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6|回复: 0

抗战时期丰子恺风景漫画中的反战与乡愁情感媒介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2-4 06: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9 山水作为情感媒介——丰子恺抗战时期山水漫画的反战与怀旧

庄木阳

142 多重现代性的实验——张光宇《西游记》图像范式的比较分析

宋嘉义

153 黄尧“牛鼻子”漫画与现代国家形象塑造

徐欢

封面秦宣夫《高田山色》水彩画

第二封:上海昆剧团完整版《牡丹亭》

《艺术与社会翻译丛书》第三封面(译林出版社)

封底王旭元《墨·影》

2023 年文章摘要·第 3 期

专题策划

现代文学经典的戏剧改编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学作品与戏剧艺术历来有着密切的联系。更何况古希腊的悲剧大多源自神话传说。中国戏剧早期也有改编小说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戏剧艺术再创作的重要资源和提高艺术素质的良好起点。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成功剧目不少,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生死场》、《同一屋檐下四代人》、《手机变身》等、《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按摩》、《繁花似锦》、《一句胜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红高粱》家人”等。

文学经典的戏剧改编是一条不断延伸和发展的艺术探索之路。作为改编者,应该做好功课,深刻理解原作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而不是肤浅地照搬。虽然一千个观众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们一定是有性格和审美认同的哈姆雷特,绝不会与剧中的掘墓人混淆。文学经典的戏剧改编应遵循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原则,保持原著的精髓和精髓,实现与时代精神、大众的深情对话。

学术主持人:宋宝珍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鲁迅与戏剧的关系及其小说改编的戏剧/宋宝桢

[摘要] 鲁迅与戏剧有着深厚的渊源。少年鲁迅曾饶有兴趣地观看社会戏曲,深受民族民间戏曲文化的熏陶。青年鲁迅高举新文化运动旗帜,对传统戏曲保持批判态度。审视他的文化心理,不难发现,他并非从艺术角度排斥传统戏曲,而是从社会学角度批判落后民族性的“旁观者”心态。鲁迅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品质、恒久的艺术性、典型的形象、开放的文本以及不断阐释和改编的艺术空间。本文对鲁迅小说改编剧《阿Q正传》、《无常·女调》、《孔乙己正传》、《眉间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铸剑》、《新故事》、《天地人生》、《狂人日记》等戏剧文本和舞台呈现进行讲解,进而阐述其创作模式、艺术特色并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总结。

【关键词】鲁迅;小说;戏剧;适应

▼格热戈日·亚日纳导演的《铸剑》剧照▼



■话剧《咸亨饭店》:过滤、重组、编码的综合改编/毛富国

[摘要] 1981年,梅谦根据鲁迅的多部作品改编了话剧《咸亨饭店》。咸亨酒店被用作展示人物的窗口。该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改编,并以“反封建”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主题。适应也是一种研究。对“反封建”主题的概括在当时的鲁迅研究中是新颖而独特的,具有积极的意义。对鲁迅作品进行过滤、重组、编码的复杂改编,赋予了话剧《咸亨饭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新的特点,但也带来了结构相对松散的缺点。

【关键词】话剧《咸亨饭店》;过滤;重组;编码;复合适应

▼话剧《咸亨饭店》第一场剧照(图片来自梅谦《咸亨饭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重读与重构:论老舍小说的戏剧改编/刘静

[摘要] 从小说到戏剧的跨类型交流由来已久,优秀作品频出。改编就是在文学经典的重读中发现作品的价值,通过多路径实现舞台艺术风格。小说改编成戏剧的过程融入了改编者的新思维,是创作者与自己、与所处时代对话的过程。这些方面决定了重建角度和强度的差异。小说的戏剧改编需要在保持小说文学价值的同时,将原著的最高任务转化为舞台上的最高任务。这涉及到叙事方法、人物塑造、舞台效果等诸多方面。老舍小说改编的戏剧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的发现者身份统一,综合素质较高,艺术风格鲜明。他们极大地丰富了戏剧舞台,启发了我们如何发现经典、如何创造经典。

【关键词】老舍小说;适应;重建;风格

■数字媒体视角下戏剧的试听、沉浸与间隙——从陆扒/星杰导演的《狂人日记》开始

[摘要] 本文以克里斯蒂安·卢帕导演的话剧《狂人日记》为例。本文从“试镜”的概念出发,结合观众的观剧体验和数字媒体的使用,通过数字媒体图像分析戏剧的现代转型。社会精神生活的外化和客观化过程,以及戏剧与观众互动召唤的多层次空间叙事,试图展现戏剧从时间叙事到空间叙事、从文学叙事到数据库建设的转变。数字媒体时代,重新定义影院观看的互动和沉浸式可能性。

