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回复: 0

番茄病毒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1-2 15: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当土壤含水量超过40%时即可发病。含水量越高,病情就越严重。大水漫灌、长期降雨或雨后积水常导致病害暴发。另外,卵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因此连作,特别是保护地栽培条件下,初侵染源丰富,会加重病情。五、防治 1农业防治措施 ①与非寄主植物轮作; ②提倡高垄双行栽培,少量水勤灌; ③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销毁。 2、药剂防治田间出现中心病株或雨后田间湿度饱和时,应进行喷药防护。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为750~1500倍液; 64%锰锌可湿性粉剂为600~1000倍液;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为1000倍液。番茄病毒病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1.常见症状主要有三类。 1、花叶型最为常见,分为浅花叶、重花叶、黄花叶等。 2、条纹茎先有深绿色油浸斑,后茎上有深棕色条纹。变色仅限于表面组织。果实畸形,上面有坏死或死点。患病植物常常死亡。 3、蕨叶型叶肉退化成披针形,或完全退化,只剩下主脉。病株伴有丛生、丛生、矮化等症状。花叶型皱蕨叶型番茄病毒病* 蔬菜受到灰霉病的严重保护,番茄尤其受影响。生菜、韭菜等有时也是严重的花: 一品红 1、症状:病部表面可产生一层灰霉病(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可产生扁平的黑色菌核。

黄瓜灰霉病、葡萄灰霉病、番茄灰霉病、辣椒、茄子、桃灰霉病、番茄灰霉病分生孢子、果实腐烂病、灰霉病病原。 2.病原菌 病原菌为灰霉病( ),半知菌亚门灰霉属。菌核呈黑色,扁平或不规则形状。叶霉病 3.病害循环传播途径:温室及大棚内的气流(分生孢子),病菌常年均可造成危害。四、病害因素 1、温度、湿度:温度20℃左右,湿度大(多雨,浇水,或低洼积水,或密度大,通风除湿不及时,叶面结露时间长,灰霉病) 2、菌源量:前茬病残未及时清除(特别是前茬病害严重时);生长期未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初侵染来源:携带病体(菌核、病体)的土壤 3、寄主抗病性:生长弱或易受组织冻结 5、防治 1、采用滴灌或双层覆盖等方式调整温室环境条件。 、膜下灌溉可提高温度、降低湿度,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合理的通风可以降低温室内的湿度,缩短叶片和果实表面结露的时间。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5℃时,可对温室进行加温。室内温度。 2、减少传染源。收获后深耕,减少越冬菌源。番茄生长期及时摘除下部老叶、残花和病果。浸花后7至15天,除去幼果上残留的花瓣和柱头。为减少病原菌侵染点,一般在番茄育苗前7~10天施一次“嫁妆药”。

果第一穗开花时,用2,4-D或防滴液(加0.1%的50%丙霉胺可湿性粉剂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浸或涂花。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农药进行防护。每公顷使用6.5%甲基苯硝唑(甲基托布津+乙硫威)粉尘剂15kg,防治效果良好。每公顷使用10%丙霉熏蒸剂或10%百菌清熏蒸剂7.5公斤,防效可达90%以上。 3、也可采用喷洒法进行化学防治。较好的药剂有:50%腐霉利3000倍液、50%异菌脲1000倍液、65%甲氧西林(甲基托布津+乙硫威)1500倍液、50%多菌灵(多菌灵+乙硫威)1500倍液等。 番茄早疫病环病害 1.症状为害叶、茎、果。叶片上的病斑常形成边缘黑褐色、中心灰褐色、茎和果实上形成同心环斑。圆形,稍凹陷,有同心环。潮湿时,病灶上会形成黑色霉菌层。番茄早疫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早疫病。分生孢子。 2.病原菌无性真菌链格孢属()。链格孢属 () 3. 病害循环病原体在田间病体上越冬。第二年,分生孢子产生,并通过雨水、气流和农业操作传播。 4、发病条件:高温高湿:20~25℃。 ,持续阴雨。 5、防治:选择抗病品种,轮作,使用无病种子,加强栽培管理,使用农药防治番茄黄萎病。黄萎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



连作农田病重;老棉区已改种茄子。 1、症状一般出现在坐果后。叶片上出现黄色不规则斑块,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最后病叶由黄色转为褐色。病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萎、脱落。一般是全株受影响,但也可能是一半植株受影响,另一半正常(俗称半疯)。维管束黑褐色。 2.病原体 病原体为黄萎病菌( ),属于半知菌亚门黄萎病菌属。该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呈螺旋状分枝,分生孢子单一,呈长椭圆形。黑色微菌核(由增大的菌丝细胞和厚壁细胞结合形成)。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可危害38科180多种植物。 3、病害循环:病原菌以微菌核、厚垣孢子等在土壤中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4、发病因素 翌年,病菌从根部侵入,进入管内大量繁殖,迅速向地面蔓延。病菌主要通过风、雨、水流、农具和耕作操作传播。传染性种子是无病区的重要传染源。在连作田和土壤湿度较高的情况下,该病害更为严重。五、防治 1、选择无病种子和种子处理,无病区留作自用。若引种,对一些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种子处理(用多菌灵浸种)。深耕改良土壤,多施有机肥,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及时追肥。轮作,最好是旱涝轮作。 2、栽培中采取病害防治措施。 3、以野生茄子为砧木进行嫁接,可预防病害。嫁接和防病用野生茄子作砧木,如云南野生茄子、日本野生红茄子等,接穗可以是各地栽培的茄子品种。 。

4、定植前后药剂防治或田间出现病株时,可用下列药剂浇灌根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二、病原菌 病原菌是   〈 〉,鞭毛亚门疫霉属。孢子囊和孢子囊卵孢子壁厚,呈球形。 3、发病周期初始传染源:卵孢子随病体在土壤中越冬,然后病部产生孢子囊。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自来水)传播,并不断再生。侵扰。四、发病因素 1、气候条件。该病的发病高峰通常是在雨季之后。 2、栽培因素主要发生在露地种植的黄瓜上。低洼地区、平坦田地发病较严重。 3、流行抗病、高感品种时,死株率可达50%以上。金杂3号、金研7号等品种抗性较强,一般死株率在5%左右。 5、黄瓜病害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农药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2、促进高粱种植 3、及时喷洒防护剂 与霜霉病、辣(甜)椒枯病、花椒枯病、辣椒枯病相同。保护区青椒主要病害。 1、症状:植物病害多发生在茎基部,可包围茎部,形成棕色至深棕色病斑。成株期茎基部感染,可导致整株植株叶片变黄、枯萎,最终导致植株死亡。甜椒菌核病:甜椒疫病中出现白色毛状菌丝和黑色鼠粪状菌核。青(辣)椒枯萎病2.病原孢子囊多为长柄、长圆形或瓜子状,顶部有乳突。



卵孢子球形。病原菌为鞭毛亚门疫霉属辣椒疫霉( )。 3、病害循环: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表面或土壤中的病残物中越冬。翌年气温、湿度适宜时,卵孢子萌发,形成芽管或游动孢子囊,引起寄主初次感染。植物受侵染后,植物的病部在高湿条件下可形成大量游动孢子囊,借助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并不断再次侵染。 4、品种间抗病因子存在明显差异。总的趋势是甜椒易感病,辣椒有抗病性。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20:40 , Processed in 0.2530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