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0|回复: 0

杜甫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从旅居耒阳到成为文学巨匠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21 07: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甫在耒阳

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父懿懿为巩县令,故居巩县。天宝初,杜甫落榜,困于长安。天宝十三年(753),唐玄宗进献三首大祭诗,唐玄宗大为赞赏,任命他为集贤院士,命宰相考其文笔,升其为河西卫。杜甫不肯受命,后调任右卫门下为武官。

他少时家境贫寒,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七八岁便辞职,整整四十年,依然衣不蔽体,常常寄人篱下,向亲朋好友求助。

当时安禄山叛乱,皇帝入蜀,傅抱石逃往三川。肃宗即位,傅抱石衣衫褴褛地逃出潞州,想逃往朝廷,却被匪军俘虏。至德三年(758),他逃往凤翔,被任命为右拾遗。后来,他回到京城,被任命为华州左司马。官府遇饥荒,他便离开了,寄居在秦州,挑柴拾橡子为生。他流落到剑南,在成都西角建房。过了很久,被召为京兆公曹左司马,因路途不便,他没有前往。严武主政剑南、川东时,他便去与他同住。严武又任剑南都督,傅抱石又被任命为工部左司马。吴与傅氏是故交,他对两人都很好。吴氏死后,傅氏无处可去,便到东蜀投奔高适。到蜀后,高适又死了。是年,蜀将自相攻杀,大乱。傅氏无处可去,便带着家人逃往荆楚,乘小舟下峡。船还没停稳,江陵也乱了。大历五年(770年)四月初八日,潭州(长沙)节度使臧颉杀了都城节度使崔贯,并追杀崔氏的亲属。崔贯是杜甫叔父的亲属,杜甫大惊,便连夜乘船从宜原来到衡山,打算投奔当时任陈州太守的叔父崔镠。到达耒阳方​​天驿时,耒水暴涨,杜甫被困十余天。当时杜甫正处于饥饿和疾病之中。耒阳县令聂氏备船迎接,赐酒米肉,迎回县中,待他如宾。杜甫从此隐居耒阳。

杜甫在耒阳去世

杜甫去世于何处?查阅史料,杜甫死于耒阳的说法颇有说服力。

《新唐书·卷201·文人传·杜甫》第612页记载:“初出江陵,循伊、沅、湘三水,登衡山,客于耒阳,游岳庙。忽发大水,十日无食。县令备舟迎接,方得还。县令常以烧牛肉、白酒饭款待,一年前卒,终年五十九岁。”

唐郑楚晖《明皇杂记》记载:“杜甫在耒阳做客,游览岳庙。忽然发大水,十日无食。县令备船迎接,命以烧牛肉、白酒招待。……杜甫旅途劳累,跌入水中。杜甫将自己的诗送与县令。县令便以烧牛肉、白酒招待杜甫。杜甫饮酒过度,一夜而死。”

宋王彦夫在《陈氏》中记载:“子美卒于衡耒阳。”

《辞海》(中华书局民国三十六版)第673页载:“大历中叶,傅氏在耒阳醉死”。



《全唐诗》第509页杜甫传记中说:“杜甫,居耒阳,五十九岁卒。”

杜甫死于耒阳,这是毫无疑问的。

杜甫葬于耒阳

杜甫葬于何处?首先我们来看耒阳。

1、耒阳市东北耒阳一中校园内有杜甫墓,墓四周用麻石围砌,墓上有石刻:“有杜公部墓,王贺立石”,皆为浮雕。王贺又名汪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耒阳县志》卷四《吏部志》有记载:王贺于宋景定年间(1260-1264年)任耒阳县知县。杜甫墓前立有石碑。墓前有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礼立墓碑。抗日战争时期,民国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湖南省政府迁耒阳时,薛月礼曾为墓主题序并立石。墓西、北两侧尚存杜陵庙一角。杜甫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光绪十一年(1885年),《耒阳县志》刊登了历代官员、文人为纪念杜甫所作的诗一百多首。其中最早的是容昱于大历七年(772年)所作的《耒阳西夷行——赠杜甫》。此诗见于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全唐诗》第271卷第302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全唐诗》第677页。其实,这两卷《全唐诗》是同一本,都是康熙四十六年御制《全唐诗》的影印本。

容毓(741—791),荆南人,进士,驻荆南时被魏伯宇任命为幕僚,建中年间,曾任陈州、乾州刺史。据臧维熙《容毓诗话·序》载,容毓“大历三年(768)在祝宫(湖北江陵城内另一宫殿)拜见杜甫,遂游湘江十余年”。《中国文人传》也说容毓“大历七年(772)路过耒阳,到杜陵游玩,写了《耒阳溪夜行——赠杜甫》。容毓写此诗时,距杜甫去世仅两年。

第二位到杜甫墓前凭吊并留下诗词的人是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贞元初(785年)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因上疏批评宫廷和市井弊端而被人谗言。唐德宗大怒,将他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市)。永贞年间,调任江陵法曹参军。贞元十七年(801年),他从陈州到耒阳,写了一首长诗悼念杜甫墓。诗中写道:“……这年春天,我恰好在耒阳路上做客,到江边寻墓,便呼朋唤友,在烟草间走了几百步,进到村里。我向牛郎挥手,他指着那座祠堂,里面有三四间老屋,边上长着无数的茅草屋……”韩愈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去世才31年。那一年,很多人都亲眼目睹了杜甫的死和墓,就连牛郎也知道杜甫的墓在哪里——在祠堂里。按照旧时的官制,内官贬官,外官奉为神明。县令怎么敢领韩愈去拜假墓呢?

