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8|回复: 0

1963 年青海金银滩四姐妹合影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18 11: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63年7月,四姐妹在青海金银滩海滩合影。从左到右分别是王兰提、范德娟、罗惠英、于惜君。 (转载照片)

王兰迪近照。

罗惠英近照。

于惜君近照。

王兰蒂与妻子不和已经半年多了。就因为丈夫在外面“受了委屈”,她就把照片拿出来“炫耀”。

对于那张照片,王兰迪只有在孩子不认真学习的时候才会在家里唠叨她。

这是一张看似普通的合影。帐篷前,四名二十岁出头的上海女孩挽着手站成一排。当时王兰迪个子最高,短发,站在最左边。右边是范德娟、罗惠英和于惜君,三人都扎着辫子。

照片中模糊的背景是1963年7月青海湖东岸的金银滩——一个从地图上消失了30多年的地方,曾经是一个保密的国家禁区。

半个多世纪后,每当解说员说“这张照片是这个基地唯一一张私人照片”时,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凝视。

我偷了家里的户口本,把户口迁了。

火车站里异常混乱。王兰迪只记得人太多了,每个人不是在说话,就是在哭。那些一直没有哭的人,到了马车上,也忍不住擦了擦眼泪。

1958年10月2日,王兰迪坐上了从上海开往宝鸡的火车。那年王兰迪18岁,是上海市第十女子中学的一名高中生。几天前,她刚刚收到新课本。

车厢里挤满了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上海九女的于惜军、罗惠英、范德娟也上了车。

使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是几天前的一则公告。

一周前,在上海一家雨伞厂勤工助学的王兰迪和几位同学被叫到学校辅导室。老师告诉他们:“你们毕业得早,国家现在急需人才,你们因为成绩好、家境干净,被选入陕西宝鸡国防学校学习。”

王兰迪和同学们当场表达了决心:“国家需要哪里,我们就去哪里。”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确实如此,如果光说不做,脊椎就会被刺伤。”王兰提说道。

王兰蒂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她妈妈当场哭了,拖着王兰提爸爸去找老师。

母亲舍不得放开王兰蒂。而且家里经济状况不好,还有一个不到10岁的妹妹,家里也需要王兰提的帮助。

“我怎么能阻止我的孩子呢?”爸爸不愿意去,王兰迪妈妈就两次去找班主任。

王兰迪铁了心要去宝鸡,于是她偷偷拿了家里的户口本,去派出所办理了户口迁移。后来,母亲因为担心小女儿步姐姐后尘,就把户口本存放在别人家里。

相隔几天,罗惠英、于惜君、范德娟也收到了同样的通知。当时在班上成绩优秀的罗惠英原本想当一名医生。

为了给家人省钱,她也同意去宝鸡。

回到家,罗惠英的母亲对她说:“别当逃兵,国家需要你,你走吧!”

经过两天的行程,他们进入了宝鸡国营782厂。主要生产雷达的782厂刚刚建成一年,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原来,所谓的“国防学校”是782厂的兼职。他们正在学习大学课程。王兰迪、于锡军、范德娟被分配到雷达结构班,罗惠英被分配到无线电班。

在宝鸡,王兰迪曾给妈妈发过一张自己的生活照片。不识字的母亲让表弟写回信。表弟在信中“批评”王兰迪:“你怎么能把这张照片发给你妈妈!”照片中的王兰迪看起来真的很瘦。

王兰提在工厂里总是加班。有一次,王兰迪熬夜去北京出差,站在公交车上睡着了。

那时的食物不是很好。 “一开始是玉米糊,后来我就得自己出去寻找野菜、挖蕨类植物。”于惜君还记得,“当时没有工具,大家只能用砖头把挖出来的蕨类植物砸碎。最后,蕨根粉里还沾满了砖屑,大家就直接吞下去了。”

直到1963年,他们才勉强完成了所有课程。

这时,他们又收到了通知。

“我愿意参与那个关键项目”

1963年7月上旬,同样的命令,他们再次登上同一趟从兰州到西宁的火车。

前几天,当于惜君递出那张小纸条时,同事们都以为她糊涂了。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我愿意去那个重点项目。”

