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5|回复: 0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2020年第9期总第202期:纪录片发展动态与文化使命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2-4 03: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0年第9期,总202期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目录

特别策划·纪录片发展趋势

8 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使命与国际传播/张同道

16 从观察到行动——BBC自然历史蓝筹纪录片的环境转向/于明

29 时代感、IP与全媒体联动:中国新媒体纪录片研究/赵谦、张思源

观察和思考

44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学与文化产业发展/王曙光

61 论舞蹈视频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认定与集体管理/马明、吴梦阳

采访和对话

77 回报驱动创新——专访罗怀珍/罗怀珍、张志伟

图像读取

91北方形象建构与文化想象——近年青年导演创作现象观察/陆春燕、张燕飞

音乐论文

104 西方现代音乐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非裔音乐的借鉴/蔡昭、郭振如

118 从审美维度看“二次创作”的空间——以钢琴曲《皮黄》的演奏为例/金笛

130 论歌剧中“戏仿”技巧的运用——以理查·施特劳斯《随想曲》为例/杨全海、薛亮

书评

139 艺术理论的深度与温度——读周济武《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卢文超

146 史料拓展、历史视角呈现与历史叙事——基于《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历史思考/刘晓珍

艺术作品

158 彭成军



159 梁连芳

160 星君

封面:谢东明艺术作品《山东码头》

白雪石“立象致意”国画展第二期封面海报

推荐新书《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第三期封面

封底为董树兵雕塑《大地之子》

特别策划|纪录片发展趋势

策划:本刊编辑部

纪录片作为一种跨时间、空间、跨文化的媒体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和国际传播功能。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建立了本土化、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和市场体系,但仍需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国际品牌。国际纪录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向我们展示了品牌传播的巨大力量。比如《我们的星球》,它颠覆了传统电视游戏的规则,利用了BBC的制作力量,通过注重环保结构,打破了蓝筹审美模式,扭转了蓝筹类型的审美模式。迫使 BBC 做出环境改变,承担起旗舰广播公司对自然的责任。 “新选手”纷纷出现,一场激烈的角逐即将开始。与此同时,新媒体正在布局中国纪录片市场,开辟新的观看模式。因此,本刊特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就国内外纪录片的最新发展进行讨论。

▼纪录片《我们的星球》剧照▼

■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使命与国际传播/张同道

[摘要]纪录片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体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记录现实、见证时代;反思历史,保存记忆;与文明对话、交流思想。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未打造出自己的国际品牌。

真正的国际传播需要从纪录片观念和叙事声音上进行调整: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完美的神话;对话,而非宣传;国际化,而非本土化。

【关键词】纪录片;文化使命;国际交流

■从美学到行动——BBC自然历史蓝筹纪录片的环境转向/于明

[摘要] 2016年BBC《地球脉动2》的播出让蓝筹自然历史纪录片重新回到风口浪尖,再次证明了蓝筹类型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然而,这引发了环保人士的批评,他们认为大卫·阿滕伯勒没有帮助自然。这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是如何产生的呢?自然电视台有责任号召人们采取行动拯救地球吗?难道这一切都要归咎于阿滕伯勒吗? 2019年首部原创自然历史纪录片《我们的星球》以环保建筑的故事为中心,营造出一种疏离的审美,倒逼BBC的蓝筹节目向环保转型。本文将梳理BBC自然历史纪录片对待环境问题的变化及其原因、电视行业与环保界的距离,以及环境保护如何成为当今自然历史纪录片制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关键词】自然历史纪录片;蓝筹纪录片;环境问题;大卫·阿滕伯勒;英国广播公司;

■时代感、IP与全媒体联动:中国新媒体纪录片研究/赵谦、张思源

[摘要]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纪录片稳步发展,中年消费群体和女性用户逐渐成为付费观看纪录片的主力军。 “互联网生产”成为重要的生产力量。其中,主旋律作品众多,一些成熟的IP系列仍在开发中。纪录片在凸显文化深度的同时,时代感和商业属性不断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日益丰富。新媒体纪录片的趋势——突出短视频、拓宽触角、鼓励付费、开发新内容等也将持续。

【关键词】主题纪录片;知识产权;短视频纪录片;支付模式

观察和思考

■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学与文化产业发展/王曙光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是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本文提出了少数民族工艺美学起源的三层次分析模型和九个假设,系统梳理了少数民族工艺美学的特征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工艺推广形式、产业形式、组织形式、市场化机制和政府支持框架。

