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回复: 0

中国两位顶级潜水员遇难,水下长城探索之旅的悲剧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20 12: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把本来要买包的钱用来潜水了。金钱能买来幸福吗?能,只要你把钱花在你真正喜欢的地方。

——徐海燕

9月6日,国际精英潜水组织GUE成员孙浩、徐海燕两位中国顶尖潜水员,在河北唐山潘家口水下长城合作探险时不幸失踪。

17日、18日,遥控机器人在水下62米处发现疑似影像,19日,经过7个小时的打捞,两名潜水员在失踪13天后终于重见天日。

▲两名潜水员遇难地点正在搜寻中,水下作业的潜水员负责根据地点找到尸体,然后装进尸袋,水面上有两艘红色小船负责打捞。

▲救援人员利用无人艇搜寻两名潜水员徐海燕和孙浩。

徐海燕被发现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那一刻,连日来一直没有放弃搜救的朋友们不禁落泪。高端水下作业的潜水伙伴,是相互扶持的生死朋友,两名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同时遇难,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孙浩(左)与徐海燕(右)

乾安县公安局表示,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徐海燕和孙浩的死因也成为潜水界热议的话题。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潘家口水库水深40米,水情并不复杂,完全在GUE潜水员的能力范围内。尸体浮出水面时没有被缠住,因此判断是受外力作用沉入水中。

此外,救援人员在水库附近一村民家中发现一根印有GUE标志的“大象棒”(潜水员入水后留在水面上的充气信号棒),该村民家院子里还有一艘电动渔船。

目前法医鉴定结果尚不明确,网上有猜测称孙浩和徐海燕是在5米深水下减压时触电身亡,如果这个猜测属实,余燕姐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心中的悲愤。

▲北京应急救援协会技术部主任、绿舟救援队行动部部长田华介绍,国内潜水目前分为休闲潜水、高端技术潜水、工业潜水和公共安全潜水,此次在潘家口水库的队伍属于高端技术潜水。

最近,随着纪念许海燕的文章陆续发表,语燕姐惊讶地发现,这个女孩是如此优秀、有趣、独立、坚定,正是我们《语燕漫步》一直在寻找的女性代表,也是我们70位《语燕漫步》嘉宾的陪伴者。

豆瓣上一位熟悉徐海燕的女孩说:“徐姐不仅是国内最优秀的跳水运动员之一,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遗传学博士、洛克菲勒研究员、科学松鼠会会员、科普作家、翻译家。”

她是一家肿瘤基因治疗公司的董事长,一位妻子、女儿、母亲,更是饭桌上笑得最响亮的人。

▲8月底,徐海燕在自己的公众号“豆腐专栏”宣布,未来将在北京开“潜水讲座”,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她的公众号,她真的是个很有趣的人。

▲徐海燕深深着迷于海底世界……

昨天一下午都在看徐海燕的豆瓣专栏和微信公众号。

当我看到她说“像所有新时代的中国女性一样,我从小就被教导要自力更生,从不卖弄风情,从不向别人求助”时;

当看到她说“救援测试时,我太瘦了,连拖着全套装备躺在水底,绝望哭泣的同伴都拽不动”;

当我看到她说“夜晚的海洋是无尽的黑暗和寂静,却又有着无限生机,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奔跑”;

我无数次想过邀请徐海燕为《雨燕不织》做一次演讲,可惜已经晚了。

魂魄归来,徐海燕。

北大天才少女、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热爱科幻的小女孩

徐海燕是重庆永川的一个县城女孩,这个身高155cm,体重43公斤的娇小女孩,至今还是家乡红旗小学和永川中学的一个传奇。

徐海燕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父母都是搞教育的,徐海燕两岁多就开始旁听,小小年纪就认识很多字,一年级就能做六年级的数学。小学时徐海燕就爱上了多肉植物,她写了很多关于多肉植物的文章,还制作了标本教同学们哪些可以入药,哪些有毒。

