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8|回复: 0

王梦白与齐白石:京城二白的绘画才华与风格差异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1-23 15:4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梦白与齐白石合作作品

在民国时期的北京画坛,王孟白与齐白石并称为“京城二白”。但他们的风格却完全不同。论当时的知名度,王孟白的名字比齐白石还响亮。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王孟白的才华和对传统的理解,显然要优于同时期但比他年长的齐白石。 (陈传熙《评近代名家名家——王孟白》,《中国画家》2016年第2期)就连齐白石本人也由衷地钦佩王孟白的绘画才华。 1921年春,他游览梅兰时,方家人看到王君孟白所画的菊花图,兴奋地在后记中写道:“听说此页是王君孟白所画,墨色皆古色古香。”如果是邹小山假的,就会挂在各个工厂,或者可以卖一百块钱。”

但王、齐见面后,互相批评。 1924年王孟白因校长陈延龄辞去教职,齐白石于1926年受林风眠聘来该校任教。林风眠主张创新改革,齐白石的艺术风格与传统画派格格不入。在首都。林风眠聘请他为教授,是为了打击传统画派的势力。 “美术学院招收的教师中,如有齐、凌之类的名字,孟白一定会拒绝报考”(熊佛西,《前画家王孟白》,《评论》,1947年),明确指出他不会与启翁交往。

直到1920年代末,王梦白从日本画展归来,才受聘重回教席。这无疑给齐白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石谷峰先生回忆,王梦白在学校给学生作画示范,评论古今画,批评齐翁等人。从《1930年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学部师生新年联欢会合影》中可以看出,王梦白坐在前排中间。其右为周兆祥,左为齐翁。齐翁暗暗屏住呼吸,一脸对王教授的不满。

1930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系师生在除夕晚宴上合影(前排中间坐着王梦白,左四是周兆祥,右四是齐白石)

王孟白和齐白石都是南渡北来的画家,他们都推崇海派大师吴昌硕的艺术。吴昌硕亲自传授孟白技艺,但齐翁显然没有接受他的教导。吴先生说得很客观

俗话说“跟我学”。王孟白暗自不屑与民国时期北京画坛名噪一时的齐翁扯上关系。熊佛西教授回忆:“孟白性格不宽容,特别喜欢骂同事。他的同事中,只有陈师曾尊敬他、爱戴他,其他画家同时鄙视他,特别是齐白石和令令。”文渊。” (熊佛西)《前画家王梦白》,《评论》,1947年。)有人认为:“艺术家从来都是互相看不起的,而梦白就是最能代表这种习惯的人。”然而。贸然将太子对齐翁的不屑态度归结为“文人之间的不屑”,并不妥当。两人的争论源于艺术观点的差异。

有一次,王梦白在给熊佛西画画。 “他嘴里叼着雪茄,一手拿着笔,用很轻的干笔在宣纸上画了八九个浓密的墨圈。”​​那些不知道是什么的,不知道是什么,然后“用浓墨”。只要在干裂的团块上画上几笔,一群活生生的小鸡就会在纸上跳跃。”观众称赞:“就像魔术一样。”王梦白解释画法:“齐喜欢用墨画画。” “鸡,很粗糙,但我喜欢用淡墨来烘干。”“粗糙”二字表明了王梦白对齐翁艺术的喜爱和基本态度。其实,这种观点并非王梦白的观点。民国画坛几乎一致排斥齐翁的绘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主流文化的蔑视和鄙视。

王孟白《次元鸡图》,赠熊佛西,1931年

王梦白《小鸡图》(局部)

齐白石《鸡图》(局部)

王孟白,《鸡图》,1933

齐白石《鸡图》(局部)



