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转至: ,
A+医学百科 >> 药品百科 >> 中药百科 >> 蜈蚣|中医百科全书
蜈
吴公
别名
蜈蚣、千足虫、金头蜈蚣、蜈蚣、蛆虫、武功、天龙、奥高姆
功效
祛风、定惊、攻毒、散结。可用于治疗中风、癫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肺结核、积瘤、疮毒、癣症、脱发、痔疮、烧伤等。
英文名
开始于
《本草纲目》
毒性
有毒
归经
肝经
药用特性
温度
药味
泼辣
【物种名称】 蜈蚣
【又名】蜈蚣、天龙、千足虫
【种类】金头蜈蚣(长江沿岸)、红龙(广西)
[拉丁学名]
【英文名】
[科属分类] 蜈蚣科、蜈蚣科 ()
第一对足呈钩状,锋利,钩末端有毒腺开口,一般称腭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液。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会分泌大量毒液,通过毒腺开口沿腭齿注入被咬者皮肤,引起中毒。毒液长度一般在1.5毫米到34毫米之间。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动物,仅有21对步行足和1对颌; “千川子”是蜈蚣的近亲,学名蜈蚣,仅有15对行走足和1对颌; “石蜈蚣”的行走腿也只有15对。还有一些足多而短的蜈蚣,有35、45对,最多的有173对。
药名: 蜈蚣
别名:天龙、白角、武功、千川子
起源:蜈蚣(蜈蚣)是一种食肉动物,具有长而扁平的节肢动物,每节有一对足。起源于志留纪,至今仍有 2,800 种幸存。像节肢动物一样,它们被称为多关节生物。
目录
[药品]
它是蜈蚣科巨型蜈蚣的全身。产于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春、夏捕捉,用头尾插有尖头竹片,拉紧,晒干。也可以用开水烫一下,晒干,生用。
【药用】含蜈蚣毒(组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酰胺酸、甲酸、胆固醇等。
蜈
蜈
[药理]
(1)注射液对小鼠移植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白血病L160、肝癌肿瘤等癌细胞有抑制作用;它还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功能。
(2)该粉剂给小鼠口服3~9天后,对戊四唑、士的宁、三甲川所引起的惊厥有一半的拮抗作用。水浸剂(1:4)对试管内的结核杆菌和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3)大量、长期使用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损害。当一次口服超过10条时,容易引起全身红斑,按压时会消退,多见于膝关节。停药2~3天后会自行消退。
[医疗特性]
咸、辛,温。有毒。归肝、脾、肺经。
【药理作用】
它具有解毒抗癌、镇风止痉、消炎疗疮的作用。
选择一边
①治中风跌痛:生箭气六钱,当归四钱,羌火二钱,独火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二钱。煎汤服下。 (《医学中中肾细录》诸风汤)
②矫正口眼歪斜。口麻: 蜈蚣三只(蜜烤一只,酒浸一只,纸包一煎,捞出),天南星一颗,切四块(蜜烤一只,酒浸一只,包纸一只)纸煎,终身用),半夏、白芷各五钱。通即是末,加一点麝香。每剂一钱,与熟酒调服,每日一次。 (《万能医学的基本法则》)
③治中风、口眼歪斜:蜈蚣一只。烘烤研末,与猪胆汁调匀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④治癫痫:蜈蚣、全蝎等分。将其研细,每次服至5分钟,每日服两次。 (《吉林中草药》)
⑤治小儿急惊风:取蜈蚣1条(整条,去足,烧为末),与朱砂、轻粉等分。研细,入乳中为丸。绿豆大,年年服丸,入乳中。 (《生慧方》万金散)
[药用]
(1) 解毒抗癌,用于癌症肿瘤积聚毒素:
肝癌蜈蚣、细辛、五灵脂各15克,红娘(糯米炒)4.5克,烤狼毒9克,蜂窝21克,急脾气24克,全蝎、僵尸蚕各30克、木龟子、仙灵仙克,将刺骨50克研细末,和成软硬丸。每次1.5克,每日两次,用温开水送服。它可以缓解症状,软化和缩小肿瘤,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蜈蚣2条,蜂房、紫菜、海带、天花粉各9克,贝母、玄参各15克,牡蛎、夏枯草各30克,切碎,水煎,分两剂,每天一剂。现在皮肤凹陷已经恢复,肿块、结节已经软化,肿胀、疼痛也消失了。