小学二年级时,老师让每个同学写下自己的理想,徐海燕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当时很多孩子都说长大后想当科学家,但老师认为只有徐海燕有这个可能。

▲四年级时,徐海燕跳级,为了送别她,全班同学拍了一张合影。

1995年,许海燕以永川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后被保送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遗传学博士学位,并在那里结识了后来在新加坡大学任教的丈夫。

徐海燕喜欢科幻,尤其是赛博朋克,对威廉·吉布森、科特等小众作家比较熟悉。



2013年,她翻译了《神经漫游者》,该书获得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并催生了《黑客帝国》。这部小说背景宏大,术语林立。徐海燕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完成,稿费只有一两万元。

▲《神经漫游者》的作者威廉·吉布森是徐海燕最喜欢的科幻作家

▲签售会上,除了《神经漫游者》,徐海燕还翻译了《出卖月亮的人》《玛土撒拉的儿子》。

据她介绍,如果按小时计算,翻译的报酬只相当于兼职人员的水平,从回报率来看,还不如花时间拖地。

成人的世界,利益驱动,但拥有完美学术履历的徐海燕,却没有涉足金融、CS等热门行业,而是一直坚守在赚不到大钱的学术领域。

作为一名贫困的留学生,她生活俭朴,却把所有的空闲时间和余钱都花在了科幻小说翻译和潜水训练上。

徐海燕说:

“我只是用本来要买包的钱去潜水了。金钱能买来幸福吗?能,只要你把钱花在你真正喜欢的东西上。”

▲徐海燕在官方账号上分享了她最喜欢的海底世界……

同学们都说她个子小,却很“任性”,雨燕姐却认为,这种任性是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成功,是对人生本真的追求。

爱上跳水后,徐海燕说:“我不怕死,也不求死。”

这世上从来都不缺少学术天才,徐海燕之所以被网友怀念,是因为她的人格如此率真动人,集严谨的科学观、侠义柔情的文艺心、刻骨铭心的坚持初心,甚至还有点不凡之处。

仿佛对永恒的荒野充满了悲伤,她享受着水下探索的每一刻。

▲让徐海燕深深着迷的水下洞穴

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说,许海燕一旦找到一生挚爱,就会为之投入全部热情,不计代价,内心忐忑不安,比起死亡,她更怕平庸的生活。

很多人不理解徐海燕,就像不理解航海家郭川、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一样。你们这些有家室、有地位、有职位的人,一次次上天入地,最后丢掉性命,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人类……冒险,毫无意义。

▲误解的声音还在继续……

就如电影《碧海蓝天》里,无法理解男友为何痴迷大海的乔安娜说:“下面又黑又冷,一个人也没有,而我在这里,我想和你一起拥有一栋房子、一辆车、一个孩子、一条狗。”

在有些人眼里,爱上一件事情,并为之付出,是一件简单而纯粹的事情。徐海燕在早年一部自由潜水纪录片的影评中,表达了这样的认识。她说:

“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为什么不冒这样的风险?其实,有些事情真的不需要理由,因为就这么简单。”

▲电影《碧海蓝天》中,雅克对海洋有着近乎疯狂的痴迷

▲虽然女友不理解,但对于雅克来说,爱上大海,并为它无尽的付出,是一件简单而纯粹的事情。

碧海蓝天,无论你要求什么

在新加坡的这些年,徐海燕对潜水着迷不已。从最开始的休闲潜水,到越来越专业的技术潜水和深海潜水,从开放水域到密闭空间,她最终成为全球水下探索协会(GUE)第一位华人女潜水员。获得GUE执照的华人只有七人。

徐海燕到巴厘岛探寻色彩斑斓的生物、到墨西哥探索水下洞穴、到菲律宾苏比克湾搜寻美国“纽约号”沉船。

在她因时差而产生的梦境中,她总是看到那些舷窗、灰尘和埋在沙子里的发动机。



痴迷于水下生活的徐海燕,并非只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年轻艺术家。世界最长水下洞穴系统的探险家奥克斯·贝哈说:“徐海燕是我愿意一起潜水的人,她在水下是如此的自在、平静和清醒。”

