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热烈祝贺我区 3 项非遗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23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长乐便利网”→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星级★”即可为长乐便利网加星。改版后,找到长乐便利网将更加方便!推广合作:

“家运万代昌盛,火留子孙春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藏于民间的根本文化,是散落在民间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传承人的聪明才智和坚持。

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坚守初心、精益求精、创新的态度;是面对浮躁,摒弃喧嚣,静坐做好的态度;就是反复做简单的事、精致地做重复的事的耐心和专注。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筑梦未来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热烈祝贺我区白山岩绿茶制作技艺、梅花绣红裙技艺、吴杭西路制作技艺等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福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山岩绿茶制作技艺

白山岩绿茶位于福州市长乐区板野村白山岩茶园内。 《新唐书·地理志》、《唐国史补》等史料记载:“昌乐县——贡茶”,据后唐(五朝十国935年)毛文熙所著《茶书》记载:“福州白(山)岩优”,可见闽县琉璃地区古茶荟萃,茶质优良。明代长乐人谢肇哲在《五杂祖》中记载:“茶揉炒,是本朝之始……茶香不甚香,但炒炉火热”。调整起来极其困难,所以茶的中间部分都是一样的颜色。”高濂《茶品论》记载:“天下皆产茶,且甚多!福州有柏(山)岩……茶叶晒干后更好喝。白山岩茶已改为炒散茶,揉捻炒熟,茶中的二、三叶绿茶中层用于制作晒青茶,其香气更显炒香。

左(林建之)、中(茶业领袖张天福)、右(林道觉)



盘野白山岩自隋开皇十二年(592年)起属岷县管辖。 1912年,岷县、后关县并入闽侯县。民国初年,林间之祖父用传统工艺制作“清明茶白毛尖”等茶叶。 1927年至1933年,在闽侯县琉璃地区建立营前模范村。1934年起,营前模范村、盘野村划归昌乐县。 1937年,第二代制茶师林书记(林建之爷爷)担任当时的“瀛瑞船专员”。在参加海军抗日“江阴保卫战”时负伤后,他与家人定居崇安县星村(今武夷山)种茶。 1941年,第三代林道觉(林建志之父)考入福建省示范茶场“崇安县初级茶(班)学校”。时任厂长、校长为茶学大师张天福,著名茶叶专家庄万芳担任副厂。校长兼学术(班)教师。放学后,他在星村茶馆泡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福州闽侯国营林场工作,继续手工制茶。退休后,他回到家乡盘野,在白山岩茶园种茶、制茶。传至林氏第四代林建之。

林间之父亲林道觉

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建志茶艺大师带领儿子林文龙、林文洲等第五代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匠心制茶精神。白山岩茶园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其手工绿茶(乌龙茶)生产工艺包括采摘、干燥、冲泡、摇制、炒制、揉捻、炒制、采梗、烘烤等。经过十几道工序,茶汤清澈橙黄,香气馥郁,滋味鲜甜。

《福建茶志》编委会第四代传承人林建志

为弘扬福州长乐海丝茶文化,福建建云茶业有限公司注册了国家商标“利云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中心,并组织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侨胞、茶学者等举办60余场活动“白山岩茶”品鉴学习海上丝路交流茶会受到中新社、国际在线、福建电视台、福州市(区)媒体采访报道。还参加国际茶会、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展会,推荐白山岩茶生态无公害有机产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福州长乐太平港是郑和海军驻扎开阳的地方。太平港的扶风白山岩茶也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内外。白山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有利于弘扬两岸传统。技能和茶叶的交流也有利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交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福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花刺绣红裙工艺品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琉球国的友好使者蔡鸿祥(当地人称蔡大妈)就擅长刺绣。她从琉球来京进贡,乘船前往梅花。当风起时,她就上了岸。宋家庄蔡家及族人热情招待了她。后来,他无私地将祖传的刺绣技艺传授给梅花乡的乡亲们。从此,梅花刺绣技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手工刺绣红裙是梅花渔民的绝活。它是由红色丝绸面料一针一针精心刺穿而成。红裙子的材质、制作工艺、图案搭配、尺寸规格、储存和使用都非常特别。传统上,女子出嫁时必须穿红色裙子,象征着幸福和吉祥。绣花红裙是女人非常珍惜的嫁妆。目前,梅花镇已有多家红裙手工刺绣作坊。

《红衣绣》——十里红妆,凤冠后宫,这就是古代嫁女的盛况。其实,按照传统习俗,梅花姑娘出嫁时家人购买的嫁妆中不可缺少的三样物品(即:梳妆台、木马桶、红裙子)。其中最珍贵的是红裙子。它的价值不仅体现了母亲的辛劳,也体现了刺绣艺术。

自古以来,红裙上绣梅花一直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习俗。女儿们的红裙都是母亲亲手绣的,红裙刺绣技艺代代相传。相传明代万历年间,琉球刺绣师蔡鸿珩(民间称蔡姑婆)因刺绣技艺高超,受到万历皇帝的召见。她绣龙袍以示贡品。船到了梅花,刮风了,我们就上岸了,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款待。蔡洪恒在梅花时期向梅花乡亲们传授刺绣技艺。梅花主妇在打理家务的同时,还经常做刺绣贴补家庭收入,所以刺绣技艺一直是家里的妇女们传承下来的。



绣一条红裙子,要经过选料、绘图、刺绣三道工序。首先,采用质量较好的红丝和纯丝制成的彩色绣花线。然后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图案和颜色。最后,将图案复制到红布上,然后进行刺绣。红裙本身是用鲜红色的丝绸制成的,多绣有牡丹、梅花、凤凰、彩蝶、花鸟等图案,以体现喜庆的寓意。熟练的绣工可以使图案生动、立体。红裙子的背后,是许多妈妈在刺绣工作中投入的心血。

一件红色礼服作为结婚礼物将陪伴您女儿一生。无论在哪里结婚,红色礼服都是一生的回忆和怀念。

福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杭溪编篮技艺

吴航的西炉起源于明代中期竹编与漆器工艺相结合而创制的竹食盒。当时的官​​员和贵族家庭都用它来盛放食物和零食。经过数百年的使用,它已被优化成现在的形式。这是我们的祖先了解自然并利用自然的好方法。智慧,因为“落”在当地方言中与“老”谐音,有白头偕老、天长地久的意思。而且喜欢篮子的形状要完美。颜色喜庆、红火,是婚俗和喜庆场合的吉祥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幸福婚姻、富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雍正年间,满族在长乐钦江村定居。当地人称他们为旗人。在与当地汉族的长期交往中,旗人对西洛的利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十分喜爱和认可。当时,一位满族将军请当地艺术家定制了带有八旗徽章和满族图腾图案(当地人称为旗花)的婚篮供他们使用。是当时满汉文化融合的实物见证。

李少龙正在编织婚篮

西鲁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上山采竹、砍竹、断竹、刮丝、编织、拼装、捆扎、穿线、绘画等20多道复杂工序和多年熟练的技艺。婚篮采用福、禄、寿、喜等中国喜庆文字和传统图案制作并镶嵌。它独特地体现了福州、福建乃至中华民族特有的识别符号。

吴航的婚篮具有三大功能:它是传统婚礼和民俗用品;放在办公桌上就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它是盛装糖果、水果、零食等的绝佳实用容器。

来源: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福州长乐区文化中心、福州长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昌莱长乐、易长乐等编辑:易长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01:50 , Processed in 0.0772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