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郑板桥: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1-8 16: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宫博物院藏郑汴仿竹石画文字

聪明很难,糊涂也很难,从聪明到糊涂更难。咱们先把它放在一边,退一步,安心现在,不为将来的福气。

——郑板桥

清代,扬州涌现了一批风格相似的书画家,被称为“扬州八怪”。这些人才华横溢,高贵,有自己的怪癖。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颇具传奇色彩。

民间有关于郑板桥的各种传说。这些歌颂他品格的传说不一定是真的,但人们之所以将这些传说附加在郑板桥身上,是因为他鲜明的个性:

他的疯狂,他的傲慢,他的正直,他的善良。

郑边兰 竹石 184cm×93cm 上海文物商店藏

依靠天、地、祖,不算真正的男子汉。

康熙三十二年,郑板桥出生于鱼米之乡江苏兴化。

父亲是一名教师,为人诚实敬业,善读古书。受《尚书》中“谢有可有”这句话的启发,我给儿子取名“谢”字,“可有”二字。希望他以后是一个随和、圆滑的人。

从他后来的人生经历来看,郑板桥的“人不辜负名”这句话只对了一半。

郑板桥年轻时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可以说,他的身世是悲惨的。他的仕途也颇为坎坷。身上有一枚印章,上书“康熙秀才雍正升人,乾隆进士”。

二十岁为秀才,四十岁为秀才。四十五岁时,终于考中进士。他在家待了六年才等到官位,却是偏远农村的七品芝麻官。

但郑板桥并没有抱怨命运的曲折。反而激起了他的傲气。他曾经说过: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干自己的事,靠天地靠祖宗,这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这样的郑板桥,更像是茫茫人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了心中的骄傲而与命运抗争,是可爱的,是可敬的。

郑汴草书七韵诗 141.8厘米×71.8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真正的男子汉对待厚者,不对待弱者

郑板桥有一个毛病,他爱骂人。正如他自己所说:

他话太多,太自负,毫无选择地谩骂。诸位老祖侧目而视,不再与他交流。

他整天写画画,不休息,所以他不得不骂人。

他说话太直白,脾气也不好。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骂什么就骂什么。

但读了郑板桥的家书,你就会知道,疯狂的背后是仁慈,毒舌的背后是仁慈。

有一次,他在家里的旧书里发现了一样东西,那是上一代奴隶的买卖契约。

留下这样的凭证,可能会让后人用它来欺负对方。如果返还给对方,可能会让对方感到羞愧。

出于这两点考虑,郑板桥立即将这份契约烧毁了。

对于此事,他在信中告诉弟弟:这个用意不仅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如果你必须凡事保守秘密,你就会困住别人,甚至让他们无法逃脱。这种做法只会给自己和子孙带来灾难,他坚决不同意。

郑卞墨兰故宫博物院藏

《道德经》云:君子只顾善,不顾弱;他关心真理,不关心奢侈。所以去那一个并拿走这个。

《菜根谭》也说:面前的田野要宽阔,这样人们才不会感到不公平;面前的田野要宽阔,这样人们才不会感到不公平;背后的好处要长期流动,让人有种不够的感觉。

聪明人会被自己的聪明所误导。想要谋害别人的人,最终会谋害自己。

郑板桥曾写下一首画诗:

一竹一兰一石,

有关节、有香、有骨,

整个大厅都是绅士,

永恒的绿色。

这就是正直、清香、正直、诚实、善待他人的真君子之风范。

郑汴 甘谷巨拳 189.6cm×49.5cm 南京博物院藏

好墓地不如好心

雍正十二年,郑板桥四十岁,中进士。

为了全力以赴参加第二年的考试,他只身前往镇江焦山,闭门苦读。虽然环境幽静,远离尘世,但我仍然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生死。

