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敖东东限洋渔村的石头厝:平潭旅游新名片,居住文化活化石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1-19 03: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敖东东干洋渔村石屋 陈兴 摄

文化名片

“平潭岛只有石无草,风沙满地,房屋如垒……”一首古老的民歌诉说着平潭岛过去生活的孤独。平潭岛盛产花岗岩,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建造房屋。堡垒般的石屋以其古朴永恒的外观营造出原生态的风景。它不仅是一座风格丰富、风格独特的民居,也是岛上先民“斗天斗地”生存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岛上儿女为天下而奋斗的故事。浓浓的乡愁也成为平潭旅游的新名片。

东南网4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王凤山)

1 民居文化的“活化石”

在平潭岛上,凡是有村庄的地方,就有石头房子(石屋)。这些石屋像画中场景一样分布在岛上的各个角落。

千百年来,石头与平潭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距今近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平潭岛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平远镇南龙村柯丘头文化遗址,出土了各种磨制石器,证明平潭先民早在刀耕火种时代就开始使用石器。

平潭原本是一座孤岛,无论是物资运输还是人员流通都存在诸多不便。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小岛上,生产生活更加困难。幸运的是,岛上盛产花岗岩和火山岩,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石头建造房屋。

石屋是平潭海岛生活文化的“活化石”,记录着海岛民居的变迁。 《平潭县志》主编、平潭民俗专家吴锦泰介绍,汉代以前,平潭的民居渔屋大多是简易的稻草和渔排,围墙分为两种:竹木框架,外有泥土,随意砌石。清代中期,开始出现单进石结构的四门房屋。这种“一室一厅”的房屋风格一直沿袭到民国。 20世纪80年代,农村住房开始改变旧的四门模式,采用浅室、大窗。房屋的结构由石土结构发展到混合结构和框架结构,层数也由双层发展到多层。

平潭现存石屋中,单体民居主要有四扇屋和竹篙两种。

四扇屋是平潭传统民居最重要的形式,属于福建民居的“一明二暗”类型。从清代中期到20世纪70、80年代,四扇屋一直是平潭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四扇屋主要是单进四门房间。房屋左右两侧各有房间,分前房、后房。中间有一个大厅,也分为前厅和后厅。后厅一般用作厨房、杂物间、仓库,或用来放置渔业和农业生产设备。这种结构的房屋特别适合老式大家庭居住。

竹屋是平潭建筑的又一特色。清初,朝廷命闽南水师驻扎平潭。军营以闽南竹币的形式建在竹屿岛入口处。后来,当地居民仿造竹屋,成为平潭民居的另一种形式。

流水镇君山村石头厝村具有海洋生活特色。王凤山 摄

竹楼的布局依次为门廊、房间、前天井、大厅、房间、后天井。建筑物的前面和后面都有门。大厅两侧各有小门,可与左右房屋相通。露台上设有鱼眼天窗。竹篙楼深,易守,但采光较差,通风不足。后来建这种房子的人就少了。

“这些独特的石屋冬暖夏凉,能够抵御岛上的强风、海浪、潮湿和其他恶劣天气。”吴锦泰表示,平潭岛鲜明的特色造就了优秀的居住文化。

2 海岛孩子的浓浓乡愁

诗人海子云:“建屋面海,春暖花开”。如此诗情画意的景色,就是对平潭石屋最好的诠释。

住在石屋里,“早晨可看日出,晚上可听涛声;可看农夫劳作,可听麻雀鸣叫”。独特的建筑和原生态的生活就像回归自然。

由于长年“与世隔绝”,平潭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石砌建筑群,加上独特的滨海地貌,让这些古村落显得更加迷人。去年发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平潭共有斗奎村、东梅村、山门村、清关顶村、白沙村等5个村落入选。

位于流水镇的君山后村的石屋最为原始。这是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村庄。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村里石屋鳞次栉比,屋与屋之间是用石头铺成的山路。

