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6|回复: 0

全国教育大会部署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开启教育改革新征程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1-30 09: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注:

教育是强国、民族振兴的基础。全国教育大会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确立了教育新定位、新战略部署、改革新部署,全面开启了我国教育事业新的历史征程。教育改革发展,为教育强市建设提供了基础。跟随。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建设教育强市、西部创新高地、人才中心的目标任务。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推动教育服务质量提升,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市战略有机结合。教育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支撑高质量发展,教育综合改革成果积极显现,教育现代化保障体系完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着,人民教育获得感显着增强,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呈现新气象。

值此全市教育大会召开之际,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彦兵在接受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专访时强调,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落实立项。以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为引领,以主动服务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努力建设西部基础教育高地、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典范、内陆地区教育开放合作的典范,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新时代,努力奋斗将为重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华章提供有力支撑,展现教育强国建设更大成就。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彦兵 摄 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关键词:修身养性

第一眼卫视-华龙网: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教育强国建设要以“六股力量”为支撑,坚强的思想政治引领位居首位。我市如何紧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领导力?

刘彦兵:围绕“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从几个方面抓起:“固本铸魂”增强思想政治引领——落实“时代新人魂” ——“铸造工程”和“大思政”“红岩思政”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多次被中央教育领导小组和教育部推广;推动“五育并举”学生成长能力——创建21个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和国家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切实促进学生德、智、体、艺、劳动技能全面发展; “引进、育人、联提”提升教师竞争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教风建设中,147个团队和个人荣获“时代标兵”、“教书育人标兵”等国家级荣誉,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擦亮“红岩思政”教育品牌,教育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青年学生立志报国强国、行善积德。做一个奋斗者。

关键词:造福人民情怀

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中国式现代化把民生放在第一位。重庆教育如何增强“惠民”意识?

刘彦兵:教育的民生属性就是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利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越来越公平。利益一切众生。

我市以人民满意程度作为检验教育强市建设成效的标尺,持续推进减轻教育负担,规范校园社会事务,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水平和课后服务质量,继续巩固扩大“双减”成果。要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坚决纠正“十不准一严禁”负面清单行为,积极稳妥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为促进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我市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普惠的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优质均衡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完善省际教育合作体制机制,推动重庆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缩小城乡、区域、缩小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扩大优质基础教育供给。

结合人口变化趋势,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布局,我市还将探索服务现代特大城市治理的途径,让教育更加公平、优质。

关键词:集成开发

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支撑。重庆如何进一步推动“一体化”发展?

刘彦兵:重庆教育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主动融入其中,致力于突破制约新生产力发展的瓶颈。

为增强专业支撑,我市完善高校高质量发展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健全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对接结合重庆产业发展,加快“双一流”建设,增加基础学科数量,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急需学科建设,深化新工科、新医学、新农业、和新文科,大力培育“高峰”、“高原”学科,培育塑造新质量生产力的学科和专业增长点。

为增强人才支撑,我市积极适应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需要,探索跨校、跨学科人才交叉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青年创新人才,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和急需的人才。

为增强科技支撑,我市着力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体系,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推动大学城与西部(重庆)科学城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培育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依托“教育强化城县运营”、“职业教育海外”等行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可以说,只有不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加快建立全周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链条创新平台服务体系、全要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生态保障机制,让教育持续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级。

关键词:改革创新

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记者:党中央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重庆如何践行“改革变革”?

刘彦兵:我们要从改革创新中寻找动力和活力,不断为教育强市建设注入新动能、创造新优势。

一是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引领”作用。协调推进教育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许多教育改革案例已在全国复制推广。二是充分发挥招生考试制度的“指挥棒”作用。坚持文理结合、选科考试、多元化招生、综合评价,多措并举。高考“3+1+2”综合改革顺利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稳步推进。三是充分发挥数字教育建设“新引擎”作用。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建立数字化教育建设体系架构,形成全面发力、多重突破的良好局面。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试点项目并进行交流推广。

聚焦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揭榜、负责”,获批国家教改项目600多项。

关键词:开放合作

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重庆如何推动教育开放与合作发展?

刘彦兵:教育主要从三个维度推动开放和合作发展的深化和巩固,提高质量、拓展范围,取得实效。

一是推动成渝地区教育协调发展,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调发展行动计划,布局建设15个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试验区落实成渝地区流动人口义务。同城教育待遇政策,联合申报“杰出工程师创新学院”。

二是促进省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深化玉藏、玉新、玉鲁教师协同创新,推进“成组”教育人才援藏和支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推动区域名师、名校教学资源共享。

三是推动教育合作开放引领。持续打造“留学重庆”品牌,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总体格局,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教育研究制定制定政策、规则和标准,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建设力度。

开放合作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我们还将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大学来渝合作办学,鼓励重庆高校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项目,努力打造世界优秀青年来华留学目的地创新创业首选地,继续深化推进西部地区等地区省际合作。教育交流合作,打造区域教育协作升级版。

关键词:里程碑式的成就

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教育领域有哪些标志性的改革成果?

刘彦兵:以“部市合作”为例,教育部和重庆市正在联手推进15项改革创新任务,加快教育强市建设。部市共同推动重庆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层级化、实体化运作、数字化治理”的全市产教联合体建设模式得到教育部认可。部与市还共同设立全国首批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共同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瞄准重庆认知关键词,聚焦教育不同领域,努力创造标志性成果。

比如,重庆作为两省市之一,在国务院召开的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大会上做了交流发言;今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通过率实现重大突破;推动首家大学教授孵化公司上市;纳米时间网格等一批原创科技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教育强城

第一眼电视台-华龙网:重庆如何推进教育强市建设?

刘彦兵:锚定教育强市建设,全市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主动服务融入“两大导向”人民的需求。以教育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高地、国家职业教育中心、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教育、科技一体化推进的典范人才辈出,成为内陆地区教育开放合作的典范。扎实推进德育实效、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贡献、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教育综合改革质量效益、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党建领导下的教育安全治理水平显着提升,为新重庆行稳致远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一眼TV-华龙网冯一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6 21:49 , Processed in 0.0640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