他记得郝家庄有一个墓地。父亲在世时,他曾打算买下它,但因发现里面有一座孤坟而不得不放弃。

多年以后,郑板桥在回想自己死后的事情时,突然想起了这件事。于是我写信给表弟询问墓地的情况。

郑汴七言联 121cm×26.5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在信中,他告诉表弟,如果墓地还没有卖掉,他就去买。里面的孤坟也要保留,不能挖。

他还为自己的子孙立下规矩。以后清明节,扫墓祭祀的时候,在这座孤坟前,人人都应该一视同仁,并给他们送酒食。

在这封信中,他和兄弟们互相鼓励:“我们有良好的意愿,我们必须始终将其倾注出来并保持坚强。”

作为古代文人,郑板桥由于封建迷信的局限性,对墓地风水深信不疑。然而,在他写给表弟的另一封信中,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好的墓地不如好的心。

郑汴《怀素自述诗选》180.9厘米×107厘米,扬州博物馆藏

忠诚、富有同情心,不要急躁

郑板桥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也过着幸福的生活。

乾隆九年,郑板桥五十二岁,任职山东范县。

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各忙各的,很少有人闹事,也很少有鸡、狗、盗贼。因此,平日在衙门里,他经常可以喝酒赏花。当他喝醉的时候,他会拍桌子大声唱歌。



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与后来在潍县“卧衙听萧小竹,疑为百姓疾苦之声”相比,实在是太美妙了!

与工作中的闲暇时光相比,更让郑板桥高兴的是,他多年来盼星星盼月亮,小妾终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

郑汴墨竹128.8cm×68.5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他晚年得子,对他无限疼爱,但并没有因此而纵容、宠溺。由于工作调动,他将妻儿送回兴化老家,儿子则交给弟弟看管。

在给弟弟的信中,谈到对孩子的教育,他说:爱必须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即使你贪玩贪玩,也要忠诚慈悲,切不可急躁。

又说:要培养他的忠诚,赶走他的残暴本性,切不可像儿子一样纵容、宠爱。

他在信中劝弟弟不要让孩子玩蚂蚁和昆虫,要珍惜一切生物;不让孩子欺负奴隶家庭的孩子,更应该珍惜他们;

不要让孩子单独吃饭后的各种水果蛋糕,而要让他们学会分享……

仁慈、同情弱者是郑板桥的家风。

郑汴五言诗 141厘米×71.7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书千里可以成墙,何不让他有几尺呢?

郑板桥以“难得糊涂”、“吃亏为福”而为世人所熟知。

相传,他就任潍县县令时,他的表弟来信说,他与邻居就祖宅一段墙基的归属问题到县衙去。他希望能够通知兴化县县长,以便打赢官司。

郑板桥立即回信:

书千里可以成墙,何不让他有几尺呢?

时至今日,长城还在,但秦始皇已不见踪影。

由于让步缓解了邻里之间的矛盾,他们不再为隔离墙的根基问题争论不休。俗话说“退一步,天更明”。

郑氏水墨竹画168.7cm×90.5cm 炎黄艺术博物馆藏

生活是公平的,命运是坎坷的,但这也赋予了他才华和宽广的胸怀。

他年轻时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仕途失意,让他意识到生活不如意总会有,他要的只是内心的平静。 。

他说:

我一生的愿望是建一个土墙庭院,在门内种上许多竹子、树木、花草。清晨,太阳升起之前,我可以看到东海的红霞,黄昏时分,夕阳下树木茂盛。从庭院的高处,可以看到冒着炊烟的横桥。

这种宽广的胸怀,让他的晚年生活平静而温馨。 1765年的一个雪冬,郑板桥去世,享年72岁。

郑汴行书七绝,167.7厘米×44.5厘米,扬州博物馆藏

郑板桥一生认为自己一生中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也没有人很了解他。

他去世后,人们称他为“诗书画三绝”的怪人、“廉洁清白”的好官、一生“难得糊涂”的老人。

他说,如果你活得太清醒,凡事都想明白,你就容易心烦意乱;该糊涂的时候糊涂,该清醒的时候清醒。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一半清醒,一半迷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20:39 , Processed in 0.0649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