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回复: 0

基于空间句法优化的南浔近代私家园林空间特征研究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23 01: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庆海等原创。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论文推荐

基于空间句法优化的南浔现代私家园林空间特征研究

张庆海 1, 2, 张山峰 1, 赵晨业 1

1.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2.农业农村部景观农业重点实验室。

南浔位于浙江北部湖州地区。原属吴兴县。自南宋建镇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园林荟萃,人才辈出。童甫在《江南园林志》中记载:“宋代,江南园林集中于吴兴。南宋以来,园林盛于胡、杭、苏四州。”尤其是湖州和杭州,“即使到了清末,我国传统造园的状况也大不如前,湖州的私家园林逐渐衰落。南浔镇仍然逆势而上,园艺活动比以前更加活跃。佟甫评论道:“五行园林现在集中在南浔,一镇有五座园林,而且都是巨大的建筑,是江南唯一所见的。”就民国实际情况而言,南浔保存完好的园林数量最多。数量和质量都很高,仅次于苏州。南浔现存的近代私家园林主要有小莲庄、迎园、嘉业堂藏书楼、书院四处。是现代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范例。

现有的关于南浔现代园林的研究成果总体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研究园林的兴衰、造园艺术、平面修复、中西融合的形式特征等。研究方法多采用文献研究、实地测绘、图像采集等手段,倾向于对园林进行定性评价,缺乏定量研究。园林空间是园林艺术价值的本质,历来是研究的重点。其以小见大、虚实互补、富有变化和流动性的特点可以使有限的空间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有趣的感受。 。如何定量分析这种主观体验是传统园林空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空间句法是通过定量描述人类住区结构(包括建筑物、聚落、城市和景观)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园林景观空间的研究。本期作者建议采用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将园林空间限制元素转化为图形语言,因地制宜地将以往研究中被忽视的植物元素考虑为阻碍视线的元素,从而优化空间句法。模型。然后利用深度图定量分析软件,结合已有的定性研究,全面分析南浔现有现代私家园林的空间特征。

下面就和雪宝君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作者

第一作者

张庆海,男,1976年9月出生,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农业农村部景观设计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历史理论研究。

第二作者

张善峰,男,1994年6月出生,南京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南浔现代园林。

关键词:现代园林;花园空间;空间语法;定量研究;南浔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引用格式:张庆海,张善峰,赵晨业。基于空间句法优化的南浔现代私家园林空间特征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45(6):207-214. 张清华,张顺福,赵春云.基于空间的研究[J]. 计算机应用, 2021,45(6):207-214. ( ) ,2021,45(6):207-217.DOI: 10.12302/j。 issn.1000-2006..

1摘要

[目的]通过对南浔现代私家园林的空间特征的研究,探究其空间布局背后的造园逻辑和营造手法,以促进造园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方法]运用空间句法定量分析和优化分析方法,对南浔现代私家园林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和迎园具有以下空间特征:平面布局上均采取以水面为中心的布局;从空间渗透性来看,小莲庄的空间渗透性最强。嘉业堂藏书楼居中,瀛园藏书楼最弱;在空间序列营造上,三园均具有“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完整空间序列;交通方面,颍源的交通最好,嘉业堂图书馆居中,小莲庄居后。 [结论]在空间营造上,南浔现代私家园林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开合对比、异景纷呈、跌宕起伏的造园风格特征。同时,适当吸收了西方园林的开放式和中轴对称的风格。配方等特点,二者融为一体。造园的三大启示:①巧妙合理地布置空间限定元素,结合曲径通幽,达到随行而异的空间效果; ②在可行层内适当增加较大的过渡空间,可以增强交通空间之间的渗透关系;连接节点的花园道路空间应尽可能蜿蜒狭窄,以达到增强景深、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 ③通过空间句法验证设计作品中空间序列的丰富性,可以起到指导设计的作用。

▲小莲庄

▲嘉业堂图书馆

▲营源

2 文字



1 研究对象概述

根据园林规模和现有条件等因素,选取南浔市三个典型的大、中、小型现代私家园林——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迎园作为研究对象(图1)。通过三者的定量比较分析,可以直观地反映南浔现代私家园林的内在空间逻辑,并在比较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空间句法在园林研究中的现实意义。