花穗人圣庵大师黄俊曾记录那段历史:“北京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十五年都是文化中心。所以当时大多数画家民国七年至十二年间,画家云集北平,形成了万花齐放的景象。如奚全、姚芒甫、陈半丁、何鲁之、唐定之、陈师曾、胡培衡、王孟白、凌克之、余绍松、金公北、齐白石等,都是人才,除齐白石外,无一例外。 ,文笔纯正,带着古朴典雅的气息。”齐翁在同行画家眼中就像一个外星人,显得格格不入。或许有人会为齐翁辩护说:大家都醉了,唯齐翁清醒;每个人都固守着旧的方式和固执。但事实并非如此。黄接着解释了原因:“你的雄浑豪迈的精神是掩饰不住的,但你却不愿意自由驰骋,表现得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马。” “没有缰绳的马”四个字准确地描述了齐翁在北京画坛的影响力。尴尬的画面。但黄俊的话显然留下了痕迹。几十年后,董守平先生更直言:“齐白石不属于中国传统艺术,他是一个工匠。齐白石的志向不是发展艺术,而是为了赚钱、卖钱,以此为基础赚钱” ,至于中国艺术的发展与我无关,紫禁城开放的时候,我邀请他去参观,那是20世纪的事,所以别人就问他。 ”(任复兴,《童寿平谈齐白石、李可染的局限性及书法家的特点》。)

齐白石《蜻蜓图》,1936年

1922年4月3日,余绍松在日记中写道:“我到师曾那里,看了各家送去日本出售的画……最差的是林纾和齐璜,尤其是齐璜。”可笑,这使得人们行恶。”作为北京书画界的重要人物,余绍松对中国传统艺术一直有着深刻的见解。梁启超曾说:“岳翁是中国美术史上和中国美术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人,他最能以科学的视角收集资料,并用极其优雅、清晰的散文来表达。”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古物展览研究所所长周兆祥也贬低齐翁是“不守古法”的“野狐禅”,并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效仿齐先生,他的画是骗人的。”于建华甚至直言:“不好的根本没用,我喜欢用鲜红画花,用墨墨画树叶,太不协调了,既没有古代的醇厚之气,也没有优雅的情趣。难怪他们会因为年老而出卖自己。”诗人受到批评。王开运虽曾教过齐诗,但他毫不客气地说:“(齐)散文仍是篇章形式,诗如薛蟠之体。”想想薛蟠的“大马猴出闺门”的风格,说明“诗才”已到了尽头。 齐翁曾为大书法家谭延闿刻印,谭老却认为“齐的刀”技术太懒了。见石头还不错,就把它打磨掉了,让人去雕刻,还有很多。

王孟白《桃花流水》

在民国画坛,王孟白的画确实是家喻户晓的。余绍松虽然对孟白反目成仇,但他仍然在日记中写道:“这位先生画画功力甚高。”日记里的话显然不是为了炫耀。他打心底里佩服梦白的艺术水平。周兆祥评价王孟白:“授鞭生弟子,士人可窥古法,开新道,使百姓不致邪道。”姚芒的父亲评价孟白:“他的造诣很高,文笔很好。”尽管梦白的性子是那么的孤僻和高傲。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信息显示有人批评王梦白的艺术水平。最多也只是说他喝酒容易挨骂。

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对王、齐的艺术进行过比较。张修子曾在报纸上公开表示:“齐白石也是绘画大师……但法律不像王(孟白)那么严格。”回顾民国绘画史,力邀齐白石出山的似乎主要是林风眠、徐悲鸿等改良派。其目的是利用齐翁的画来摧毁北京强大的传统绘画阵营。当然,这个用意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周兆祥曾直言:“近来,那些号称名教授的人,常常欺世盗名,异端邪行,误导学生。”再不结婚,学校就成废墟了。”话锋一转,周先生谈到了王梦白:“弟子们被学校聘用,教导狄切,虽然退食安逸,却仍求贤若渴,孜孜不倦地教书,使他们成为战友。 “显然,王与齐之间的争论不仅在于他们的艺术观点不同,而且在于他们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代表了民国时期北京画坛的两种力量。一派反对传统,另一派则崇尚国粹。因此,它们彼此不相容。王俊以古教为师,立宗,以“雅”为原则;奇翁以当地风土人情为根,开拓新思路,适应“新”口味。