【关键词】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工艺美学;民族艺术;文化产业;民族地区发展

■舞蹈视频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认定与集体管理/马明、吴梦阳

[摘要]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数字影像、移动网络、云服务等技术催生的海量舞蹈视频引发了一系列网络传播的侵权问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信息网络环境下构成著作权客体的三类舞蹈视频,然后从技术和作品内容两个方面分析了舞蹈视频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中的问题和挑战。最后,借鉴国内外音乐版权集体管理的经验,引发了对交互式和非交互式信息网络环境下舞蹈视频集中管理的模式策略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舞蹈视频;信息网络传播权;合理使用;变革性使用;集体管理

采访和对话



■回归驱动创新——专访罗怀珍/罗怀珍、张志伟

▼舞剧《永恒的波浪》剧照▼

图像读取

■北方形象建构与文化想象——近年青年导演创作现象观察/陆春燕、张燕飞

[摘要] 青年导演及其笔下的家乡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影视创作现象。虽然他们的创作手法有所不同,但从地理坐标来看,整体形象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南北“风味”。从几位北方青年导演来看,他们的作品在自然风光的呈现上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在这样的视觉表象下,铺陈出现实批判和文化表达的深层内涵。这种集体书写意味着对故乡的重新发现和精神建构,构成了图像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青年导演;北方图像;文化想象力

▼《平原上的夏洛克》剧照▼

音乐论文

■西方现代音乐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黑人音乐的借鉴/蔡钊、郭振如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美国非裔音乐从非主流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成功转型离不开非裔美国音乐家的努力。与此同时,西方音乐家借鉴了非裔美国音乐的复合节奏、摇摆节奏等。切分音、蓝调音阶、重叠和弦、四度和弦等元素为西方现代音乐开拓创新、创造新的音乐形象提供了动力。

【关键词】西方现代音乐;非裔美国音乐;创意技巧

▼例1:斯科特·乔普林(Scott )的《枫叶抹布》(1899)第1-8小节▼

■从审美维度看“二次创作”的空间——以钢琴曲《皮黄》的演奏为例/金笛

【摘要】许多音乐作品的评论者习惯性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一次创作(作曲)上,而给第二次创作(演奏)甚至第三次创作(欣赏)留下了非常有限的空间,这很容易引起公众的困惑。音乐作品整体性及相关创作主体价值的认知失衡问题。本文以钢琴曲《皮黄》的演奏技术为主线,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探讨“一次创作”为“二次创作”留下的空间,进而探讨演奏或表演在钢琴作品中的作用。中西国际文化交流的背景。音乐元素与技法融合实现程度的可能路径及影响,思考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在音乐领域实现新突破的可能性和文化价值钢琴艺术。

【关键词】钢琴曲《皮黄》;二次创作;审美空间

▼示例1▼

■论歌剧中“戏仿”技巧的运用——以理查·施特劳斯《随想曲》为例/杨全海、薛亮

[摘要] 戏仿(戏仿)是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法之一。在文学中,戏仿是模仿原作的内容,利用夸张或错配来呈现喜剧效果,达到讽刺的文学效果,通过正反面的冲突制造冲突,用虚假的意义影射真实的内容。情况等,更有利于反思。音乐戏仿通常使用作曲技巧来达到其目的。 1942年,74岁的施特劳斯在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中,用正确的方法巧妙地嘲讽了18世纪歌剧界发生的关于音乐和文学重要性的经典争论。它是一种“戏仿”的创作手法,成功地还原了舞台上戏曲辩论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戏曲戏仿创作的文本与原作之间“对话”的审美关系。 。

【关键词】戏仿;歌剧;随想曲;对话主义

书评

■艺术理论的深度与温暖——读周济武《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卢文超

[摘要] 在艺术祛魅的时代,什么是艺术理论?周济武在《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建》中对此进行了论述。这本书沿着两个轴展开。一是有深度的轴,从艺术现象到艺术观念,再从艺术观念到艺术体系,有深度;另一个是充满温情的轴,从对中国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体现出人文学者的深切关怀。本书博采众长,将艺术史、艺术哲学、艺术社会学、文化研究、批评理论等不同领域的观点和方法融为一体,构建了深刻而温暖的艺术理论。

【关键词】艺术理论;艺术现象;跨学科方法;现实的关心

■史料拓展、历史视角呈现与历史叙事——基于《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历史思考/刘晓珍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知识形态的深刻变革,传统儒家经典被系统地划分为文、史、哲。在现代学术萌芽的背景下,戏剧研究的史料得到了极大的扩充。与此同时,新兴的戏剧活动也引起了新的文化关注和记录。在这种二元景观中,不同世代的历史学家根据各自的时代语境和历史视角来选择史料和叙事。历史建构的复杂性和可能性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知识视野和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戏剧史;知识形式;历史资料的选择;叙述的可能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7:00 , Processed in 0.0664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