【关键词】《狂人日记》;数字媒体;戏剧;试镜;浸没;差距

▼陆扒导演的话剧《狂人日记》剧照▼

特别文章

■京味、京情、京风及其新质——2012-2022年北京文艺概论/王一川

[摘要]从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间,北京文艺焕然一新。这里我们从京派文艺、京派文艺、京派文学三个层面来观察。和艺术。京派文艺以北京话为基础,传达北京民俗风情,体现了忆往昔和开新篇章的两种趋势。 《北京爱情文艺》讲述了发生在北京地理环境中的世界故事,凸显了多元化的当代生活景观。 《京派文艺》讲述了作者生活在北京,有着远远超出北京地理环境的各种生活想象,发现这个时代中国和世界博大精深的精神面貌的故事。以上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体现“北京眼”独特的穿透力,传递溯本归源的新品质。

【关键词】京派文学艺术;京派文艺;京派文艺;北京眼;追本溯源,回归本心

▼刘亿达《胡同风情》封面▼

艺术界评论

■论京剧《壮别》的文本经典性与表演原创性——兼谈其创作与表演/张正贵、石善明

[摘要] 京剧《庄送别》以其诗意的文本风格、独创的表演特色和传奇的诞生、死亡、重生和流传,在当代京剧文学、创作和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占有重要地位。这部歌剧的成功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全面分析其成为当代经典的原因,对于当前京剧乃至戏曲艺术的传承、创作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壮别》;戏剧诗化;创造性的转变;气质为王;叶绍兰



▼京剧《送别》,叶盛兰饰演周瑜,邱盛荣饰演黄盖▼

■艺术感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以《何文秀》为例谈尹晓芳的行为艺术/李胜峰

[摘要] 越剧表演艺术家殷晓芳的表演将戏剧的内心体验与戏曲的程式化表达融为一体。例如,在1980年重演的殷派名剧《何文秀》中,她充分利用了步调、容貌、眼神、身姿,以构思精良、细节精致的方式将演唱中何文秀复杂的心境和丰富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而细腻的舞台虚拟表演则运用其他歌剧表现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戏剧张力,营造出喜剧效果和松弛感。戏剧性的节奏。她的表演艺术最动人的魅力在于她在塑造人物时能够将艺术美学与生活现实充分融合。

【关键词】殷晓芳; 《何文秀》;越剧;表演艺术

▼《何文秀算命》剧照(1980)▼

■宋元艺术模式的形成与当代展示——以天津博物院“巅峰重现——宋元精品文物特展”为例/张伟

[摘要] 宋元时期各种艺术蓬勃发展,堪称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此后,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受到历代收藏家的评选和评价,成为后世效仿的艺术典范。它们成为了今天人们回望宋元时期艺术巅峰的载体。 2023年1月,由天津博物院主办的“巅峰再现——宋元精品文物特展”启动。展览运用了宋元时期的瓷器、玉器、青铜器、书画等文物,展现了高度繁荣的文化艺术高峰。 。本文以展览中的文物来探讨这些艺术造型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及其影响,以及天津博物馆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示艺术造型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天津博物馆;宋元时期;宋云;艺术模型;策展

▼“再现巅峰——宋元精品文物特展”展厅▼

观察与思考‍

■巡天千河——太空科幻电影中的太空舱叙事及其空间导流/张斌、隋玉阳

[摘要] 20世纪60年代至今,太空科幻电影叙事经历了一次空间转移,不仅体现在叙事空间向太空舱的转移,还体现在太空舱空间成为重要的情节结构和叙事空间。电影叙事中的元素。这种转变的内在逻辑是制作技术的进步、对后现代技术哲学的反思、类型电影叙事发展规律以及意识形态变迁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太空科幻电影类型的反叛和延伸,进一步拓展了太空科幻类型叙事的边界。

【关键词】太空舱;空间转向;空间叙事;太空科幻电影

▼《地心引力》中电脑模拟的太空舱环境▼

■“影评”短视频的话语结构与受众导向——基于悬疑型“影评”短视频账号的实证分析/徐海龙

[摘要] 电影短视频应该是原片与观众之间的引导中介,但目前大量的“影评”短视频通过对原片的提取、还原和个性化解释,构建了表层知识库。电影内容。而新奇化的“微故事”文本,导致观众对悬疑片的体验从“悬疑”降级为“惊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众完整、快速观看原片的欲望。

【关键词】“影评”短视频;悬疑片;受众导向

▼短视频《影评》评论词频统计云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7:02 , Processed in 0.1130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