宫颈癌蜈蚣2条,麝香0.15克,冰片0.3克,轻粉、雄黄各3克,黄柏15克,研成细粉,适量包在消毒纱布中间,放入阴道穹窿内,靠近子宫颈处,每天服用一次,经期停止使用。随着病情好转,可以减少用药频率,直至活检结果转阴性。同时,隔日服药1剂:蜈蚣2条,柴胡2.5克,全蝎3克,海带、紫菜、香附、白术、茯苓各4.5克,当归6克,9克生白芍,切碎,水煎服。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痊愈。绒癌蜈蚣2条,蜂窝6克,白蛇60克,切块,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两次。包块可消除,转移症状可减轻,阴道流血可停止,多次尿妊娠试验可呈阴性,可达到康复目的。
卵巢癌蜈蚣15克,乳香1克,全蝎3克,干贝蜂窝、活螺蛳各5克,马钱子10克。首先将马钱子放入沸水中浸泡24小时,换成清水,连续浸泡7至10天。剥去皮晒干,用香油煎至黄色,研末。将蜈蚣、全蝎、蜂窝煎至微黄,捣成粉末。将螺蛳捣碎,晒干,磨成粉。将全部药粉研细为丸,每日3次。取如下汤:白花蛇舌草、薏苡仁、铁叶各30克;龟板、桃仁、熟地、晒穿山甲、葫芦巴、郁金、黄芪各15克;赤芍、丹参、香附各12克。枳壳、小茴香、七叶树各切碎9克,水煎3次,每日1剂。它可以缓解症状并软化和缩小肿瘤。可结合手术切除。也适用于手术后阴道转移的患者。
蜈蚣、马钱子、葛根各30克,熟大黄9克,紫草、黄连各15克,木贼、菊花、紫菜、葫芦巴、莪术、党参各45克,黄芪各60克黄芩、荠花、汕头根、落鹿。将其研为细末,加醋为丸。每次服10克,每日两次。若阴茎头已变成花状,可用当地五虎丹(水银、明矾、明矾、牙盐各60克,食盐30克)磨至看不到水银珠为止。可以通过燃烧丹药来制作。五虎丹(白晶)结晶1.2克,加蟾蜍毒0.5克,黄花1克。同研,以米为赋形,揉成两尖棱形钉。每根棍子长4厘米,中间直径0.3厘米。重约0.72克,视癌肿大小插入2~3个半枝,隔日换药。待腐肉坏死脱落后,用生肌散闭口。
白血病蜈蚣、壁虎、蟾蜍各26克,水蛭、水蛭各24克,徐长青、韩新草各48克,七叶树、金牛根、穿心莲、虎杖各90克、与白花蛇舌草共为细粉。 ,与猪胆汁、荸荠制成颗粒,压制成舌癌片。也可入丸,每服9克,每日3次。同时,将消艾散(半夏、半夏、南星、栀子、川乌、黄花、草乌、穿心莲、寒心草、野香草各48克)敷于肿大的肝、脾上。木槿及木槿叶各90克,金牛根138克,研细末,调入蜂蜜适量,外敷患处),每日换1次。内服外用,症状完全缓解,肿块缩小,生存期延长。
蜈蚣、全蝎、生水蛭、雄黄血、明矾各30克,轻粉各2克,硼砂、白粉、苏合香油、白根各15克,研末,加水绿豆大,水煮为丸,每次服3克,每日3次。它可以软化肿块并缓解压迫症状。可连续服用3至6个月。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缓解期也更长。
胃癌蜈蚣5条,胡芦巴、莪术、枳壳各12克,紫菜、海带各15克,水蛭24克,银花90克,切碎,水煎3次分服,加糖调整。刚开始时可能会有恶心、腹胀等副作用,但持续使用可以缓解这些副作用。坚持6个月,肿痛等症状消失,肿块软化缩小,溃疡消退,病情明显好转。
食管癌蜈蚣5条,大枣5枚,全蝎6克,半夏、沙参、旋覆花、鸡精各9克,山药15克,夏枯草、紫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各30克,半枝莲60克,切碎,水煎3次,合煎汤,加蜂蜜120克,浓缩,分3次服。可以使癌肿逐渐缩小,使吞咽顺利。继续服药4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近日痊愈。
肺癌: 蜈蚣、山甲各24克,硫磺、蜂窝各9克,壁虎、烧马钱、全蝎各12克,石积、浮躁各30克,僵吞细末60克粉末,精制蜂蜜,是一种抗癌丸。药丸的重量为3克。每次服1丸,每日2次。取生地、天门冬各6克,麦冬、玄参各4克,浙江干贝(去心)、牡丹皮、炒白芍各2.5克,生地各1.5克甘草和薄荷,水煮两次。流通时,也可制成糖浆,每日1剂。可以缓解痰中带血、胸痛等症状,缩小癌瘤,X线复查时阴影消失。
鼻咽癌蜈蚣3条,炮甲、瓜蒌、地龙、三七各3克,研细末,加米酒饮,分3次,服辛夷散(辛夷、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火、白芷、炙甘草等分,研细末),每次3克。同时用山苦瓜液(山苦瓜10克,切碎,浸泡在75%酒精和蒸馏水各25毫升的混合液中。3天后,加入50毫升蒸馏水,混匀井,并用消毒纱布过滤除去残留物(如甘油20毫升)滴鼻,每日3至6次,每次。持续至包块缩小,头痛、鼻塞等症状基本消失。