▲图1 平面图及主要出行线路

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和迎园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这三个园林都是由当地富有的丝绸商人建造的,位于河边。迎园建于中国近代早期,是一座住宅园林。小莲庄和嘉业堂图书馆建于近代中国中后期,为郊外园林。三座园林均为山水园林,各景点基本呈现四面环水的布局特点,充分继承了传统园林的造园特点。小莲庄由刘氏义庄、家庙、花园三部分组成。花园面积约占全园的2/3。园林建筑围绕“悬老坪池”布置,主要集中在西南两侧。公园东南角有园中园,与外园连续,具有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特征。嘉业堂图书馆与小莲庄同属于刘氏家族,仅一河之隔。 。花园北侧有图书馆,南侧有花园空间(约占3/5)。花园部分以瓶形荷塘为中心。池中有岛,有亭,名“明色亭”。岸东西两侧各有曲桥三座,岸上分别有“章鸿亭”、“浣碧亭”。平面上,三亭基本呈等腰形状,两亭相得益彰。最早修建的是迎园。以中间假山为界,分为内花园和外花园。内花园以水池为中心,各景点依水而建;外园(御香阁)有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建筑前部空间较为开阔、平坦,以植物景观为主。

▼表1 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迎园基本概况

2 图形语言转换与模型构建

2.1 图形语言转换

建立空间句法可见层和可行层平面模型的前提是科学界定影响园林视线穿透力和人行交通的要素。影响游人在园内视线和通道的园林空间限制要素主要有建筑物、围墙、假山、水体、植物等。下面对各个元素合理转化为平面图形语言进行分析和说明。

2.1.1 架构

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定义元素主要由墙、柱、门和窗组成。其中,实心墙和柱会遮挡视线,妨碍交通,因此在可行层和可见层平面模型中分别用线段和圆圈绘制。门具有穿过和连接室内外视线的功能,因此在平面模型中留空。本研究中距地面1.60 m高的断面宽度作为门宽;漏窗起到透视的作用,可以作为室内外视线的纽带。中,所以在绘制可见层平面模型时留空,在可行层用线段绘制。

2.1.2 围栏

南浔现代私家园林普遍采用栅栏。它们主要起到空间分隔的作用。大多数时候,它们与漏水的窗户和门洞结合在一起。具体处理方法与建筑物墙壁、门窗的处理方法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

2.1.3 假山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影响园林空间构成的假山主要有三种类型:大型假山、湖石驳岸和散落景观石。对于大型假山来说,其空间限制作用非常明显,会阻碍游客的通行和视线。因此,其平面投影形状是在可见层和可行层的平面模型中绘制的。至于假山攀登路和假山洞,在可行层上留空。对于湖石护岸和散落的景观石,它们会阻碍可行层内的交通,因此在平面上绘制它们的平面投影。在可见层中,由于其尺寸较小且高度不一,笔者将距地面小于1.60 m的景观石留作空白,对距地面1.60 m以上的景观石进行断面宽度处理。地面作为他们的飞机。宽度,并将其投影绘制到平面模型中。

2.1.4 水体

由于水体的高度基本低于常人的视线高度,因此可见层中留有空白。但水体的存在会影响游客的通行,因此根据其边界形状绘制可行图层。

2.1.5 植物

植物元素随季节变化很大。当枝叶茂盛时和树叶落下时,都能制造出不同的空间限定效果,影响空间的视觉限定。通过实地考察,作者发现三个园内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平均比例约为4:1。尤其是嘉业堂图书馆,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比例接近5:1。此外,三个花园的树木比例接近5:1。平均灌木比约为1:1.6(见表2)。可以看出,3个园内的植物以常绿植物为主,其中以嘉业堂藏书楼最为突出,且灌木比例较高,极大地遮挡了林下的视线,因此植物是一个遮挡元素不容忽视。本研究将高度高于1.60 m且密度较高的植物群纳入遮蔽单元,并在可见层和可行层平面模型中绘制其距地面1.60 m处的横截面投影(图2);分支点 对于高度高于1.60 m的散生或孤生树木,在可见层和可行层中绘制树干距地面1.6 m处的横截面投影(图3);高度小于1.60 m的植物群或单株植物绘制在可见层中。将图层留空并在可行图层中绘制其平面投影(图3)。

▼表2 三个园地植物种类及数量调查

▲图2 遮挡视线的种植

▲图3 视线可穿越的植物

2.2 模型构建

首先,根据各园林现有布局,初步参考了朱俊桢《南浔现代园林》中的相关平面图,经过现场勘察测量后进行了修改。利用软件对园林要素进行图形化处理后,将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迎园三个园林的视觉层和可行层平面模型按1:1的比例矢量化绘制,并导出为DXF格式。

其次,将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迎园的DXF文件导入空间句法量化软件Depth map中,利用视域分析方法计算三个园林可行层与可见层的融合度和联系度。程度和深度三个指标构成一个分析图。分析图表中颜色越暖,价值越高。连通度表示某一空间直接相交的空间数量,反映空间之间的渗透性。空间连通度越高,渗透性越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越好;整合程度代表空间与局部空间或整体空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空间的可达性。空间整合程度越高,可达性越强;深度值表示从空间局部到空间系统各单元的步数,反映了拓扑意义上空间局部的可达性。深度值越大,可达性越弱。

