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3|回复: 0

从受助者到资助者,大眼睛女孩苏明娟见证中国教育阔步向前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13 21: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她的眼神,仿佛能诉说亿万人的心。”

1991年4月,纪实摄影师谢海龙在安徽省金寨县张湾小学拍摄到一个“大眼睛”的女孩。这张照片后来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照,表达了贫困地区孩子“我要上学”的愿望。

“大眼睛”女孩的命运从此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这个女孩的名字叫苏明娟。 30多年后,她从受助者转变为资助者,帮助更多人继续书写“希望”的故事,见证了中国教育一路向前的步伐。

今天,央视新闻国庆特别节目《我爱一个叫中国的人》讲述了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故事。

01

见面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将义务教育年限增至九年。当时,很多孩子的“求学之路”因为贫困而被中断。为了帮助这些孩子,1989年,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了“希望工程”公益项目。

一直关心农村基础教育的谢海龙自愿成为这一公益项目的“一号志愿者”。他背着相机走进大山深处,用照片记录山区孩子们的教育现状。

△谢海龙与孩子们在一起

1991年4月,谢海龙来到金寨县张湾小学。简陋的教室里,他被一双“大眼睛”深深感动。 “当她抬头看着我时,她似乎在问我:你知道上学有多难吗?”

谢海龙用相机定格了这一幕。当他想再拍几张照片时,却发现快门无法按下——这是最后一张底片。

那一年,苏明娟只有8岁。为了上学,苏明娟和同学们要渡河、翻山越岭,每天要行驶20多里路。每次她天不亮就出发,天黑后才能回家。

△苏明娟(右二)和同学们上学途中(谢海龙摄)

学校是由一座旧祠堂改建而成。窗户上没有灯,也没有玻璃。冬天,大风从窗户灌进来,几乎每个学生的手上都有冻伤。

苏明娟一家每年从地里捡来的粮食只够吃三四个月。她的父母起早贪黑地打柴打鱼,用挣来的钱维持生计。上学的费用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濒临退学的苏明娟并不知道,她的人生即将因为一张照片而改变。

02

希望

当谢海龙冲洗照片时,那些直达人心的“大眼睛”就成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照,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上。

为了帮助“大眼睛人”,有的人省下买菜的几毛钱,有的人省下坐公交车的钱,有的辍学的人捐出了积蓄,以弥补遗憾……短短8个月时间,捐款金额突破1亿元。



然而,在当时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苏明娟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出名”了。直到全国各地的信件和捐款送到学校后,老师们才发现他们要找的孩子就是苏明娟。

△苏明娟的妈妈(右一)拿出女儿的上衣与她的“大眼睛”对比(谢海龙摄)

面对爱心人士送来的捐款,苏明娟和家人只保留了前两笔捐款,其余的则原封不动地交给了当地希望工程办公室。他们还委托县里把发给“大眼睛”的钱直接转给希望工程。

苏明娟把各方信件装进铁盒里,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大家对她的鼓励和期望她都牢牢记在心里: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

2002年,苏明娟顺利考入大学。回望自己的出身,她感叹如果没有那张照片,她的学业恐怕早就结束了。

△苏明娟与第一位希望工程捐款学生周同合影(谢海龙 摄)

03

中继

2001年,也就是苏明娟进入大学的前一年,中央拨款,开始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贫困农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随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力度实施“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贴寄宿生生活费),无数贫困学生从中受益。

苏明娟没有忘记自己来时的路。大学期间,她一直关注和她一样的贫困学生。当时,她把每学期900元的生活费转发给其他贫困学生,自己则通过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

后来,苏明娟进入银行工作。当她收到第一份工资时,她把所有的钱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以便他们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从那时起,她每个月都会捐出一部分收入,这样的做法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苏明娟

2018年,她又用自己的3万元积蓄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目前,该基金已累计筹集善款462.8万元,筹集慈善物资总价值超过500万元,累计资助贫困学生773名,参与建设7所希望小学。

△苏明娟看望孩子们

时至今日,她还保留着“大眼睛”照片中的红色格子上衣。她经常给两个女儿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并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一定要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苏明娟一直保留着“大眼睛”的置顶照片

04



证人

回顾童年经历,最让苏明娟感慨的是,除了她之外,还有很多很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孩子,其中包括“大鼻涕”和“小光头”。他们年轻时在艰苦环境中求学的场景,都被谢海龙记录下来。

△2005年,苏明娟(左)与“大鼻子”胡山辉(中)、“小光头”张天翼(右)合影。这是他们三个人第一次聚在一起。 (谢海龙 摄)

胡山辉,一个小时候在通风良好的教室里朗读的“大鼻子”男孩,长大后参军,实现了进军营的梦想。转行后,他成为一名高铁青年,参与组建“山惠慈善”服务队,为老人、儿童等重点旅客提供帮助。

△“大鼻子”胡山辉

当时因为生疮而被剃得“小光头”的张天翼,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家公司的技术骨干,后来自己创业,参与创建了一家自动化公司。 “苏明娟助学基金”成立后,他还主动捐出了自己的积蓄。

△“小光头”张天翼,右边是张天翼抱着谢海龙。

苏明娟和“大鼻子”、“小光头”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步。

现在的孩子过着她小时候无法想象的生活。她就读的小学被改建为希望小学,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后来并入了一所中学。村里的孩子可以在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随着中国惠及人民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孩子们再也不用像苏明娟小时候那样因贫困而无法上课:

75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中等国家行列。

如今,许多渴望上学的“大眼睛”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奔向更广阔的未来。就像苏明娟一样,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力量,让“希望”飞得更远!

制片人丨李哲

制片人|马文嘉

主编丨张志达

总部记者丨李娟、彭德全、王莉、周绍军

编辑丨李娟

所有使用的摄影均已获得许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24 01:48 , Processed in 0.15730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