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3|回复: 0

鄂伦春族:60 余载变迁,守住文化根儿传承古老技艺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15 17: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鄂伦春族以善良勇敢而闻名。鄂伦春人自20世纪50年代进山定居以来,经历了大兴安岭的开发和伐木的停止、古老技艺传承人的死亡等三大变化。他们现在生活怎么样?

呼玛县白音那鄂伦春族乡(2016年8月8日摄)

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凯

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徐峥 王凯

“兴安岭高处,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人,有猛马,有枪……”鄂伦春人以善良勇敢而闻名。自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下山定居以来,鄂伦春人经历了大兴安岭的开发、伐木的停止、古老技艺传承人的死亡等三大变化。但他们始终珍视自然生态,保持着源自野生森林的传统文化。努力传承古老文化的“文化根”和“工匠精神”没有变。 60多年来,在“变”与“不变”之间,我们见证了鄂伦春人民幸福生活的变迁。

三、居住地变更

“本心”不变

60年来,鄂伦春族先后3次搬迁。从原始粗暴的“仙人柱”、木雕屋脊、砖房到如今的“别墅级”住宅,鄂伦春人住宅的变迁也标志着他们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

塔河县鄂伦春族退休干部关小云,有一个好听的鄂伦春语名字“乌拉力汗”,鄂伦春语意为“鲜艳的花朵”。

立秋之后,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山脉的秋意渐浓,漫山遍野都开满了鲜黄色的野花。关小云的微信“朋友圈”记录着山林里一草一木的变化。

“鄂伦春族人民的生存离不开大兴安岭的土地。”她说。头发几乎全白的关晓云今年已经年近60岁了。她的人生轨迹几乎与鄂伦春族的聚居史重合。

鄂伦春族定居前,在大兴安岭地区过着传统的渔猎生活,生产方式较为简单。大兴安岭森林茂密,鸟兽繁多。他们捕猎狍子、鹿、熊和其他野生动物以获取肉食。他们还在温暖的季节去河里捕鱼,吃野生浆果和蔬菜充饥。

“我听老人们说,当时鄂伦春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关小云说。

1953年,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鄂伦春族告别了荒野林海的原始渔猎生活,到山里安家落户。生产方式的改变,让他们逐渐告别了“饥饱不均”的生活。

逐渐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这种转变成为鄂伦春族转型过程中最深刻的印记。

目前,呼玛县白依那乡鄂伦春族居住的居民区内,一排排干净整洁的楼房和红顶白墙的小平房。屋前,白色木栅栏围成的小花园,充满诗情画意。

“这是2013年建成的鄂伦春新村,居住条件堪称‘别墅’级别。”白音那乡党委书记孟祥荣说。

一排排小“别墅”俯瞰着不远处的砖房,那是全体乡亲们的老家。这座砖砌建筑除了供游客参观外,现在只有一个用途——展示村民农具的仓库。

鄂伦春人初定居时居住的“木刻屋脊”,如今只能在画墙上看到。 “木科楞”房屋就地取材,用木头建造,略显低矮,古朴。

尽管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但老一辈鄂伦春人仍然怀念兴安岭原始森林里代代相传的传统“住宅”——托洛子。

73岁的孟树清是祖螺子技艺的传承人。她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建了一个原始的陀螺子。原有的造型与周围环境并不冲突。 “虽然宽敞的平房很好,但我还是喜欢坐在驼螺子里。 ”

沱螺子整体呈圆锥形,木杆相互扣合,形成支架。夏季,鄂伦春人喜欢在外面包裹白桦树皮以保持凉爽宜人,冬季则包裹兽皮以保暖。据介绍,一个正常大小的驼鹿子需要130多张狍子皮才能围住。



孟树清所建的陀螺子顶部是空心的。她说,这样有利于炎热夏季通风降温。通风口也是生火冒烟的“烟囱”,夏夜还可以观赏星星。

孟树清说,搬家时,一些鄂伦春族老人直到去世才搬进房子。有的人觉得“一进屋就气喘吁吁”,有的人觉得“只有踩在地上才有安全感”。

如今,她把宽敞的平房收拾得井井有条,把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屋里电视正在播放《动物世界》,她和女儿还有嫂子在沙发上做着手工,聊着家常。

生态环境变化

“文化根”不变

1964年,大兴安岭吹响了发展的号角。这片“高山禁区”是被最早的开发者穿越林海、穿越雪原、对抗严寒所征服的。此后,“跟着山走”的伐木号子响彻山林半个世纪。至2014年,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大兴安岭的山林是鄂伦春族赖以生存的环境。过度的砍伐造成了原有生态环境的改变,深深影响了很多鄂伦春人。

一些年长的鄂伦春人说,过去长期的森林​​砍伐已经“改变了这里的景观”。他们认为,近年来大兴安岭水位上涨、沙尘天气与树木砍伐有一定关系。

“小时候,这棵粗大的树需要十多个孩子才能抱起来,现在很难看到了。”孟树清说。

鄂伦春族的传统工艺与大兴安岭的原始自然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制作的桦树皮、兽皮等生产生活用具技艺精湛,品种繁多,独具特色,体现了森林狩猎民族的文化特色。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丧失和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出台,使得鄂伦春族手工艺文化的载体日益匮乏。 “用来制作小马和其他儿童玩具的樟松嫩皮现在很难找到了。”孟树清感叹道。

