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不认识他,但你的生活中一定有一栋叫邵逸夫楼的建筑……一提到“邵逸夫”这个名字,80%的网友首先想到的就是“邵逸夫楼”。
鼎衡投资董事长、亚太娱乐副主席、第53届亚太电影节副主席张鹏程表示:“全体在校逸夫大厦的孩子们,请安静起立,向这位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
他不是香港首富,但却是香港首富中为数不多的慈善家之一。
他说:“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
“我的财富来自于人民,应用又回到人民”。他坚信“人既有价值又乐于助人,不擅长一件事”。
40亿捐给教育
6,000个捐赠项目
50所大学受益
惠及千所学校
捐赠建设 5,000 个项目
昨天上午,在香港西贡清水湾安详离世的邵逸夫,因为热衷慈善事业,成为全国年轻人在网络上缅怀的“好人”。 “伟大的慈善家,逸夫大厦随处可见,感谢您的善举,祝您旅途愉快!”网友“千里之外”的评论道出了很多内地大学生的内心想法。
邵逸夫在中国的慈善盘子有多大?昨天,本报记者联系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该公司回应称,目前无法提供相关信息。
自1985年起,邵逸夫持续向内地捐款。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邵逸夫累计向内地科教文卫事业捐赠47.5亿港元,捐赠项目超过6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惠及一千所学校。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氏星”,以表彰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
在自然灾害期间,邵逸夫也会向一些受灾地区捐款。例如,1999年,他捐款2500万港元帮助台湾“9·21”地震灾民; 2005年,向南亚海啸受灾地区捐款1000万港元; 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新台币1亿元; 2009年8月8日台湾遭遇台风水灾,向灾区捐款新台币1亿元。
2008年,邵逸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表彰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
邵逸夫的捐款不仅限于两岸、四地和东南亚。邵氏还设立了奖学金计划,支持亚洲学生在欧美大学学习,如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一家以他第一任妻子命名的老年中心也在旧金山开业。为了表彰他对城市的慈善贡献,旧金山政府于1991年宣布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肖润润日”。
为了推动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于2002年创立了邵逸夫奖,并于2004年举行首届颁奖典礼,评选出世界各地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等领域取得成就的科学家,每年颁发授予100万美元奖金以表扬。这些领域都是诺贝尔奖的主题。没有覆盖。
“邵式慈善”
智慧创造力量
据本报讯(记者李华、谢启山、王丹阳),邵氏慈善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不仅在于随处可见的“逸夫”建筑,更在于邵氏慈善为确保捐赠资金的制度设计。 “一专一”,邀请政府财政 让我们一起参与做大教育吧。少室慈善树立了公私合作的典范。除了慈善事业,他还创立了少室慈善品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逸夫对内地大学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逸夫基金会实施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与教育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我国“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政府合作,共同改善我国办学条件的典范。”
未经审查不予资助
根据《香港逸夫基金会内地教育补助金项目管理办法》,高等教育或基础教育领域的项目申请须经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审核后推荐给逸夫基金会。未经专家评审的项目将不会获得入场券,也不会获得逸夫基金会的资助。
熊丙奇分析说,逸夫基金会的运作方式非常符合我国内地的教育实际。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的审核,确保其捐赠的项目不是“短期”项目——逸夫基金会明确规定,捐赠建设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在长期领域建设。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保留学校;该项目的使用寿命至少为50年。
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的参与,明确了受捐学校的义务并得到有效落实。例如,逸夫基金会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资助本科及以上级别院校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等建设。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为500万港元,项目规模为10,000平方米。 〜20,000平方米;项目单位保证能够按不低于1:3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基础教育比例不低于1:1。
