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美国学术访问之旅:从观察者视角看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17 19: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序

1988年8月底我应邀赴美国进行学术访问,为期半年,其间走访了大大小小的三十多个城市,记录了近二十年的生活点滴,并由此产生了本书。

显然,我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而不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来研究和看待美国社会的。可以说,我去美国是有目的的,就是想更详细、更真实地了解这个头号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应该把它看作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套制度,而不是看作一些抽象的教条的概念。我在1987年出版的《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从历史、社会、文化的景观来分析社会政治运动的设计。在那本书里,总体上只是一个宏观的框架设计。这次,我也试图用这种方法来具体分析一个政治共同体——美国。

因此,本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描述它所描绘的各个层次、多彩的景观、错综复杂的运动,而在于探讨美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过程。本书虽然试图尽可能地拓展,涉及尽可能多的话题,但它一贯分析的还是上述主题。一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它的政治和管理方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政治和社会管理,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没有这个逻辑,就很难分析和理解美国。我只是想通过解剖社会的多个层次,来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会有美国?”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却远远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心知肚明。

本书的方法是把美国社会放在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框架中去分析,而不是孤立地去考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都是无限复杂、环环相扣的网络。如果想孤立地、简单地去分析、看待其中的一个问题,恐怕是行不通的。

由于上述方法是具体应用的,需要对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细致而生动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因此,本书包含的具体描述和事实记录多于抽象推理。任何抽象推理都只能来自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抽象推理要令人信服,没有令人信服的事实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人们需要做一项工作,就是提供思考的机会,而不是思考的结论。当然,本书中的各种现实记录遵循了我的思考和结论,但我也尽量让它为其他人提供思考的机会。

本书以美国作为分析对象,因为美国与中国一样,构成了20世纪人类的一个特殊现象,可以称之为“美国现象”。而“中国现象”则是这个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为什么在近代却衰落了?为什么落后于世界现代民族?这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深思。而“美国现象”的维度不同,人们不解:这个只有200年历史的短暂民族,为什么会成为世界领先的发达国家?对于这两个现象,我认为生活在20世纪的学者有责任去研究它们。作为一个中国学者,他有双重的责任,他有责任既研究“中国现象”,也研究“美国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更好地探索中国富强的道路。

“美国反对美国”可能是一个很奇怪而且比较令人费解的标题。我选择这个标题是想表明美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同质整体,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完的。过去人们从教条主义的观念出发,只把美国看作是“剥削剩余价值”和“资产阶级专政”,看不到任何好处。那么真正的美国也反对这样的“美国”,僵化概念中的美国。现在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有人把美国想象成一个富饶的天堂,各方面都很完美。那么真正的美国也反对这样的“美国”,理想化的美国。包括美国社会本身,它有它的积极力量,也有它的消极力量。哪里有积极力量,哪里就有消极力量。这就是“美国反对美国”的基本含义。

《美国对抗美国》展现了社会的基本运动。只要是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是铁板一块,也不可能把一个社会归结为一个既定的概念。《美国对抗美国》表明,这本书试图揭示美国社会的哪些因素构成了这两股对立的力量。我们无法用一句话来描述美国是什么。如果一定要说,那只能是:美国对抗美国。

我们对美国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能摆脱表面的印象,就越容易发现美国社会的内在矛盾。作为学者,在研究一个社会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时,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对象涂上玫瑰色,当然也不能涂上煤灰色,而应该客观地辨别这个社会的优缺点。一般来说,学者对现存的东西要持批判态度,这是推动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我对美国就是持这种批判态度。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社会存在的各种机制,无论好坏,都是这个社会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的产物,只存在于这个环境中,不能简单地套用到其他社会中。在这方面,不同国家之间不可能简单地相互模仿。



美国是一个大国,在这个大国里,如果要给美国一个形象,就可以给美国一个与之相反的形象。比如,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确实,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很多都很富有,有钱到拥有私人飞机的人也不在少数。大多数人也可以说是安居乐业。普通家庭一般都拥有汽车等设备。但如果说这就是美国,那么人们马上就可以描述出另一种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一个地方叫“人民公园”。所谓的“人民公园”原本是伯克利校园里的一块空地,后来被无家可归的人占据了。我去的时候,大约有上百个衣衫褴褛的无家可归的人每天在那里过夜。他们有的用破布搭起小帐篷,有的把报纸铺在地上睡觉。这些美国人脏兮兮、污秽不堪、无精打采的样子,一点也不符合美国的概念。每天早上,教会慈善组织会发放早餐,大学游泳池也会定期开放,供他们洗澡。布什就任第41任总统的那天晚上,我在旧金山布什街两侧的高楼门口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睡着。这难道不是美国吗?这就是美国吗?恐怕我无法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多数人也认为,美国是西方民主国家,而且是典型的西方民主国家,美国人引以为豪。宪法、选举、三权分立、公民参政等等,都表明了这个制度的一个方面,但从另一个方面看,每个普通公民真的能够主宰这个国家的政治吗?我在本书的分析中表明,主宰政治的强势集团凌驾于普通民众之上。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对政治民主的制约不容忽视。甚至美国学者也说过:“当经济权力的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个集团可以用非政治的手段来决定另一个集团的命运时,政治民主就无法正常运作。因此,真正的政治民主必须包括被统治者通过他们的代表来控制经济政策的权利。”(悉尼·胡克:《利益、社会神话与民主》,第286页)美国的经济决策权主要掌握在私人财团手中,这是民主吗?这是不民主吗?恐怕无法用一句话来回答。

