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9|回复: 0

58 同城与赶集网: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分类信息网站竞争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17 15: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8同城和赶集网,两家均成立于2012年的分类信息网站,模式相似,目标市场相同,营销策略也一致。为了抢占市场、争夺用户、相互攻击,双方展开了无数次口水战、营销战、广告战。尽管58同城先行上市,但两者之间的竞争仍未平息。

互联网从萌芽到鼎盛,发展到淘宝电商、百度搜索、腾讯即时通讯,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用户,原本空白的网络也迅速被各种信息填满,58同城、赶集网恰好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期。

与百度搜索引擎不同的是,分类信息网站将各种需求和信息属性进行分类,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体验上看,分类信息网站让用户避免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通过同类信息的对比,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对于商家来说,在互联网1.0时代,网络流量被各大门户网站所控制,以覆盖面广著称的门户网站让商家很难找到目标用户,用户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服务也难以满足碎片化的生活服务信息。分类信息网站清晰的品类分类和按照IP地址划分地址的方式,正好满足了商家发布互联网信息、寻找目标用户的需求。

在信息大爆炸的初期,58同城和赶集网充当着用户和商家桥梁的角色,去掉了两者之间复杂的环节,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品类标签,实现两者的对接。

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律,先行上市的58同城相对于赶集网有着绝对的优势,在充足的现金流支撑下,应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击败赶集网,甚​​至迅速收购赶集网。

故事到了这一步,原本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的趋势,却因为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而偏离了轨道。

作为分类信息网站,抓住了信息的长尾需求,从多个长尾的交汇中创造出了巨大的服务信息市场。但由于信息高度碎片化,按照需求和位置两个维度进行分割,注定了在某些区域难以拥有充足的信息源,无法形成本地化的服务信息市场。

无论是58同城还是赶集网,最终都只能以租房、招聘、二手等需求相对集中的品类为主运营网站,双方都无法在更加细分的领域形成足够的市场规模,无法为广大二三四线用户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服务,黏性自然无从谈起。再加上用户的使用习惯很大一部分还是通过百度搜索获取信息,在碎片化的市场中,分类信息网站并非用户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各类聚合应用也对58同城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

移动化趋势不可逆转,主营业务受外部冲击

作为服务商,这两家资讯网站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分类形式帮助自身快速对接目标用户,功能上并无本质区别,服务商更看重信息的直接获取,除了房屋出租、中低端招聘等领域,其他小众分类的投放意愿并不强烈,甚至有些只把58同城和赶集网当成SEO优化的一个选项。

这使得分类信息网站面临三个问题:

1、运营层面,58同城和赶集网需要花费大量的营销成本来提升存在感。两家在定位、资讯、产品功能等方面趋于一致。在用户层面,通过搜索满足需求后很难入驻,商户端完全依赖网站用户规模来做广告决策,不是强关系,不存在用户入驻。随着互联网信息的不断爆发,租房、招聘、二手房等领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业玩家,聚集了一定规模的目标用户,导致两家网站广告主的流失。

尽管已经有了足够的名气,积累了十几年的人气,58同城和赶集网还是不惜重金请杨幂、范冰冰做代言人,到处投放广告,因为分类信息网站的模式需要不断的存在感来吸引用户。

2、从竞争环境来看,比以往更加强劲的对手正在吞噬双方的市场。争夺用户的竞争,并不仅限于58同城和赶集网,两家公司针锋相对的营销战,让人忽视了正在吞噬整个行业的外部环境。分类信息网站真正受到冲击的,不是彼此眼中的竞争对手,也不是尚未发展的垂直单体网站,而是已经拥有数亿用户的微信。

微信通过服务号增强粘性、订阅号聚合信息,改变了互联网信息的连接方式。移动设备有限的屏幕空间也让检索信息的体验极低,成为商家直接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替代方案。同样检索信息的百度搜索也遭遇了这波冲击。