最后,根据分析图中的色彩分层渐变和相关参数值,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花园中空间之间的层次和渗透关系,进而分析三个花园的内部空间特征。

3 空间句法对比分析



3.1 连通性分析

3.1.1 可视层连通性分析

通过三个园林的视觉层连通图特征,对比分析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和迎园的空间特征。

首先,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和迎园可见层的最高连通性值都出现在荷花池的位置。其中,小莲庄的荷塘、嘉业堂图书馆和迎园图书馆位于花园的中心,迎园的荷花池位于内园的中心,连通性呈现出从上到下渗透的格局。中心向四周逐渐变低。因此,三座园林在空间渗透上具有明显的“向心性”。

其次,从图中的颜色分布可以发现,三个园林中,小莲庄的红色区域所占面积最大,嘉业堂图书馆次之,迎园最小;然后从可视层连通性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表3)也可以发现,小莲庄的参数值最大,其次是嘉业堂图书馆,最后是迎园。因此,就可见层的空间渗透性而言,小莲庄的空间渗透性最强,嘉业堂图书馆居中,营源最差(表4)。

最后,空间序列中空间的开合变化可以通过画面中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来体现。例如,小莲庄和嘉业堂图书馆校园入口处的空间序列大部分是冷色调,而空间随着靠近中心逐渐变得温暖,即从北极到空间的变化序列地宽敞,具有“欲上升”的性格。 “先抑后扬”的空间效果。迎园的入口空间是整个外园空间,画面上呈现出明显的暖色调,因此是一种“开门见山”的设置手法。此外,在全园空间序列的纵向发展中,图中的三个花园也有明显的冷热变化,可形成“封闭-半开放-开放”、“开放-封闭-开放” ”和“封闭-开放-封闭”等空间组合。但从荷塘中心向周边的横向发展,色彩层次较少,冷暖对比不够强烈,空间层次较差。

▼表3 能见度图分析方法参数对比

▼表4 空间通透性和可达性排名

3.1.2 可行层连通性分析

对比可行层与可见层的冷热连通性可以看出,可行层整体连通性较低,而连通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较大的停留空间和过渡空间(图4) )。小莲庄连接最紧密的部分是家庙的中庭空间和碑廊中间的半亭。家庙作为小莲庄最重要的建筑区域,拥有开放的中庭空间、宽敞的起居区,并与周边多个功能空间相连。作为建筑区域的交通枢纽(过渡空间)。碑廊中间的半亭也作为过渡空间,交通便利。北接庄园正门,西接家庙中庭,东接水榭,南接小扇亭。其居住面积较大,是连接建筑区和花园区的枢纽。嘉业堂图书馆最连通的部分位于图书馆中庭(转折过渡空间);颍园室外连通度最高的位于养心阁东侧转折处(转折过渡空间),其次是水池东侧空地、养心阁内、观月楼内、以及御翔亭等较大的空间。

▲图4 可见层与可行层连通性对比分析图

对比花园3可行层上连通性较高的区域(图4)可以发现,大面积的停留空间和过渡空间是增强与周边渗透关系的两大因素空间,这在西式园林中比较常见。连通性较低的区域往往是狭长的花园小径,不具备停顿或变换空间的功能,因此空间通透性最弱。这恰恰印证了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特点。因此,设计中可在可行层内适当增加较大的转弯过渡空间,增强交通空间之间的贯通关系;连接节点的花园空间应尽可能长且蜿蜒,以减少节点空间之间的摩擦。可行的层连接性可以实现增强景深和深度的空间效果。如何平衡和安排两个空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造园方法。

3.2 积分分析

一体化程度体现了空间的可达性,因此一体化程度可以体现视线聚集程度和步行可达程度。 3-园区可见层与可行层融合度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首先,从三个园林的平均融合度值对比(表3)可以发现,平均融合度值从高到低分别是:迎园、嘉业堂图书馆、小莲庄。因此,从整体上看,颍源的景观和步行可达性最好,中间是嘉业堂图书馆,后面是小莲庄(表4)。一方面,从规模上看,迎园整体规模是三园中最小的,约1400㎡,内部空间交通便利;小莲庄面积最大,约1.8h㎡,内部空间较难进入。 ,图书馆在中间。另一方面,从空间层次来看,迎园内部空间主要分为内外园林空间和建筑空间,垂直空间层次相对简单,通达性较高;小莲庄的空间序列最长,空间层次最复杂,通达性最弱,图书馆居中。

