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2023 年华语乐坛:经典卷土重来,创作形态波谲云诡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11 00: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经许可转载 |娱乐独角兽(ID:)

2023年的华语乐坛“碎片化”。

一方面,经典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再次卷土重来。 14年前发行的《贵妇》首次掀起当代年轻人热潮,登陆年度音乐榜单; 23年前上映的《轻松美丽》在网络上引来另类解构:《我没有K》、《恐龙大战狼》等热门表情包在短视频中走红。

另一方面是内容创作形式的动荡和令人失望的市场接受度。年初,《情如火》借舞蹈区、游戏区、鬼畜区联动的优势,与《匆匆》、《三体》等年度大剧碰撞” 在“跨维度”中;年底,《微笑》成为热门网络舞蹈《科目三》的BGM,让人担心它是否会“出现在春晚”。

隔开的不仅仅是聆听审美,还有音乐人的创作审美延伸到创作端:李荣浩的《乌梅子酱》广为流传,其直白简单的歌词引起了乐评人的争议。 《雪》《我真的没睡》等作品在2023年流量激增,其创作者被网友“验证”为乐坛“新四王”。当然,也有像刀郎的《几首民歌》这样意义深远的专辑,引起了大众的娱乐解读。

演出市场上,业界承诺的2022年“小目标”已经超出预期。流媒体在线支付率稳步增长,各大平台越来越重视流媒体社区的运营。年底,公众的注意力从门票市场转向演出质量。五月天假唱事件掀起了全民“打假”的新时代。

放眼2023年整个互联网行业,字节跳动营收逼近腾讯,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巴巴。令人惊奇的是,时代变迁的大戏在2023年下半年尤为激烈。作为与互联网行业密不可分的音乐产业,2023年的得与失都隐藏在巨浪的每一次起伏中。 。

审美复兴,年轻人新热潮

华语乐坛每年都会有一次“复兴”,而今年的重要代表就是凤凰传奇。 《凤凰传说》日前已登上跨夜热搜,创下当晚湖南卫视收视新高,并在B站跨夜舞台上掀起巨大的反响。 B站最新公布的2023年UP主百强名单,也再次入围。今年9月发布的一条名为《我先疯了致敬凤凰传奇赤峰音乐节》的视频在B站点击量达到500万。

“掌握”了年轻人收视率和口碑的《凤凰传奇》,这两年是如何突然闯入年轻人心中,吸引大批“凤凰后裔”的呢?

这背后是大众审美的变化。经过几年的压抑,人们对运动、户外活动和保健的追求空前高涨,尤其是年轻人。八段锦、登山健身已成为前所未有的潮流。

因此,在《封神》质子团以阳光、健康、血气充沛为主流审美的市场中,歌颂草原、歌颂自然、将唱功和性格与偶像进行比较的凤凰传奇,在年轻人的心目中。 ,也很快褪去了过去“土”的标签,父辈一代的审美复兴,成为主流审美。这种审美趋势的变化也被写入2023年的影视综艺市场,国内实体综艺节目的出现成为了这种审美变化的一个例子。

《新四大天王》,

下沉审美正在主导“赏丑”时代吗?

华语乐坛“新四大天王”成为2023年上半年的热门话题,网友评选的2023年乐坛新四大天王中,包括姜云升、华晨宇、小鬼王琳凯。



这位说唱歌手的《雪》以其独特的吞法、新颖的造型、直白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旋律,截至目前在抖音上的使用次数已超过53.7万次。另一位说唱歌手姜云升则凭借歌曲《我真的没睡》,用简单的歌词和惊人的价值观让听者很难不惊叹,“虽然她给了我玫瑰,但我真的没有”昨晚没睡。”她,亲爱的,你要相信我,给你买口红来赔罪……她打了一辆出租车,送我回酒店。我进房间就叫她回去。”这段歌词朗诵视频在抖音上被转发超过32.2万次。

