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强大国防部队,毛泽东关注创办高等军事学府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25 00: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职能任务从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国家政权转向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和安全,抵御帝国主义侵略。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任务,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开始建设强大、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力量,落实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的“我们不仅将拥有强大的陆军、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手稿》第一卷第4页)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也是毛泽东最关心的,就是重建和建立军队。建立院校特别是高等军事院校,培养精通现代军事科学技术、能够组织指挥各军兵种协同作战的中高级指挥员。

1949年10月20日,在中央军委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在军事问题报告中透露了重要信息:中央军委正在筹建陆军大学。时任西南局二书记、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得知消息后写信给中央,提出:“建设现代化军队,最困难的是干部培养。愿意辞去我在西南的职务,他将接管所有的行政职务并办一所军校,我已经这么大了,就让我办一所学校吧。” (《刘伯承传》第548页)刘伯承早在1927年就到过那里,曾留学苏联,就读于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他是学院里的尖子生。回国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校长、政治委员。有着丰富的办学、培养人才的经验。

经过慎重考虑,毛泽东同意了刘伯承的请求。他和军委副主席、总司令朱德还写信给刘伯承,请他把西南工作交给邓小平、贺龙,然后尽快到北京采取行动。负责筹备组建陆军大学。

此时,陆军大学的筹建工作在军委的领导下已经开始,相关负责人正忙着选择校址。 1950年6月,军委决定成立陆军大学筹备委员会,指定军委军事训练部主任肖克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当时的主要任务仍然是选校址。 9月,聂荣臻向毛泽东提交报告说:“至于内地大学选址,拟以象山为临时校址,先开学,择地建校舍。后来本来计划把长辛店军营改建为大陆大学的临时校舍,今天苏联约了顾问科托夫和康洛夫一起去看看,他们都觉得建大陆大学校园太不合适了。并建议在长春、天津、南京等地另觅地点,据华东同志介绍,南京是原国民党驻地,设施齐全,可容纳3000人。大学就坐落在这里,同时南京附近还有几所前伪军院校,我想为了省钱和时间,同时北京也没有合适的校舍,所以还是比较好。暂时设在南京(利用伪大陆大学的设施)。 ”毛泽东批示:“同意大陆大学设在南京”(《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手稿》第一卷第209页)。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毛泽东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朝鲜战场上,但仍不忘给刘伯承发紧急电报:“总司令伯承同志、恩来同志……首长,荣焕、荣真,希望你们能快点来主持大陆的建立准备工作,你们觉得怎么样?”可见,毛泽东迫切希望尽快建立陆军大学,准备和培养中高级指挥员。

刘伯承接到电话后,于10月27日乘飞机从重庆飞往北京。与此同时,毛泽东责成周恩来指导陆军大学筹建工作。周恩来遵照毛泽东指示,于11月初3次召集刘伯承、陈士举(时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等陆军大学筹委会成员,讨论陆军大学筹办方针等问题。办学、学校设置、主要领导干部的配置。 。他请刘伯承根据三次会议精神,召集筹备委员会成员,写下关于建立军事院校的意见。

刘伯承、陈士矩11月13日起草了《关于设立军事学院的意见》,大家修改后的《意见》提出了8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校的名称。为便于今后组建海军部、空军部,原陆军大学正式定名为军事学院。第二个是学院的地址。暂时设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条件成熟后将迁往北京。三是组织架构。下设培训部、政治部、学术部、干部管理部。建有战争史、战法、后勤、通讯联络等15个教学机构以及学术研究室、翻译室。四是所​​需干部。除已决定调入学院领导干部上岗的人员外,拟从各大军区再抽调25名军师级、单兵团级军政干部担任各教学机构和各学生部的领导。学院行政干部和工作人员选自华东军政大学、华北军政大学。五是主题设置。共有陆军本科课程、陆军速成课程、空军速成课程、海军速成课程(暂设)、情报参谋培训课程、俄语培训课程、1门陆军函授课程等6个学习单元。第六是学习时间。陆军速成班、情报人员培训班、俄语培训班均为一年,陆军函授班为一年半,陆军本科课程为两年。如果情况发生变化,将会加快完成速度。七是教授协会的组成。它以我军有学问的老干部为骨干,以及经过政治改造、有军事知识的老军官组成。教授们将在苏联顾问的帮助下进行教学。八是培训政策。我们要在我军现有素质和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技术兵种各兵种的知识,学习现代技术兵种各兵种协同行动的知识,熟悉参谋服务和通讯,为打击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集团做准备。

11月16日上午,周恩来将《关于建立军事学院的意见》发给毛泽东、朱德、刘少奇:“讨论后的修改意见,现送审,本意见可以通过。” 100亿基金初步拨付了50亿元(这里的金额是旧货币人民币——笔者注)刘伯承、陈士举同志首先到上海会见了陈(时任东二书记的陈毅)。中国局、华东军区司令员)和饶漱石(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前往南京准备。事后,刘去太湖休息一个月,陈去南京准备”(《周恩来军事著作选》第4卷第98页)毛泽东。对此表示同意,要求首先办好军校。