“你们的一个肩膀承载着中国7亿人的负担,另一个肩膀承载着世界30亿人的负担。”于惜君从办公室的扩音器里听到了这句话。这天,国营782厂召开动员大会。

说话的人颇为神秘,只说要动员他们搞“重点项目”。但“重点项目”在哪里、要做什么,这些问题根本没有提及。于惜君只听说那个地方比宝鸡还要苦。

当时在782厂结婚或有伴侣的人还犹豫着。于惜君单身。她觉得与其被老板劝说,不如主动去尝试。 “反正我们已经离上海很远了。”

王兰提当时的想法是“人家叫你去就去吧”。她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她的家人或男友。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的,你必须选择成绩好、学习成绩好的人。”当时单身的罗惠英还记得,下定决心后,她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称“我已经调到新工作了”。帖子、通讯暂时无法进行。”

在西宁,他们领到了防寒“四件必备品”:狗皮帽、蓝色棉衣、大脚趾鞋、牛毡。后来,我坐了小火车。王兰迪记得,在那趟火车上,不准拉开窗帘向外看。最后,我们乘坐一辆敞篷卡车,穿过一条尘土飞扬的碎石路,来到了青海省海西州海盐县金银滩。

这是一片平均海拔3200米的草原。 “西方歌王”王洛宾的脍炙人口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就诞生于此。时值七月,金银滩上一片片金黄色的露梅、白色的银露梅如波浪般铺开。

当时,导演凌子峰拍摄的电影《金银滩》悄然停播。电影讲述了塔秀部落和阿利仓部落两个藏族部落因银滩牧场而互相恩怨,但最终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讲和的故事。

六年前,也就是1957年,一架飞机在金银滩上空盘旋了一会儿,然后掉头向东飞去。不久之后,这里的1700多名牧民将7万头牲畜赶出了这片草原。刚落地,一群施工人员就陆陆续续走了进来。他们在地上挖巢、搭帐篷、建造工厂。

众人下了车,只见四周点缀着加厚牛毡搭建的帐篷。帐篷里的床是用包装箱里的木板做成的。王兰迪发现木板下还残留着刚刚铲起来的土豆根。

这里是青海221厂。 221厂设备部分配了4个人,他们的任务是根据需求制定计划,订购和管理全国的设备。当时,于锡军被分配到基建物资管理部,罗惠英被分配到科研设备供应部,王兰迪负责化学试剂,范德娟负责生产设备。

“我学的是无线电专业,为什么不让我去实验部?”罗惠英发现和她一起来的一位朋友被分配到了实验部。她觉得留在设备部“大材小用”,“让我留在设备部做计划,我学采购不是没什么用吗?”

不久之后,传来朋友得了白血病的消息。

“蒙在鼓里”参与制造原子弹

留在设备部的罗惠英,刚进厂就被领导批评了。

这是罗惠英第一次吃青稞馒头。吃了一半,她就咽不下去了。她偷偷把剩下的一半扔到了帐篷外面,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罗惠英确实吃不习惯。

在这片平均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水达到80摄氏度就沸腾了,面条就升不起来了。青稞馒头就是一团粘糊糊的面条,吃起来半生不熟。粘糊糊的馒头几分钟之内就结冰了,变硬了。当时厂里流传着一个笑话:“这个馒头掉在地上,汽车碾过,地上就会有一个洞。”

青稞馒头真不该扔掉。几年前,工厂里每个人每月只能吃半两油、24公斤粮食。唯一的蔬菜就是茄子干,有时茄子干都发霉了,还生了虫子。那是工厂里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出现了水肿。

“半两油能做什么?当时食堂烧了一大锅水,放了一些茄子干,滴了一点油。”第一批到达金银潭的人、后来成为于惜军丈夫的张建清回忆说:“当时我们吃的是麸皮面做的馒头,吃完后会便秘。”

住宿条件也不合适。

除夏季外,这里不是大雪就是飞沙石。一旦风沙吹起,帐篷就无法阻挡。帐篷内虽然有火墙,但依然寒冷刺骨。

“煤如果不与土壤混合就无法燃烧。但是土壤被冻住了,而且非常坚硬,即使是镐也挖不出任何泥土。”

他们依然裹着棉袄棉裤、裹着被子睡在帐篷里,火墙基本成了装饰品。

当时要求“先生后活”。住房还没有完全建成,领导们还住在帐篷里,为数不多的房子全部给了工程技术人员。

慢慢地,生活条件改善了。渐渐地,食堂里就可以看到大豆、肉类、蔬菜,甚至带鱼了。 1963年底,厂房、职工宿舍相继建成,部分群众搬进了房屋。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这有多难。”于惜君道:“主要是我忙。”