类似这样的悖论还有很多。有人说美国是一个有很多钱的国家,但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充满穷人的国家;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民主国家,但也可以说它不那么民主;有人说美国是一个教育发达的国家,但也可以说它教育问题很多;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平等的国家,但也可以说它不那么平等;有人说美国是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但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充满危机的社会。等等。我的想法是用现实的美国来对立想象中的美国。

美国只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能代表所有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我只是想通过对美国的研究,促进大家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间接促进大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百五十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就被从它脚下铲除。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己的掘墓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3页)列宁在本世纪初宣布帝国主义“垂死”、“腐朽”。经过这么多年,应该说资本主义仍然在发展,不应低估。历史唯物主义的判断和分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正确的。但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需要历史条件的成熟,当这些条件不成熟时,任何主观判断都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的。

长期以来,在意识形态强化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一度被全面否定。这一来,一来是教条主义的影响,使人们不能客观、科学地判断资本主义社会;二来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潮的影响,扰乱了我们看待整个世界的视角,使人们不能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这不仅妨碍了学习,实际上也妨碍了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弊端。

作为人类社会,不管是何种制度,都会有矛盾、冲突、需求,了解不同的人类社会如何解决矛盾、缓解冲突、满足需求,应该是有益的。如果我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能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所贡献,那么我的初衷就达到了。

我认为,要理解任何事物,首先必须准确或精确地理解和把握它,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本书就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本书共十一章,我愿简单突出以下几点:(1)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其特点;(2)主导政治生活的价值观及其演变;(3)族群的多元特征及其社会功能;(4)规范人们社会活动的正式和非正式机制;(5)活跃于社会的政治力量及其关系;(6)选举中的民主和非民主因素;(7)自上而下的政治运作及其特点;(8)非政治性的协调机制与社会化控制;(9)文化、价值观乃至制度的再生产与教育的关系;(10)观念在社会发展和管理中的作用;(11)威胁未来发展的各种暗流。

这十一章虽然涵盖了很多方面,但由于主体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实际涉及的也只是美国社会有限的方面。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这本书有两个不足之处:



第一,这本书的范围有限,不可能把美国的方方面面都涵盖进去,因此应该说是有局限性的,不能说这些方面都能充分体现这本书想要探讨的主题。我想做点类似“一窥豹中豹”的东西,但问题是“斑点”是否已经被发现了。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些,但并不多。幸好,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其他的文献来弥补这本书的不足。

第二,我是以观察者而非研究者的身份来分析美国社会的,很多事情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一些数据和材料虽然有出处,但并不符合严格的统计标准,我担心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可能带有主观性,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我希望大家用宏观经济学的眼光来读这本书,而不是把它当成微生物学来读。

另外,我不想在这本书中用过多的推测分析和理论引用来折磨读者,这不是本书的目的。最后,我要感谢许多在本书完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机构和朋友,没有他们,这本书就写不出来。

从机构角度,我要感谢美国政治学会(APSA)。中国政治学会代表团受APSA邀请,美方安排了非常丰富的项目,特别是针对美国实际政治运作的情况。中国政治学会给了我这样的机会;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US-China)在代表团访问后邀请我去美国做三个月的访问学者,并提供所有费用;复旦大学安排了这么长时间让我离开教学工作,让我有时间研究这个课题;爱荷华大学政治学系接待了我三个月,并为我提供了所有的研究和办公设施;密歇根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政治学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关系学院都安排我进行短期访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我在那里做了三个星期的访问学者,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最后,我要感谢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院,在那里的一周访问,让我对《太阳帝国》这一章节有了感性的认识。

就我个人而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我要感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Fojna Yan女士,她精心安排了我的这次访问;爱荷华大学的和Ieori教授,他们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为我提供了别人无法比拟的便利;爱荷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 教授以及所有的教职员工,他们帮助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其他的还有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Lucin Pye教授、迈阿密大学的教授、密歇根大学的教授和Kanru 教授、雪城大学的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Mal 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教授和Goros教授以及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 教授。他们给了我宝贵的帮助。

我要感谢我在美国生活多年、给我启迪的中国朋友们,他们是郑世平、沈谦、陈峰、龚婷、周雪光、余旭、王仁礼、吴丹丽、林志敏、许华华、金萍、盖哲雅、何雨帆、杨日军、黄庚、朱胜等。他们居住在美国不同地方,我到达他们那里时,受到了最典型的中国式招待。

我还要感谢在伯克利与我日夜操劳并给予我真诚帮助的倪世雄副教授。

在本书的最后编辑阶段,任晓、邱开明、姚勤、郭定平、丁春芳等人帮助校对了初稿,丁春芳还对整本书进行了认真的校对。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我们系资料室和办公室的全体工作人员,他们总是那么乐于助人。

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周琪,她对我的帮助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王沪宁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1989年4月1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8:32 , Processed in 0.0680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