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1|回复: 0

关中花馍艺术:历史悠久、寓意深厚的面塑艺术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10 20: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新农村文化建设视角下的关中花墨艺术研究”负责人、温州工程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花馍,古时曾称馍馍、馍馍、奶馍、年糕,是一种历史悠久、色彩丰富、造型独特、寓意深刻的面塑艺术。它们流行于黄河流域,常用于节日、婚丧嫁娶、生日庆典或乔迁、开业典礼上,祭祀神灵、祖先、辟灾、祈福、渲染气氛。它们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情感结构。生命意识、理想愿望、审美情趣等。

花馍的“前身”:蛋糕

糕,《方言》解释:“麦”。 《释名》云:“饼,饼,意面拌在一起。” 《正子通》解释:“溲,面条与水混合。”唐绪建的《集学记》和宋朱穆的《古今食文类聚》记载,“面”前有“麦”,可见饼是用面粉做的。已被明确分类,因形状和烹调方法不同而各有名称,据刘熙《名说》记载:“蒸糕、汤糕、蝎子糕、骨髓糕、金糕、索糕皆属。依其形状而命名。”

糕点品种繁多,受众广泛。据《汉书》、《后汉书》、《祭酒篇》、《诗名》等记载,皇室、诸侯、百姓都喜爱吃糕点。 “每次宣帝买饼,买的都是大户”; “灵帝爱胡饼,京城百官皆食胡饼。”为了更好地为皇室提供糕点,宫廷还专门设立了一名唐官,专管糕点和饵料。 、班固的《汉书》、蔡植的《汉观异》、李林甫的《唐六典》都有记载。从皇宫到街头,从皇室到百姓,糕点已风靡全国。

人们对蛋糕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有市场卖点,这就催生了专门从事蛋糕行业的商家和商店。刘歆《西京杂记》记载:“帝迁长安,居深宫,悲惨不乐。高祖问其原因,曰生平嗜好屠宰贩卖。”年轻人,卖酒卖糕,斗鸡踢浣,今无此事,故不喜,皇上有新收获,转赠老友,皇上大喜。 “卖饼”可以说明当时的饼已经商品化了。



但当时面包只是一种日常食品,并无其在祭祀活动中的使用记录。据《四人月令》、《礼乐》、《史记礼记》记载,祭祀强调“贵源,亲用”。所谓“贵本”,就是高贵饮食的根本。是指在宴席和定期祭祀时尊重先民原有的饮食习惯,用小麦、水、生鱼、未混合的肉汤等原料作为祭品。而“自用”则是指后来供奉给祖先食用的精美食品。面包还没有被用来祭祀,可能是因为它无论从外观、颜色还是味道上都不是最精致的东西。由此可以推断,现代意义上的花馍在汉代尚未出现。

孔明发明馒头的传说

诸葛亮发明馒头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宋高成《史记源》、明王三品《古今石考》、清徐科《清舆雷朝》等文献中均记载:诸葛亮征伐孟获,闻南蛮妖魔多邪。在这个地方,必须用人头来祭祀神灵。孔明不想再延续这种野蛮的习俗,就命人用面包配上羊肉、猪肉,做成人头祭祀。从这一点来看,当时制作馒头的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了,可以制作成栩栩如生的人头形象,足以与真人相仿,达到与真人一样的目的。人的牺牲。这种馒头可与今天的馒头媲美。

然而,诸葛亮发明馒头的故事却存在不少疑点。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典籍中,并没有关于诸葛亮发明馒头的史实资料。相关记载直到宋高成的《世纪缘》才开始出现。此时,距离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已经过去了七百多年。 《世纪源》是一本致力于研究事物本源的书。书中记载的孔明发明并非原创,而是引自《稗官小说》。但《稗官小说》所记载的都是街谈巷议,演绎成分较强,不足以提供历史可信度。因此,书中最后得出结论:“馒头之疑,始于武侯”。 “可疑”二字足以表明作者的猜想,并非妄言。清代张英、王士祯的《玉鼎元鉴雷汉》称,藏经来自“三国”。但《三国志》原文及刘宋、裴嵩之注释中均未提及此事。与《世纪缘》中记载的祭祀是在出征前举行不同,《玉鼎元剑雷寒》中的祭祀是在板石路上进行的。这个剧情和《三国演义》完全一致。这似乎表明,《玉鼎远见雷汉》中引用的《三国演义》应该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错误。

南宋的曾三姨在《银花录》中曾对这个传说提出质疑:“食馍本是蜀美食,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有祭人头的习俗,孔明想停止他的杀戮,并教他用肉面做的两个东西,据说“馒头”这个词当时的发音我不知道是什么。 ,所以不如骗同音……”曾氏的意见不无道理。包子应该是当地人长期饮食实践智慧的结晶。不断探索和创新面食衍生品。人们之所以给予孔明发明馒头的美誉,可能是因为古人习惯将发明归功于名人。例如,罗杞的《五原》载有“有朝食教人食果”,神农传说中的“农耕之始,炒米”、“轩辕做粥、米汤、炒饭”等都与此类似。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很常见,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到:“埃及人把一切对人类生活有用的发明都归于最伟大的霍米斯人的起源”。有大算力、有智慧,在人民群众中历来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人们愿意把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集中在诸葛亮身上,尊他为化墨的创始人。

