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埋伏后,天气越来越热,加上饮食、作息不当,人体容易产生体内湿气(湿气),出现食欲不振、口苦口腻、嗜睡等症状。头部和身体容易出现精神不振的情况。很多人误以为是天气炎热造成的,其实与“湿气”密切相关。
1、如何理解体内“湿气重”?
俗话说:“三日寒,三日热”。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雨水较多,易产生湿热天气。这个时候,人们的身体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
如果体内湿气重,身体就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如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困难;严重头晕、身体沉重、全身不适;舌苔厚腻;大便不成形且粘稠;胸闷腹胀、纳差、食量下降,常有口轻、口粘、渴而无欲饮、倦怠乏力等气虚湿盛症状[1]。
图片来源:依图网
2.增加体内水分的5个坏习惯
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多是外界湿气侵入人体所致,如气候潮湿、涉雨、生活环境潮湿等。内湿多是脾胃虚弱所致。简单来说,就是多吃生冷食物。另外,以下生活习惯也可以增加体内水分。
1、熬夜睡觉。睡眠不足,容易导致脾虚,湿邪加重。晚上睡觉的最佳时间是11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
2、饮食不当。如果喜欢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对肠胃健康不利;如果喜欢吃生、冷、凉的食物,就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为湿热的侵袭创造机会。
3、缺乏运动。运动量少的人容易感到沉重、虚弱,体内积聚的湿气也较多。
4、长时间久坐。久坐会导致体内气血不畅,不利于湿气的排出。水分增加也会影响关节。
5、潮湿的环境。过于潮湿的环境很容易加剧体内湿气。
一般来说,湿邪易侵入,难祛除。如果只知道祛湿而不注重改变生活方式,是很难根治的。
图片来源:依图网
3、入伏后如何正确祛湿?
俗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除”。进入寒冷天气后要祛湿避暑。有哪些方法可以祛湿呢?
1、可以选择多吃健脾利水的食物,如苋菜、冬瓜、扁豆、薏米、绿豆等;
2、少吃甜、辣、刺激性伤脾胃的食物;
3、忌生冷食物,烹调时加入葱、姜,减少蔬菜的寒性;
4、酒精有助于祛湿,所以在炎热的夏季,最好少用酒精;
5、保持衣服干燥。阳光充足的时候,被子需要经常拿出来晾晒;
6、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7、潮湿、雨天减少外出,避免涉水、淋雨;
8、夏天不要睡地板,保证睡眠,养心脾[2]。
图片来源:依图网
如果身体已被湿气侵袭,要注意多动排汗,保持室内干燥,饮食清淡,家里备些除湿药物。正气片是由宋代《太平惠民和济菊方》中的“藿香正气散”改进而成。由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木香、白术、甘草、茯苓、陈皮、半夏、厚朴组成。 、生姜,是治疗外感风寒、湿浊内阻的良方[3]。正气片具有疏风散寒、祛湿祛湿的功效。可缓解腹痛症状,纠正胃肠蠕动异常,排除胃肠道积存的湿气,同时治疗腹泻。提前服用正气片也可以改善湿气重引起的身体不适,但一定要控制剂量。
参考:
高山.湿为万病之源[J].江苏保健,2016(05):41.夏季预防体内湿气重[J].防灾博览会。 2015(04):86-87。张伟.除湿大师——“藿香正气”[J].中医保健。 2022,8(10):49-5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