3、用户的使用习惯让58同城和赶集网面临没有门槛的尴尬。58同城和赶集网其实都是信息承载的桥梁,但并没有实现用户层次的沉淀,用户聚集在哪里,就需要在哪里搭建桥梁。随着微信用户的快速增长,58同城和赶集网相继开通微信公众号,连接更多用户,这无疑增加了微信连接信息和用户的筹码。一旦用户养成了通过微信获取信息的习惯,微信订阅号和服务号就会从本质上肢解58同城和赶集网。与这两家不同的是,微信积累了熟人关系链,构建了微信支付交易闭环。从运营维度来看,比如租房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下次信息更新时,租房信息很可能就会直接出现在微信平台上。

合并后,分类信息网站的春天来了?你想多了!

58同城与赶集网的合并,被看作是分类信息网站的强强联合,双方以往的激烈竞争将告一段落,双方的营销战也将随之结束,节省大量营销费用的58同城将迎来盈利。通过联合购买营销资源,两大网站相互引流,不同业务模块相互补充,将产生一系列的联动效应。

然而58同城、赶集网的春天真的到来了吗?

竞争格局发生改变。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早已完成用户关系链积累的微信,依靠订阅号、服务号等微信公众号体系,以最短路径连接信息与人,再加上一系列垂直行业APP,也吸引了一定一部分目标人群。58赶集的营销费用在效率上会得到明显提升,但总量不会减少,营销效果会越来越差。无论是广告效果、微博传播,还是粉丝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大打折扣。场景碎片化会导致营销投入大幅上升,从客厅场景到各类移动端、视频网站,场景的增加意味着营销投入的增加远大于减少。在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两家公司的合并并不能改变大势所趋,持续的营销费用支出是必然的,分类信息网站没有积累用户,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在主营业务受到移动互联网冲击的情况下,仅仅结束双方的营销战并不意味着什么。

一直以来,58到家网和赶集网都在尽力解决信息真实性问题。以兼职和二手为例,两家平台充斥着大量欺诈内容,甚至演变成骗子的温床。这是因为作为纯粹的分类信息网站,两家网站并没有建立起用户评价机制和完善的交易闭环。用户在获得有用信息后,平台没有后续环节,人们也不知道电脑上的信息背后发生了什么。一些人看到了这个机会,便趁机而入,发布虚假信息,售卖假冒产品,牟取暴利。被骗的用户往往将问题归咎于平台,这让他们愤而离开,而让58赶集背黑锅的骗子们则继续肆无忌惮地发布信息。



平心而论,人工逐一筛选海量信息是不可能的,而依靠长尾需求的分类信息网站造假成本极低。一条信息最低只需几毛钱就能达到推广的目的,这进一步加剧了骗子的行为。信息与真实信息、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之间的距离太长,平台本身无法触及,单凭信息很难精准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用户在58同城发布租房消息时,就有编辑冒充用户询问房屋情况,以确保网站上的房源不是假的。

用户租房的原因多种多样,房屋的地理属性、周边环境等最终都会影响用户的决策,单从信息准确性上看,只保证信息真实性的59赶集网远不如那些专注于租房这个垂直领域的网站。

58同城和赶集网通过自营和代理的方式,拥有庞大的地面销售团队和客服中心,肩负着将中小商家搬到线上的重任。双方合并后依然独立运营。笔者认为,网站流量翻倍或许会提升员工的KPI,但也注定由于模式的同质化,线下销售人员会以自身利益为依据进行考核,原有的业务扩张惯性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业绩可以判断地面人员的业务水平,但很难完全掌控终端销售人员的规范行为,毕竟这些销售人员是唯一接触商家的人,中间没有监管环节来确保销售人员是否违规。58和赶集网合并后,很有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同一业务模块内的人员精简,以及业务分配权重的问题。

