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4|回复: 0

年轻人该选择大城市还是回家乡发展?左页分享个人看法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14 03: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我是左野。

今天我们来聊聊很多朋友喜欢问的一件事:年轻人应该选择在大城市居住,还是回家乡发展?

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做出选择,没有对错之分。

我只能根据我的个人经历和对中国社会的一些观察,提供一些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但有一点,我不喜欢做出太大的承诺,我只说真话。另外,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但不要争论,因为争论就意味着你是对的。

大城市

我毕业的时候,父亲一直鼓励我考公务员,做家乡的公务员。

他这样想,并不是因为觉得公务员工作稳定,也不是因为回家乡“当官”(他认为当公务员就是当官)会更有威望,而是出于一个很实际、很现实的考虑:他认为在家乡“当官”,可以帮助家里人,家里人也可以帮助他。

我们能做什么帮助?最简单的两件事就是照顾孩子和赡养老人。

如果我在老家有稳定的工作,在县城买房又没有压力的话,他们也可以过来和我一起住,帮我照顾孩子,等他们在这里住累了回去也方便,同时他们要是头疼发烧了,我也方便照顾他们。

但如果我在北京工作,他们要落户这里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北京买房。但在北京买房,大家都知道,是一个概念,大部分上班族都买不起,可能亲戚朋友,六个钱包凑一块钱能付得起首付,但这样买的房子一般都很偏僻,面积又小,一家人住一起对身心健康非常不好。

——我说的是实话,住在小房子里的人确实不舒服,小空间里人的脾气更大,我见过让父母睡在客厅的家庭,吃饭时只能临时搭个简易餐桌吃饭,看着确实不舒服,比以前筒子楼好,但也贵得离谱。

以前很多人都幻想着自己去大城市打拼,将来发财了,买个大房子,把父母接过来照顾孩子,其实有这个想法的人不少,但是我看看身边的同龄人,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除了买不起好房子,另一个大问题就是老人无法适应异地生活。逼迫老人离开家乡,成为“北京老打工者”,意味着他们的房子、宅基地要荒废、空置,他们一生赖以生存的人际网络被毁掉。这实在太残忍了。老人在大城市找不到玩伴、找不到社交圈,又不能长久呆下去,如果勉强留下,就只能默默承受痛苦。

几年前,母亲跟我一起住了一年多,后来她开始无缘无故咳嗽,脸色苍白,最后到通州一家大型专科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肺结核。得知诊断结果后,我彻底愣住了,她身体一直没什么大问题,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得上这个病的。

后来我问医生是怎么回事,医生告诉我其实从南迁到北的老人,有四五成会得这个病,医生还说治疗这个病最好的办法就是回老家休养,连续吃药半年以上,不能间断。

我不敢耽搁,赶紧给她买了机票送她回家。幸好妈妈的病是早期,不传染,不用卧床治疗,只要休息就行。吃了半年药,身体就好了,精神也好多了。不过从此以后,我再也没脸让他们过来跟我一起住。

可是,就让他们回老家独自生活就好吗?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孝顺的儿子担心自己年迈的父亲出现意外,就在自己旧居的门口和客厅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以便用手机随时查看年迈的父亲的情况。

他说,通过监控发现,每次自己打电话回家,父亲总是很开心,会拿着电话和他说话,就像一个收到了零食的孩子一样。

但也有令人心酸的事情,他发现父亲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搬一把小凳子坐在家门口,呆呆地看着门口的林荫道,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消磨时光——老人最怕孤独和冷清,林荫道上人来人往的景象,会让他心情好受些。

在大城市工作意味着要和父母分开,这对双方来说都是痛苦的。老人会受孤独的折磨,将来有了孩子,没人照顾就麻烦了。很多人喜欢争论,说就算父母在身边,也不在帮忙照顾孩子——说这话的人,一般都没有生过孩子。这是大道理,但问题是,没有父母在身边,就只能请保姆了。且不说现在请保姆都难,就算请得起,能把一个正在学习、成长的孩子托付给一个陌生人吗?几乎不可能。最后,夫妻只能让其中一人放弃工作,或者兼顾工作,然后腾出手来照顾家庭。

