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88|回复: 0

互联网深刻改变生活,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18 20: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客、网络论坛成为网民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发挥着舆论放大器的作用;网络购物、网络金融有效提高了经济活动效率,不断冲击人们的传统消费习惯;搜索引擎、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站让网民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不断消解着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在拥有4亿多网民的中国,互联网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演变,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

“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应用和管理,努力把互联网打造成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强互联网建设、应用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此背景下,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新洲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受光明日报邀请,对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和使用现状、网络讨论、网络社交、网络购物等具体应用行为,以及互联网对网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权威机构的最新数据,对3000多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深入分析,初步勾勒出互联网对中国网民乃至全社会的影响轮廓,并针对存在的诸多现象和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从本期开始,《光明调查》将与新闻版目前正在开展的“光明聚焦网络文化系列报道”相结合,连续发布这组报告,希望对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改变了个体网民的生活方式,也不断推动着我国当前社会各类社会群体的结构、性质和特征的演变,最终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征使网民的个性化需求凸显,从而将越来越清晰、个体化的小群体与模糊、庞大的社会大众区分开来,加剧了社会的“碎片化”;另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现实社会交往的时空壁垒和社会障碍,促进了各类“利益型”群体、“亚文化”群体的兴盛,以新的逻辑发挥了社会聚合功能;此外,互联网还重构了当代社会的互动方式和组织模式,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信息资源配置结构,从多个维度推动着我国社会形态的演变。

谁在线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已成为大势所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网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28.9%。这一数字虽然还明显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已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在我国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结构特征。

女性网民占比持续提升,网民性别结构趋于合理

网民性别结构与全国总体性别结构趋于一致,这是中国网民性别结构日趋合理的集中体现。《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2008年底,我国总人口性别比约为51.5:48.5,与2007年基本持平;而根据CNNIC统计,2008年底,中国网民性别比约为52.5:47.5,而2007年该数字为57.2:42.8。女性网民比例大幅提升,女性网民占总体网民的比例与女性占总人口的比例十分接近。我们调查中男女网民比例为54:46,与CNNIC统计结果差别不大,再次验证了中国网民性别结构趋于合理的发展趋势。

2.80后活跃,网民群体年轻化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全部国内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人群占比最大,达到33.4%,其次是30-39岁年龄段人群和19岁以下年龄段人群,分别占比21.9%和20.7%。5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群占比最低,仅为4.9%。与《中国统计年鉴2009》显示的我国人口总体年龄结构相比,国内网民年龄结构仍然呈现出浓厚的年轻化特征。20-29岁的“80后”群体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他们积极参与网络社交、网络商务、网络娱乐等,给互联网带来了生机。随着这批人群逐渐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网络应用由娱乐为主向信息为主的综合应用转变将是大势所趋。

3. 七成网民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上班族、学生占网民主体

据CNNIC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网民受教育程度结构逐渐向总人口受教育程度靠拢,低学历人群在网民总数中的占比不断提升。但就目前来看,高学历人群仍是国内网民的主体。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国内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仅占2.7%,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比例则分别达到44.3%和26.5%,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网民比例则达到26.5%,也就是说,国内网民中超过七成的网民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

调查显示,从国内网民的职业构成来看,在公司企业工作的网民(包括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最高,达到31.5%。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和医生占比15.9%,党政机关、军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比6.4%,工商服务人员占比4.9%。这四类网民合计占网民总数的近六成。职业群体构成网民的主体,这是中国网民互联网应用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国内办公人员日常工作的得力助手。在校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群体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网民总数的24.2%。其中,大学生占比最高,达到14.3%,其次是高中生,占比7.4%。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较大,有利于增强互联网整体活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联网的商业价值。

4.互联网用户地区分布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CNNIC数据显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40%,而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仅为21.5%。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城镇居民网民占比远高于农村,且城市越大、经济发展越发达,居民网民占比越大;北上广深四城市网民平均占比达30.38%,而广大城镇和农村网民占比仅为7.72%和4.74%。经济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落后,直接制约了这些地区居民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提高,进而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和城乡差距。

