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和人们网购习惯的形成,快递行业发展迅速,2020年全国快递量超过830亿件。同时,随着邮政行业的快速发展,包装废弃物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环境保护,杜绝过度包装,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绿色升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邮政行业的污染问题成为必答问题。作为行业的“国家队”,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企业的重要责任,全面推进绿色邮政建设,努力探索高质量转型发展道路, 坚决打赢了这场防治污染阻击战。2018年,率先发起“绿色行动”,开展绿色包装、绿色交通、绿色金融“三大工程”,努力探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致力于走在行业生态环保工作的“第一方阵”。
经过近三年的不断进取,中国邮政绿色发展水平实现了整体跨越,取得了阶段性、可视化的成果,不断强化行业引领示范作用,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找清发展定位
2018年,中国邮政发布《中国邮政绿色行动宣言》,发布《绿色邮政建设行动三年规划纲要(2018~2020年)》,全面启动绿色邮政建设行动;2019年,中国邮政进一步完善绿色采购机制,建立信息管控机制,探索包装回收利用,培育发展体系。2020年,中国邮政进一步推进绿色包装、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三大重点项目,大力开展绿色电商、绿色建筑等六项示范行动,持续优化绿色发展模式。
坚持绿色运营从业者定位,大力提升运营环保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推广绿色环保包装,普及窄带应用,基本实现电子运单全覆盖;建立绿色创新实验室,加大绿色科研力度,拓展电子渠道,广泛使用智能自助和分拣设备;推广新能源技术,提高抛挂运输比例。中国邮政绿色运营水平大幅提升,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坚持绿色生活推动者的定位,积极传播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发挥集邮、信件等文化服务优势,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发行以“中国植树节”和“长江经济带”等为主题的邮票,应用环保生产技术,充分利用邮政网点、自助终端、物流渠道等网络优势,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充分利用银行信贷、保险资金、融资和并购等金融服务的优势,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坚持绿色生态守护者定位,全面构建邮政生态保护立体化体系。建设环境友好型“绿色邮局”,部署包装回收装置,普及绿色包装,发挥橱窗示范作用;打造生态和谐的“绿色邮递路线”,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提高运输效率,发挥网络连接作用;培养恪守本职的“绿色使者”,引导绿色消费,传递绿色商品,让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邮政服务的绿色身影。
坚持绿色品牌建设者的定位,不断创新,打造绿色邮政品牌新形象。积极推动业务创新,推出邮政农业品牌,丰富绿色产品种类;积极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积极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倡导绿色办公、贴心服务,赋予岗位“和谐、高效、可持续、责任”的新品牌内涵。
持续推进重点项目 助力污染治理
中国邮政持续推进绿色包装、绿色交通、绿色金融三大工程,坚决打赢了这场治理污染阻击战。以加强包装减量化、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提高回收利用为主要措施,开展绿色包装工程,全面加快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回收化;实施绿色交通工程,重点措施优化交通设备能耗结构,提高交通组织集约化水平,完善绿色交通管理创新体系,从而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遏制环境污染;以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手段、广泛开展绿色金融合作为核心举措的绿色金融项目,提高服务效率,引导资本支持绿色产业。
绿色包装项目,通过减少包装耗材,推广绿色低碳包装应用,提高可降解绿色包装比例,完善包装回收体系,建立资源密集型绿色邮政包装模式。在减量化方面,推广窄带的应用,推广“一字”、“交叉”、“井字”等科学包装方法,避免胶带过度缠绕。2020 年,胶带年使用量与 2017 年底相比减少了 5 亿米;推广使用电子面片,实现电子面片应用基本全覆盖,2020年纸质面片使用量比2017年底减少40亿张;全面推行“轻装”,与2017年底同规格传统包装盒相比,用纸量平均减少20%以上;倡导电商原包装直发,降低二次包装率,2020年较2017年底节省纸张2万吨。在绿色化方面,我们积极使用可降解材料胶带,不断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健全塑料制品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绿色包装创新实验室,加大对绿色包装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投资。在回收利用方面,试点使用回收箱,不断扩大回收箱的使用范围,初步建立邮政可回收包装箱回收系统;积极开展快递包装回收,在全国2万多个网点设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引导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提高可回收容器的利用率,中转环节可回收容器的利用率超过 92%,与 2017 年相比,每年减少数十亿个一次性编织袋。