(2)止风解痉,用于风证痉挛:
将中风痉挛蜈蚣3条,黄芪18克,当归12克,全蝎、羌火、独火各6克,切碎,水煎,制成珠风汤。
将蜈蚣、甘草煎等份,研末,口服,每日3次,~2岁每次1.5克,3~4岁每次2克。连续服用7天为一个疗程,有效率90%。
(3)消炎疗疮,用于炎症、肿胀、疮毒:
骨髓炎蜈蚣10只,晒干,研末,分成7份,装入胶囊,每日1份。也可将适量的蜈蚣压成片,去死骨,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如果遇到瘘管,可用凡士林纱布蘸蜈蚣粉,填入瘘管内,每天换药一次。该药对急、慢性骨髓炎均具有抗炎作用,促进骨痂再生,促进瘘管愈合。
甲沟炎蜈蚣1只,雄黄、明矾各1.5克,研细末。另取一个鸡蛋,一端打碎,倒出部分蛋清,用手指插入,直至不再溢出,然后将研细的药物放入鸡蛋中,搅拌均匀,将患手指从打断的一端插入将鸡蛋取出,用小火沿蛋壳边缘烘烤1小时以上,使受影响的手指感到湿润和热。每天烘烤1至2次,烘烤后用无菌纱布包裹。炎症、肿胀和疼痛都会消退。一般治疗1~5天即可康复;若干燥处理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无菌操作,切开排脓。
[用法用量] 汤剂:1~5支。丸粉:0.3~3克。外用:适量。孕妇不应服用本产品。
喂养蜈蚣
1、生活习惯。自然条件下,蜈蚣一般栖息于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于井边、柴堆、砖瓦缝隙等处。他们特别喜欢潮湿、古老的地面。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昼夜。当气温低于10°C时它们会停止进食,在-7°C时进入冬眠。
2.繁殖特性。蜈蚣的寿命只有6年。性成熟后,通常在3-5月和7-8月雨后清晨交配。它们在 40 天后开始产卵。雌性蜈蚣在背上产受精卵。 ,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性蜈蚣每次排卵2-3小时,每次产卵80-150粒。卵表面有丰富的粘液,卵粘在一起形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幼蜈蚣孵化。
3.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泛。它们特别喜欢吃各种昆虫,如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苍蝇、蜜蜂及其卵、蛹、幼虫等。它们也吃蜈蚣,也吃肉、内脏、血、蠕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水产动物的软骨等。它们还吃果皮、土豆、胡萝卜、幼嫩蔬菜等,以及牛奶、面包等作为蜈蚣的食物。
4、养殖池建设。蜈蚣的人工饲养可以在水箱、水池等处进行。可以在水箱里饲养,采用旧的土陶水箱或陶瓷水箱,直径最好在0.5米以上。将口向下埋入土中约20厘米,并用力拍打外面的土。筒体中部用砖或土坯砌成,低于筒体表面10厘米左右,砖与筒壁之间留有一定间隙。如果您使用完整的水箱,请不要敲掉底部,只需将土坯直接放入水箱中即可。一个直径80厘米的水箱可容纳约200只成年蜈蚣。
采用池塘养殖时,养殖池应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潮湿、僻静的地方。它可以建在室内或室外。它是用砖或石建造的,并抹上水泥。池塘的高度是80厘米。养殖池的面积任意,一般5-10平方米为宜。池口周围内侧粘贴光滑、完好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形成宽约15厘米、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放养蜈蚣成虫500-900只。
5、管理要点。 1、防止蜈蚣逃跑。蜈蚣不耐烦了。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蜈蚣很容易逃脱。 2、注意饲养密度。蜈蚣必须根据体长和大小的变化进行分组和池化。 3、管理好温度、湿度、光照,保持环境安静。 4、饲料应保持清洁卫生,不得饲喂被农药污染的饲料。 5、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 6.防止食物和土壤发霉。 7、及时清除病蜈蚣。