唐代,前往杜甫墓吊唁的有唐昭宗三年进士、礼部尚书裴岳,已故唐僧石其益,还有徐阶、孟彬玉、罗隐等,都留下诗文悼念杜甫。

3.《宦语记》记载:“子美墓在耒阳县北二里。”《耒源》云:“傅氏卒于耒阳,并立墓于此。”《石亭遗记》云:“子美葬处,一说巩县,一说迁岳阳。查两地志,均无子美墓……”“耒阳有墓,有祠,志云傅氏墓当在耒阳。”



4、杜陵寺。韩愈去杜甫墓前祭拜时,“牧童指着寺说:‘门口有三四间旧屋。’”意思是杜甫死后三十一年,墓前曾修建过一座庙宇,虽然简陋,只有“三四间旧屋”。据县志记载:初建后,县令上报皇帝,并定期发俸定额。明、明两代,每寺均设门童看守,清代则由僧人代替门童。每年春三、秋三,县令率师生行祭佛之礼。清代改春三月三为祭佛日,秋祭则照旧。

《耒阳县志》还记载,唐天祐年间,县令朱昂将杜陵寺重建扩建为杜陵书院,前后两座楼宇,均为高层建筑。坐东坐西。前楼四缝三直,中殿内供奉杜甫全身檀香木像。楼上楼下各有四间大房间,两边为住处。从大厅进入为后楼。后楼中间的天井为杜甫墓。南、北、西三面环绕墓室修建,左三、右三、后四,称走马楼。楼上楼下共有二十间房间,为书院的书房和宿舍。历朝历代均对杜陵寺进行修葺或重建。著名的有:后晋黄庭翰,宋嘉定年间杜维仪、黄君茂,宋景定年间王鹤,元至正年间党思聪、吴坦,明代邓怀、王道、张齐贤、罗楚岳、徐德之、蒋申甫,清代瞿承平、刘宗培、李汝南、刘孟星、张应星等。杜灵寺每次重修,均刻石碑,碑文被收入《耒阳县志》,其中有:宋代赵石谷,明代邓怀,清代彭二书等,或为序言,或为纪事。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杜灵寺才被愚昧之人为扩建耒阳市第一中学而拆除。后楼仅存西北角,碑已毁,杜甫檀香像在红卫兵破四旧时被烧毁。

5、杜陵桥。杜陵桥在杜甫墓东南约一里处,原名东阳桥,建于梁武帝二年(503年)。后杜甫墓在桥北约一里处,人们上杜墓必经此桥,于是人们便将东阳桥改名为杜陵桥。明嘉靖年间重修此桥时,桥面青石上出现白纹,石匠依纹砌成梅花,成为耒阳一处风景。有诗云“杜陵桥上梅花一株”。县令张应星有诗云:春何成严寒?想来耒阳的冬天尚未尽,陵梅花不必先开,杜陵桥上也有一枝。

关于杜甫葬地的史学争议

历史上,关于杜甫的葬地,曾因一个人——元稹而产生过分歧。据有关资料,元和年间,元稹曾为杜甫撰写墓志铭,称杜甫乘小舟到荆楚,葬于岳阳,其孙嗣业将墓迁至寿阳。

元稹,字惟峙,河南河内人。元和初年进士,授左侍御史。元和末年(820),调任食部宇文郎。长庆初,升任礼部郎中、知制诰。后转任中书舍人、翰林承制使。大和三年(830)为尚书左丞,不久改武昌节度使。终年53岁。

首先,我们要查明杜甫的墓志铭是否是元稹所写。

1、元和初年(806年),元稹中举,开始仕途。整个元和年间,元稹地位低下,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长庆以后,元稹逐渐声名鹊起,大和三年(830年)声名鹊起,但不久便去世,享年83岁。笔者认为,元稹既不是杜甫同乡,也不是杜甫的同时代人或学生,元稹为杜甫写墓志铭,似乎不可能。我认为这个墓志铭是后人伪造的;2、杜甫祖籍在襄阳,随祖居住于巩县。偃师寿阳在河南。首阳山在河南偃师县西,北与孟津县接壤。巩县在河南荣阳县西,洛水以东,相隔数百里。按照历史习惯,他会葬在寿阳吗?有没有可能从别处(耒阳)迁到别处(寿阳)? 3、杜甫在世时,已是衣食无着,他死后四十多年,南朝梁人刘俊在《耒源记》中写道:杜甫子孙不显赫,生活还很贫困。其子杜克武有病,无力办丧事,便命儿子承继家业。但家贫无力办丧事,也就完成了祖先的遗愿。由此可见,杜甫后人是没有能力把杜甫墓从耒阳迁到寿阳或者巩县的,路途遥远,在交通不发达的唐代,要花多长时间?要花多少钱?有可能吗?

明代《石庭记》载:“子美葬地,一说巩县,一说迁岳阳。考查两地志书,均无子美墓,故其死后葬于耒阳是肯定的。”

(作者陈烈举长期从事历史文化工作,曾担任市志主编、负责人多年,退休后仍坚持写作,收集、撰写了大量反映地方文化的有价值的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08:52 , Processed in 0.33742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