网络影响到底有多大?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体系所包含的媒体形态,也极大加深了整个社会的媒体化程度,互联网全面渗透到网民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并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媒体接触习惯。



1. 网民上网时间持续增长,近七成网民每日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为网民上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吸引着网民花费更多的时间上网。早在2006年,美国研究机构IPose 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每周平均上网时长达到17.9小时,位居全球第一,日本以13.9小时位居第二,美国仅为11.4小时。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网民占中国网民总数的68.8%,另有23%的网民每天平均上网时间为1-3小时,而每天上网时间不足1小时的网民仅占网民总数的8.2%。

互联网丰富的内容资源为网民的工作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调查显示,近两成网民每天上网工作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从学历来看,本科、硕士学历的网民上网工作学习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学历网民。从职业来看,白领、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上网工作学习时间高于平均水平。这再次证明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城市主流人群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相比之下,农村网民上网工作学习时间明显低于城镇网民,游戏、音乐等休闲娱乐应用占据了农村网民大部分上网时间。

互联网侵占传统媒体消费时间,成为网民“第一接触媒介”

据CTR市场研究数据显示,2008年,互联网已经超越报纸、杂志、广播,成为国内国民人均媒体消费时间第二位,仅次于电视,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成为网民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体形式。

用户每天花在媒体上的总时间是有限的,随着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次数越来越多,自然会挤占人们在其他媒体上所花的时间。调查显示,互联网对其他媒体消费时间的蚕食十分明显。在受访网民中,63.2%的人因为使用互联网而减少了报纸阅读时间,68.5%的人减少了收听广播的时间,66.9%的人减少了阅读杂志的时间,60.7%的人减少了阅读书籍的时间,58.7%的人减少了看电视的时间。调查还显示,互联网对各类传统媒体消费时间的蚕食程度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

你在网上做什么

网民互联网使用的深度和广度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不断拓展的用户需求的驱动下,网民互联网使用已从电子邮件、网页浏览、BBS讨论等简单应用逐渐向跨领域、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1. 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

搜索引擎是互联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是国内网民使用最为广泛的信息获取工具。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网民对搜索引擎的深度使用率已达75.1%,位居24类网络应用中的第一名。

调查结果显示,年轻网民搜索引擎使用深度明显高于中老年网民。19岁以下和20-29岁网民中,上网时“总是”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分别高达41.1%和36.4%,而50岁以上网民这一数字仅为18.7%。随着搜索引擎的专业化、精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行为更加精准化、针对性更强,人们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即时通讯工具与社交网站:拓展网络社交的主要途径

网络社交是近年来最受关注、增长最快的网络应用类型之一,目前即时通讯工具与社交网站是国内网民拓展网络社交的两大主要工具和渠道。

即时通讯工具有效突破了现实交往的时间和距离限制,极大地方便了网民之间的交流。调查结果显示,即时通讯工具(包括QQ、MSN、Gtalk等)在国内网民中的普及率已达95.8%,经常使用或经常使用的网民比例达69.5%。19岁以下的青少年是使用即时通讯工具最多的人群,他们不仅频繁使用基本的聊天功能,对游戏、个人空间等附加功能的使用热情也高于其他群体。

3. 网络论坛:网民政治参与的新平台

网络论坛具有开放、平等、互动等特点,已成为重要的公共话语空间和网民政治参与的新平台。近年来,网民政治参与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网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他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受到媒体、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甚至得到政府高层领导的直接重视和采纳。网络论坛已成为民间智慧的重要聚集地和保障人民知情权、话语权的有力平台。

调查显示,91.1%的网民使用过网络论坛,其中29.8%的网民经常参与各类网络论坛讨论;网络论坛的“泛滥者”以20—39岁的城镇网民为主,男性比女性更愿意通过“发帖”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大专、本科学历的网民更热衷于通过论坛参与国计民生和热点问题的讨论,积极性明显高于初中、小学学历的网民。

