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61|回复: 0

集美学校:百年历程,灿烂篇章,陈嘉庚的伟大缔造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1-19 14: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集美中学是集美学校的一部分,位于龙舟池畔,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中学之一。图中的建筑是集美中学南楼。



陈嘉庚先生视察校舍建设工地。



▲抗战时期,私立集美职业学校迁至大田县,不顾敌军轰炸继续办学。



▲现在风景如画的集美学校村。



1913年,集美二级小学开学典礼在集美祠堂举行。

今年是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110周年,也是“集美学校村”正式命名100周年。

一个多世纪以来,集美村和集美学校经历了艰辛和曲折,也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共同走过了创建、发展、完善的艰难岁月,经历了搬迁复员,迎来了新的生活。 ,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实现了改革开放的跨越,开创了新时代的新局面。

作为集美学校的创始人,陈嘉庚在集美美村不仅留下了以学校形式、建筑形式为代表的大量物质遗产,而且还留下了以嘉庚精神、嘉庚教育思想为代表的极其丰富的精神遗产。 。 。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他把国家、民族放在第一位的品格,他关心祖国建设、投身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他的作风和精神将永垂不朽。

文/记者 林桂珍

特约记者 林四凤

图/特约记者 林四峰 提供

1913-1936

从集美小学成立到12所学校

开启集美教育新时代

今年,“集美村第一所学校”集美小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

时间追溯到1912年9月,在南洋创业的陈嘉庚怀着报国之志,从新加坡回到家乡集美开始求学。但当时,在一个封建落后的小渔村建立一所新学校是非常困难的。陈嘉庚坚持不懈地游说,劝说部落成员消除旧怨,建立新学校。最后,大家同意关闭七所私立学校,其中包括陈嘉庚于1894年资助创办的提斋学校。

1913年2月,农村集美二级小学“以集美祠为临时校舍举行开学典礼”,学生135人。陈嘉庚也出席了开幕式。他在讲话中谈到了民办学校的弊端和新学问的意义。他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成为有用的人才。这是集美小学的前身,也是集美学校的“起点”。原集美小学借用祠堂“高邑”及方椒祖居办学。一所学校有五个教室,分布在三个地方。春天雨水较多,师生上课不方便。陈嘉庚想建造自己的校舍。他用2000元买下了村西一个废弃的鱼塘(海岱),“填塘建校”,盖起了小学教学楼。当年8月,一栋有七间平房的木制新校舍竣工,操场被夷为平地。这是集美学校的第一座教学楼和第一个操场。

旧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集美小学成了“男子小学”。陈嘉庚将办女子小学的重任交给了弟弟谭景贤和妻子王碧莲。王碧莲每天扛着小板凳,顶着刺骨的北风,挨家挨户地鼓励学龄女孩上学。为了招收一个女孩,她必须煞费苦心地说服家里的几代人。

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开学。在当时,这在闽南地区是史无前例的“创举”。潘茂源先生称之为“闽南第一女禁”。这也是中国最早开办的女子学校之一。 1936年8月,男女小学合并,成立集美小学。



“福建海之滨,有我的家乡集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齐聚一堂,推动师生实践。” 《集美学校校歌》传唱了数百年,至今仍回响在海内外无数集美学校校友心中。其中,“倡导师范小学校实践”这句话,体现了嘉庚先生办学的深刻思想和科学规划——包括学前教育、小学、初中等基础教育,以及专门职业教育等。如师范学校和工业教育。

从集美小学开始,陈嘉庚创办了一系列学校。 1918年3月10日,集美师范学校和中学同时开学,并颁布了由陈嘉庚、谭敬贤兄弟亲自确定的校训“诚毅”。 “诚”就是忠诚祖国、诚实做人,“毅”就是坚忍不拔、坚忍不拔。同日还宣布了校歌。 1919年2月,集美幼儿园成立。是福建省第一所华侨开办的幼儿园,也是最早由华人自行创办的幼儿园之一。

1919年6月,陈嘉庚回到集美。他在紧锣密鼓筹办厦门大学的同时,还解决了集美学校师资问题,选拔校长,兴建校舍,开展产业教育。 1920年以来,先后开设了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职业教育。 1921年2月,集美学校设立女子师范部,辖女子小学,招收女子师范训练班和预科班。此时,学校确定“福建私立集美学校”为主校名,分设师范部、中学部(含初中部、渔业部、商科部)、女师范部(女小学部)五个院系。学校)、小学、幼儿园。形成“教师中实践,小共产党员晋升”的局面。