北京美术学院王孟白《背上的仕女》和齐白石的《背上的仕女》

王孟白、齐白石都是画坛全才,花鸟、人物、山水无所不包。 1934年,晁章甫在《天津商报》发表文章称:“我有一个久违的梦想”。

我们已经是第一次认识了……(孟白)画的新罗花鸟山水颇有趣味,动物也清雅可人。他甚至在附近的云端制造出人影,可惜没有及时看到。 ”王孟白的仕女画是什么样子?姚茫父亲的诗是这样的:“天远水阔,长记帆尚未还。愁深无依,灯笼红蕉影月。花气袭青婉,扇面如寒玉。不清晰的泪水疑似泪水。他偷子弹,胆怯,不敢让别人偷看他的背后。说到仕女画,北京美院有两件专门收藏的作品——王孟白的《后面的仕女图》和齐白石的《林王孟白的《后面的仕女图》。

王孟白的《背仕女》描绘了一位女士,背对着身子,手握扇子而立;齐白石的《林王孟白背仕女图》基本保持了原作的姿势,只是附有不同的后记:“此画应林王孟白友人之托,略作改动,智者可鉴”。见王、于二图,便知谁对谁错,因老者肯为所欲为,白石奇璜也题词“看来是奇翁来了”。准备好,专门为竞争和孟白一起仔细看看。

王孟白《背上的仕女》(局部)

齐白石《林梦白王背仕女图》(局部)

先看头像:王孟白画的仕女头发披散,笔法简洁丰富,体现了仕女头发的蓬松;杞翁版中,仕女头颅无光,头发平涂重墨,毫无生气。

接下来我们看身体描绘:王梦白对仕女身体的描绘极其简洁,肩、背、臂、肘、腰、胯、臀等部位绘制精准,松紧对比恰当,使女士的转身姿势充满动感;齐文林这本书中的仕女,从肩膀到裙摆都被完全描画出来,但没有表达结构的真实与真实,显得呆板、呆板。

再看笔墨线条:王孟白的仕女画线条圆润动感,富于变化;齐翁林本的仕女字迹扁平,缺乏锋利的棱角,韵味格外单调。

最后看裙带:王梦白画的仕女腰带宽松下垂,有一种天生的浪漫姿态;齐文林画的仕女腰带,扭曲不自然,僵硬扭曲,有模仿之意。



王、齐的画作和诗作的意义也大不相同。王孟白作《背仕女图》诗:“美色如色,背上却多情羞涩。难道是晒黑的人太倒霉了,桃花被雨水冲走了。”这首诗描写了画中女子的情感经历,“背羞”这句是因为“檀香美人祸福少”,缠绵的思念使色彩褪去。 “桃花被红雨磨尽”这句,勾勒出一位女士因思念而孤独,因孤独而感伤的思想变化。孟白的诗虽然号称“太近太香”,但字里行间没有粉气、做作之感,以“情感”打动人。为了展现自己的诗才,齐翁又写了一首诗:“年年春来,但愿春留。春去,我默哀,若封夫为君”。侯爷,无有分别,闺中少妇岂能忘耻。”这首诗是写闺中少妇的。可悲的是,她担心的是“夫若封侯,无有贵贱”。作者读后不禁感叹:“夫若封侯,女子便欢喜?夫若不封侯,女子岂可耻?”这实在是太计较世俗的名利了。太晚了。诗的韵在哪里?难怪齐氏的诗被嘲笑为“薛蟠体”,读之令人忍俊不禁。一边说笑,一边仔细研读韵律,不得不说:艺术的不同道路没有对错之分;画作确实有好坏之分。

王梦白同人作品《竹外桃花》

上面文章讨论了雅俗的区别,也讨论了美女画的区别。论艺术,孟白的画无可挑剔;论艺术,孟白的画无可挑剔。论以卖画为生,孟白的画就远远落后了。

民国时期,画价并不高,画家要想过上安逸富裕的生活,就得画很多画。王梦白性情狂野,不守纪律。琉璃厂店收到订单,但拿不到画。他们堵住门,催促他画画,但他不感兴趣,就是不开始。齐翁则不同。他卖画非常仔细。他自称:“铁门三间,圈栏如农具忙碌,牛观田不歇,夕阳照东室。”为了实现作品的量产,启翁不仅重复作品,而且专门培养代笔人。

