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6|回复: 0

黑洞表面:一部邪祟的科幻电影,给少年心灵带来极大震撼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23 03: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我们来谈谈“黑洞的表面”。

这部电影因为比较小众,又没有大明星,又没有大怪兽,当时也没有太大的反响,票房惨淡,口碑也不太好,所以关注的人并不多。

不过影片上映时正逢国内 DVD 市场动荡,影片也打入了国内盗版 DVD 市场,还是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当时 DVD 译名为《奇异的邪恶》/《撕裂的地平线》)

这是一部非常邪恶的科幻片,内容非常丰富——科幻、恐怖、丧尸、宗教、神学、哥特等元素一应俱全。用当时影评人的话来说,它被描述为“高概念的开场,江湖郎中的开场”。

在那个我们从未见过、吃过这种东西的年代,这部影片的出现,还是给当时年轻人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许我们看过太空歌剧《星球大战》,战争片《星河战队》,恐怖片《异形》,但却从未见过这种——

太空恐怖片,宇宙飞船居然“活过来”了?!

《科幻世界》等杂志当时对该影片作了详细的介绍。

因此这部另类小众科幻片还是拥有不少粉丝的,因为元素丰富,它的粉丝也遍布科学、宗教、魔幻等领域,比如《战锤40K》的很多粉丝都是这部片子的粉丝(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

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一部“未完成”的电影,还有很多内容是拍完没剪辑的,试映时,有观众晕倒,又因为不可抗力,影片被毁。

也就是说,在这个盛行“完整版、导演剪辑版”的时代,这部影片的其他版本是不可能出现了,实属可惜。

这部电影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影片的诡异风格和邪恶感究竟从何而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黑暗森林”里的鬼屋

在说之前,我先提一下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出的“黑暗森林原则”:

★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森林,每一个文明都是拿着枪的猎人。他们像幽灵一样潜行在森林里,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尽量不让脚步发出任何声响,甚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森林里到处都有像他一样潜行的猎人。

★如果发现其他生命,他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杀掉。在这片森林里,其他人就是地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会被毁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

刘慈欣的理论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费米悖论,《黑洞表面》的故事是否指代此理论、刘慈欣是否看过这部电影,这里不做讨论,但两者有某种关联,即“他人即地狱”的观点。

但这部影片无疑更为广阔,因为电影中的“新领地”离开了我们的宇宙,去往一个超出我们认知的境界,接触到的也不是一定的文明,而是一个根本就是邪恶、混乱、无序的空间。

2047年,一艘探索太空却失踪7年的宇宙飞船“新领地”出现在海王星附近。一支救援队前往救援,同行的还有“新领地”的设计师。虽然生命扫描显示新领地充满生命迹象,但救援队经过搜寻发现,所有船员都已死亡或失踪。船员们也开始被幻觉所困——他们看到了自己内心无法释怀的痛苦和过去的罪孽。

原来,“新领地”号的重力核心打开了虫洞,前往了另一个恐怖空间,返回之后,飞船“复活”了……

这部电影堪称“太空版的闪灵”,把闹鬼的故事带入了太空,巨大的太空飞船“新领地”号就是阴森的鬼屋。

这个想法来自于影片的编剧菲利普·艾斯纳(),这个剧本也是他的编剧处女作。

1990年代中后期,CGI技术飞速发展,太空科幻电影风靡一时,同期的《星河战队》、《异形4》、《迷失太空》等都是当时的潮流作品,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在空中与怪兽战斗”。

因此在所有的科幻电影中,这个“太空闹鬼”的故事还是独一无二的,派拉蒙影业对这个剧本很感兴趣,并立刻把它推荐给了新锐导演保罗·安德森。

当时安德森刚刚出道,他的首部好莱坞作品、电影版《真人快打》(1995)只花费2000万美元,在北美就赚了7000万美元,全球则赚了1.2亿美元。他兴奋不已,眼前的剧本从《真人快打2》到漫威的《X战警》。但这位年轻导演摆摆手说:“我不想拍PG-13级的电影,我想拍R级的恐怖片!”