4. 网上购物:最广泛使用的在线经济功能



互联网及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购物逐渐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网络经济应用形式。随着交易模式的逐渐成熟,便捷、免费、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购物成为网民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经济功能。调查结果显示,89%的网民使用过网络购物功能,30.9%的受访网民表示“经常网购”。

20-39岁、高学历、高收入的城镇网民是网络购物者的主力,其中近六成认为网络购物比传统购物更加便捷,69.4%的城镇网民表示习惯在网上搜索商品,并经常通过浏览网友对产品和服务的评论来做出购买决策。

5. 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娱乐的主流形式

网络视频不仅在表达方式上充分体现了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而且可以让网民亲身参与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其“草根性”和“大众化”满足了网民自我创作、自我娱乐的心理需求,因此深受网民喜爱。我们的调查显示,网络视频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为92.7%,48.9%的网民经常在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观看视频内容,14.4%的网民经常自己上传视频。网络视频的用户目前以城市青少年网民为主。调查结果显示,目前90.7%的网民玩网络游戏,其中19岁以下青少年网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最高,尤其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对网络游戏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农村网民和农民工也是网络游戏的主力玩家,他们使用网络游戏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超过了城镇学生和上班族。

一些建议

我国网民互联网接入和使用水平正在逐步提升,但也存在着城乡互联网发展差距明显、互联网应用娱乐化过度、互联网经济功能开发不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1.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优化网络内容资源供给

随着网民上网时间的增加和对互联网应用的深入,网络正逐步取代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网民最依赖的信息媒介。网络信息塑造了网民心中的“伪环境”,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甚至直接关系到网民价值观和人格特质的形成。当前,我国网络信息环境还十分复杂,影响社会和谐的负面因素较多,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净化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监管。另一方面,净化网络环境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网络内容资源供给,以优质内容资源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和支持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科技和学术网站发展,高度重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民族文化的网络内容资源建设,重点加强门户网站的信息录入和内容展示功能等。

2.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村网民互联网应用能力

农村网民在互联网接入时长、互联网应用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与城镇网民存在明显差距。调查结果显示,城乡网民互联网使用能力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上网时长上,还体现在互联网应用水平和用途上。农村网民互联网应用仍然以纯娱乐为主,较为流行的互联网应用集中在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方面,而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功能、自我提升功能、社交互动功能、商务交易功能等利用较少。

这种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获取资源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的差距。因此,各级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农村网民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能力的培训。提高农村网民使用互联网能力的关键是提高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三、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推动网民有序政治参与

互联网作为网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新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以开放、积极、主动的态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广大网民投身到民主政治建设中来。

目前,互联网促进公民政治参与的效应尚未充分释放。在电子政务方面,仅有12%的网民频繁使用“电子政务”,应用范围多集中在浏览政策信息、表格下载等基础服务上,信息反馈、领导信箱、调查投票等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应继续引导网民政治参与热情,提高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网络论坛进一步发挥政治影响力,不断深化“官民互动、问政问民”的理念和实践,进一步提高网民意见表达水平,拓展网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开拓政治参与新渠道等,吸引更多网民通过有序的网络渠道参与政治;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信息反馈、互动交流等功能的开发和应用。

四、进一步发挥网络经济功能,提升互联网商业价值

互联网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正在得到世界范围的越来越重视,中国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经济功能,提升互联网的经济价值,继续大力支持现有网络商业贸易形态发展,拓展网络商业模式,加强网络经济相关产业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网民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对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的引导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调查显示,青少年互联网应用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青少年使用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娱乐功能的比例较高,而使用网络新闻、在线学习、电子书等工具类应用的比例相对不足。为此,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社交和娱乐工具的价值,合理安排学习娱乐时间。同时,要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和交往需求,帮助他们消除因网络依赖形成的孤独感、消极感、羞怯感。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培养青少年面对复杂信息环境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调查员:谢新洲、王秀丽、田莉、贾哲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06:47 , Processed in 0.1688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