笔者认为,随着两家公司的合并,地面销售团队的市场竞争行为不仅不会减少,可能还会更加激烈,一定程度上双方销售人员之间已经从经营业绩的竞争演化为岗位的竞争。

作为合并后公司的联席CEO,虽然分别负责不同的O2O业务模块,但分类信息网站业务是两家公司成熟的主营业务,公司的话语权最终还是要看核心业务的表现,资源是有限的,各个分支项目的资源如何分配、资金如何处置,不能简单地由董事会的决策程序来决定。

从58同城的财报中,我们可以一窥端倪。2014年第四季度,58同城总营收8020万美元,同比增长77.2%;净利润320万美元,同比下降70.2%。会员收入为3980万美元,较2013年同期的2600万美元增长53.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付费商家数量的增加,第四季度付费商家数量达到约60.5万家,较2013年同期的39.3万家增长53.9%。

会员费占营业收入近50%,成为58同城Q4营收的支柱,且赶集网与58同城服务的用户高度重合。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看,58同城与赶集网的合并还远未到一线生机。

58同城2014年第四季度财报背后的O2O逻辑

58同城第四季度销售费用为6040万美元,较2013年同期的2420万美元增长149.3%。销售费用中,广告费用2014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四季度分别为2480万美元和660万美元。广告费用的增加主要由于公司移动平台和58到家服务的营销相关费用,以及获取PC流量的成本。其他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01.6%至3560万美元。其他销售费用的增加主要由于雇用更多销售和客服人员导致工资和佣金增加。

研发费用为 1,350 万美元,较 2013 年同期的 690 万美元增长 96.5%。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聘用了更多研发人员来开发新功能和服务,以及租金成本增加。管理费用为 700 万美元,较 2013 年同期的 410 万美元增长 71.0%。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工资费用增加。

,58同城分类信息业务整体投入产出趋于平衡,用户续费意愿保持稳定,但长期来看,继续扩张地面推广团队支撑业务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在长尾信息所在的三四线城市持续获取会员用户也存在一定难度。

从Q4财报来看,58同城的资源向58到家倾斜,58同城押注58到家,并将其作为未来重点打造的业务。

从业务角度来看,主打招聘的58同城、赶集网等,岗位多为蓝领,58到家在从信息业向服务业转型上有天然优势。同时,作为自营项目,58到家通过提供岗位,将能够加强平台信息源的粘性,与其他同类平台进行差异化,进而建立门槛。58到家自营的优质上门家政服务,也能与单纯的家政信息获取有所区别。

从产品形态来看,58同城从分类、地理位置两个维度划分信息,刚好击中了O2O碎片化的属性特点。庞大的信息库中有很多有用的数据需要挖掘。但尽管居家家政需求相对集中,58同城可以基于信息库和历史检索信息建立盈利模式。

58到家仅依靠简历库中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保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58到家还需要对家政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进行专业的培训。由于这一特点,58到家业务初期运营成本较高,即便建立了标准化的服务和培训机制,也很难快速复制并实现规模化扩张。

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推出赶集好车、赶集一养车项目的赶集网身上。不同的是,与58到家模式强调频次、低客单价、与自身积累的蓝领资源互补不同,赶集好车选择进入汽车C2C平台模式,扮演中间汽车评估师的角色。它想抓住二手车市场高客单价、高毛利、信息不透明的特点,寻找其存在的价值链接,强化自身汽车分类信息的专业性,进而实现平台的差异化。该模式看重汽车评估师数量和分布区域,碎片化的O2O需求,而二手车市场往往更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复制。

58到家是一条连接各类信息、链接蓝领市场与社区的业务线,而赶集网则是依托丰富的二手车信息,将自身业务做大做强的一块奶油。

58同城和赶集网都不愿意错过O2O的潮流,他们选择的切入点就是借助分类信息网站的优势,实现平台差异化。一个追求高毛利,一个追求高频,都是信息降维策略,想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来留住潜在的流失客户。经历过分类信息网站留不住用户的痛点,58同城和赶集网自然不会在这方面重蹈覆辙。