养殖方法
1、盒子文化。饲养箱是用木板制成的。其尺寸为长55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盒子内壁贴有一层无毒塑料薄膜,盒口装有铁网盖。 。盒子做好后,放置在室内合适的位置,并排列多个盒子。在盒子底部放置多层瓷砖。瓷砖之间的距离约为1.5厘米。用水泥将脚固定在周围。通常5-6块瓷砖为一堆。 ,这样瓦片之间留下的缝隙就可以供蜈蚣栖息。将瓷砖放入箱内之前,先用水清洗并吸收足够的水分,为蜈蚣创造一个潮湿的环境。并在一定时间后更换一批有限制的新瓷砖,以保持湿润和清洁。
2、储罐维护,通常采用陶瓷储罐。选择直径50-60厘米宽、高80-100厘米的陶瓷罐。将其放置在室内合适的位置,罐底垫一层碎石或碎瓦片。上面覆盖一层30厘米厚的肥沃菜园土,稍整平,在土面上以箱式方式堆放瓦片。顶瓦距缸口约20厘米。用纱布盖住缸口,防止蜈蚣逃跑。
3、池塘养殖是在室内或室外修建池塘进行养殖。池塘为砖混结构。泳池内的环境应温暖、凉爽、湿润、安静。室内泳池一般适宜每个池面积2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池高50-60厘米。内壁用水泥抹平不留缝隙,内衬农膜,或水池上方采用20厘米宽的玻璃。镶嵌一圈。池底不铺水泥,先铺一层10厘米左右厚的小土块,然后在上面堆5-6层瓦片,瓦片之间留1.5厘米间隙,供蜈蚣栖息和铺设鸡蛋。天气寒冷的地区,可在池壁内侧距池壁一定距离处挖50~60厘米深的坑。坑内堆放石块、碎砖瓦片,为蜈蚣留出空隙越冬。池口盖着铁网。用盖子或塑料纱布盖紧。
=================================================== ===
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足呈钩状,锋利。钩端有毒腺开口,一般称为腭齿、爪或毒肢。他们可以排出毒液。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会分泌大量毒液,通过毒腺沿上颚和牙齿皮下注入被害者的皮肤,引起中毒。
临床表现
小蜈蚣咬伤只会导致局部红、肿、痛。大型热带蜈蚣咬伤可引起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会出现紫癜。有些是可见的
头痛、发热、头晕、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口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如果被长江流域的红头黑体黄腿蜈蚣咬伤(一般是这一带),被咬的地方很快就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如果伤口处理好了还是会很痛)及时),通常在2小时内到达肘关节。 3小时后腋下开始剧烈疼痛,4-5小时后胸部隐隐作痛,不过不用担心,一般不会导致致命的危险。 4天后症状逐渐消失。
紧急处理
被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冷湿敷伤口,或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碎外敷。出现全身症状者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当蝎子蜇人时,其毒腺会分泌毒液进入人体,迅速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中药植物提取物
紧急处理
用布带在伤肢上方2~3厘米处扎紧,每隔15分钟放松1~2分钟。在伤口周围敷冰,切开受伤处的皮肤,用吸引器或拔罐吸出毒液,并用高压锰酸钾溶液和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严重者应去医院治疗。
怎样捕捉野生蜈蚣
蜈蚣又名天龙、蜈蚣、蜈蚣等,是蜈蚣的干燥身体,是一种全身少刺的巨型蜈蚣。本品性味辛、温,有毒。具有祛风定惊、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是我国传统的畜产药材。蜈蚣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河南、广西等省区。目前正值捕捞和加工季节。捕获方法介绍如下:
生活习性: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区和沙质土壤地区。白天,它们常常潜伏在砖石缝、墙脚、树叶、杂草、腐木堆的阴暗角落里。它们晚上出来捕食毛毛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坡的土壤中,潜伏在距地面12厘米左右深的土壤中越冬,直至来年(3月初)冬眠后。随着天气转暖,它们会四处走动寻找食物。
捕捉方法:蜈蚣一般在春末夏初捕捉,尤其是惊蛰到清明节期间,品质较好。如果“立夏”已过,多数雌性会潜入隐蔽处产卵、蜕皮,更加难以捕捉。而且,入夏后,雨水越来越多,捕获的蜈蚣很难晒干,容易生虫、腐烂,肉质薄,品质差。
捕捉蜈蚣可根据其活动特点进行。方法如下:①蜈蚣为肉食性动物,觅食时间为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3点。这时,可以用手电筒或遮风油灯去寻找蜈蚣藏身之处。如果发现蜈蚣,用竹夹或镊子夹起,放入准备好的竹篮或布袋中。 ②选择蜈蚣藏身之处,用尖头锄头或耙子挖土层,掀起石块、砖块,发现蜈蚣按上述方法捕获。 ③挖窝诱捕。在蜈蚣经常活动的栖息地,选择立春前后湿润的山区,挖一个长“X”形坑。坑长1~2米,宽0.5米,深15~20厘米。里面放鸡毛、杂骨头、马粪。或者用鸟粪和一些腐烂的草,用树枝、泥土或砖瓦覆盖,引诱蜈蚣爬进缝隙里。第二天早上检查一下,如果有蜈蚣进入洞里,就抓住它们。
蜈蚣有毒液。如果在捕捉时不慎被蜈蚣蜇伤,应及时用手挤压蜈蚣部位,防止毒液扩散到皮下组织。然后尽快将3%氨水或5%至10%小苏打水涂在被蜇伤处;或将新鲜桑叶、蒲公英叶或洋葱捣碎,擦或外敷。
蜈蚣去除蜇伤
对于采用加工技术捕获的活蜈蚣,先用棍子或竹制的长夹夹住,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让尾部缠绕在四指上,以去除毒刺(见图1和图1)。 2)、取长条如蜈蚣宽的竹片,将两端削尖,一端插入蜈蚣上颚下方,另一端插入尾部。利用竹片的弹性,将蜈蚣拉直,放在阳光下晒干。如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干燥后取出竹片(不要折断头尾,影响品质)。将体长相近的蜈蚣翻到一侧,用1厘米左右宽的竹片横夹在背部和腹部,扎成一排,每排50只。密封存放在木箱中。
质量要求:成品蜈蚣应腿干燥,形状扁平细长,头红棕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有两条棱线突出,腹部棕黄色,瘪瘪,腿黄色或红棕色,并向后弯曲。最后一段如刺,断面有裂纹或空洞,微腥,气味辛辣,味辛微咸,头尾完整,无破损,无虫蛀,无霉变。
蜈蚣分为四级:特级,每条蜈蚣长16.5厘米以上;特级,每条蜈蚣长16.5厘米以上;一级,每条蜈蚣长13厘米以上;二级,每只蜈蚣长10厘米以上;三年级,每只蜈蚣长6.6厘米以上。
【英文名】
【别名】蜈蚣、千足虫、金头蜈蚣、蜈蚣
屏山巨型蜈蚣
【来源】本品为蜈蚣科蜈蚣的干燥体。春夏捕获,用竹片插入头尾,伸直,晒干。
【制法】将竹片洗净,用小火烤至黄色,切段。
【性状】本品呈扁条状,长9~15cm,宽0.5~1cm。它由头部和躯干组成,共有22个环节。头部深红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覆有头板。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附有一对颌肢,前端两侧各有一对触角。躯干第一块背板与头板颜色相同,其余20块背板呈棕绿色或深绿色,有光泽。从第四背板到第二十背板常有两条纵向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有皱纹;从第二节开始,每节两侧各有一对腿;腿是黄色或红棕色的,偶尔是黄白色的,钩状的,最后一对腿是尾巴形的,因此也称为尾脚,易于掉下来。它是脆弱的,在横截面中有裂缝。气体略带味道,有特别刺激的气味,味道刺激性且略带咸味。
【自然和风味的子午线分布】刺激性,温暖;有毒。返回肝脏子午线。
[功能和适应症]它可以减轻风和减轻痉挛,消散毒素,解阻过程并缓解疼痛。它用于婴儿抽搐,抽搐,中风,偏瘫,破伤风,风湿病,疮,和有毒的蛇叮咬。
【用法和剂量】3~5G。
【谨慎】为孕妇禁用。
[存储]存放在干燥的地方,以防止发霉和飞蛾。
[摘录]“中国药典”
看
传统中药百科全书
按类别搜索药物
根据子午线往来检查医学
根据其特性检查药物
通过口味检查药
用名字搜索药
中医处方
传统中药电子书
中医与中医有关
来自A+医学百科全书“ ”入口%E8%9C%88%E8%9A%A3请保留此链接以进行重印
关于“ cent”的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