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4|回复: 0

长城与黄河:中华文化符号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与价值探讨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1-28 00: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疆文化|张伟:中国文化符号的文学书写——以长城和黄河为例

张伟

(包头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北方,如果要举两个中国文化符号,我认为长城和黄河是二选一。而且,在文学史上,这两个形象都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所书写,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意义。可以预见,它会被一代又一代地写下来。因此,对其进行梳理、阐释和推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长城的从业者,从专业背景来看,多是历史、考古、文化、旅游等专业。事实上,对于长城这样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应该进行多学科综合协商,笼络立体视角,以免捉襟见肘而忽视对方,从而使全面而深刻的评价和判断。

比如地理、气候、资源、人口等方面的研究就非常有价值。日本学者宫本一夫在《古代中国北方历史考古研究》一书中,他所说的“中国北方”,是指从内蒙古中南部到辽宁西部和东部的地区,与长城地区重合。宫本一夫认为,要认识和确立北疆社会的特征,必须找到一个参照系。只有以塞南地区的“他者”为参照,我们才能看得清楚。他花了很多时间论证气候变化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他论述了中原农业社会的形成和走向早期国家的过程。他认为,龙山时期以后,中原各地区集团开始融合,北疆地区开始出现介于农耕社会和狩猎采集社会之间的畜牧社会。后者与当时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从此,华北新兴的畜牧社会与定居的农耕社会开始相互冲突、对抗,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有学者注意到胡焕庸线与长城的关系,并讨论了两者的重叠。至少内蒙古的长城是高度重叠的。让我给你做一些介绍。胡焕庸线又称黑河至腾冲线。看看中国地图。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画一条对角线。这是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分界线。这条线是由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故又称“胡焕庸线”。这条线与年降雨量400毫米的分界线基本重合。东部适合农耕,西部只适合放牧,因此也是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东部以汉族为主,西部以少数民族为主。东部拥有94%的人口和94%的GDP,而西部只有6%的人口和6%的GDP。这里的信息量很大,包括生产方式、经济形式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国情、中国文化的秘密都可以在这条线上解密和解释。

在文学艺术领域,长城多以图像的形式出现。

与我们内蒙古有关的,比如赤峰地毯厂生产的大型艺术长城挂毯,是毛泽东引以为傲的名牌产品。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被周总理称为国宝。现悬挂于中南海紫光阁。工艺水平空前,据说这家制造商再也无法生产出如此高质量的挂毯了。如今的赤峰地毯公司仍以“长城”命名。

长城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文学中得到更充分的表达。一方面,长城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象征之一,八达岭长城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就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对于中国人来说,长城也离不开一个悲壮的传说。这就是孟姜女推倒长城的故事,影响广泛而深远。今天我们谈论以人为本的艺术。这个故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责劳动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当然,这里有两种不同的长城需要区分。八达岭长城是明朝的长城,应该是孟姜女哭过的秦始皇长城。这个故事有点矫情。秦始皇的长城实际上包括秦昭王长城、燕长城和赵长城,并且与这里的长城有关。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年代相差1500多年,而且从地理上看,秦长城比明长城更靠北。既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都是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同一地区的敌人而建造的。这些敌人在生活习惯和组织方式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游牧民族”。历史的解释必须以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为基础。

我想把长城这个军事防御工程和汉族的四合院、民居连接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封闭和封闭,这可以与民族心理联系起来。美国人散布“中国威胁论”。我们可以用历史来回答,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华民族确实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这个解释合乎逻辑,一点也不牵强。而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有一些是牵强的。比如我曾经批评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叫“践行开放”。这是一个务实的解释。在这里开放并不是向其他人开放。草原的畅通开放与我们今天的改革无关。开放和开放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是完全不同的。

历史讲究考证,文学是虚构的产物。因此,统治历史的人就会轻视文学。事实上,文学真理通常被称为艺术真理。它与历史真相的关系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区分。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文学与历史的区别在于“一个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文学比历史更有哲学意义,更有意义”。文学“描述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而历史“叙述特定的事件”。对于艺术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模仿。与文学和历史相比,文学模仿的特点之一就是必须揭示内在的东西。因此,历史中所记录的都是既成事实,充满了偶然性和可能性,如果你不情愿地去做,是很难得出规律的。你常常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过度解释,假装知道,对后人造成误导。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能回答“必然法则”。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虚构的真理有时比真实的真理更可靠。现实中的那些材料和物证很快就会消逝,但通过虚构实现的心理和精神现实却能持续产生影响。所以,除了历史学家写的历史,还有小说家写的历史。小说家所写的现实,可以给历史增添很多细节和质感。

有识之士认为,阅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阅读同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恩格斯认为,他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包括经济细节(如革命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比各行各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更好。向所有专家学习还有更多东西。弗朗斯干脆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富有洞察力的“历史学家”,称“他比任何人都更擅长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转变”。就了解社会和时代而言,文学的意义实际上超过了历史。胡适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水浒传》“是一本奇书,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左传》、《史记》重要得多”。这当然是夸张的。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过去一直否认小说的地位,将小说视为琐事和技巧。这显然是一个文学错误。