也就是说,同为O2O平台,58同城的优势在于过去资讯的积累和沉淀,双方合并后,生活服务类APP总下载量已经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关键还是要盘活网站资讯资源。

互联网家政的竞争并不是家政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个体户的顾虑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宏观层面,互联网流量模式在日趋饱和的一二线城市已经到达顶峰,O2O项目很难通过网络流量获得自己的种子用户。创业团队在打磨业务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地面获取用户,这显然会将其拖入两头作战的困境,尤其是目前O2O业务还处于烧钱招商的早期阶段。笔者认为,类似滴滴快的大规模烧钱模式不会再出现,在资本的驱动下,O2O同行会纷纷合并。在通过补贴招商的同时,O2O项目运营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如何低成本获取流量,入驻O2O平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58到家和赶集好车显然都是O2O潮流中的热点,但由于目标市场的离散性、单一需求的集中度不够,拥有信息优势和阿姨资源的58到家很难将触角迅速伸向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玩家仍然寥寥无几的到家家政领域。



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极快,整天劳累的顾客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价格不太敏感。家政服务需求高度集中在富裕地区,这些消费者显然更注重体验和专业服务。这也是家政服务要争夺的高利润市场。决定这个市场胜负的关键在于优质阿姨的数量,在这个市场上,仅靠补贴是远远不够的。

从优质阿姨的数量上看,互联网行业不如传统家政行业。这是因为对于阿姨来说,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任的疑虑,她们更信任过去的用工方,刚入行的阿姨大多是老乡介绍,或者靠阿姨介绍的劳务派遣公司。互联网家政需要培训阿姨的根本原因是,与年轻人为了追求高薪而频繁跳槽不同,阿姨们希望保证工作后能拿到钱,哪怕要付出很多中介费。互联网公司想要快速进入并改变供需双方的消费惯性并不容易。相比传统行业,互联网更擅长连接,这一点并不具备优势。对于雇主来说,无论是通过APP还是电话联系阿姨,看重的是服务本身而非形式,雇主往往更愿意多花一点钱,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阿姨。至于那些混迹于市井的阿姨们,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打造品牌形象,也很难打动一线城市的雇主,自然谈不上撬动行业格局、颠覆传统。

一线城市需要解决的是优质阿姨数量、如何区分传统行业入局,而二三四线城市需要解决离散需求和市场规模的问题。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这些城市生活节奏慢,有更多空闲时间自己做家务,用户的消费动机是“懒惰”而非追求生活品质,上门家政所面对的群体诉求各不相同,互联网公司可以以价格作为突破口,切入市场更加容易。但低价带来的结果是毛利更低,离散需求抬高了运营成本。如果说一线城市只需要了解一个社区就可以开展业务,那么在二三四线城市拓展业务,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区域,如果要建立盈利模式,无疑需要在前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运营成本。即使你能建立一个盈利模式,你仍然需要考虑它的回报周期。

选择自营+接入服务的方式,是58到家应对离散需求的策略。一方面,可以将自有平台上的蓝领信息库转化为阿姨资源,再结合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建立基于用户在线搜索信息行为的盈利模式。对于58到家来说,在拥有清晰盈利模式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占领高毛利市场,才能盘活58到家整个业务链条。而单单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就已经让58到家有些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由于58到家有自己的业务,既是参赛者又是裁判员,很难消除同行的顾虑。一些与笔者交谈的同行透露了对58到家上游阿姨资源和下游销量的担忧。现在58到家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征服整个市场、对接各个服务商,可以暂时借助第三方开拓市场,打造58到家品牌。一旦58到家完成在一线城市的扩张,作为提供服务的第三方,与58到家的关系该如何平衡?

