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2|回复: 0

2023年第10期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新时代艺术评论理论与实践探讨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2-4 05: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3年第10期,总第239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画册艺术评论·2023·第10期

特别策划:新时代艺术批评的理论与实践·《艺术批评》创刊20周年(二)

□ 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艺术创作与批评

8 记录·照亮·书写——中国式的现代化与摄影视觉现代性的意义

李树峰

18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

胡一峰

28 平凡的“新”——从“艺术与生活的统一”思考“新”的文艺高峰

唐洪峰

39 生命的流动:《县委大院》的叙事方式与艺术风格

陶庆梅

48 多重现实情感基础与灵活写意——王庆歌剧导演艺术欣赏

王雪峰

□中国艺术学科建设观察

59 新文科背景下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张兰芳小梅

74 艺术学科分支学科“中国艺术”建构理论初探

李若飞

□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景观

85 勾勒运河雄伟,谱写干元大都——解读《大都:元代北京城》展览

徐小虎朱玉晶

94 山东大运河明清民歌声景构建

张晓萌

观察和思考

102 拓展边界:展览时代中国工艺展览的当代问题与价值变迁

林艳

113 “框架内与框架外”——丹尼尔·布伦与制度批评的框架隐喻

崇高的

122 现代主义思想中的法国印象派电影运动

袁劲松

134 “作品大于作者”——围绕“电影作者论”的争议与批评

李锐

书评

141如何进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研究? ——评朱之荣《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

李健

149在西方哲学变迁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真理——评尹德辉《西方美学与艺术思想研究》

张林轩



艺术品

何淑兰的160件作品

封面:冯法斯油画《北大荒金秋》

封底2023歌剧百剧(昆山)艺术节海报

2020年中国美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系列第三期封面

封底相宜雕塑《弘扬美育:蔡元培、徐悲鸿、林风眠》

文章摘要 艺术评论·2023·第10期

特别策划

新时代美术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美术批评》创刊20周年(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给文艺工作者写信回信。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新时代文艺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文艺批评工作。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指导创作、产出更多精品、提高审美、引领时尚的重要力量。 ”,深刻阐述了文学批评工作的重要性,从指导思想、理论资源、指导作用、原则立场、方法运用等方面为新时代文学批评工作指明了方向。

《艺术评论》创刊于200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艺术学术月刊。创刊20年来,《艺术评论》聚焦古今中外重要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和重大艺术理论问题,坚持学术性、前沿性、指导性和指导性的统一。实践性,倡导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审美的视角开展艺术批评,努力促进艺术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艺术创作与批评的良性互动,促进艺术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值此创刊20周年之际,本刊推出“新时代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艺术批评20周年”系列专题,聚焦重要问题并发表相关文章,以加强当代艺术批评弘扬当代文学艺术。此次高峰建设将为推动中国艺术“三大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刊编辑部

□ 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艺术创作与批评

■记录·照亮·书写——中国式的现代化与摄影视觉现代性的意义/李树峰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遵循这一理论和方法论,结合摄影的本体属性,我们可以从相机的位置和视角来探讨开启人的智慧和普通人肖像的作用。人们的发现和建立 围绕​​文学艺术表现和摄影三个主要方面,审视和发现摄影所蕴含的视觉现代性;然后,基于对摄影技术与艺术属性融合特点的深刻理解,我们提炼出摄影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可以扮演的十二种视觉角色。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摄影;想象;现代性;艺术

▼《腾格里之光》2023 李树峰 摄▼

▼《国庆昭苏彩虹》2023 李树峰 摄▼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胡一峰

[摘要] 理论牵引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从历史、文明、价值观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艺的地位、作用、使命和价值取向。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要在这一重大理论命题指导下立足中国式现代文艺实践,坚持以“两个结合”为引领,不断推进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研究解读,有效激活近代以来弥合中西差距的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和新文学理论资源“存量”和理论化“增量”是在积极回应文艺新现象、新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新时期文学理论; “两种组合”

■平凡的“新”——从“艺术与生活的统一”思考“新/鲜”文艺高峰/唐洪峰

[摘要] 创新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在思考中国当代文艺巅峰的建设时,“新”的问题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新”并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时间上最新的。在当前的文艺机制、媒介条件和当代艺术生产条件下,“新”“新”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逻辑。它不再是视觉上可辨认的差异,而是与平凡、广阔、生动的生活统一起来,成为内在的,实现“平凡之化”。创造新的文艺高峰,意味着艺术与这个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融合,从生活的血肉中提炼出“新鲜”的文艺高峰。