那时的保罗·安德森还没有沦落为“游戏导演”或者“老婆控”,他满怀着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

他很喜欢《表面》这个概念,但对剧情不太满意。原本的剧本是一部纯粹的灵异鬼片,但鬼屋被换成了飞船,异形等外星生物也变成了鬼魂。导演不想“换汤不换药”——

“邪恶是模糊的,不为大众所知。最好让飞船本身具有意识,而不是某种外星生命形式。”

可以看出,《飞船表面》的故事中,太空鬼屋的概念来自于编剧,而“飞船上有生命”的想法则来自于导演保罗·安德森。

科幻片《闪灵》有太多想法

导演在改写故事时参考了罗伯特·怀斯1963年的《鬼屋惊魂》(《鬼屋惊魂》老版)以及库布里克的《闪灵》,因此《表面》融合了两部影片的特点,辨识度很高。

★片中船员们看到各种幻觉、飞船场景变换的场景均出自《闪灵》,而山姆·尼尔饰演的威尔博士更是堪称杰克·尼科尔森的翻版。

当然,他们“疯狂”的动机是不同的。

杰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与家人的关系也已崩塌。超自然幻觉只是导火索。虽然尼尔医生对超自然诱导感到愧疚,但对妻子去世的愧疚显然不足以成为动机。所以作为宇宙飞船设计师,他简直被自己的工作所附身。

★影片的视觉风格明显参考了《恶屋》,后者借用了鬼屋的摄影和构图来凸显精神不稳定的状态,更像是一部心理惊悚片。

《表面》的视觉风格尤为突出,鬼影重重的音效、倾斜的画面、翻转的镜头、大量的广角、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扭曲感和视觉压迫感。

★阴森的宇宙飞船设计,带有浓郁的哥特风格,也是受到《邪恶之屋》的启发。

比如重力推进器上雕刻的花纹、形似教堂穹顶的飞船走廊、外观像塔吊的金属骨架结构等。在米勒舰长飞速穿越“新界号”外壳救出掉出飞船的贾斯汀的场景中,飞船的哥特式细节清晰可见。

毕竟,摄制组仅仅为了搭建这个场景就花费了900万美元。

贯穿影片的冷酷工业质感是保罗·安德森的特色,他之后的作品,包括《兵人》、《生化危机》、《死亡飞车》等影片,都带有浓厚的“肮脏科幻”属性。

★“新领域有意识”这一抽象概念在电影中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把飞船想象成一个活着的怪兽,而进入飞船的救援队则如同“羊入虎口”——绞肉机般的通道像是消化道,不断旋转的带有三个磁环的重力推进器是跳动的心脏;它的免疫系统则是唤起“入侵者”内心罪恶的幻象,然后将其逐一击杀。

宇宙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就像血管,影片中有一幕致敬了《闪灵》里的“鲜血喷涌”场景——生命维持系统无缘无故地充满了鲜血,最终破裂喷涌而出。这段不连贯的剧情,完全就是致敬。

电影中救援队的生命探测器一直在这艘废弃的飞船上显示生命迹象。并且它的读数出现了三次峰值。

※第一次是救援队上船后,贾斯汀启动了重力推进器,冲击波让火花四溅,像是一只沉睡的怪物被惊醒了一样,脾气暴躁。

※第二次是在中间,其间,船员们听到轰鸣声,注意到金属门的变形,集体看见幻象。贾斯汀醒来并“走出”了飞船……代表着飞船对“入侵者”的进一步侵蚀。

※ 上次,当米勒船长说要炸毁新领土号时,船上生命探测器的读数飙升,然后威尔博士就发狂了。这意味着这艘船附身了医生,用实际行动阻止了米勒炸船。

如果把新领地比喻为人的话,这三个动作也代表着人的三种情绪:觉醒、愤怒、采取行动。

★最后想提一下宗教氛围。

影片的神学、宗教氛围是肉眼可见的,比如“新领地”的外形就被设计成十字形,就连飞船的窗户也是十字形的。

飞船里还发出了拉丁语求救信号,来自《圣经》中的一句名言。在被删减的片段中,医生用“拉撒路”(复活)来形容飞船,飞船打开了虫洞,虫洞的另一端就是地狱。



其实电影也想表达“科学的终结是神学”这一观点——无论科学如何发展,宗教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终极信仰与理性世界之间从一开始就没有赢家。