▲图5 可见层与可行层融合程度对比分析图

其次,从可见层与可行层的对比,初步推断三园最佳观赏点为:小莲庄水榭、嘉业堂图书馆荷塘北岸观景台、迎园池东岸观景台平台 。小莲庄视觉层次融合度最高的区域有3个。最大的是荷塘西岸的水阁(又称水上亭)。也就是说,这个区域的视觉可达性最好,视野最宽,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花园全景。在可行层中,水亭也位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是与建设区相连的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是最佳的观赏地点。图书馆可见层上融合度最高的区域位于湖中心岛北面的荷花池和荷花池北岸的观景平台。荷塘北岸的观景平台也是可行层中高度集成的区域。因此,荷塘北岸的观景台是图书馆内唯一一个无论从视线还是交通上都具有良好可达性的位置。可一览荷花池、湖心岛、浣碧阁、章鸿阁等主要景点。这是一个很棒的地方。风景名胜区。营源视觉层次融合度最高的区域位于两座假山之间。其中,荷塘东岸的观景台红色范围最大,视野最宽,可将内园所有景观建筑尽收眼底。另外,从可行层来看,荷塘东岸的观景平台也是综合性最强、可达性较高的区域之一,因此是颍源最佳的观景点。

3.3 深度值分析

平均深度值反映了空间之间的便利性和可达性,类似于集成度。圆的可见层和可行层的平均深度值分析结果如图 6所示。

▲图6 可见层与可行层平均深度值对比分析图

首先,从三个园林的平均深度值比较(表3)可以发现,三个园林(表4)的空间可达性从高到低分别是:迎园、嘉业堂图书馆、小莲庄。该结果与积分分析的结果一致。

其次,从3个公园的可见层和可行层的平均深度值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表3),可见层的平均深度值远小于深度可行层的值,这表明3个公园的可见层空间可达性远高于可行层。在3个花园的可见层色谱图中可以发现,蓝色区域主要分布在花园区域,而黄绿色区域主要分布在建筑区域,即花园区域视觉可达性较高,建筑区域视觉可达性较低。但在3个花园的可行层色谱图中,蓝色区域主要分布在建设区,而黄绿色区域主要分布在花园区,即建设区交通可达性较高,而黄绿色区域主要分布在花园区,即建设区交通可达性较高,而园区交通可达性较低。这两个完全相反的分析结果表明,景观的可视性和花园道路的便利性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恰恰说明了园林中的优质景点大多位于公园深处,需要人们步行穿过。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和花园道路才能到达,从而达到设计师所期望的移步换景的神奇空间效果。这与建筑中强调交通便捷和视线私密隔离的做法完全不同。这一特点通过巧妙运用泄密观点体现在具体手法上。例如,小莲庄的内外花园就用墙来隔离。然而,墙上设置的漏窗、门洞却起到了极大的视线渗透作用,从而在无形中将两个完全隔离的内外花园紧密相连,达到了“分隔而又连续”的空间效果。

4 结论

通过对小莲庄、嘉业堂图书馆和迎园的空间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三座园林的共同点是都采用了以水面为中心的布局,不仅能够成为全园的视觉中心,同时也起到整个园区的制衡作用。从空间渗透性来看,小莲庄的空间渗透性最强。嘉业堂藏书楼居中,颍园藏书楼最差。在空间序列营造上,将“开放”、“半开放”、“封闭”等不同开放程度的空间巧妙组合,形成“起始、发展、……”的完整空间序列。从视线和步行可达性来看,迎园的可达性最好,嘉业堂藏书楼在中间,小莲庄在后面,另外发现三个园林中最佳的观赏点。是:小小的西边凉亭和贾亚村。

就园艺元素的应用而言,花园3基本上遵循传统中国花园的应用方法,同时也具有西方特征。该植物的构型基本上在南Xun中使用当地的本地树种,例如樟脑,木兰等,将常绿植物作为中流tay。灌木的高度用于形成视觉屏障或透视线,形成多层空间感。建筑布局基本上将建筑物视为整个公园的主体,并带有清晰的轴。在水管理方面,折叠桥和岛屿用于分裂水面以形成具有对比尺寸的水面空间。游泳道蜿蜒而狭窄,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了一个深,蜿蜒,丰富而多样的花园空间。但是,水体的规模甚至整个公园的规模逐渐显示出从“精制”到“广泛”的趋势。水体的形状往往是规则和对称的,而花园边界的处理逐渐被河流代替而不是墙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反映了西欧花园的开放特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01:57 , Processed in 0.3476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