在豆瓣上,许海燕的名字是,这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也有重新开始的意思。

她以这个名字写过好几篇科普文章,豆瓣网友亲切地称她为“豆腐”或“丁姐”,她也欣然接受了。

▲在她的公众号里,面对潜水的巨大潜在危险,她头脑清醒,思路透彻

作为小众领域的作者,徐海燕的豆瓣粉丝只有400人左右。她的每篇文章都写得专业而认真,没有花招,没有吹捧,有科学家应有的严谨。有些句子我得反复读上几遍才能看懂。

令余燕杰印象深刻的是,徐海燕对于跳水的描述和《碧海蓝天》里的雅克一模一样:

“永恒的黑暗与寂静在召唤我。我想到达我能到达的最深处。”

“当我们探索沉船时,从一个舱口到另一个舱口,底部非常深而且柔软,感觉好像我们一伸手就可以被淹死。”

“密闭空间潜水最美的时刻之一,就是关掉所有的灯光,坠入原始、永恒、纯粹的黑暗之中。这里没有世俗的浮华,没有世俗的喧嚣,甚至没有无所不在的光明,没有无孔不入的声音,只有绝对的黑暗和宁静。”

“学会CCR(闭路循环呼吸器)后,连气泡的声音都听不到了。你可以听到各种小鱼啄食珊瑚的声音,你可以穿过它们,它们只是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无所畏惧的海燕用这张照片作为公众号头像

为了能扛起100公斤的装备,去更深的水域,徐海燕拼命锻炼,喝蛋白粉,教练像熊猫一样炫耀她:“你看,有个姑娘来锻炼,不是为了减肥,是为了长肌肉!”

有人找徐海燕代言潜水品牌,她很惊讶:“那么多著名的潜水运动员,技术都比我好,都比我成功,为什么偏偏选了我?”对方说:“因为你能让大家看到,普通人也能走这么远。”

许海燕在豆瓣上的潜水专栏名叫《世界之外》,她说,或许应该让大家看看,一个身材娇小、四肢柔弱、小脑极度不发达的女孩,是如何一步步走进黑暗的领地的。

▲豆腐的潜水包,她调侃潜水装备有多贵:“包包世界里,有5000块钱,也能买下下面这个包包……上面挂着的毛球。”

在她的专栏签名中她写道:

起初,潜水只是我逃避世界的一种方式;如今,我已经与世界和解,很难再用这种方式解释我对潜水的痴迷。

也许有些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天生就带有使命感,时不时感受到神秘的召唤,不回应,内心就不安,追随,就意味着要放弃很多人、很多事。

因此,只有少数人能够最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

▲ 我每次看海燕的公众号,都会被她的文章所感动。

20 世纪 20 年代初,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均以失败告终。1924 年,他和队友再次尝试,但再也没有回来。

那时马洛里37岁,毕业于剑桥大学,有一位美丽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还担任查特豪斯公学的校长,本可以过上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马洛里:“为什么要爬山?”他回答说:“因为山就在那里。”

对于马洛里和徐海燕来说,探索正是在验证生命的完美性,如果我们无法理解,那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太小。

▲对于和徐海燕来说,探索恰恰是为了验证生命的完美

徐海燕曾说,自己要在60岁之前找到死法。但当她得知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活跃在潜水界时,她改变了想法:

“当我翻到写着老太太名字伊势的箭头牌子时,我突然对退休后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可惜,所向往的未来永远不会到来。

徐海燕的死是悲剧还是对一个人行为的奖励?我不知道。但如果她还活着,我想我还是会像雅克的女友那样对她说:“走吧,走吧,我的爱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07:23 , Processed in 0.1283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