如果说网友将姜云升、姜云升列入“新四大天王”是一个明显的玩笑,那么另外两位职业歌手华晨宇和小鬼王琳凯就相当“愤怒”了。前者因外界吐槽被歌迷称为“华语乐坛之神”;后者在表演舞台上有关出圈的言论以及“泰裤辣”的场景屡屡被网友回忆。

“新四大天王”现象的背后,是大众对音乐内容品质和内涵的要求逐渐提高,甚至是歌迷对音乐人固有印象带来的“苛刻”审美。互联网时代,网民对音乐人期待的信息来源和判断维度进一步提升。

如果说各个综艺节目中的几位歌手都被网友无情嘲讽的话,那么2023年正规军有意无意进入话题中心的事件就会频频发生。汪苏泷、容祖儿的《秋天》、李荣浩的《乌梅子酱》、黄绮珊的《走向云端》都在短视频平台上流传。截至发稿,多首热门歌曲已在短视频平台上流传。抖音平台浏览量分别为18亿、49.3亿、49.8亿。

此前曾分析过《梅子酱》将于2022年底上映,并在2023年2月突然爆红。从市场角度来看,《梅子酱》是成功的。当时,周杰伦的作品《》在抖音上的播放量不足20亿次,随后《无梅子酱》发布30天内飙升至26亿次。大量短视频平台用户乐于将其用作视频BGM。

《Umeko-chan》广为流传,但其直白的歌词却引起了乐评人的争议。当一个有一定音乐成就的歌手意外进入神曲制作的轨道时,会是一次降维的流量打击,还是一次各方都称不上胜利的尝试?一些乐评人也提出了尖锐的意见。这些突然唤醒群体狂欢的音乐作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跟风的情感消费,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却是一场灾难。一味迎合下沉市场,只会导致创作审美的倒退和停滞,导致同质化,甚至抄袭猖獗。

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将会更多地体现在未来的命中榜中。

音乐综合乏力,流媒体回归“纯粹”

2023年的行业共识是,音乐综艺整体表现平平,甚至部分音乐综艺惨淡。人们似乎将精力投入到户外旅行、音乐会和音乐节上。

除了二次元神曲《净土》原唱美伊热亚再次登上《乘风破浪》的舞台,给国内娱乐圈带来几分“二次元震撼”之外,还有音乐综艺里很少有出圈的场面。 《我们的歌》《永恒的声音》《时光演唱会》等综艺表现平平。 《乐队的夏天3》又回来了,但不再像以前那么惊艳了。播出到一半,《中国好声音2023》因李玟事件引发全民讨伐,突然停播,并没有恢复播出。

有几档具有先锋精神的年轻泛音乐综艺节目,如《舞台2023》、《青春π计划》。前者甚至带来了多组惊艳舞台,后者则在播出一段时间后被湖南卫视移出黄金时段。首档以OST为重点的音乐综艺节目《戏剧好歌》在模式上有所创新,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永恒的金银岛乐季》节目质量稳定,但不像港乐乐季那样有特色,阵容也有实力,所以至今讨论度远不如以往。

在线音乐收藏表现平平,但音乐流媒体平台可以说在2023年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腾讯音乐和网易云音乐的付费会员增长一直稳定。至于腾讯音乐,2023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70.04亿元、72.86亿元、65.69亿元。净利率维持在17.78%的高位,远超去年同期。网易云音乐去年前三季度的总营收分别为20亿、19亿和19.7亿元,堪称稳定。不过,其第三季度毛利润同比增长60.8%,是网易主营业务中增速最高的。

一个更明显的现象是在线音乐支付和社交娱乐服务业务进一步分化。过去,两者更多的是两轮驱动。近两年,社交娱乐服务稳步下滑。腾讯音乐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其社交娱乐服务收入开始输给在线音乐服务板块。网易云音乐社交娱乐服务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原因主要是其他泛娱乐服务平台造成的用户流失。所以今年,无论是腾讯还是网易云,直播、卡拉OK等社交娱乐服务都在逐渐退出主营。不过,以往看似难以增长的付费用户数量,如今已经扛起了大旗,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此外,2023年对于字节跳动旗下苏打音乐来说略显平淡,字节跳动正专注于向海外市场推广音乐。