11月21日晚,刘伯承乘火车来到南京,立即开始紧张的学院建设和教学准备工作。 11月30日,军委任命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1951年2月4日兼任政治委员),陈世举为训练部主任,陈伯钧为陆军第一副司令员。湖南军区,华北军政大学教育副主任陶汉章担任训练部。副部长钟启光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干部管理处处长,川西军区司令员刘忠任教务处处长部门。华东军政大学第一兵团和华北军政大学部分机构和人员也抽调组建学院管理机构。学院现有在职干部1420人,其中教师412人,苏联顾问22人。首批学员分为4个科目(高级速成课程、高级速成课程、基础课程、信息课程),共计758人。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原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大院举行成立典礼。毛泽东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朱德题词:“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大的国防力量”。军事学院的成立,是新中国陆军第一个正式的高等军事院校。军事指挥学院教育训练正规化、一体化的开始。



1951年2月上旬,刘伯承决定创办学术期刊《八一杂志》,为师生提供学术研究平台,并向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不久,毛泽东在报告中作出批示:军委正在准备出版一份刊物,定名为《八月一日杂志》。只需将您的出版物命名为“军事科学”即可。他还在上面写下了“军事科学”二字。由此,“军学”成为军事院校的代名词和鲜明标志。

同年5月30日,军事学院空军系、海军系正式成立。至此,军事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培养陆军、海军、空军中高级指挥员的综合性高等军事院校。 1952年7月12日上午,军事学院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第一期高级速成班和高级速成班毕业典礼。毛泽东颁布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训令》。他在训词中充分肯定了军校在新中国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力量建设中的作用;他首次表达了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必然性。他精辟阐述,提出了我军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五统一”、“四性”,并发出号召:“军委希望你们继续为我军的光荣事业而奋斗”。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希望通过你们的努力,把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精神落实到全军。” (《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手稿》第38卷)。

此后,毛泽东继续高度重视和关注军事学院的工作和发展。 1953年2月,毛泽东乘坐专列前往武汉等地,就“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进行调研,听取意见。 22日,他乘坐“洛阳”舰从安庆抵达南京。第二天,毛泽东请将军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刘伯承、宋世轮到下榻的省委招待所分别汇报学校情况。因刘伯承在上海治疗眼疾,陈伯钧、钟其光代为报道。听完报告后,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延安有清凉山,南京有​​紫金山。” (《刘伯承回忆录》第3集第49页)他所说的延安清凉山,是指抗战时期的延安清凉山脚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南京的紫金山指的是军校。言下之意,将南京军校比作延安的“反大学”,期待军校继承“抗大学”传统,弘扬“抗大学”精神。 U”,努力工作,为新中国的军事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培养更好的学生。国防和军队建设所需的支柱。

当时,很多军事院校没有教材,特别是没有统一实用的教材。毛泽东对此十分关心,要求:“军校负责制作师以上教材,普通高级步兵学校负责制作团以下教材,以便使用”现在,这是一件大事,部队和学校普遍这样做,因为没有教材,这是非常困难的。” (《宋士论传》第387页)

刘伯承从上海回到南京。了解这一情况后,他立即向全院传达,并召集学院领导和教授委员会成员,研究落实毛泽东亲自布置的教材编写任务。在学院换届大会上,刘伯承要求各级干部、教师、工作人员把南京比作延安,把学院比作“抗日大学”,要对党和国家事业高度负责。参军,不求名利,一生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最后“卒于南京,葬紫金山”。从此,“死在南京,葬在紫金山”这句话成为了军校干部、教师、工作人员的口头禅和献身党和军队教育事业的座右铭。 (《刘伯承传》第611-612页)

1955年3月、4月,刘伯承趁在北京开会的机会,向毛泽东汇报:由于军校学员部不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严重短缺。朝鲜停战和各大军区重组时,本应从全军中选拔,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因此,我们请求允许选拔和保留一批军事学院和其他院校的毕业生作为教师。毛泽东俏皮地说:​​“这个方法很好,但是你为什么不早点喊呢?”回到南京后,刘伯承立即向毛泽东提交了《关于军校情况和请增聘师资的报告》,提出:“为解决军校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请请军委授权我选拔学生当老师,不管他们来自哪里,只要他们有专业知识,能胜任教学工作。” (《刘伯承传》第635期、第642、643页)这份报告很快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

1955年12月22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南下杭州,主持召开第二次“杭州会议”。虽然日常事务繁忙,但他仍然专注于军校的建设。 1956年1月11日上午,毛泽东抵达南京。下午3点,时任军委副主席的陈毅、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书记处二办公室主任的谭震林、时任中央军委主任的罗瑞卿等陪同视察。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部长等同志视察军事学院。刘伯承、陈伯钧向毛泽东等人汇报了学院的情况后,毛泽东亲切接见了学院、系、系、教授协会的负责同志和老师,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毛泽东告诉在场的同志,党中央任命刘伯承为军事学院院长,是一个智者,一个好人选。希望大家在刘伯承的带领下,把军校办得更好,把军队中高级干部的培养锻炼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23:57 , Processed in 0.0653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