以长城为背景,有战争,有和平,有时打仗杀戮(战争),有时嬉戏玩耍(做爱)。后人在文学观察的方式上留下了太多的文字。大家都很熟悉,比如《霍元甲》的主题曲《长城永不倒塌》。比如毛泽东的诗“不到长城非好汉”。数量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长城是一个具有丰富意义的形象。有时也被用作横跨北方的壮丽景观,以表现大自然的美丽。杜甫在《登高》诗中写道:“崔巍高如天垒,登高望京城。”长城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其威严既令人畏惧又令人钦佩。有时充当绵延数千里的屏障,显示出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对长城的描述常常与战争的描述结合在一起。比如岑参有一首歌也叫《登高》,“长城巍然磨灭往事,英雄魂归汉”。有时作为边境文化符号,它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融入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融入民族的力量和成就,体现国家和民族的自信精神。

蒙古族作家席慕容也创作了一首《长城歌谣》,这首歌也对历史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虽然城上城下都有过战斗的历史,

虽然颜值被带走了,颜值也被归还了,



多少路过才有这么多的悲欢离合?

你永远是无情的建筑

蹲在荒山之巅

冷眼看世间恩怨

为什么我唱歌的时候发不出声音?

我无法写关于你的事

只要一提到你 火就会燃烧

千里之外的火中还有你的尸体

拥有你的千年容颜

和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脚下

今夜月光应如水

今夜黄河仍将流过你

流入我不眠的梦里

这种文学表达和诗意表达比理论和学术结论更丰富、更微妙、更发人深省。

长城不仅作为抒情诗中的意象出现,也出现在叙事作品中。包头作家胡仁的小说《长城歌》对长城有深刻的反思。这部小说讲述的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叫《长城歌》?主人公活动的宏大背景是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的动荡。刀光剑影、明争暗斗、婚姻与打斗两条线索穿梭交叉,打造出一部真正精彩的戏剧。小说描写了北方复杂多变的民族关系,战争与和平、分裂与联合、融合与冲突并存。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同台表演,天衣无缝、天衣无缝。

历史知识高于史料,对作者来说是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考验。历史研究是最古老的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很多我们自以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仍然把春秋战国到晚清的历史称为封建社会。不仅是教科书,很多学术论文和书籍也都是这样做的。这个问题最早是由历史学家冯世玉先生提出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封建制度瓦解,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统一的县制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名”。如果名字不正确,单词就不会正确。连社会形态的名称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多问题如何解释清楚。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价值观被扭曲,引发争议的《大秦赋》就是一部唤起专制独裁灵魂的烂作。胡仁忠于历史事实,能够用现代意识看待历史。他的作品体现了正确的历史观。这尤其体现在他对长城的客观评价上。书名是《长城歌谣》,“长城”的修建和修缮无疑是重头戏。说白了,如果是一首抒情诗,把“长城”描述成一种形象、一种文化符号,并赋予它一些象征意义,并没有什么错。长篇历史小说作为叙事体裁的典型代表,认为长城是战争的产物,是民族冲突的产物,是军事要塞。恢复其原貌非常有价值。这种祛魅是非常可贵的。作品用金日熙这个人物的话来表达一个想法——长城可以挡住匈奴骑兵在地上,婚姻可以挡住匈奴骑兵在心里。它对长城的作用做出了现实的评价,同时也对民族进行了弘扬。团结的主题值得赞扬。这对于今天构建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秀图王兰虽然是匈奴人,但他深谙中原文化。说话时,他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教弄儿背诵《中庸》,还警告金日喜用《孙子兵法》出谋划策。受母亲的影响,金日熙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知识与行动结合起来并亲自实践。他简直就是儒家所推崇的“五常”的化身。



反对战争、呼吁和平,就像一首音乐作品的主旋律,敲响了整部作品的钟声。作者明确赞扬和平政策及其带来的边境稳定。历史的经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表明,和平则国富民安,战争则亡灵。关于汉匈关系,有战争、投降、联姻三种选择。和平是最好的选择。作为一名平民,朱福彦写信给皇帝表达了自己的反战思想,并肯定婚姻是永远巩固国家的最佳方式。

《长城谣》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文学的方式重新评价长城,引发人们的思考。

西方文学和文化经常谈论“两个希腊”传统,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这两种文化形态是对立的、排他性的,但它们的互补性也产生了巨大的张力,像滔滔江水一样推动着西方文化向前发展。

回顾中国文学,我们也可以梳理出两大趋势,即以《诗经》为源头的黄河流域北方文学和以《楚辞》为源头的长江流域南方文学。 ”作为其来源。近年来草原文化研究确定,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构成中华文化的三大源头。在文学领域,黄河流域的草原文学和北方文学风格各异,但也有重叠和重叠。 “大漠孤烟直,夕阳斜长江”。诗二行,十言,浩瀚浩瀚,气势磅礴。 《沙漠》和《长河》在同一取景器中相互对立,营造出磅礴的气势。 。