这部影片更是极端,人类的科技打开了地狱之门,如同但丁的地狱之旅,也代表着“科学向宗教的臣服”。

总结一下,鬼屋题材、用宇宙飞船隐喻人体免疫系统、《闪灵》式的环境诱导、哥特氛围、宗教元素……你发现问题了吗?没错,作为一部科幻片,影片想要表达的元素太多了。

这是新晋导演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有远大的理想,什么都想要,但最后发现,只要能表达清楚其中一项就好了。

比如影片的科幻概念、虫洞解释、编年史,开场二十分钟就营造出一种很硬核的科幻氛围,但之后这些内容基本就用不上了,这也是当年影片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不过,更“现实”的东西还在后面。

令观众震惊的未完成作品

因为要表达的内容太多,《黑洞表面》的拍摄流程相对繁琐,涉及的素材也很多,然而当影片接近完成时,剧组却发现留给影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该片原本定于1997年10月上映,但出乎意料的是,派拉蒙与二十世纪福克斯合作的卖座巨片《泰坦尼克号》意外定于当年9月下旬上映,为了不干扰自己的新片,《地表》不得不提前到8月上映。

提前上映完全打乱了电影的拍摄节奏,还有一部分没拍完,只能提前拍完,剩下的就没法拍了,但最难的还是后期制作。

美国导演协会规定剪辑一部影片的标准工时是10周,而距离8月只剩下6周,全剧组不得不加班进行后期制作,最终交出了一个130分钟的粗剪版,特效和混音都没有完成。

但这个130分钟的版本却引起了麻烦。

在电影调研和试映期间,一些观众被吓晕了。我一点也不夸张,他们确实被吓晕了。调查报告用了“一些”这个数字,这意味着不止一人晕倒。此事随后被报告给了派拉蒙的高层。

高层看到这个内容之后也很震惊,下令将其从影片中删去。

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都能猜到内容是什么了,就是《新领地》全体船员集体被杀的场景,堪称“血腥狂欢”。

今天我们看到的场景,只是在救援队的监控录像回放中短暂出现。

但原版的场景远不止这些,持续时间很长,而且不仅仅是血腥,更多的是残酷和令人难以忍受——强奸、糖果、挖出自己的眼睛、从嘴里伸进肚子里取出内脏……

这一幕并不是保罗·安德森拍摄的,因为他当时正忙于后期剪辑和收尾工作,第二位导演瓦迪姆·让负责拍摄这一幕。

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这位重口味的老师招募了不少“专业”演员,比如启用真正的截肢者扮演心理医生、启用色情片演员来表现暴力强奸内容等。

正是这样的“现实”导致派拉蒙强制删减了影片内容。据制片人回忆,仅是类似的场景就被删减了10分钟,包括但不限于:

★ 威尔医生的妻子自杀了,原版更加残忍,所以威尔心里有个恶魔。

★ 彼得斯在幻觉中看到了儿子腐烂的尸体,但释放出来的版本却是闪回;

★威尔被恶灵附身后,在手术台上给DJ“剥皮”,原版展现了整个过程;

★剧组“血腥狂欢”片段被删减至仅剩几秒钟;

★片尾,威尔博士向米勒上尉展示了地狱场景,该场景在电影中被压缩成“快闪”。这一段原本是导演的“杰作”,为此他还参考了耶罗尼米斯·博斯、彼得·勃鲁盖尔等艺术家的画作。