确认馒头的产地



诸葛亮发明花馍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但花馍在三国魏晋时期就已出现却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甑、锅、蒸锅等烹调工具的使用和不断进步,以及和面、醒面、蒸煮技术的逐步发展,人们在加工、改进、装饰方面有了更高的技术程度和自由度。和美化蛋糕。食品的品种、款式、形状、颜色越来越丰富多彩,味道和味道也将更加甘美、醇厚。本来它只是一个满足口腹之欲的实用蛋糕,但它可能会超越其日常功能,成为人们的最爱。欣赏沉思的审美对象。

西晋著名文士舒熙的《饼赋》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诗中详细描述了制作糕点的配料、馅料、面团、揉面、蒸制等过程。还详细介绍了制作糕点、包子的高超技艺。还运用装饰、副作用突出等修辞手段,生动地展现了蒸糕的香气和美感,体现了对日常世界的诗意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全面关注和积极肯定。

就馒头而言,人们当然会不遗余力地用各种手段塑造各种馒头,并对其进行加工、装饰、美化,使之光滑圆润,美观匀称,洁白如玉,口感醇厚。正如舒熙《饼赋》中所说:“弱如春棉,白如秋练,生机勃发,飘香四方。”更重要的是,人们还可以在这些柔软而有弹性的面团上创造形状。投射一定的文化意义、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晋时期的人们才选择将具有鲜明审美元素和一定文化意义的面塑视为祭神祭祖的珍品。

煎饼、馍馍已成为魏晋三国时期的重要祭祀品。他们的史料散见于《祭祀》、《祭祀法》、《四季传》、《饼赋》、《集记》和《晋书》等典籍中。曹魏时期苗熙所著《祭祀》中的“蒸糕夏祭”是最早记载馒头的文字。西晋卢臣《祭祀》云:“春祠堂用馒头、糖饼、骨髓饼、老碗;夏、秋、冬亦如此;夏祠堂用奶饼。” ;而冬季的祠堂则用年轮饼。”高成的《物事纪元》也证实了这一点:“晋代陆臣《祭祀法》中,淳寺用馍,最早被列为祭祀物品。”西晋荀子的《四时食列表》也有:“淳庙有馒头为头糕,夏氏用伯野代替馒头,吴可用百欢糕。”这里的“馒头”就是“馒头”。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蒸糕最初只是在夏季仪式上使用。后来,春、夏、秋、冬都用糕、馍,并根据季节提供不同风格的面塑。这些面食无论是色、香、味、形都应该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们可以作为最精美、最精美的礼品赠送给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祈求神灵的保护和祝福。

魏晋时期,除了四时祭祀祠堂外,花馍还用于祈雨祈福、庆丰收等各种仪式。许昌《集记》记载:“五月,稻熟推荐,白糕漂洗”。 “推新”就是尝新,指的是农产品成熟收获后,人们将最新的收获献给神灵供其品尝。 “七熟”(“七夕”的错)是发酵的意思,“白​​糕”类似于今天的白馒头。这个例子是指包子已经进入家庭生活,成为春夏之交麦收节的重要物品。范王《祖制》记载“夏荐乳糕”。 “奶糕”应该是当时添加了奶酪等乳制品制成的糕点,由此可见祭祀糕点的种类更加丰富多彩。五月麦熟时节,将刚收割的小麦磨成面粉,然后将面团制成糕点,献给五谷神、土地神,以感谢和报答他们的恩赐,祈求五谷丰登。 ,来年太平盛世。用馍馍祭麦收的习俗,至今在关中平原仍保留,但已演变为“串霸”,“串”是走亲戚的意思,“串霸”是收尾工作的意思。麦收结束后,当地群众会带着用新麦磨成的上等面粉做成的元宝、云朵、马蹄、莲卷等馒头去走亲访友,品尝新麦,庆祝丰收。

祭祀结束后,用作祭品的花馍也会被赋予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使食用者祛病避灾。 《杂五行书》记载:“10月1日日食饼,可使人免于疾病”。花馍的这种功能还被运用在宗教活动中,以避灾、驱邪。公元357年所著的《佛土成说华经》云:“从今以后,无论多苦,都会受毒肿病,十伤九死,若热心行善,能救世者,则三户五户,共做龙虎舌(蛇)糕,每人可吃七个,绕庙走一圈。一日一夜超度。”这些小巧玲珑的花馍,每人可吃七个,制作精巧,形状栩栩如生。龙、虎、蛇的形象。龙、虎、蛇在民间文化中常被认为是具有非凡力量的圣物。他们可以祈求吉祥,战胜灾难和瘟疫。当时的龙虎蛇饼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品质,还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功能。这和今天的花包子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4:41 , Processed in 0.0651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