他们赶上了“草原之战”。大战役的内容之一就是进行生产突击,装备和物资清单都在装备部门汇总。

“比字典还厚的设备材料清单,需要制作五份。”于惜军用复写纸登记,但当时的纸很厚,如果用圆珠笔尖用力戳,两天之内笔就会用完。 ,或者被戳。有时要求写六七份,但无论我怎么努力,都写不出来,只能印在钢板上。没过多久,于惜君的手指上就长满了厚厚的老茧。

于惜君总是很忙,忙得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我在金银潭呆了两年半,一年半在工厂加班,剩下的半年都在出差。 “数据汇总并上报后,人们必须出去采购并加快送货。”

1963年底,她和张建清在北京出差时,觉得心意已决,决定谈恋爱。 “我们没有去看电影,也没有去草原,就这样。”

于锡军发现,雇主出具的介绍信“好用”。当时,青海221厂自称是“02部队”。 “其他人一看到02号机组就知道这是国家重点工程,必须优先生产我们想要的东西。”

四姐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重点项目是什么。

我就这样忙碌了一年多了。

直到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才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消息传来,正在出差的于惜军才知道,自己参与的重点项目是“造原子弹”。

我敢拍的照片

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出时,工厂里的一名工作人员非常惊讶,“我国还能制造这么强大的武器吗?哪里生产的?”

当时的保密工作确实很严格。 “你不能把一把泥土带出这里。”王兰迪清楚地记得,新员工进厂的第一课就是保密教育。 “保密教育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保密,九分半还不够,九分就够了。’”九个还不够,必须是十个。”

工厂里的生活几乎与外界隔绝。 “我在这个帐篷里睡觉,在另一个帐篷里工作。”王兰迪说,“下班后我只能在自己的帐篷里走动。”

“同事们,即使是在同一个办公室,也是各司其职,从不询问工作内容,离开办公室也从不谈论工作,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罗惠英说,“当我去另一个厂区时,就更不可能了。即使你有介绍信,也不能‘顺便’过来。”

为了保密,“221工厂”有好几个名字。初称“青海省综合机械厂”,又称“烂子839单位”,也称青海矿区、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下,几乎没有人可以在这里留下私人照片。但于惜君、王兰迪、罗惠英、范德娟四位姑娘居然有一张合影。

那是1963年7月底的一天,于锡军在货运站接收一批新运抵的设备时,发现其中一件设备的包装破损。设备部召集保卫部人员拍照,准备向厂家索赔。保卫处工作人员给设备包装拍照后,于锡军勇敢地对他说:“也给我们拍一张吧。”

“没想到保卫处的人都同意了。”于惜军连忙叫来不远处的王兰迪、罗惠英、范德娟一起来。都是上海女孩,又都来自782厂,所以四个女孩自然总是聚在一起。

四个女孩在装备部工作的帐篷前合影。来到草原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四个女孩的脸上还是有些兴奋。



很快,保卫处的工作人员只给了于惜军一张两寸的照片。

拿到照片后,厂里就传出有人因寄私人相机到北京而受到调查和处罚。 “当时工厂担心私人摄像头是否拍到了不该拍的东西。”于锡军告诉新华社记者,当时只有保卫部有摄像头,拍照需要得到政治部的许可。他们拍这张照片也没有得到政治部的许可。

于惜君不敢寄回家,照片就留在了盒子的最底下。

照片拍完之后,四人在一起的机会就少了。

那时,范德娟被认定为外国人,没过多久,她就爱上了实验部的一个年轻人。 “当时我们都穿着普通的布衬衫,但她穿的是德良,当时很时尚。”

于惜君还记得范德娟没有穿大四。她穿着一件家人给她买的棉衣。 “范德娟的家庭条件比我们三个人都好,工资没必要寄回家。”后来,范德娟和她的搭档被调到苏州热工研究所。

1967年,王兰提调到目标单位西安航海技术研究所。 1970年,罗惠英也跟着伙伴来到甘肃靖远4502厂。

原子弹爆炸后不久,余锡军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带着照片离开金银潭,前往四川准备建立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902工程。

返回金银潭

“这就是我!”