导游小友告诉记者,这个地方盛产一种叫做火成岩的石头。这种岩石经风吹日晒后慢慢由蓝色变成黑色。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78岁的村民黄其梅带我们去他家参观。这是一栋典型的四门房子。从地基到墙壁,从门框到梁柱,再到墙壁,全部都是花岗岩石料砌成的。

老黄说,他早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每天我清理这些菜园,去海边捡海螺,拜访邻居家,我的生活很充实。”他说,住在城里的孩子经常回来看望他,有时会待上几个小时。天哪,孙子们热爱乡村生活。

平潭的每个石头村都有自己的特色。白清乡白沙村的石屋,临海,临风。它们密密麻麻却又井然有序;清官顶村的石屋很壮观。从山顶望去,那片片石屋就像跳动的音符,让人充满遐想;汤屿岛南中村的居民早年从莆田迁来,也有自己的建筑风格。红瓦是唐峪石屋的一大特色,上面压着墨黑色的石头,形成黑与红的强烈对比……

在这些古老的村落里,随意的一扇百叶窗都有大师创作的味道。因此,这里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平潭是隧道之乡、航运之乡,年轻人大多外出谋生。如今,平潭的石屋大多已无人居住,留下来的大多是老人。他们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守护着这座古老的石屋,守护着在外打拼的孩子。

3 开发中创建新名片

如今的平潭不再是一座海上孤岛。石头厝独特的风貌,因平潭的大规模开发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成为平潭一张亮丽的名片。

在大开发的大发展机遇下,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和石屋?当地政府一直在努力。

石屋的窗户形状像一个碉堡。王凤山 摄

平潭综合实验区规划局副局长王天锦表示,早在2011年4月,实验区就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开展了《以乡村风貌保护为主体的专题研究》的编制工作。平潭岛”。 2013年8月底,规划经专家评审后,规划将平潭主岛建设分为村庄风貌保护区、村庄风貌核心保护区、村庄风貌控制保护区和一般区域四类。此外,从2012年开始,平潭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了石结构综合普查,对全区2万多座石结构、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的石结构进行了勘察和分类,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相应的加固和保护措施。类别。 。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落和石屋,去年10月,实验区委托清华大学同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平潭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专项规划》。该规划加强了对现有石质建筑的保护。围绕与国家和地方政策对接的调查分析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与此同时,平潭正在对5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村庄进行规划和整治。去年9月,根据我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白清乡10个建制村纳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专家认为,平潭石屋具有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传统村落旅游,使其成为平潭旅游的新名片。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长虹多次到岛考察。在他看来,平潭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基本保持原生态。 “这些传统乡村旅游如果发展得好,将成为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城市人最向往的海边渔民生活。”白长虹说道。

平潭市政协委员于晓燕曾提交《平潭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提案。她认为平潭可以借鉴妈祖石村民宿发展模式,融入当地民俗活动。还可以与台湾经营者合作,将台湾元素与平潭本土元素融合,将石头村打造成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旅游胜地。

如今,乘着开放发展的春风,自贸试验区政策叠加在试验区,平潭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 “古村落的开发将成为国际旅游岛的重要载体,平潭将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头石措旅游,首个头石措旅游项目已落地敖东镇大富村。”平潭市旅游发展局局长吴杰华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游客将可以住在古老的石屋里,体验渔民的生活,聆听大海和石头的故事。

故事1

台湾同胞改造石屋的故事

平潭流水镇五星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台湾同胞黄朗华的“新家”就在这里。这是一座典型的平潭四门房。

黄朗华是台北人。现年66岁,爱好摄影、绘画、雕塑的艺术家。 2013年初,他来到平潭旅行,爱上了这里的原生态美景,于是萌生了在这里租一间石屋建造自己工作室的想法。