【关键词】“新”逻辑;难以辨别;艺术与生活;普通改造;文学高峰

■生命的流动:《县委大院》的叙事方式与艺术风格/陶庆梅

[摘要] 电视剧《县委大院》采用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方向的生活流动叙事方法。 《县委大院》以这种叙事方式为手段,将基层干部置于县委大院这样的流体场中,琐碎多面的工作实践与复杂利益的纠缠之中,塑造了一幅基层干部的群像。 。 。与这种叙事方式相适应,《县委大院》导演的表演风格强调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凸显生活的自然逻辑。生活流动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方式丰富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不仅塑造了中国基层干部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也推动了中国影视剧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问题。思维。

【关键词】生命之流; 《县委大院》;现实主义风格;干部形象

▼电视剧《县委大院》海报▼

■多重现实情感基础与灵活写意——王庆歌剧导演/王雪峰艺术述评

【内容概要】王庆是21世纪20多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导演。执导过多种剧目,涉足传统戏曲、新古戏、现代戏曲、小戏曲等。他的方法务实且广泛。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情感表达为基础的。即使他诉诸思想交流,也常常会进行情感的转换和落实,他也不回避作品的道德张扬。她的导演编排或对传统的写意元素进行了复兴和再创造,或在节奏、气氛、风格的控制上呈现出活泼的动感,或以和谐、自然的方式营造整体局面,表现出灵活的写意感。有些作品还积极探索戏剧层面。她的歌剧导演活动为我们了解当代歌剧创作状况提供了一个窗口。

【关键词】王庆;指导艺术;曲目;情感基础;灵动写意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表演的河北梆子《牺牲》▼

▼上党梆子《太行母》在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出▼

□中国艺术学科建设观察

■新文科背景下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思考/张兰芳晓梅

[摘要]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音乐师资,是关系到我国艺术教育发展和国民审美素质提高的关键因素。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当前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新的设想。文章响应新文科建设的号召,基于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检验,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符合党和国家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亟待明确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高素质审美人才教育人才。进一步,针对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构建中国知识话语体系;树立“跨学科”愿景,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音乐教育教学新范式等路径,旨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音乐教师。

【关键词】新文科背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浅谈艺术分支学科“中国艺术”的建构理论/李若飞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艺术学科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确立了学科地位。 “中国艺术”并不是作为一个分支学科门类或独立学科形式而存在的。通过对艺术学科的历史、建立和基本内涵的研究,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对象、身份定位、概念与范畴、理论逻辑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并借鉴经验其他学科中,我们可以提出建立这个分支学科的想法,建立了包括“中国艺术”、“外国艺术”、“比较艺术”等子学科的艺术体系。 “中国艺术”子学科的构建以及相应的艺术学科框架,可以为解决当前艺术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中国艺术“三大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艺术;子学科;中国艺术;外国艺术;比较艺术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景观

■勾勒雄伟运河,谱写干元大都市——《大都:元代北京城》展览解读/徐小虎、朱玉静

[摘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的“大都:元代北京城”展览在内容策划、形式设计、数字化展品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是大运河民族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公园。元世祖定都北京,修筑大运河,开启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杭大运河时代,给京城带来了繁荣。作为“运河城”系列特展之一,展览旨在通过叙事性的策展方式讲述元代运河与北京城的关系,揭示元代的都城建设理念、繁华的京城。元代的运河商业活动和文人的存在。运河沿岸孕育出优雅的文化。展览中选定的文物紧扣内容主题,陈列和色彩设计充分融合开放宽敞的空间环境,通过场景还原打造沉浸式历史展览。

【关键词】“运河城”系列展览;中国的大运河;元代北京城;赵孟俯

▼“和润大渡”展厅还原了船舶场景▼

■山东大运河明清民间音乐声景营造/张晓萌

[摘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兴未艾,相关省份正在扎实推进。中国大运河绵延万里,跨越古今,承载着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需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探索多种方式。大运河沿线的音景具有动态过程的特点,表现出某一地区的音乐传统在不同时空的变化。音景作为一种以声音为媒介的文化表征路径,为传统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提供了具身实践。也为音乐文化遗产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建设大运河民族文化公园的背景下,更具有启发性。山东大运河沿线的声景建设需要从艺术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明清民间音乐的具体案例,探索原创、改编、改造三种模式下的声景互动机制,并对不同模式下的明清民间音乐进行总结。音景的特点,从而实现了明清民间音乐与现代文化语境的融合。