现在有条件的朋友可以在场景快速闪过时暂停、跳帧观看——

地狱场景中,出现大量造型独特的刑具,受刑者皆为救援队中的主角。效果有点类似克里夫·巴克的《扭曲灵魂》系列或《魔鬼养鬼》,即极度的肉体折磨,但确实有些特色和艺术感。

除了必须删除的10分钟极限场景外,影片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130分钟的版本中,一些特效没有完成,背景仍是全绿幕,但由于上映日期临近,无法完成,只好将其删除,继续重新剪辑。

最终,130分钟的原版经过零碎剪辑,删减了35分钟,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95分钟的上映版本。

而且从拍摄情况来看,严格来说,该片也算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最终被迫上映。

讽刺的是,该片原本是为《泰坦尼克号》让路,但后者因制作不完整而错过了9月的上映日期,最终于同年12月上映,并连续15周位居票房榜首。

如果早知道这个情况,《黑洞表面》就能在10月份按原计划上映,有充足的拍摄制作时间,影片的效果恐怕也会更好。

但现实中没有“如果”,影片动荡的命运并未结束。

悲惨的结局

《地表》原本是派拉蒙更重视的一部科幻恐怖片,从影片6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就可以看出,这个成本在1997年的R级电影中算是中上水平,与《异形4》不相上下,仅次于同年《空中监狱》和《空军一号》(这两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均超过7000万美元)等动作片。

可惜的是,电影在8月15日上映后,依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同期唯一的竞争对手是史泰龙执导的《警察帝国》,首周票房1300万,当周仅排名第四,让电影公司很失望。

媒体和影评人的评价就不必多说了,不少媒体认为,影片虽然有着独特的“太空版闪灵”视角,但开局不错,结局却很糟糕,没有传递出“本质内核”。

考虑到影片是在尚未完成就匆忙上映的,这个评价还算客观。

但最惨的还是观众口碑,《黑洞表面》是少有的观众口碑低于影评人口碑的商业片。

影片之所以选择“饥饿营销”的方式,是因为制片方认为正片中“飞船有意识”是最大噱头,绝不能剧透,所以影片从预告到宣传手段都隐藏了这个梗,并暗示该片是一部“异形式”的外星怪物恐怖片。

结果这种营销手段也是导致电影票房失败的原因之一。

普通观众看不懂你的电影讲的是什么,觉得有点神秘,没兴趣看;而冲着外星怪兽而来的观众,如果最后发现自己被忽悠了,肯定不会满意。因此,电影上映后,观众的口碑只有“D+”。

PS,后来在科幻迷们的推波助澜下,这部标新立异的作品的口碑确实有所好转,现在烂番茄上的观众评分已经达到了61分(C-)。

最终该片北美票房仅为2600万,全球累计票房4200万,甚至未能收回成本。

导演保罗·安德森对于这样的结果自然很不爽,因为这是一部“未完成即发布的作品”,事后又删减了这么多内容,显然不能代表作品和创作者的真实意图。(何不试试内地电影业呢?)

所以他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导演剪辑版。

该片虽然票房惨败,但是仍然在科幻片、恐怖片爱好者当中引起了一定的轰动,因此在随后的DVD市场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影碟市场热潮的带动下,导演找到派拉蒙,与高层商谈,希望重新剪辑之前未剪辑完成的素材,并发行导演剪辑版DVD,然而却收到令人失望的消息——影片的素材和胶片已被全部销毁。