但就这样,家庭收入减少了一半,你的房贷却没减少,生活开销也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年老而逐年增加。此时的你已近中年,危机重重、如履薄冰。你不敢随便换工作,再也没有顶撞老板的脾气,再也不想谈理想主义。



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咨询了当医生的表妹,向她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她告诉我一句很真实的话:其实,中年人是痛苦的。也是从那一刻起,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年”这个词的重量。

老婆在北京的时间比我长,这几年她以前的朋友都相继离开,我经常笑她孤单一人,没有朋友。她说再过几年她也会孤单一人,将来也会像别人一样,大概率回老家或者退休去其他二线城市。

原因很简单,北京的年轻人大多买不起房,买了房也没人照顾孩子,没有户口,孩子上学也不方便,乱七八糟的问题一大堆,最后只能走人。

所以你看,在这种状况下,我还敢建议年轻人到大城市谋生吗?这不是害人吗?所谓大城市机会多,其实跟大多数人没关系。真正能在大城市扎根的人,少之又少,至少我的同龄人是这样。如果加上一个生活质量的标准,其实几乎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幸福的。

当然,对于早些年房价上涨前就已经买了几套房子的,没有孩子的,家里有矿的,那就另当别论了。

以家庭为单位思考

如果在大城市呆不下去,回到家乡(指小地方,多为县级)会是什么感觉?

先从我父亲那一代说起,我父亲是六十年代出生的,我和他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总是站在家庭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我只站在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更确切的说,只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他为什么让我回家考公务员呢?因为他看到身边有太多的例子证明,这对全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我来自江西南部,那里以前有很多矿山,煤矿、钨矿(这几年都衰败了)。有矿的地方就有国企,有国企的地方就有“正规”稳定的工作。退休了可以领养老金,还可以把职位留给儿子(这在过去是合法的)。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这样一份“正式”的工作,即便不能晋升到高级管理职位,但只要在职位上呆上十几年、二十年以上,一般都能编织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这个网络包括了所有和矿山有来往的公职人员和私人老板,包括交通、税收、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的妖孽。比如你是矿上的厨师(矿上最低级别的职位),周围的菜贩、农民、食堂的包工头都会来巴结你——其实,食堂一般都承包给领导的亲戚。

通过这种关系网,如果你因为头疼发烧需要去医院,或者要生孩子,那么很容易就能找到医院里认识的人来照顾你(千万不要轻视这种帮助,等你生病住院在家的​​时候,你就知道它有多重要了)。当你需要在家里盖房子的时候,找一些便宜的建筑材料也是没问题的。

而且,通过这种关系网,可以为弟弟妹妹、堂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孩子安排相对稳定的工作——有时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学历,但只要他们不是太笨,安排他们进入更好的学校并获得文凭并不困难。而且,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

当你把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地编织进这个网络,久而久之,这个网络就会越来越牢固,最终整个家族就会在当地扎根,永远保证家族的稳定和兴旺。而且,只要这个家族网络中的任何人在未来获得了崛起的机会,整个家族的地位就有机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俗话说,一人得势,全家皆升天。

这就是我父亲那一代人看到的世界。所以他希望我回家考科举。所谓的“帮助”家人,除了照顾家人之外,也意味着他希望我回家编织这样的家庭网络。

很多年轻人觉得处理人际关系很烦很low,去北上广找一份不稳定的工作就已经很高端了。他们认为真正的成功在于一个人凭借自身能力去努力奋斗——其实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但我爸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他从来没觉得这种个人英雄奋斗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就算以后买了房定居在北上广,也过不上好日子,每个月被固定的高额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来,被资本家干得没脾气,娃没人照顾,上学、升学、户口、工作都操心不已。

我爸爸的想法很简单,他认为个人奋斗要融入家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受教育程度这么高,去北上广深这种陌生的世界当时代炮灰,简直是太愚蠢了。

回家打拼、编织家族网络的本质,不是为了对家族做出多大的贡献,而是和整个家族一起进退,相互协作,造福子孙后代。

我们村里有不少年轻人到大城市定居了,可我父亲说了一句让我心碎的话:“他们几乎就跟远嫁的女儿一样。”他们几乎和家人“失去联系”,生活艰辛,家人也帮不上什么忙。

以家庭为单位来思考生活与从个人理想主义的角度来思考生活是完全不同的。



家庭社会

从本质上来说,在广阔的县域世界里,中国依然是一个家庭社会。

过去大家族会把所有资源放在家族中最有出息的人身上,比如哥哥出息,读书机会比哥哥好,弟弟就得辍学;弟弟读书机会比哥哥好,哥哥就得辍学。将来,不管谁出息了,都要回报家族。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大城市的发展,生育率的下降,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高等教育的扩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传统的家庭社会开始瓦解。