两大脉历史悠久,代代不乏人才。不同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了人文,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形式,从而使中国文学丰富而博大。六朝时期,南北政权分裂、对立,历时三百多年。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同时并存。其一是其美丽,其二是其粗糙。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学镜像已成为北方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原型。其研究价值和对当今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学以抒情文学为主,抒情短诗和精美散文占据了中国文学的大部分版图。 “黄河”经常作为意象出现在诗歌中。 “太阳落山后,黄河入海”。这些文字颜色浅,轮廓宽,对于黄眼睛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吸引。 “黄河之上,白云之中,万仞山有一座孤城。”这是我们内蒙古人读起来非常有感情的一首诗,边塞磅礴的风在呼啸。在古汉语语境中,如果单独提到“河”字,那就是黄河了。 “还能是谁?”一定是这样。可见,“黄河”是影响力大、渗透力深的文化符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要编一本歌颂黄河的诗文集,就必须是多卷、全面的。

尽管如此,文化普及工作还存在差距。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歌舞团在大叻旗演出,以《黄河大合唱》为主角。演员朗诵道:“朋友,你见过黄河吗?”大七乡亲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啊,我们家就住在黄河边上。”虽然是玩笑,但也说明乡亲们还是分不清。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和文化意义上的“黄河”。让《黄河》这面文学镜子走进百姓、走进大众,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黄河”是一个神圣的形象,关系到家庭、国家、民族。它已在几代人的歌声中被神圣化。受后现代主义影响,一些人想要解构、颠覆。例如,伊莎的《汽车过黄河》就是一首关于他从西安到北京的口语诗。当火车行驶在黄河大桥上时,他进入火车上的厕所撒尿。这种东西迎合了一些人的逆反心理,是一时的表演,哗众取宠,但最终伤害了民族感情,不会被我们接受,更不会长期传承下去。所谓“避崇”,就是避了虚假的崇高,而错过了真正的崇高。当年还有故事片《悲伤河》,同样因价值取向而被诟病。

五四白话文运动将文学从“非凡”和笨拙的古文中解放出来。文学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反映了生活深度、广度和复杂性的大幅提升。此时,以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学取代抒情文学,占据了主导地位。黄河也从一个诗意的意象变成了一个叙事事件。

在此,我仅举出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作简要说明。

李准的小说《黄河向东流》是一部史诗巨著。 1969年起,李准在黄繁区当了四年农民。他与黄河两岸人民同甘共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认真地“思考了我们国家的过去和未来”。黄河人民的血泪爱恨,进一步锤炼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黄繁区伟大的历史变迁,让他对人民的力量有了深刻的认识。 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我中原腹地。撤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贪生怕死。他们采取“以水代军”的惨无人道的方法,打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十四郡给中原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小说以这场灾难为背景,描写了黄河两岸人民在这场灾难和迁徙中的悲欢离合和顽强拼搏。历史场景惊心动魄,民族性格坚韧不拔,民族精神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后来刘震云写了《回顾过去1942》(冯小刚将其改编成银幕,去掉了“回顾过去”二字,所以电影就叫《1942》),描述了1942年黄河洪泛区的干旱以及对 3000 万饥饿受害者的记忆。也属于苦难灾难的叙事,歌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兴国的斗志。

张承志的《北方的大河》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大河之歌。黄河母亲是约定俗成的公共象征,张承志却直接称黄河为父亲。这当然是一种文学陌生化的美学考虑,但也是为了以勃起的形式凸显男性的阳刚和力量。在这里,黄河不再是一条承载黄沙的河流,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自然属性。显然,作者对黄河的崇拜是抽象的父亲。

现在,自治区提出建设“北疆文化”。作为内蒙古地域文化认同的总体概念,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元素,浩瀚多彩。文化名称有的抓住了自然地理特征,如草原、沙漠,有的则以地点命名,如硕放、漠南、北江等,并带有方位词。在这里,我们通常将其描述为“游牧农业区”和“中国北方的长城区”,这些都可以包含在“北疆文化”中。异质文化的交流、交流与交融、战争与和平、相互渗透,形成新的文化品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进步。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今天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这段流经内蒙古的黄河在文献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描述。我们呼吁一部史诗巨著尽快出版。研究与创作齐头并进,我们也要更加自觉地加强对黄河文学镜的研究。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薄弱,要么干脆被忽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黄河文学镜不能像糕点一样作为景区的点缀,而应作为文化的灵魂,全方位植入文化旅游体系。 、多渠道、立体化方式。不仅有文字,还有图像;不仅是静态的,还包括动态的;不仅是平面的(如绘画),还有三维的(如雕塑)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多学科协作、慷慨操作。

上一篇:吴为山:新时代内蒙古以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精神打造“北疆文化”

下一篇:微党课:《生生不息的力量:艺术作品中的黄河》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22:20 , Processed in 0.1097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