派拉蒙并未透露原因,是因商业失败被电影公司一怒之下销毁,还是因管理疏忽而被当成垃圾扔掉。但不管怎样,传说中的《地表》“完整版”已经不复存在。

但你还记得试映时让观众震惊的 130 分钟版本吗?虽然电影资料被销毁了,但当时放映的拷贝还在!该拷贝被压缩成 VHS 录像带格式,至今仍在电影制片人的手中。

可惜的是,这盘录像带永远无法公开发行,并不是因为那些残酷的场面。

前面提到,130版本本身是粗剪版,特效和混音均未完成,由于原始素材已丢失,这些未完成的部分无法完成,成为了“孤儿录像带”。

导演与制片人商量后,决定不把这个版本泄露出去,只当做“纪念品”留在自己手里。

后来他们



由于种种原因,雄心勃勃的《地平线》最终没能成为大片,这让导演保罗·安德森十分郁闷。

平心而论,这位靠改编游戏打入好莱坞的导演确实有一个“大片梦”,但与生俱来的B级片习惯决定了他之后的作品总是“不够大”,无论题材如何、成本多少,都带有浓重的非主流感。

在《地表》失败之后,这位导演不甘心放弃,再次挑战大制作科幻片。1998年,《兵人》耗资8000万,搭建了华纳史上最大的外景拍摄地,最终票房更是高达1400万的亮眼成绩,当时媒体评论该片是“第二部《水世界》……”

两部大片失败后,保罗·安德森心灰意冷,只能回到自己最擅长的“电子游戏”领域。2002年的《生化危机》得到了游戏迷和影迷的褒贬不一的评价,但好在成绩还不错。

他本应该沿着自己最擅长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但不幸的是,他在拍摄《生化危机》时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米拉乔沃维奇。

之后他便不再以拍电影为重心,其后的大部分作品,包括整个《生化危机》系列,都以歌颂妻子为主,这也让他从一名电子游戏导演晋升为好莱坞有名的“宠妻狂魔”。

对了,这家伙还有一个外号叫“大片杀手”,因为保罗·安德森还怀揣着拍大片的梦想。2010年前后,他执导了两部投资近亿元的大制作电影,分别是《庞贝古城》和《三剑客》,这两部电影的票房分别是2300万和2000万……

这意味着,只要他导演的一部电影成本在8000万以上,其票房基本就能稳定在2000万左右,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新世纪之后,保罗·安德森最成功的作品,除了《生化危机》之外,就是《异形大战铁血战士》,该片花费7500万,拿下全球票房1.7亿(北美8000万),成绩并不突出,但却创造了丰厚的IP价值和周边利润。

其实个人认为最能体现他风格的作品是2008年他执导、杰森斯坦森主演的《死亡飞车》——一部B级片,科幻风格很肮脏,充斥着废铁和电子音乐。可惜这部耗资6500万美元的电影,最终在北美的票房只有3600万(全球7200万)。

也就是说,从1995年出道至今,保罗·安德森执导的所有非改编自电子游戏的电影全部亏损,他“当之无愧”地拥有电子游戏导演的头衔。

PS,不过保罗·安德森擅长的是B级科幻风格,也很“in”科幻迷的口味。比如2009年他编剧并制作了一部名为《深空失忆症》的电影,就成为不少科幻迷的最爱。虽然他不是导演,但这部电影的邪恶指数丝毫不亚于《地表》,尤其是两者的视觉风格也十分相似(比如十字窗)。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因其非传统的“太空恐惧”而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比如洛夫克拉夫特构建的《克苏鲁神话》。很多粉丝认为《克苏鲁神话》是最能体现艾守义贯彻的“宇宙恐惧”的作品之一。两者的共同点就是看完之后,你的理智值会疯狂下降。

★此外还有著名恐怖游戏《死亡空间》,其制作人曾明确表示,《地表》是游戏的灵感来源之一。

★当然,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地表》与《战锤40K》的互相补充,其中“宇宙之外混沌无序的空间”成为二者交汇的对象。

1987年首次发售的太空歌剧棋类游戏《战锤40K》当时就提出了所谓Warp Demon的概念。

“宇宙诞生之初,亚空间一片和平,但随着物质宇宙生命的繁荣,以及精神能量的使用,亚空间逐渐变得凶险莫测。其中最强的是四大邪神:战神恐虐、篡改之神奸奇、瘟疫之神纳垢、腐化之神色孽。这四大恶魔代表着绝对的混乱与邪恶,它们可以轻易影响进入亚空间的生命心智,使其陷入自相残杀的疯狂。”

