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回复: 0

艺术作品:超越性存在与物的统一,物之灵化的本质呈现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25 06: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艺术作品意味着超验存在与物体的统一,也可以说艺术既意味着“物体的精神化”。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物灵化”并不是指将事物“灵化”。并不是说先有“纯粹的东西”,然后再“灵化”它们。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它仍然以精神与物质的分离为前提。脱离了精神的东西就是纯粹的物质,物质与物质,而精神脱离了物质就是纯粹的精神。

首先,人没有纯洁的精神。对超越存在的理解就是对存在的体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人生的经历只是为了经历。即使它是感性的,与事物有联系,但它并不与事物分离。所以,这个“精神”是“自然之精神”,本质上要求“物如物”能够呈现,也就是需要艺术。

因此,“物灵化”是“物为物”的真实体现,也是超然存在的体现,故称“物灵化”。例如,在一个物体的一种表现中,我们看到了命运的表现,在另一种物体的表现中,我们看到了爱的表现,等等。

“物灵化”是生存经验的揭示,所以它是以生存经验为基础的。从生存经验到“物的灵化”之间有一个中介或桥梁,而这个中介和桥梁就是艺术的形式。这就是我们如何确立形式在艺术中的地位和意义。

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作品的精神品格都以它所采用的形式存在,即美的形式。然而,只有摆脱这个观念,我们才能理解孔子所谓“事后绘画”的真正含义。丰子恺先生说:“孔子说绘画必须先画素,然后才可以添彩。用来描绘生活,首先要有美,然后才能用文字装饰。美是精神的。” ,文学装饰有技巧。



美的精神品格与生存经验相对应,并由生存经验发现。然而,这个发现必须自行完成,才能成功地呈现生存体验。技法用于配置,即创造形式,目的是呈现美好的精神品格。艺术形式的创造是关键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中介,因为它是用来解锁物体的特性,完成物体的精神化的。

因此,我们不是说形式本身是美的,而是说形式使物质品质变得美丽,即它使物质品质闪耀出超然的存在。

如果我们学习作曲,一开始我们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要学习作曲,您需要学习组织音乐的公式化形式。要学习和声原理,你需要知道如何写赋格曲、如何写奏鸣曲式、如何写回旋曲、如何写音乐和调式等等。这是一系列的规则和程序。我们将它们作为一套正式规则来学习。我们认为所学的只是掌握了音乐美的形式规则,就可以进入音乐创作了。其实,此时的学习,与徒弟与师傅的手艺没有什么区别。当然,工艺要达到熟练的程度。与学画画时相比,我们的手不能晃动画布上的线条,必须能够游刃有余。这就需要长期的训练,让我们的双手越来越听话。当孩子学习弹钢琴时,他一开始也在学习双手的准确性。他不能打错节奏或犯任何错误。因此,从孩子认识音乐学习开始,他们就觉得自己是在做作业。在这门课程中,他需要训练双手,掌握如何演奏各种曲子。他通过练习曲掌握了形式。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各种曲式和乐句的真正含义,但他意识到,音乐的灵魂总有一天会受到启发。也许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这一切。音乐形式被赋予意义,而这种意义可以使声音灵化。从这个理解中,我们了解到音乐的形式结构就是解锁声音的物理特性,让声音成为声音本来的样子。

这些话听起来可能太哲学化了,尤其对于那些从来没有学过音乐的人来说,很难理解。现在我们假设某人从未学过弹钢琴,但偶尔有机会坐在钢琴前。他弹奏钢琴就像玩游戏一样,没有任何结构,弹出一连串的噪音。但有一次当他按下琴键时,他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当他的右手敲​​击某些键时,恰巧他的左手敲击了另一个键。他发现这些声音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突然而有力地在房间内营造出了某种氛围,而且这种氛围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种直接触及他灵魂的力量。正是在这一刻,他感受到了声音本身的生命和意义。

他不知道自己刚刚敲下的这组音符应该叫什么名字,但他已经知道这个组合可以产生一些东西。假设他爱上了钢琴,但不跟老师学,只是自己摸索。他可以慢慢掌握很多组合,知道这些组合之间的区别,感受到它们有着不同的品质。有的阴森恐怖,有的温柔如水,有的是一种憧憬和期待,有的如祈祷。他只是不知道该给它们起什么名字,但这种病是无害的。他已经和他们熟悉了,他们也成了他的亲密朋友。他们很近并且随时可用。他与他们聊天,感叹人生。如果此时有人在场专门录制的话,一定会录下很多好听的歌曲。记录它们的人是一位专家,知道这些作品的形式,并会给它们起适当的名称。至于他自己,只是一个弹钢琴的歌手。他每天都唱歌,唱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人生经历、世界的方方面面。



这个假设的例子听起来可能很荒谬。有一个电影叫《海上钢琴师》。我们很难想象,有这样一个神童,在没有经过任何音乐训练、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能够在88个键盘上开始自己的音乐生涯,最终成为一个没有谱子流传于世的伟大音乐家。按照事物本来的逻辑,这种虚构原则上并不荒唐。对于一个一生只生活在船上,除了钢琴之外不再面对任何其他人生遭遇的人来说,钢琴显然是他唯一的精神伙伴。他所有的人生理想,所有感动他灵魂的表达和需要,都寄托在这架钢琴上。这88种声音是他体验生命、表达生命的精神器官。这样的人还需要培训和培训吗?还需要专门研究和声、作曲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05:14 , Processed in 0.07892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