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7|回复: 0

梅花·墙角数枝梅赏析:赞美梅花品性,喻示高洁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10 05: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花:角落里的梅花》翻译与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词。广义的古诗是指鸦片战争之前的所有中国诗歌,对应的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现代新诗。你见过哪些古诗词?以下是小编搜集的《梅花:街角梅花》翻译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梅花:街角梅花》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墙角有几棵梅树,凌寒独自绽放。

远远望去我就知道不是雪,因为有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面而来。

【前言】

诗人在描写梅花,歌颂梅花的可贵品格,但实际上,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他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正是用梅花的坚强和高尚品格来表达自己在困难和严酷的环境中仍能像诗人自己一样坚持下去。那些有正气、主持正义的人,那些为了国家的强大而不怕排斥和攻击的人。

【笔记】

1、凌寒:冒严寒。

2、尧:远。

3.知:知道



4. 因为:因为。

5、暗香:指梅花的香味。

【翻译】

墙角的几朵梅花,在严寒中独自绽放。为什么远远就知道白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有淡淡的梅花香。

【欣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王安石年过五十,对政治早已幻灭,新的维新理念被推翻。他曾两次辞职,又两次连任。他放弃了改革,离开了朝廷,任由庸吏为所欲为。

在有关梅花的古诗中,有一首颇为著名,那就是先于作者的北宋诗人林逋所作的《山园小梅花》。尤其是诗中“疏影斜斜碧水,幽香飘黄昏月”两句,被誉为梅花的绝唱。疏影斜斜碧水,黄昏月色飘淡淡香——郭

林逋从未当过官,从未结婚,也没有孩子。他独居西湖畔孤山山坡,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因此,他的咏梅诗只是表达了脱离社会现实的自以为是的思想。

作者的这首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词,并得以创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却不逊色,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赞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格,用雪来形容梅花的纯洁,用“秘香”指出梅花胜于雪,说明了梅花的伟大。坚强而高贵的人格魅力。在北宋极其复杂困难的形势下,作者积极改革却得不到支持。他的孤独心态和困境自然与梅花有共同之处。这首小诗寓意深刻,句子非常简单自然,没有任何修饰的痕迹。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死后谥号“文正”。世人称他为王文恭。他还自称临川先生,绰号獾郎。晚年被封汉景公,号临川先生,又名王景公。

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上有杰出成就。其诗“学杜薄坚”。他善于说理、修辞,又善于用典故。他的风格铿锵有力、见解深刻,也有情感魅力深厚的作品。着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副刊》。庆历二年,科举榜第四名。历任淮南东路节度使、鄞县县令。舒州同建【安徽省安庆市】江南东路监狱。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神宗即位,命安石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升任参政。熙宁三年起,两次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辞去宰相后,隐居江宁中山(今江苏省南京市)。谥号“文”,又称王文恭。他的政治改革对北宋后期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近代变革的特征。他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中国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第二任宰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的诗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当时党争激烈、诗灾频发,诗人普遍一改豪放外向的风格,转而内敛深沉。

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形,而是着重描写梅花“寒中独开”的性格和沁人心脾的“秘香”。这里写的梅花,是作者个性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他很孤独。但他仍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用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九死不悔的思想品格和深厚感情。

【《梅花:角落里的梅花》翻译欣赏】相关文章:

《梅花:角落里的梅花》翻译欣赏07-22

街角梅花诗(选240行)11-03

墙角有几朵梅花。令翰独写全诗10-11

梅花/梅花原文翻译欣赏05-28

《梅花梅》原文翻译欣赏02-05

《梅花梅》原译欣赏08-15

《梅花/梅花》原文、翻译欣赏10-16

鹊踏枝·梅花万枝落原创翻译欣赏03-07

鹊踏枝·梅花万花落原文赏析04-2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4 23:02 , Processed in 0.0709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