笔者认为,从58到家的角度来看,自营+接入的方式在前期借助广泛的社会资源,可以快速完善自身业务,盘活整个业务线,但掐住第三方命脉的做法,恐怕并不是第三方创业者能够接受的。即便58到家能够始终保持中立,但58到家作为参与者,在平台上与第三方进行竞争。58到家的品牌影响力对第三方来说是压倒性的,这就相当于第三方帮助对手扩大品牌影响力来碾压自己。即便解决了品牌问题,但运营成本、营销成本的差异,也会削弱第三方凭借58到家自营业务的竞争优势。

面对58到家,外送服务和传统家政服务该如何定位自己?

赶集好车替代了二手车中间流通环节,服务于售后服务市场,C2C模式盘活了网站积累的二手车信息,实际上是通过更高的投入来保证信息的价值。58到家采取自营+通路模式双管齐下的做法,这种方式很难让第三方同行放心,尤其是像58赶集这种O2O进入者,其模式本身并没有大量的现金流,很难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张自身业务,更有可能走向多业务自营模式,通过给投资人讲述O2O故事来获取更多现金流,提高估值。

客观来说,积累了蓝领招聘经验的58同城确实是第三方互联网家政服务的主要招聘地,如果要和传统家政服务争夺客户,阿姨资源就是战略资源。家政服务是后来者,运营成本高,打入市场难度大,利用58同城自有流量引流、购买用户流量更划算。笔者认为,应对这种情况的最佳策略是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选择切入点,采取一地一玩的模式。

第一,在一线城市,顾客更注重体验而非价格,这部分的重点在于优质保姆资源,接入服务之后,最终留住雇主的还是保姆资源。第三方不需要太担心被58到家主业蚕食,但要做好优质保姆资源的自我保护。对于原本来自传统家政行业的第三方,笔者建议利用微信公众号提供服务,而不是追求增量市场。其实在高端市场,互联网的增量市场等于传统行业的零和市场。

其次,在二三四线城市,更看重性价比,要看盈利模式和规模需求带来的成本优势。这个只能由垂直行业的第三方自己决定,我不建议传统行业服务商加入。恐怕二三四线城市传统服务商口袋里的蛋糕,正是互联网O2O觊觎的。

58到家是一张非常强大的战略牌,要打好这张牌,需要大量烧钱,而熬过初期的烧钱阶段,一旦形成品牌影响力、建立行业壁垒,到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就很难说了。

笔者认为,对于同行来说,面对碎片化的市场,并不一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只是在对手的地盘上进行这种竞争并不明智。在权衡短期利益之前,更需要考虑长远结果,不如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而且O2O平台众多,以居家家政为例,可能没有足够的阿姨同时满足不同平台的订单。

什么类型的O2O可以和58到家形成互补?

在众多O2O平台中,58到家注重场景化,即从到家延伸出来的前端和后端。生鲜到家、O2O便利连锁店、到家洗衣等业务与58到家的场景互补性很强。到家做饭、私教O2O等餐饮O2O项目也属于58到家场景化的长尾链需求。

58到家的场景化,其实相当于把管家的功能升级为贴身管家,用户的一天从打开58到家开始,一系列的O2O场景随着阿姨的连接而展开。

这是一个罕见的休息,雇主不想浪费他的手指,大约十分钟,姨妈将一袋新鲜的食物带到了雇主身上这些姨妈看了看雇主的时间表,然后单击一键打电话,以帮助雇主调整私人导师来门的时间。

此时,ding dong的女友仔细地注意到雇主的指甲绘制了订单,大约十分钟就订购了一张菜单继续留下来为雇主准备晚餐。

晚餐后,阿姨把锅子和锅子放在了她的雇主身上,因为她一直在一个地方工作。可以达到这一水平。

作者认为,这将是未来58个的最想象的场景,对O2O领域中的企业家可以进行更多的研究强调资源的许多O2O,对家庭家政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阿姨。

对的O2O策略的深入分析:您认为牛奶茶只是一种感情吗?

奔跑,企业家兄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09:41 , Processed in 0.3829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