大兴安岭停止采伐的消息传来后,孟树清的家人兴奋不已。孟树清出生在生态丰富的大兴安岭绰那河畔,这里一些原有的地区已经得到了开发。 “停止砍伐对于鄂伦春人来说是个好消息,大兴安岭的每一寸土地都有鄂伦春人的足迹。”

大兴安岭的自然生态造就了鄂伦春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鄂伦春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在白音那乡前的“古雅溪”广场,白音那乡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团十周年纪念演出刚刚结束。这个艺术团从最初的十几名普通村民发展成为如今享誉省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他们走出大兴安岭,扎根在这里。

“白音那乡鄂伦春民间艺术团已成为传播鄂伦春民间艺术的代表,推动了鄂伦春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呼玛县委宣传部长尤本荣说。

1990年开始,关晓云开始四处走访,考察大兴安岭文化。 20多年来,凭着对鄂伦春文化的热爱,她走得越来越快,脚下踩的是大兴安岭的泥土。

“我把我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你,我绝不会带进棺材的。”一位老萨满对她说了一句话,让她终生难忘。

生长在传统鄂伦春家庭的关小云,小时候家里没有接触过汉语。后来,上了小学,她终于有机会接触中文,并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关小云”。

“乌拉里汗”这个名字只在鄂伦春人聚集时才使用。多年来,当地鄂伦春人在聚会等场合仍使用鄂伦春语进行交流。偶尔,他们也会互相学习更丰富的语言表达。

如今,关晓云在塔河县文化站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她出版了7本有关鄂伦春文化的书籍,并正在尝试撰写有关鄂伦春历史题材的剧本。

关晓云以实物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了2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白桦树皮制品及其他手工艺品、服饰、故事传说一应俱全,就像一座微型的鄂伦春文化博物馆。

如今,在大兴安岭很多地方的文化站、博物馆甚至旅游市场上都可以看到鄂伦春族的文化产品。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产品受到人们的喜爱,鄂伦春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继任者变动

“匠心”不变

鄂伦春族全国约有8000人,是我国东北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族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传承者也换了又换,但山林文化的本质却没有改变。

然而,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鄂伦春族传统技艺的传承依然有喜有忧。

孟树清的女儿关爱民因学不到母亲的“狍子线”手艺而苦恼。

“狍子线”是鄂伦春族传统用狍筋在小腿骨上滚制而成的线。它坚固耐用。大兴安岭地区已经禁止狩猎,如今的鄂伦春人只能在森林中或路上寻找死狍子来采集筋,因此更加珍贵。

关爱民继承了母亲制作驼螺子的高超技艺,但他却常常在“狍子线”工艺上陷入困境。 “这是鄂伦春族的传统工艺,棉线是骗不了它的。”

关爱民的儿子今年离开家乡到哈尔滨上大学。随后,她又找到了堆螺子技艺的新传承人——24岁的侄女张强。

她说,虽然全国很多博物馆收藏的出螺子数量已接近饱和,但建造出螺子更多是为了展示给游客,而不是为了居住,她仍然希望这项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孟树清的邻居关寇尼是鄂伦春族仅存的萨满。 1935年,她出生于鄂伦春努勒河部落古拉伊勒氏。她是家族中可追溯、有据可查的第15位萨满。关口尼选定了两名继承人,但两人均已去世。这位老萨满已经八十多岁了,没有后继者。

如今,人们只能在当地的开江节等一些节日中才能看到这位老萨满的舞蹈风格。

关小云至今仍保留着与部落交流时要求大家说鄂伦春语的习惯。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流利、完整地说鄂伦春语,但有些年轻人甚至不喜欢学习这种语言。

“鄂伦春语是世界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关小云说。例如,各个年龄段的猪都有不同的词汇表达。汽车、微信等现代事物虽然是外来词,但用鄂伦春语仍然可以形象地描述出来。

关小云仍然担心这种语言的传承。 “这个民族的一些年轻人不爱学习,每一个鄂伦春族老人的去世就是文化的消失。如果鄂伦春语消失,那将是全人类的悲剧。”

幸运的是,这种只有发音、没有文字的语言已经在当地的民族学校作为课程教授。

在关晓云的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鄂伦春族语言研讨会、鄂伦春族语言大赛等内容,记录了她传承这门语言所走过的脚步。

偶尔,她也会“展示”她制作的鄂伦春族传统手工艺品,供大家欣赏。

在呼玛县白音那乡文化站的鄂伦春族传统工艺室里,一侧是身着传统服饰的传承人正在忙着制作手工艺品,另一侧则是游客穿上鄂伦春族传统服饰拍照、欣赏手工艺品。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鄂伦春族姑娘孟令英,正在努力成为新一代鄂伦春族传统工艺传承人。平日里,她在加格达奇学习版画,假期则回到家乡学习制作鄂伦春族传统工艺。

“我的妈妈是鄂伦春刺绣的传承人,我的阿姨是鄂伦春兽皮工艺的传承人,我希望能够继续传承鄂伦春传统文化。”孟凌英说道。

像孟令英一样,鄂伦春族传统工艺的新一代传承人正在成长。多位传承人表示,虽然传统技艺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能学会,传承也有困难,但他们对传承古老技艺还是有信心的。

另一位每天忙于传承鄂伦春文化的老工匠孟树清,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不想在传承鄂伦春文化上浪费一分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02:00 , Processed in 0.3632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