推广使用高密度聚乙烯拉链袋,将袋子回收次数从 20 次增加到 60 次,并将装载率提高近 20%;使用 RFID 技术跟踪邮袋,促进邮袋回收,减少包装耗材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绿色交通项目将大力推进交通节能,积极改变交通方式,迅速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环保型绿色邮政运输模式。2020 年,全网一级干线自营往返邮件运输占比超过 80%,2020 年全国高铁运输线路数量同比几乎翻了一番。在完善运力结构方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加快推广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交付,提高新能源汽车全网使用比例,特别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汾渭平原、海南省等重点区域, 202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全网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7800余辆,全网购入和租赁的新能源汽车年油耗较2017年减少约1000万升。全年每年减少超过 23,000 吨废气排放。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升设施绿色化水平,推动邮件处理中心、信息中心、终端网点等光伏照明、无纸化办公等节能项目建设运行。
绿色金融项目,通过坚持差异化绿色金融发展定位,大力创新服务产品,积极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利用信贷、保险等专业服务,加快邮政绿色金融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邮政绿色金融模式。截至 2020 年底,邮政储蓄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为 3135.55 亿元,比 2017 年增长 90.15%。在提升金融服务协同发展方面,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城乡邮政网络优势,有效提高绿色金融的可得性和覆盖面,以绿色金融激活劳动力和自然要素,有效衔接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在推动低碳电子服务方面,将绿色低碳实践贯穿金融服务全流程和业务线,实施电子个人业务凭证、电子客户签章、电子收据等措施,推动业务档案全过程电子传输归档,减少业务受理文件打印;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智能柜员机(ITM)电子签名、自动柜员机(ATM)和存取款机(CRS)电子流转功能的推广,减少纸张耗材的使用。
案例一:安徽邮政绿色可回收包装盒派送
为推进绿色邮政服务建设,安徽省邮政分公司以环保理念为出发点,围绕“孝道文化”和“家庭文化”,开展了“两城一箱邮件”的绿色可回收包装盒派送业务。引导省内客户购买“全年使用权”(即“一次付费,全年使用”),推广邮政可回收包装盒的使用和推广。
安徽省分公司在各县、区开展定点销售,开展地方推广活动进校园、进部队、进社区,首批在省内推广10万个可回收包装盒。可回收包装盒具有耐磨、防摔、防水防潮、可回收等特点,每箱一码。客户一次性支付 48 元费用,在 1 年有效期内使用省派送服务 6 次。
案例 2:“碳信用”支持余杭酷珠项目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气候金融项目,全力支持余杭空竹项目的发展,并及时推出“碳汇贷”产品。
该产品以信用村为基础,向余杭区中泰街道的酷珠学员发放专项信用贷款。该产品为竹笛产业链上的从业者提供贷款,包括竹子种植、养竹、笛子制作、笛子销售和文化推广等,并根据项目年度固碳情况给予专项优惠利率。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向多家企业、合作社和个人授信,提供信用卡、结汇等综合金融服务,不仅支持了当地竹笛产业的发展,也激发了借款人合理利用竹林、发挥固碳优势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深入开展碳减排 响应碳达峰目标
2020 年 9 月 22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将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碳减排目标和宏伟蓝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碳达峰、碳中和列为 2021 年重点任务之一。
随着一系列制度性文件的加快实施,中国邮政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明确邮政减碳路线图,响应碳达峰目标,履行央企使命,积极开展各项碳减排行动。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营情况,通过确定碳减排项目、建立碳减排量化方法、实施林业碳汇当量换算等措施,对中国邮政在绿色建设过程中的碳减排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
建立了中国邮政的碳减排量计量方法。在确定绿色包装、绿色交通、绿色金融三大工程,以及绿色物流、绿色电商、绿色建筑、绿色品牌、资源集约化、生态保护示范行动等主要减排情景的基础上,形成了邮政企业碳减排计算方法。
绿色行动的碳减排效益被量化。量化三类项目情景产生的碳减排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邮政包装用品以及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料汽车。2019年,全网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项目与使用同规格燃油车相比减少碳排放5903次,屋顶光伏发电试点项目年均减少碳排放4375次,新标准包装箱碳减排量减少,减少了胶带的宽度, 提高电子面膜的使用率,使用无胶带盒的人数为 15,551 人。2019 年,邮政转铁路货运量快速增长,干线运输公路邮路转铁路邮路带来的碳减排效益差不多。
应用林业碳封存项目方法进行评估。为掌握中国邮政的碳减排情况,助力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绿色管理水平,通过单个碳汇项目的方法论,将中国邮政各类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进一步转化为植树量, 并量化了全网绿色行动产生的节能减排效果。2019 年,中国邮政实施了新能源汽车换用、屋顶光伏发电、包装碳减排、中继邮件模式转换等措施,减少碳排放总量为 30,530 个,相当于杨树一年的碳吸收量(如表 1 所示)。