【关键词】山东省大运河沿线;明清民歌;声音景观;建造

观察和思考

■拓展边界:展览时代中国工艺展览的当代问题与价值转向/林岩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国工艺展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开始突破传统艺术的既定界限,进入当代艺术领域。从技法、材料到艺术语言,从功能、视觉形式到文化精神,当代中国工艺展览开始实现突破性的价值转变。在策展理念上,以更加开放的展览设计转向当代本质的理论建构。展品形成物质趣味与艺术观念并置的跨界创作范式,生成多元化的生态和地域特色,凸显时代价值,在文化属性、物质特征、技术等方面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展览时代,中国工艺展览重塑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工艺展览;当代性;边界;价值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作品新审视——中法手工艺之美”展品之一▼

■“框架内与框架外”——丹尼尔·布伦与制度批评的框架隐喻/高源

[摘要]法国艺术家丹尼尔·布伦在其近六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彰显了“制度批评”艺术在全球观念艺术领域的关键地位。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他的代表作通过取消画框和扩展工作空间来反映机构背后的主导意识形态;艺术家的理论思考,以及批评家、理论家和同行艺术家的话语,也描述了布伦“制度批判”艺术实践背后的空间和制度权力的转变。事实上,这些话语和实践最终都指向了一个古老的西方艺术体系: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建立的资本主义美术馆体系。布伦通过对绘画框架和艺术展示的物理空间的反思,成为艺术“制度批判”的独特例子。

【关键词】框架;制度批判;丹尼尔·布伦

▼丹尼尔·布伦《绿白拼贴》本地装置1968年阿波利奈尔画廊,米兰,意大利▼

■法国现代主义印象派电影运动/袁劲松

[摘要] 法国印象派作为20年代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先驱,在很多层面上不同于其他电影流派,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将法国前卫电影运动置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之中,从艺术史、电影工业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角度重新梳理法国印象派电影运动,将有助于重新认识这一流派的兴衰及其对法国的影响。和世界电影。影响深远。法国印象派拓展了电影语言的边界,塑造了法国电影的民族风格,成为世界电影创作与理论相互促进的典范。

【关键词】现代主义;法国印象派;前卫;早期电影

▼叠印电影《忠心》的场景▼

■“作品大于作者”——围绕“电影作者论”的争论与批评/李锐

[摘要] “电影作者论”是电影理论史上的重要观点之一。安德烈·巴赞首先提出了“电影导演”的概念。在他的影响下,加入《电影手册》的影评人发展了法国电影的“作者策略”理论,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电影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巴赞对“作者策略”有自己的标准和原则。他主张“作品大于作者”,认为在发掘电影导演的个性和才华的同时,应该根据作品对电影做出审美评价。

【关键词】电影理论; “作者的策略”; “作品比作者更伟大”

书评

■如何进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研究? ——评朱之荣《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李健

[摘要]朱之荣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是针对当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许多观点颇具启发性。他强调,在历史与理论结合的研究中,“警惕审美史的线性进化观”,强调不应该“简单地用西方逻辑体系来解释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而应该“总结审​​美史的规律”。审美现象源于古代思想本身。” ,反对字面解释、断章取义、过度解释。在此基础上,朱志荣从贯通中西的角度总结了追本溯源、解读资源、学习西方、整合观念、构建体系、确认实践的六种方法。他还全面梳理了这些方法的理论内涵,试图构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的方法体系。这些讨论具有科学引领意义,对研究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研究;方法论;问题意识;主导意图

■在西方哲学变迁中探寻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真理——评尹德惠《西方美学与艺术思想研究》/张林轩

[摘要]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美学真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学术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美学和艺术研究的核心任务。 《西方美学艺术思想研究》以西方哲学整体的演化规律为依据,紧扣“技艺——美技——劳动”的概念脉络,对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美学艺术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审视,从而阐明马克思美学艺术思想的真理在于它对美和艺术本质的彻底揭示。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真理的探索,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研究的积极成果,为进一步发挥审美艺术思想响应和引导艺术现实的功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美学与艺术思想;马克思;工艺;美丽的工艺;劳动

▼《西方美学与艺术思想研究》书籍及视频▼

第二个封面

2023年歌剧白戏(昆山)艺术节海报

盖三

2020年中国美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系列

封底

项毅雕塑《弘扬美育:蔡元培、徐悲鸿、林风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6:46 , Processed in 0.0775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