众所周知,齐翁以工笔草虫画闻名。但他无意中坦言自己并不擅长这门艺术:“玉素不会画细笔。当老吴进京时,大家突然认为老平会画草和虫子。请的人都用草。”还有昆虫来折磨我。” (后记中的后记。齐白石《葡萄草虫图》,《齐白石画选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他自言自语:“我学画五十年了。”我四十岁的时候,一共捕获了七只昆虫。”既然如此,问题就来了,齐翁卖了。数以千计的工笔草虫画是如何制作出来的?请读童寿平先生的回忆:“齐白石画草虫。他一开始确实画了一些草虫。这并不是说他不会画草虫。事实上,他的一些草虫是画的。”齐白石画完后,一天一张地画蜻蜓,明天再一张一张地叠起来。画蚱蜢在他画花草,他的儿子画,在20世纪50年代,我和齐公看别人的画都不敢分辨是真是假。相同的。” (任复兴着《童寿平谈齐白石、李可染的局限性和作家的素质》)“历史的见证者”讲述的历史是如此令人震惊。这人的虫花销量很好。即使他的同事偶尔评论他的作品,画商也不会理睬。更重要的是,代笔现象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他们很乐意视而不见。

王孟白《秋园鸟语》挂轴

中国古典艺术讲究自然,不雕琢。明末书法家傅山在《荀子帖》中说,有“四宁四不”。 “宁求真直,不求排列”,这是书画家必须懂得的道理。齐翁则不然。董寿平先生在荣宝斋呆了很长时间,对这个人的画非常熟悉。他说:“齐白石不是手工画画,他是提前画的,他拿炭条,整理成稿,整理好后,都是手工画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被描出来了。这样就完成了,几百张图就打印出来了,因为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卖,不用动脑子啦。我今天打了一篇作文,一模一样的图,有几百张。相同型号。注意齐白石的画,构图变化不大。” (任复兴,《童寿平谈齐白石、李可染和书法家的局限性》。)这份批量生产的“工作”在同行眼中并不十分光鲜亮丽,但他却靠着自己的利润赚钱养家,所以他没有时间在意别人的看法。

齐翁不仅卖画好,而且始终勤奋自律。刚到京城的时候,他为了省钱,留在了小司。后来他因画成名后,仍节衣缩食,舍不得吃饭。

我去饭店在家里腌咸菜,把家里的钥匙都挂在腰上,生怕被偷。老人来京晚了,年纪也大了。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终于攒下两千银元,买下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北京西城跨车胡同13号的一处四合院。后来,他担心这幅画被盗,就让弟子们为他焊了一座“铁格屋”。齐翁生性谨慎内向,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他不注重外表,只追求稳定和繁荣。 “手里有财,仓库里有米,家中有宅基地,妻儿安居”,在他心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或许正是这种心态才让他能够享受到长寿。

齐白石与妻儿在自家院子里合影

王梦白与齐翁正好相反。在他的观念里,钱帛都是粪土,随意散落。萌白并不是不屑卖画赚钱。作为一名画家,他要谋生,所以画画是他的主要职业。然而,他不存钱或购买房产。当他赚了很多钱时,他就打牌玩乐、喝酒、抽烟、放荡。 。 1931年,《北京画报》报道称,王梦白庚午年画画赚了5000银元,却把打牌全赔光了。试想一下,如果是齐翁的话,买两间四合院就够了。

房地产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价值,更在于它是抵御生活不确定风险的盾牌。历史不允许假设,但你不妨想象一下,如果王梦白节省一点,他就不会为支付手术费用而烦恼,而会舍近求远,死于逆途。可见,赔钱容易,保住钱却很难。孟白不善于谋生,所有的才华都被浪费了,都被黄沙毁掉了。

作者说:王、齐二君较力,各善胜。论艺术,王梦白才是真正的水平;论谋生,齐翁是行家。从这一点来看,他们是势均力敌的。

(摘自中国近代书画名家研究丛书《王孟白研究》刘阔着,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长按二维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20:52 , Processed in 0.0680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