同时,中国邮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公益活动,2019年至2020年植树造林,根据国家相关方法,中国邮政植树造林行动产生的碳吸收量约为133。
完善邮政绿色管理,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邮政加强内部培训,不断规范绿色制度,完善企业绿色管理;对外开展主题宣传,共同组织植树活动,积极创造美好生活。
加强内部培训,规范相关制度,提升绿色管理水平。中国邮政根据行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编制了绿色邮政知识解答,制作了《科学包装法》培训课件无带纸箱操作视频等,重点针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行业生态环保法规政策、绿色包装操作规范等工作培训,并纳入在线培训系统中国邮政网络研究所,进一步提高全网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生态环保意识。中国邮政发布采购实施办法,对标行业标准,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明确采购项目范围和相关单位职责分工,制定了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可回收容器、窄带、新标准盒等技术规范,并发布了新的包装箱, 消耗品、辅料等集中采购目录。
开展主题宣传,组织植树活动,共创美好生活。中国邮政以“绿色邮政,绿色发展”为主题,在中国品牌日(5月10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邮政日(10月9日)、绿色邮政宣传周(11月第一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以绿色邮政和绿色邮政品牌推广为主题。统一设计绿色邮政活动标识、宣传海报、微信长图片、视频剪辑等素材,并在黄金时段通过央视一、二、新闻频道播出;在中国邮政、中国环境报、中国邮政速递、速递杂志、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上发布邮政绿色行动特刊。中国邮政与国家绿化委员会联合举办植树节设立40周年纪念仪式暨北京首枚植树节纪念邮票,共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联合植树、绿水青山马拉松、绿色宣传周等环保宣传活动。
案例 3:以绿色为主题的邮局融入城市发展
作为上海邮政具有时尚、态度、活力和城市邮政特色的绿色主题邮局之一,上海外滩邮政分公司与城市生活相融合,积极推动绿色邮政服务建设。
在“绿驿站绿色发展”主题宣传月期间,外滩邮局举办了旧书回收、绿色金融安全、绿色植物养护讲座等多种活动,受到了公众的好评。在宣传展示的同时,上海外滩邮政分局与黄埔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签署了“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区 做文明黄埔时尚人”邮政服务项目协议,并陆续向全区 22 万户家庭投递邮政单据,倡导“捡拾回收”新时尚,传递生态环保理念。 深化“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公益合作项目,通过放置“拾穗袋”为周边市民提供回收服务,并给予积分奖励。
坚守行业第一方阵,共建绿色未来
中国邮政聚焦绿色发展理念,助力打赢污染防治阻击阻战,积极争做邮政投递行业生态环保的“第一方阵”,在绿色邮政建设中不断创造绿色发展的“最”:率先全面展开绿色建设行动, 发布《绿色邮政建设行动三年规划纲要》,率先开发并测试具有可降解纤维素膜基材的环保生物胶带;率先形成系统化的碳减排核算办法并完成核算;构建最广泛的包装回收体系,部署21800个包装回收装置,在5万多个网点广泛应用绿色包装,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绿色信贷增长最快,发放绿色信贷 3135.5 亿元,较 2017 年增长 90.15%,是大型国有银行中增长最快的银行之一。
中国邮政加强对外合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融入全社会的污染防治工作,绿色邮政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关注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集团公司的“绿色邮政”行动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优秀文化品牌”, 集团公司荣获“2020年度环境社会责任企业”和2020年度“第65个环境日公益海报突出贡献奖”,荣获2019-2020年度“经济观察报特别推荐奖”、“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等奖项;集团市场部品牌推广部荣获“2020年度全国邮政行业先进集体”。
回顾过去,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以实际行动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成为党和国家最可靠的中坚力量,认真履行中央企业的政治、经济、社会责任。
在未来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中国邮政将围绕2030年“碳达峰”新目标,着力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新要求,着力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赢得污染防治“升级”的新任务, 并聚焦行业监管部门提出的新标准,进一步探索绿色邮政服务发展新路径,进一步落实生态环保工作新举措,继续深入开展碳减排和碳达峰研究,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升级和流程再造,不断提升绿色、 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绿色邮政发展生态链,为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不断贡献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