相当于人类从婴儿到儿童的过渡期。谭锦涛就像带来了一个“大熊猫幼儿园”。

多年的体力劳动,让谭锦涛练就了强健的身体。他估计自己每天至少行走 20,000 步。一两岁的幼年大熊猫体重一般为40至80公斤。当它们玩耍或不会爬树时,谭锦涛就得把它们抱回家。

·谭锦涛拥抱“花花”。网络视频截图

让谭锦涛辨识度极高的,是他那带有四川口音的“果来召唤术”:“‘花花’、果来(过来)、果来(过来)、泽儿(这里)……”声音极其的响亮。具有穿透力,半径2公里内都能清晰听到。

动作敏捷的“梦兰”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曾听着“过来”的叫声小跑五分钟回家。

“花花”对“果莱召唤术”特别敏感。当它听到“过来”时,它不会注意“花花”,但当它听到“过来”时,它会立即抬起头。谭锦涛对此的解释很简单:“它一听到‘过来’就知道有东西吃。”

“我没有专门练习过,我天生声音很大。”说到“果来召唤术”,一向有些尴尬的谭锦涛终于露出了一些欣慰和得意。



·“花花”听到“过来”。网络视频截图

炉灶和浴缸

“花花”吃东西很慢,边吃边漏食物,因为它的下颌短,嘴尖。而由于它的体型小,武力值低,它的同伴总是“肆无忌惮”地从它嘴里偷食物。

辛苦剥好的竹笋刚到我嘴里,朋友们就过来接了。 “花花”也挺“佛系”的,干脆把竹笋扔掉了,仿佛在说:“好吧,给你。”

·“花花”被“从竹笋中夺走”。网络视频截图

谭锦涛难免要为《花花》做一个小起步。他会把苹果切成小块,有一次帮他把竹子打成竹粉。

喂食时,谭金涛会刻意训练“花花”的体能,用食物引导它靠着树枝或石头站立起来。为了防止其他大熊猫抢食,他有时不得不“把熊从山上移走”。

·“花花”跟在谭锦涛身后小跑。

《花花》走红,谭锦涛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大熊猫和人一样,也会生病,尤其是在幼儿园阶段。它们要从吃奶过渡到吃竹子,必须离开妈妈,更换食物。它们的身体比较弱,更容易得病。”生病的。”

为了保障大熊猫宝宝的健康,谭锦涛的工作还包括时刻监测它们的精神状态。 “如果有什么东西感觉不舒服,它肯定不想动。”

网上流传的短视频中,有一个大熊猫在土堆里翻滚,把自己弄脏的视频。

镜头一转,谭锦涛就站在他身边,皱着眉头,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这被网友解读为:“又得给你洗澡了,真是头疼”。

·《谭爷爷看到‘煤矿三巨头’》网络视频。

事实上,这与谭锦涛的真实想法恰恰相反。大熊猫宝宝们高兴地“挖煤”,说明它们很健康,这是他最高兴看到的。

他表情严肃,完全是因为他缺乏“表情管理”习惯。 “有些人认为我不快乐,因为我有一张丑陋的脸。那不是真的,我的性格就是这样。”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说到洗澡,谭锦涛笑着说“花花”很爱干净。有些大熊猫不喜欢洗澡,饲养员只能远远地用水管给它们洗澡,但“花花”性格很好,愿意坐在水盆里让饲养员拿着毛巾“洗澡” ”和“擦脸”。

·“花花”的头发很长。

即将退休的白老师是一位资深“猫迷”。谈到谭锦涛,她多次说“认真”、“负责”、“贴心”。

“从他的表情、语气、动作都可以看出他对每一只大熊猫的喜爱。”随着大熊猫在围栏内走动,玻璃上难免会有爪印等污渍,但白老师注意到,谭锦涛将玻璃擦拭干净,效率堪比“专业保洁”。

他还经常给大熊猫更换玩具,帮助它们装饰游乐场。这是动物园行业的专业术语,叫做“浓缩”。

·“幼儿园”里有树枝、秋千等各种玩具。

花花出生还没进幼儿园的时候,白老师就看到花花爬树。

那次漫长的爬树尝试最终以花花的下肢离地30厘米而告终。然而,白老师看到了花花的努力和聪明:它尝试了很多次后,发现一侧不行,就绕着树桩走了一圈。在另一边再试一次。

由于早就听说“花花”不会爬树,白老师觉得自己“见证了奇迹”,“很励志”。

该基地位于成都北郊斧头山旁,白先生一家住在城南。 “花花”走红后,她必须5点起床,带上干粮,背上单反,骑着小电动自行车穿过成都排队。

大熊猫不喜欢温度太高。天气凉爽的时候,“花花”会在外面呆一天,白老师可以排队4轮,和“花花”见面4次。 “我的脚很软,我真的需要爱来支持我。”她笑着说道。



·游客在“花花”围场外观看。

简单的世界

“80后”安俊慧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说话轻声细语。从事大熊猫繁育相关科研工作。刚进公司,他就到一线跟谭锦涛实习了一个月。

这期间,给安俊辉印象深刻的是谭锦涛的认真。 “照顾大熊猫是有标准流程的,谭哥每次都会严格按照流程顺序进行,绝对不会有任何差错。”

与谭锦涛奉命调动不同,加入基地工作是安俊辉主动的结果。他从小就喜欢大熊猫,曾多次以游客身份参观过大熊猫基地。 2017年,他在国外留学时,听说基地正在招人,当即决定回国。

从干细胞研究到大熊猫繁育,安俊辉面临着不小的学术挑战,但他从未动摇过。他形容自己目前的工作“非常神圣”。

在前线与大熊猫亲密接触的经历让他觉得自己更加热爱这个物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表情,甚至它们的眼睛,真是不可思议。”

·基地里两只大熊猫幼崽正在玩耍。

除了繁育,安俊辉还有一些“锦上添花”的新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保存冻奶中的初乳细胞,帮助大熊猫宝宝更好地发育。

在基地工作五年来,安俊辉很少离开成都。不过,当看到游客脸上的笑容时,他也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其中有你们参与的成分。”

他和谭锦涛有一种“心连心”的感觉。 “大家在基地呆这么久的动机大概都很纯粹,就是想保护大熊猫种群,见证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壮大。”

·小时候的“花花”。成都基地供图

谭锦涛的家乡在德阳什邡,距成都约70公里。但为了照顾好大熊猫,他很少回家一次,有时也会在基地过年。

女儿三四岁的时候,对他充满感情,彬彬有礼。每次看到他回家,她总会问:“你这次在我家呆了多久?”

如今谭锦涛的女儿来到成都工作,两人见面的机会也更多了。 “她仍然理解我的工作。”谭锦涛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网络上的热闹似乎完全脱离了他的世界。他的想法简单朴素,就是“做好每一天”。

照顾“花花”、经营大熊猫幼儿园,这种一心一意的心态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和谭锦涛一样,《花花》的世界也很简单。正是这种简单,在喧闹的钢铁森林中营造出一片梦境,将许多人从生活的压力和疲劳中短暂解放出来,投射出他们理想的倒影,让他们得到温柔的爱抚。

“你有什么话想对大熊猫宝宝说吗?”

听到这个问题,谭锦涛毫不犹豫地回答:“希望你们都健康成长。”

·网友画的“花花”和“爷爷”。

导演系统:卢宏

制片人:张建奎

主编:徐晨静

编辑:凌云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详情请加微信“”,欢迎大家提供新闻线索,可发送至邮箱。)

本文摘自发表于

《环球人物》杂志2023年第11期

总问题 49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09:47 , Processed in 0.06864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