2009年7月的一天,女儿带着67岁的罗惠英和丈夫再次来到金银潭。她在新开张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里发现了他们四人的合影。她拉着丈夫的手臂,兴奋地喊道。

1987年,国家决定全面退役221厂。1993年,素有“原子城”之称的221厂移交给当地政府,更名为“西海镇”。从此,221工厂也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2009年5月,“原子城”作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正式对外开放。

这张照片是46年前拍的,罗惠英几乎忘记了。

为何“消失”近半个世纪的照片又重新出现在金银滩?

1993年左右,四川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城科技馆向员工收集旧物,于锡军翻出了那张藏在盒子底部30年的老照片。不久后,正在建设中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来绵阳采集实物时,照片又回到了原来拍摄的地方。

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基地唯一一张私人照片。此时,照片中的四姐妹已经分开,失去了联系。

五年后,2014年8月11日至12日,西海镇举行纪念活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原子城纪念馆邀请221名“核英雄”重返金银潭。王兰迪也收到了邀请函。

当王兰迪推开西海镇招待所的房间时,于惜军和罗惠英已经等在那里,唯独范德娟不见踪影。

原来,几年前,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工作人员看望范德娟时,她已患病,未等团聚就去世了。

“每个人的鬓角都结了霜,脸上也有很多皱纹。”王兰迪说,“即使三姐妹见面,也没有谈论照片,不谈论工作的习惯已经刻在了她们的脑海里。”

退役后,原子城仍然保留了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七个分支机构,以及大量的基础设施。王兰提、于锡军和罗惠英整整两天都没有参观完原221厂区。三姐妹第一次知道,“原来她们工作的地方这么大。”

正是那一次,他们回到金银滩,才了解了“青海221厂”的历史。

四姐妹从上海来到宝鸡的那一年,毛泽东提出:“原子弹这么大的东西,没有它,人家说你不算数。那好吧,造一些原子弹、氢弹吧。”我认为这需要十年的时间。”完全有可能。”当年7月,青海221厂开始筹备。

四姐妹来到金银潭的那一年,负责研制原子弹的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就在她们到达前几个月就已经抵达金银潭,有18000名技术人员和工人那里。而专家们也是微服私访。 1969年后,第九研究所逐渐从青海221厂迁往四川,1985年更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

当时他们之所以能吃到蔬菜、猪肉、带鱼,是因为国家在困难时期给221厂提供了特殊的物资和保障。

即使我不能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我也不会提及那段经历。

那张照片是王兰迪参与“制造原子弹”的唯一证据。

2014年后,于惜君送给王兰迪一张合影,王兰迪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相册中。

1988年,在考核高级工程师时,王兰迪提到自己曾参与过原子弹的研制。当时,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撤销国有221厂的决定。没想到,王兰迪却遭到反驳,“你们这里没有原子弹,你们没有任何关于原子弹的信息。”王兰迪没有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后来她干脆不再提那段经历。

在王兰迪的简历中,只有一句话讲述了这段经历:1963年至1967年,她在青海省西宁市500号信箱工作。青海省西宁市500号信箱为221厂收货地址。

1984年,罗惠英因参与原子弹研制而获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颁发的荣誉证书。 1988年用人单位考核高级工程师时,罗惠英仍然没有出示证书。罗惠英当时的想法是,“即使不被评为高级工程师,还是保守一点比较好。”

有一次,她的孙女问罗惠英,如果她到宝鸡时没有去过上海宝鸡,没有去过青海,那么她现在就必须是一名高级医生了。罗惠英回答说:“不后悔,参与原子弹的建造是我的荣幸!”

照片发布后,并没有给三姐妹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

绵阳的于锡军喜欢看电视和散步;上海的罗惠英每天给社区的老太太读报纸,每天走一万步;西安的王兰迪除了照顾孙子,什么也不做,就是看电视。她最喜欢的电影是《风筝》,最喜欢的角色是《风筝》中的共产党特工郑耀先。 “他生前唯一的愿望就是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看升旗!”

偶尔,去过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的同事或朋友都能认出王兰迪。有一次,王兰迪去单位医院取药时,在缴费处被护士拦住。

“你是王兰迪?”

“我应该已经付钱了。”

“不不,我在青海看到了你的照片,你太棒了。”

突然被夸奖,王兰迪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说道:“没什么。”

后来,单位一些退休的老同事也知道了王兰迪的过去,“王姐,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

每次受到表扬,王兰迪都说:“‘英雄’不提当年的勇猛!” (张殿彪、李华良)(实习生杨海涛对本文也有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20:09 , Processed in 0.1740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