但近年来,大城市的机会被高房价挤压,几乎毫无吸引力,很多人不得不回去。即使家乡被形容为“关系泥潭”,他们也不得不回去。

前几年,我老婆老家的一个亲戚有个孩子,在厦门大学读书,毕业后在厦门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后来厦门房价暴涨,他买房是没希望了,就算想买,也很难。他父母比他还着急,后来就鼓励他回老家,在老家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读财税,准备将来进老家的税务系统,因为他爸爸就是县税务系统的一个小官,将来在那边找份工作应该没问题。

其实,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前段时间,我读了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冯俊琪的博士论文《中部县域干部》,也谈到了这个现象。冯俊琪2008年深入中部一个农业县进行调查。这个县总人口80万,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2亿多元。但在这样一个县,冯博士一共梳理出161个政治家族,其中副科级干部5人以上的“大家族”21个,“小家族”5人以下、2人以上为“小家族”,140个。

注意,这只是政治家族。在我家乡这样有大型矿业公司的地方,类似现象更为严重。另外,有没有家族通过有权势的人把亲属和孩子安排进教育和医疗系统?这种情况太多了。

我当然不认同这种家族裙带关系的社会,因为这对老百姓的子弟很不公平,也容易滋生腐败。正如《中部县干部》里提到的,县里连基层干部考核都拿不出真成绩,因为县里太小,关系太复杂,考核组可能就是干部的亲戚。有些措施因为地方利益集团的阻挠而无法落实。县里土地炒卖的背后,也有政治家族势力在作祟。

然而,当大城市的机会越来越虚幻时,年轻人能做什么呢?他们只能回到家庭社会的世界,在那里他们不必与父母分离。

另外,大城市难道就没有裙带关系吗?冯俊琪说,中等县城的家庭建立人际网络,主要通过喝酒、送礼、打麻将等方式。但大城市能避免这些吗?前几天,阿里巴巴员工被曝酗酒,最后造成非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都一样吗?

结论

事实就是这样,情况就是这样,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取决于你个人的选择和志向。

我只想提醒大家,无论你做什么选择,都不要被电视剧所迷惑,要根据个人情况务实选择。现在的电视剧都是北上广深那些吃过头了的演员、编剧、导演拍的,他们对中国县级社会一点都不了解。

最后,我讲一下我看到的一件事。

大约五年前,我妻子的养父去世了。在他去世前三天,我陪她去看望了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那时,他已经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只能费力地睁开一点点眼睛。

但他仍然神志清醒,显然孩子们对他照顾得很好。我看到他的儿子跪在他的床边,仔细地按摩和清洗他的身体,大约每半小时就用清水跑来跑去。他用一把棕榈叶扇轻轻地给他扇风,因为电风扇的风太大了。

女儿也陪在老人身边,知道老人可能时日无多,不停地安慰他。老人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小孙子,女儿便将小孙子的近况告诉了他,说他学习很好,最近还交了女朋友。

最后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安详地、笑容满面地离开了人世。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自己,当我的父母去世的时候,我是否能陪在他们的床边?说实话,我不能保证。事实上,我知道很多生活在大城市、远离父母的年轻人都不能保证这一点。

我并不是说年轻人应该为了这临终前的这最后一丝慰藉而放弃大城市的机会,只是有时候想到这里,我会怀疑自己为一些虚无缥缈的理想所付出的代价是否真的值得,半夜醒来时不禁心痛不已。

真的,你去那里发展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至少,在一个年轻人大多成为炮灰的城市,我不敢建议他们来这里奋斗。这么大的城市,对年轻人来说,无非就是个绞肉机,磨完你的青春,吐出你这个郁闷得没有斗志的中年败类。当然,如果你真的有能力战胜高房价,那就去吧。生活没必要压抑,随心而行就好。#城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7:48 , Processed in 0.0879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