1923年至1926年间,陈嘉庚的生意蒸蒸日上。这是他一生中获利最多、资产最多的时期。陈嘉庚认为这是学校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遇,他多次写信给校长,督促校长加快兴建校舍和添置设备,聘请名师,扩大规模,招收大批学生。学生人数。这一时期不仅是校舍建设的黄金时期,还成立了农林部、国学系和幼儿师范学校。

1927年至1936年,集美学校进入完善时期,改变组织机构,将校本部改组为学校。当时,集美美村有学校12所。各学校虽几经变迁,但教学不断提高,管理更加规范,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1931年3月,散文作家、画家孙福熙到集美学校举办画展并进行视察,他在《社会与教育》上发表文章,称赞集美学校是“全国最好、最有活力的学校”。世界。”

1937-1948

多地播出

战争期间艰难办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集美成为前线。集美学校师生被迫离开集美村,踏上了艰难的内迁之路——师范、中学、商业、农林渔航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翻山越岭来到安溪县,创造了师生零伤亡、数万册图书、千余台教学设备零丢失的奇迹。集美小学迁至孙厝、后西石斗村。

1938年1月,安溪文庙各中学合并,定名为“集美联合中学”,各校改组为一个系。 1939年1月,沿海局势进一步恶化,前往内地学校就读的学生急剧增加。渔业、航海、商业、农林等科目从联合中学分离出来,再次踏上“征程”,迁至大田县,并入“集美职业学校”。1941年,由于学校规模迅速增加,集美中学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安溪的校舍已无法容纳,高中部迁至南安狮山。

迁入期间,集美学校师生在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在大田,日本飞机经常对他们进行骚扰和轰炸。当防空警报响起时,师生们在5分钟内爬上仙亭山,躲进绿树丛中。于是,山顶上出现了一座神奇的“森林教室”——敌机在头顶盘旋,黑板挂在树上,老师站在树前讲课,学生坐在地上听课。到班级。

航海训练需要搭建跳水平台,师生选择河段,集体搭建深水池;渔业部门要搞淡水养殖,大田乡亲帮忙找地点、挖鱼塘;农科院办的实验农场没有土地,乡亲们放弃了20多亩水田……战争年代,集美师生与大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大田县于田村被誉为“第二批审美村落”。

内迁期间,集美学校师资紧缺。不少校友响应母校号召,放弃稳定工作和优厚工资,奔赴大田,留下“千里走单骑”、“离船授业”等感人故事——当老师就读于广东省汕尾市水产学校。担任学生主任的校友陈伟峰听说母校需要专业人才,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辞职。他从广东步行前往大田,一端拖着行李,另一端拖着年幼的女儿。原来,陈伟峰从集美毕业后,就受到陈嘉庚的资助去日本留学。曾任英国万吨级远洋客轮船长的余文农校友,接到母校的电话,毅然放弃高薪,支付巨额违约金,带着几本专业航海书籍回国,任教。在大田。

抗战胜利后,各学校陆续复员,迁回集美。直至1946年,学校全部迁回厦门,结束了学校历史上最艰难、最艰难的搬迁时期。集美学校正在加紧校舍修缮,努力恢复旧貌;同时,加强学校管理,注重教学质量。各学校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保证办学质量。

1949-2023

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

实现校长的“世纪梦想”

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集美学校迎来了一名新生。在陈嘉庚的亲自领导下,集美学校积极修复因战争而受损的校舍,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学校很快恢复并得到长足发展。新的渔业商船学院成立。省水产职业学校航海系与省高级航空机械商船学校合并。厦门大学航海系与集美水产商船学院合并组建国立福建航海学院,开设华侨补习班,学村面貌焕然一新。后来,各学校逐渐归人民政府统筹管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美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中小学、幼儿园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实现了教育振兴。 1994年10月,集美村5所大学合并成立集美大学。 2003年,集美大学硕士点获批,研究生教育在集美村拉开帷幕。 2013年,集美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设立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集美华侨学校并入华侨大学,更名为华侨大学文学院。

事实上,早在1923年,陈嘉庚在给时任集美学校校长叶远的三封信中就提到了将集美学校改为集美大学的想法。其中一封信中写道:“因此,今天的计划是聚集所有美丽的地方。基于大学的宏伟规模,建议在二十年内将校园扩展到银斗山……至于大学大楼的位置……”专家认为,“大学就在这里”指的是集美大学,集美大学的成立,算是圆了学校老板的“世纪梦”。

嘉庚先生创办的职业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集美渔航的“分家”,诞生了今天的集美航海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集美商学院发展成为今天的集美财经学院,并“孵化”了集美工业学校,弥补了原来“嘉庚制”职业教育只欠工业教育的遗憾。如今,吉大航海金融学院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福建金融人才的摇篮”。

