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音乐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繁荣局面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26 11: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音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出现了“三匹马”并驾齐驱的繁荣局面。所谓“三匹马”分别是“通俗音乐”(如今的“流行音乐”)、“新浪潮音乐”(如今的“现代音乐”)和“电影音乐”(后来扩大为“影视音乐”)。

“流行音乐”/“流行音乐”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音乐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通俗音乐”。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通俗音乐,在沉寂了三十年之后,终于随着邓丽君的演唱,以“通俗音乐”的形式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此时的词曲作者打破了身上的精神枷锁,表达出了压抑已久的创作激情。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歌曲杂志编辑部评选的“十五首歌曲”入选,这是绕不过去的“流行音乐”坐标。这或许是新时期内地乐坛的第一张歌曲排行榜。“十五首歌曲”全部为抒情歌曲,包括三首情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春天的声音》、《永远和你在一起》。其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影响力最大。歌曲以3/4拍子、短小的二部曲式和较为新颖的电子琴伴奏,勇敢地唱出了“随风飘荡的爱情之歌”,展现了热恋中的年轻男女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三首歌曲成为新时期第一批“情歌”。在“突破禁区”的同时,歌曲的创作者们宣告乐坛此时已经开始尝试“把赞美神的歌曲还给人”,并像“小草”一样逐渐加大和强化对普通人情感世界的关注。

“15首歌曲”中,作曲家施光南的两首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祝酒歌》和《白羽寄情》。前者见证了“十月胜利”这一伟大历史时刻,但与以往一些歌曲不同,它并没有唱得那么大声,而是让旋律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徘徊在中低音域,让人回味无穷;后者以奔放的旋律、欢快的华尔兹节奏和特色鲜明的乐队伴奏,讴歌了亚洲羽毛球健儿之间的深厚友谊。此外,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和《热情的土地》则以蓬勃的当代气息,体现了作曲家“时代歌者”的本色。

“15首歌”中另一首引人注目的作品,是歌手李谷一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白羽毛表浓情》,她的作品还有《姐姐眼含泪花找哥哥》《边塞春水清澈纯净》《绒布花》。也就是说,她唱了“15首歌”中的4首,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可见她“暖心歌”的深度和广度。她的其他代表作《乡愁》《难忘今宵》《我和我的祖国》等,都以独特的“气息唱腔”和“时代印记”成为“时代的记忆”。

随后出现的“台湾校园歌曲”、“西北风”、“红太阳”、“校园民歌”、“超级女声”、“青春歌赛”、“模仿秀”等现象,让“流行音乐”悄然变成了“通俗音乐”,也把中国的“通俗音乐”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流行音乐可以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快餐,也可以成为党和国家庆典、纪念日的座上宾。这种变化之大、之快,令人惊叹。



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

“新浪潮音乐”/“现代音乐”

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一个新的音乐创作群体——“新浪潮派”诞生,谭盾、叶小刚、郭文景、瞿小松、陈毅、周龙、许舒亚、何训田、张千倚等作曲家相继登上历史舞台。

“新浪潮派”青年作曲家的稚嫩作品以迅猛的步伐前进,引起了国内外乐界的关注,成为西方乐界了解当时中国乐坛的一扇窗口。谭盾的《离骚》、叶小刚的《天际》、郭文景的《蜀道难》、瞿小松的《》、陈怡的《多耶》、张千一的《北林》等都成为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代表作品,从个人到时代。“文革”十年的艰辛与积累,对音乐艺术的渴求,使他们大胆探索,创作蓬勃。这批青年作曲家借鉴西方现代音乐的大胆,迅速吸收,勇于进取,使当时中国乐坛焕然一新,从而形成了中国音乐创作的“新浪潮派”。

尽管“新浪潮音乐”也存在着曲高和寡、模仿性明显、实验意义突出等遗憾之处,但它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必然产物,符合音乐创作的客观发展规律,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体现了当时“新浪潮乐派”对音乐艺术新事物的渴望,特别是对作曲家创作主体性的释放。

历史是客观、公正的。

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上述中年“新浪潮音乐派”作曲家们已步入成才的“收获期”。无论是在国际乐坛上自由发挥的艺术家谭盾,还是独具“叶氏风格”的叶小刚,还是曾演绎过中国歌剧的郭文景,或是齐飞在业界的周龙、陈怡……他们都已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现代音乐的领军人物。显然,你们对于“后新浪潮”音乐创作的推动,对于当今中国现代音乐的引领,对于未来中国音乐创作的启迪,都是不言而喻的。今天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音乐界关于“新浪潮音乐”的争论是必要的、开放的、具有前瞻性的。



为什么?为了追求真理。

“电影音乐”/“影视音乐”

1981年“中国电影音乐学会”成立,标志着电影界、音乐界开始关注“电影音乐”这一特殊的音乐范畴,而不再将其视为“可有可无”。活跃于“十七年”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和“文革”前一批刚从音乐院校毕业的“青年作曲家”首次成为这一时期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军。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使普通民众有了更多的经济能力去放松身心、享受闲暇时光。此时,电视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拓宽了电影音乐创作的范围——“影视音乐”作为新的名词引起了作曲家们的关注。

此时,一批“文革”后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作曲系的年轻作曲家(包括“新浪潮音乐派”)开始投身影视音乐创作,进一步壮大了创作队伍,在很短的时间内,影视音乐基本达到了比肩而立的状态,某种程度上,后者在数量和社会影响力上甚至超过了前者。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影视音乐的创作无论从题材、形式、观念,还是深度、广度,都比以前丰富了许多,对作曲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平台。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40年把中国的影视音乐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并逐渐形成了年龄跨度从“30后”到“80后”,以“50后”、“60后”为主力的作曲家队伍,如早期的“二王”(王明、王立平),中期的石万春,以及后期的叶小刚、赵季平、邹野、王立光等。

尤其是叶小刚、赵季平、邹野等人的影视音乐创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弦乐群体音色”情有独钟。他们的作品在与影视这个母体紧密联系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另一种审美体验。当越来越多的“叶风格”、“赵风格”、“邹风格”逐渐登上中国影视音乐创作的舞台,一个新的音乐流派——“中国影视音乐创作群体”将崛起。

为什么?“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流行音乐、现代音乐、电影音乐三大门类并驾齐驱的同时,它们也偶尔在某一节点上出现交叉,无论是参与创作的作曲家,还是音乐本身。从表面上看,这只是艺术创作“跨界”的结果。但若深思,这依然是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06:31 , Processed in 0.1871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