2013年3月,他正式租下了这间石屋。这座石屋已有80多年的历史,已经荒废多年。虽然看上去破旧不堪,但是却很坚固。 “除了门窗外,房子的结构基本都是石头做的,质感非常漂亮,住在这里冬暖夏凉,非常舒服。”黄朗华说,乡村生活安静,适合创作。

装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热爱艺术,追求完美,对石屋的改造,花了他半年多的时间才完成。

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并融入了现代元素。石屋里安装了抽水马桶取代了原来的厕所,砂岩地板上铺着瓷砖。

改造保留了原有的主体风格。外观基本保持不变,仍是原来的石屋风格,显得古老而古朴;厨房、门窗等原有旧物保留,房间内有一张古床。

改造中也融入了一些创意。大堂增设了咖啡吧,二楼的阳台将改造成咖啡厅,可以向公众开放。原本杂草丛生的院子,变成了一个种满了花草、瓜果蔬菜的小花园。

“从设计到施工,每一个细节我都自己把控。”黄朗华说,修缮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既要保持原生态的美丽,又要住得舒适。

黄朗华修缮的石屋焕然一新,附近村民纷纷前来学习。一些村民也开始改造自家的石屋。

故事2

摄影师眼中的石屋之美

易海是平潭城关中学的数学老师。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平潭摄影家协会副会长。

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按下快门次数最多的地方就是石头厝。在他眼里,家乡的石屋是最美的。 “其他地方也有石屋,但确实没有像平潭这样大量的具有海岛特色的石屋。平潭石屋已有千年历史,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乙海说,平潭原本是一个离岛,基本未开发,保持着原生态的美景。

凡是有石屋的地方,就有怡海的足迹。这些年来,易海一直背着相机到处跑,拍摄石屋,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他。

易海的石屋作品在当地颇有知名度,多幅作品荣获摄影奖项。让他特别自豪的是,他在钟楼乡杨梅坑村拍摄的一座石屋,被安置在实验区的临时规划大厅里。这是从山顶俯瞰的照片。照片中,石屋、田野、村庄完美结合,让到访的客商领略到平潭原生态之美。

最让他高兴的是,随着实验区的开放和发展,平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平潭石屋的美丽。多年来,他接待了大批来自国内外的摄影爱好者。 “他们对石屋的评价非常高,认为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易海表示,他很乐意做这些事情,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屋。

拍摄过程中,最令他难过的是一些现代建筑对古村落的破坏。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去拍石屋,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原本连为一体的古村落,现在都是钢筋混凝土、白色瓷砖的房子,夹在古色古香的石头之间。屋子里显得十分耀眼。 “我们希望在政府的主导下,对石屋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让这些‘真正的瑰宝’保持原生态。”易海说道。

记者手记>>>>

为更好的保护而开发

石屋是平潭的“真正的宝藏”,已成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正如多位民俗专家所说,海蚀地貌、海滨沙滩并不是平潭独有,但石头厝古村落却是平潭独有。

如何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形成特色产业,是支撑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少专家认为,只有在对传统空间、庭院、建筑进行新的利用方式的同时,实施保护和修复,才能巩固和延续保护成果。

那么,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石头村落呢?

一是解决古村落产权问题,建立古村落开发保护管理机制。记者走访了多处古老的石屋,发现大多无人居住,有的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记者认为,应建立政府领导下的保护与开发管理机制,通过收回旧建筑产权,或者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经营、村民参与”模式。

二是开发不宜过度,古村落主体风貌不能改变。利好政策的不断落实,让不少企业嗅到了开发古村落的商机。开发要坚守底线,可以将现代风格纳入保护和开发,但不能改变古村落原有的主体风格。

第三,融入台湾元素,打造独特的民宿风格。平潭正在建设海峡两岸的“共同家园”。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可以融入台湾元素,体现两岸独特的风情。我们可以借鉴台湾民宿发展的成功经验,甚至引进台湾民宿经营者参与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6:01 , Processed in 0.0636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