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5|回复: 0

北京使馆区:见证新中国外交史的波澜壮阔发展之路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2-8 01: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使馆区,一半外交史。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使馆区的规划建设是体现首都特色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北京已建成三个使馆区,分别是位于建国门外的第一使馆区、位于三里屯的第二使馆区、位于亮马桥的第三使馆区。还有一座正在开发建设中。位于东巴第四使馆区。

第一使馆区是新中国最早的使馆区,位于长安街延长线北侧。以此为重要坐标,新中国外交走出了波澜壮阔的发展道路。

破旧立新

说起中国使馆区,就不得不提到北京的东交民巷。它记录了中国人民的屈辱,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荷兰、日本等国先后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界”。从此,这里不再受清政府管辖,成为列强享有特权的“国中之国”。

1928年各国使馆迁至南京后,直至北平和平解放,各国使馆仍驻东交民巷。 1950年1月6日,北京军管会发布公告,郑重宣布收回被占领的北京帝国主义军营土地,并征用其全部建筑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东交民巷作为使馆区的历史已经结束。

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一边倒”、“另起炉灶”、“先打扫卫生、后待客”三大外交政策,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社区。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11月,世界上有6个亚洲国家、12个欧洲国家同我国建交,掀起了第一次建交热潮。

各国外交官陆续抵达北京,对使馆馆舍提出了巨大需求。但当时北京的办公空间比较紧张,适合用作使馆馆舍的房屋更是凤毛麟角。尽管每个国家都选择了自己的建筑,但并不完全令人满意。有的办公室、宿舍分散在很多地方,有的位置不方便。有的仍继续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例如,原民主德国、缅甸、匈牙利驻华使馆分别使用了原德国、比利时、匈牙利驻华使馆建筑。

有鉴于此,外交部经过认真研究,于1950年12月15日首次提出:“如果拟制定由许多驻华使馆自筹资金修建新使馆建筑的计划,而又不影响我们首都的城市建设规划,一方面可以集中各国使馆,方便工作,方便我们管理,也有利于我们的城市建设。”他还就在华设立使馆的原则和地点提出了一些建议。这标志着中国新使馆区建设正式启动。

周恩来总理还对使馆区建设作出批示:使馆建筑不应星罗棋布于东西方,应迁出城外,否则有损民族感情。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研究编制了首都使馆区建设规划草案。关于使馆区的布局,当时确定的原则是:

使馆区采取集中、分散的方式,在城市郊区采用分散组团布局;紧邻绿地,环境优美,附近不受高楼大厦遮挡。每块土地面积被认为是1.5公顷;交通便利,靠近天安门、外交部、机场。 ,车站连接方便;不宜靠近国家重要机关、军事单位、科研机构。

时代的标志

1955年,北京市市政部门开始筹建建国门外使馆区。 1957年,第一批使馆建筑落成,后来成为印度、哥伦比亚、斯里兰卡、越南、埃及、阿尔巴尼亚等国驻华使馆,其中包括后来被用作美国大使馆的建筑。 (美国、印度使馆分别于2008年竣工,2012年迁至第三使馆区)。总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000平方米。

1958年,第二批使馆大楼在此建成,后来成为古巴、蒙古、爱尔兰、保加利亚、英国等国驻华使馆和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商务办事处,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由此,形成了现在的第一使馆区。

东起东长安街齐家家园路口,西至东二环。最长距离约1.22公里。北起日坛北路,南至建国门外大街。最长距离约1.26公里。总面积约60公顷——这是第一使馆区第四大面积。鉴于外国驻华使馆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将光华路西段北侧日坛地区6公顷土地纳入第一使馆区。

中国政府之所以统一建设,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建材和建筑市场尚未开放。如果你要盖房子,首先要向国家申报一份建筑材料的使用计划,比如使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使用多少。您只有在获得批准后才能购买。建设单位也按照国家计划完成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外国使馆几乎不可能在北京找到承包商,用他们设计的建筑材料来建造他们的使馆。因此,第一使馆区以统一政府兴建的使馆为主,尚无自建使馆。

对于使馆位于第一使馆区的国家,中方提供的建筑面积相当大。通常包括大使官邸和外交官宿舍,有的还设有幼儿园、学校、儿童游乐场和体育活动场所。区、温室及其他附属设施。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必要时,接受国应当协助使馆为其人员获取适当住宿。”根据这一规定,中国政府在第一使馆区周围修建了两栋外交公寓,即齐家家园外交公寓,建于20世纪50年代,位于建国门外大街北侧;建国门外外交公寓建于20世纪70年代,位于建国门立交桥东北侧。

1959年12月,齐家园外交公寓第一栋大楼落成,第一批各国驻华人员入住。北京建筑设计院顾问总工程师程茂琨介绍,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电梯。当时,设计师们把上海平房里的老式英国电梯拆了,运到了北京。

这两栋外交公寓主要用作外交官的住所。房子宽敞,适合居住。印度、巴基斯坦、古巴、斯里兰卡等国驻华外交官是公寓的主要住户。一些外国驻华新闻媒体机构也租用外交公寓作为办公场地。

外交形势



徐一聪曾任中国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1963年至1971年在古巴驻华使馆第一使馆区担任中文翻译。他回忆,当时第一使馆区的建筑已经基本竣工,而且都是独立的庭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布局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在第一使馆区设有使馆的国家与我国有着友好关系,如古巴、波兰、越南、阿尔巴尼亚等。” 1960年9月28日,中国与古巴正式建交。许一聪表示,古巴是整个西半球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意义重大。

“在使馆安排上,我国和古巴采取了对等的做法。古巴在哈瓦那为我们提供了使馆大楼,我们也在北京为他们提供了使馆大楼,地点在建国门外秀水南一街。”徐易聪说,当时古巴驻华使馆有办公楼、大使官邸、住宅楼三栋建筑。后来,由于使馆扩建,人员增加,住宅楼改建为办公楼,因此不少外交官搬到了戚家园外交公寓。

齐家园外交公寓的公共设施很多,包括食堂、球场等。徐一聪回忆:“我每天中午从使馆步行去吃饭,有时还在那里打篮球。”使馆经常举办招待晚宴等活动。徐一聪记得,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使馆视察。

第一使馆区还见证了中美正式建交前的趣事。

1971年4月,著名的“乒乓外交”结束后,美国在北京秀水北街3号设立联络处。 1974年至1975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担任驻华联络处主任。他因经常与妻子骑着自行车穿越北京的弄堂,被称为“自行车大使”。

老布什在北京期间受到多位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以至于后来老布什感叹:“我担任驻华联络处主任34年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它一直在变化”。这也体现了他对中美关系的深刻理解。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美国驻华联络处升格为美利坚合众国驻华大使馆。 2008年,在亮马桥地区兴建的美国驻华新使馆落成启用,由此从第一使馆区迁至第三使馆区。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已与183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其中大部分在华设有使馆。这些使馆的服务工作主要由北京外交服务局负责。该局隶属于外交部,是实行法人管理的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53年6月成立的外交部门。

使馆区不仅为驻华外交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促进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第一使馆区为中心,北京最早的国际商业休闲区逐渐崛起。其中友谊商店、国际大厦、赛特购物中心等都是北京几十年来著名的地标建筑。

当前,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继续发挥使馆区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环境国际化水平,是充满希望、充满希望的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7:09 , Processed in 0.2447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