可见,流媒体平台的归宿是回归“纯粹”的功能性产品和社区文化承载平台。随着听众付费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演出振兴文化旅游,

《真唱》合约年终KPI



2023年的演出市场以“一票难求”开始,以“假唱讨伐”结束。截至目前,五月天假唱事件还没有官方定论,但公众对演出市场的关注点已经从票务转向了质量。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演出演出场次34.2万场,累计观众1.11亿人次,票房收入315.4亿元。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和票房同比分别增长278.76%和453.74%。

与票房的快速增长相反,负面事件却屡屡发生。国庆期间,“中原迷笛音乐节”多次登上热搜话题榜。据乐迷举报和反馈,不少乐迷在露营区的随身物品被“偷”,其中包括“行李箱里的笔记本电脑”。迷笛“零元购”事件荒唐可笑,首次主办音乐节的当地政府却没能抓住这笔“巨额财富”。

这反映出大型音乐节的IP不仅具有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音乐爱好者的乌托邦等诸多商业价值和情感加持。随着各种事件的发生,举办大型音乐演出不可控的一面也显现出来,也被传达到了外界。音乐节与当地文旅名片强绑定背后的双刃剑。

而随着市场集中消化周杰伦、林俊杰、吴白等顶级演唱会的内容,演出市场在内容和质量上都将回归常态。这种趋势其实在2023年就已经出现了:黄子韬的两场演唱会合二为一,场内门票降价10倍,张艺兴门票折扣30%,刘雨欣门票折扣近10%等等。

假唱事件曝光后,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演唱会、音乐节主办方都将进一步被市场淘汰。同时,演出市场的突然狂欢是长期积累的暂时现象。 2024年的演出行业必然会走向合理化、常态化。

AI“孙燕姿”走红,

是焦虑还是新奇?

最后,2023年音乐科技领域将迎来最激烈的碰撞。从出现到适应,从恐慌到共同创造,人工智能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生成式AI颠覆内容质量、侵犯正版内容的问题也已经过了2023年最激烈的讨论阶段。

国内,各种创意内容活跃在上。 AI孙燕姿和AI周杰伦迅速成为话题。在国外,首首由AI创作的“神曲”《Heart on My》遭到唱片公司和流媒体的抵制、下架。唱片公司对其采取了法律行动,Apple Music、Tidal 等流媒体平台也已撤回该歌曲。下载AI作品。

音乐家的态度两极分化。有些人,比如环球影业,对未经授权的版权侵权行为嗤之以鼻,而另一些人则在双赢的前提下自愿加入这种大规模的共创。 2023年10月,TME与王力宏工作室联合推出首个官方授权的“全AI歌手”AI力宏,为解决AI带来的版权纠纷提供了可能。

六月,格莱美组织者宣布更新评选规则。其中,“AI歌曲有资格参加格莱美评选”引发了巨大争议。然后格莱美主席很快补充道:人类必须是歌曲的必要创作者。

然而,人工智能对该国的渗透仍在继续。腾讯音乐音乐流媒体推出了AI歌词海报、AI歌曲翻唱、AI黑胶播放器等新功能。网易云音乐还推出了私人DJ功能,为用户提供歌曲推荐和智能解说服务。还增加了个性化推荐、智能讲解、歌曲解读等功能。

虽然还处于发展初期,但AI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在线音乐平台聆听体验的提升和社区文化的进一步深化。

2023年,音乐产业将在时代浪潮中稳步提升。 2024年,线上将迎来新的升级,线下市场将进入稳定期。我们期待行业产生更多值得期待的现象和内容。



结局

作者 |赤城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02:50 , Processed in 0.5673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