《地表》编剧艾斯纳曾明确表示剧本灵感来源于《战锤40K》,而随着电影的问世,不仅亚空间的概念,就连片中的哥特风格、宗教氛围都与《战锤40K》的风格一致。

因此《战锤 40K》的粉丝也将《地表》视为一部非官方的前传——正是《新境界》发现并打开了亚空间。

彩蛋一:错误翻译

本片片名有很多,在早期VCD时代,最常见的译名是港译《异形》,大概是为了凸显本片是《异形》和《独立日》的结合体。

我小时候接触到的碟片叫《Torn ​​n》,这是台译的,因为先入为主的观念,我更喜欢这个名字。

如今,“黑洞表面”是DVD时代的译名,但这个翻译是错误的,因为译者把片中的虫洞误认为是黑洞,而影片的英文片名“Event”也是天文学术语“事件视界”——黑洞周围的区域就是事件视界。

其原理是,在极大引力的影响下,黑洞附近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任何光都不可能从事件视界内逃逸。

影片的英文名也是双关语,代表着“新领土()事件”,引申为“没人能从这艘船上逃脱”,所以译名《》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而且由于其含义为“地平线”,片名“Torn ​​n”的含义直接剧透了结局——“新领土”被炸成了两半。

彩蛋2:删除的场景

我们来谈谈完整版电影缺少什么。

这些内容来自于DVD收录的删减片段、电影剧本(剧本已经公开,英文好的朋友可以搜索看看),以及导演在漫画大会上对剧本之外的拍摄内容的亲自说明,在此总结一下。

★威尔博士登上了同伴号

这是DVD附带的一个删除场景,并要求他确认救援信号的频率是否由新领土发送。

确认后,他愿意一方面,他是航天器的设计师,另一方面,他想挽救他的声誉。

本段解释了威尔博士为什么与救援队一起去。

★第一次幻觉

救援队对新领土的探索很大一部分被删除,包括彼得斯在医疗室看到一个充满血晶的房间,米勒上尉看到他面前的浮动牙齿。

然后,主要电影进来,贾斯汀首次接触核心,然后被吸引到黑洞中。

船上的机组人员都幻觉了。

目前,Xialu上的发现新域的寿命读数已经激增,在重力波之后,读数恢复了正常水平。

这个场景代表了新领土的觉醒 - 它被唤醒后肮脏,发出咆哮,然后开始“工作”。

★科学 +神学

当救援队检查了新领土的日志时,他们发现船上一直在2034年,七年前,当时该航天器消失了。

此时,威尔博士向每个人解释了原理,包括重力的影响,时间的流逝等,使用了许多科学术语,但是看到每个人都感到困惑,他必须改变自己的方法,类似于他在演出后不久用杂志孔向船员解释虫洞的方式。

但是这次,他使用宗教术语,将航天器与“拉撒路”进行了比较,后者死了,他复活了。

这次对话也代表了从科学到神学的过渡。

★鲜血的脸

闪亮的血迹的原始剧本表明,当血液填补了生命支持系统时,玻璃窗口中出现了一张血腥的脸。

然后有一些删除的内容,主要是角色的历史 - 包括米勒上尉和贾斯汀的生活经历之间的模棱两可的关系,解释了为什么他被核心“召唤”并吸引了威尔博士的自杀动机...

PS。从剧本中,的角色应该是第一个女主角,但不幸的是,她被删除了,并成为主要电影中的传球手。

当然,还有大量的残酷场景已被删除。

★替代结局

电影的结尾是原始剧本中的另一种结尾,在幸存者被救援队救出之后,听到了死去的机组人员,包括米勒上尉和威尔博士,在新领土的深处呼唤她的名字,这使她害怕她死了。

释放版本的结局强调了视觉效果和缓慢的闭合舱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07:15 , Processed in 0.0699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