百多年来,集美美村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博士培养的完整教育体系。 2016年,集美学村入选《第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幕后花絮】

【名称由来】

《永远和平学校村》

著名的

“集美学村”这个名字从何而来?这要追溯到1923年。

集美本是丘陵地带,自古就有“七星坠地”之说。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着七座山,没有溪流或河流。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时,他只能选择高层次或低层次。他购买不能耕种的废弃土地,尽可能修建校舍,形成了“学校在村、村在学校”的校村格局。

1923年夏秋,福建军阀与广东军阀混战,闽南战事紧张。粤军司令员率数千人驻守集美学校。当年9月3日,集美学校两名学生乘船穿越闽军控制海域,被流弹击中。一人受伤,一人死亡,激起了全校师生的愤慨。为了师生安全,陈嘉庚致电闽粤两军领导人,表达中立态度,学校不会允许双方军队驻扎。时任集美学校校长叶远带领全校师生上访,抗议军队的暴行,不允许军队进驻学校。学校请愿书将“学校”定义为学村,并要求南北各级军政当局承认集美为“永久和平学村”。

请愿书对“雪村”这个名字的解释,取材于郦道元《水经注·面水》中的一句古话“昔日,有人在此立学,乱世乱世,弟子弟子”。没有人可以依靠,所以他们一起筑城,抵御困难。”滇的意思是“学习之都”或“学习城市”。由于集美背山面海,称其为“雪都”或“雪城”都不合适。因此,它采用了5月4日“新村”运动中的“新名称”,命名为“雪村”。 “永久和平”是指“效仿世界各国承认瑞士为永久的局外人和中立国”,并希望一旦发生战争,任何一方都不会将集美作为战场。

这一倡议和请愿得到了有关军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赞同和支持。 10月20日,孙中山大本营批准,责令福建、广东两省总督和陆军总司令对集美学校给予特殊保护。集美学校所在地被认定为“永远和平学校村”,“集美学校村”名声大振。

【砸钱办学】

企业可以关闭

学校不能关闭

陈嘉庚创办并维持集美学校近半个世纪,发起并支持厦门大学十六年。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兴办学校是人民的天职”,“立志一生谋利,办教育,服务社会”。

1919年,陈嘉庚计划回国定居,专心教育。回国前,他将自己在南阳的全部房产捐献给集美学校永久基金,并宣称此后他将逐年从自己的生意和工业中获得的利润,“哪怕是数百万美元,他会把所有的钱都寄回祖国,用于资助教育。”成本。”

20世纪30年代,陈嘉庚的企业惨败。虽然企业倒闭了,但他对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资助并没有停止。公司倒闭前,汇丰银行副总经理找到陈嘉庚,表示可以继续支持陈嘉庚的公司,但有一个条件,就是陈嘉庚停止经营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陈嘉庚干脆拒绝:“企业可以倒闭,但学校不能停办”。

1961年,陈嘉庚在北京去世,将300万元以上的遗产全部捐出,用于学校和农村社区的建设。黄炎培感叹:“发了财又愿意付出一切的人,只有陈先生(嘉庚)了!”

【名师云集】

详细计数

《集美美村的先生们》

陈嘉庚认为,学校教育的质量是第一位的;而质量的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他曾用“千军易得,将军难求”来指代选择校长的重要性,还提出“良师必慎选”。

陈嘉庚非常尊重老师,待遇优厚。鲁迅先生曾在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工资比厦门低,经常被拖欠。他评价厦门大学“风景很棒,没有拖欠工资的情况”。这印证了陈嘉庚重视教师的做法。

百多年来,集美学校聘任教师数万名。可以说是名师荟萃,教诲恒久。历史大师钱穆、哲学名师吴康、范于桂、徐载子、刘伯平、阮震、倪文洲、龙羽生、许勤文、王鲁炎、杨辉、张福载、刘浩、邱明久、马中书、蒋锡昌、史志勉、王伯祥、卢宏图、郑世论、盛绪功、语言学家吴文奇、张世禄、蒋馆长席增、诗才白才、方维德、刘宇、温书晓,幼儿教育先驱张宗霖,艺术巨擘张书起、张振铎、郭英琳、林学达、黄曦、朱成干、徐启军,著名体育运动员吴德茂、吴镇熙、庄文超、童子军总教练顾正来、音乐人黄鸿祥、徐子川、李红亮、蔡继坤、曾钰印、农业家叶道源、张文才,生物学家吴先文,理论化学家邓从浩,数理化学大师丁思纯、张子平、顾晓春等,他们都曾是“集美派先生”。

名人云集,使集美学校被誉为我国南方的“文化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16:54 , Processed in 0.1587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