从命名上来说,“邵逸夫”或者“邵逸夫”已经成为不变的旋律。邵氏基金会资助的多个项目的建筑物均以邵氏先生的名字命名;对于基础教育项目,如果捐赠项目是学校的主要教学楼,学校将被命名为“逸夫学校”。 “邵氏”慈善品牌由此成立。
补助金将分两期发放
此外,在资金发放方面,逸夫基金会还有一层额外的保障——补助金将分两期发放。项目建筑主体竣工后,可申请拨付50%补助金;当项目建筑全面竣工并镶嵌命名完成后,即可申请分配剩余50%的补助金。
慈善捐赠与实际用途之间的差距往往成为慈善事业中的一个问题。为消除顽固问题,确保赠款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逸夫基金会要求各高等院校和教育部门(教委)设立赠款项目建设资金专户,将配套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拨入专项账户。实行统一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逸夫基金会的捐赠从项目申请、项目命名、项目建设管理到资金管理、项目验收等层层把关,形成了逸夫基金会严格的运作模式,有其商业精明和严密的逻辑考量。 ,他们一起完成了邵氏慈善品牌的旅程。
财经媒体人士罗昌平总结道:“邵先生对大陆的贡献之一,不仅仅是单向捐赠这些教学楼,还需要‘政府配套’作为条件,‘逼迫’财政投入。”这种杠杆效应应该对中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惠及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逸夫大厦图片
捐赠教育
40亿元
数以千计的逸夫大厦
覆盖31个省份
50所大学
截至2012年,邵逸夫25年来累计向内地教育捐赠47.5亿港元(近40亿元人民币),捐赠项目超过6000个。逸夫基金会已在中国大陆的大学、中学、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捐赠建设了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有趣的是,以他命名的“逸夫楼”,如果当地造价超过预算,最后一个“逸”点就会缺失,但如果资金充足,那就是满的。 (记者 李华 王丹阳)
说起邵逸夫——
80%网友第一
想起《逸夫塔》
数据来源:新浪微博民意调查
昨天,有网友在百度地图上搜索“一夫”,发现与他相关的地图坐标密密麻麻分布在全国各地。对于这样的善举,有网友评价“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也有网友表示“这见证了邵逸夫的慈善人生”。对于内地学生来说,逸夫楼是他们求学生涯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中大:为保护大树逸夫大楼南北不对称
中山大学逸夫文化艺术中心位于虹月花园内。该校的学生更喜欢称其为逸夫楼。大楼总投资1600万元。逸夫大厦于2001年捐赠400万港元,于2002年动工,2003年竣工。逸夫大厦的建成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细心的人会发现,大楼内的庭院里还保留着三棵大树。正是为了保护这三棵树,当邵楼最终建成时,南北并不完全对称。
暨南大学:迎送送行均在逸夫体育馆
位于暨南大学市中心的逸夫体育馆,是暨南大学校友们熟悉的一栋熟悉的建筑——这里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迎接和送行、参加一年一度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的地方。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大型考试也在这里举行。偌大的体育馆内,数百名学生同时答题,场面相当壮观。
1998年入学的程先生说,刚到暨南大学时,他背着一大包小包走进逸夫体育馆报到。紧接着,开幕式在这里举行。邵逸夫体育场陪伴郑先生度过了难忘的大学生活。
化工:“逸夫3号馆一楼”已成旅游景点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内有逸夫人文博物馆、逸夫科学馆、逸夫工程博物馆、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逸夫楼等。这个“逸夫3号馆一楼”现已成为校园景点。因其融合现代科技建筑理念而荣获大量奖项。鲜为人知的是,邵逸夫于1990年代初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艺人培训中心,为香港和内地的电视娱乐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 (记者徐静、陈翔、张耿良,通讯员孙宏志、卢建民、黄爱成、卢庆雷、董新军、彭美蕾)
寻找那些年陪伴你的逸夫楼
“毕业已经很多年了,我对母校、包括逸夫大厦的印象依然很深。”昨天,上海持续下雨。在复旦大学逸夫楼前,回母校缅怀的曹云婷告诉记者,她对母校的感情很浓,每年都会回母校好几次。 “而逸夫大厦是必去的地方之一。”
复旦大学逸夫楼是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赠1000万港元、国家教委拨款256万元人民币合资兴建的。位于邯郸路北校区。除复旦大学外,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内均设有逸夫楼。
昨天,上海某高校论坛发起了一场名为“寻找那些年陪伴你的逸夫楼”的活动。不少网友晒出自己在逸夫大厦前的照片,也有网友谈论自己在母校逸夫的时光。大楼里发生了令人难忘的故事。
网友哀悼
@流水归家:老头子,祝你好运!感谢老人的善良,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逸夫楼”学习、上课。
//@热心峰体育论坛:老人虽然走了,但您的善心却散落各处。邵氏大厦随处可见。我们这里还有一家医院。每个人都会记住你。干得好!
@徘徊在雪天的孤狼:今天回母校参观逸夫大厦,楼前有新的年轻面孔拍照留念,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未来。我感谢这个跨越百年沧桑的人。感谢那些培养人的人!
山东大学校友杨健:你走了,但楼还在。我们班的每一位毕业生都要在逸夫楼前留作纪念。今天我们记住你了。 (记者何汉富、陈庆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