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音乐节目流行趋势分析:从选秀造星到娱乐模式的演变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26 14: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冷眼看电视(微信号:冷眼看电视),禁止转载。】

文/荣荣为《冷眼看电视》特约撰稿人

策划/冷眼君

1. 音乐类节目流行趋势概述

首先我们来引用一张音乐财经网在总结2004年到2016年主流音乐综艺节目时绘制的时间线图,图中显示了音乐节目的四个节点:2004年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综艺,2012年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升级版选秀节目,2013年《我是歌手》的歌手竞赛模式,2013年以《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新生代音乐节目。

音乐教育综艺、2016年以《谁是大歌王》为代表的娱乐综艺。

如果将这些节点稍微合并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2年《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的出现,让自2004年超级女声以来沉寂了8年的音乐节目重新焕发生机,《我是歌手》等职业歌手比赛节目相继复活。2015年底,随着《隐秘的歌王》《我的歌神》等节目的出现,音乐节目开始向娱乐模式发展。今年上半年,传统的职业歌手或业余选秀比赛模式开始没落,《看见你的声音》《我想和你一起唱》的出现,让娱乐模式持续火爆。

在此,我依然认为综艺节目的火爆是有周期性的,娱乐化音乐节目火爆的时候,也可能是其衰落的开始,而竞赛模式衰落的开始,也可能是热身的过程。2012年选秀节目的复兴,以及即将重启的选秀模式,都证明了这一点。但单纯照搬过去的节目模式,注定跟不上时代潮流,无法满足观众新的期待。比如《中国好声音》的主持人轮换所体现出的公平性,《你的梦想是什么》的全屏化,都俘获了新的观众,成为收视的热点。《超级女声》也将近几年大受欢迎的真人秀训练模式加入,效果值得期待。随着即将重启的竞赛模式,又能加入哪些新元素,俘获观众日益增长的期待。

在我看来,对传统大体音乐流派的进一步细分,是一种寻求创新的方式。

2. 音乐节目进一步细分

这类音乐节目只是在多种音乐类型中选取了一个子类别,或者子类别中特定的音乐表现形式。这类音乐节目的细分,其实就是对观众群体的细分,也意味着受众面的缩小。一般来说,对于追求影响力最大化的电视节目来说,可能是一种比较不利的状态。但这种不利只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节目都是围绕一个核心观众群体制作的,所以所谓的观众群体狭窄,只是每一档节目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后面的事情也类似,就是如何在稳固这个核心观众群体的基础上,拓展观众群体的外围。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一档细分化的韩国音乐节目进行阐述。

《Show Me the Money》(简称SMTM)是韩国Mnet电视台自2012年起每年6月和7月制作播出的嘻哈歌手选秀淘汰节目,被普遍认为是韩国第一竞技节目,也被称为说唱版的《我是歌手》。第五季于5月13日(周五)正式开播。

虽然在韩国仍属主流音乐流派,但以说唱为表演形式的音乐节目《Show Me the Money》影响力并不大。不过,该节目已连续播出五季,每季参赛人数较上一季均有所增加。第四季参赛人数为7000人,新一季参赛人数超过9000人,其中不乏专业歌手。

自13日周五播出第一集以来,该剧在综艺节目搜索量中一直稳居前三。从下图5月22日的搜索量可以看出,排名第二的是《无限挑战》。如此稳定的搜索量也间接证明了该剧在网络上的高人气。

1. 保留说唱精神的原生态

Hip-Hop起源于美国非裔群体,是多种元素构成的街头文化的统称,一般包括MC(说唱)、DJ(旋转唱片和混音)、街舞(break)和涂鸦艺术四大元素,Rap,或者MC,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

稍有了解黑人文化的人一般都知道,黑人文化长期以来被排除在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之外,遭到了相当长时间的歧视和忽视。说唱作为一种音乐表达形式,传达着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对自身处境的不满和对主流社会的愤怒,是一种具有强烈反文化倾向的亚文化,这种强烈的文化气质正逐渐体现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身上。

对现实的反叛、完全或极端的自我表达,是嘻哈文化的主要特征,因此节目参与者的说唱,充斥着对物质的追求、对暴力的描写、意味深长的动作,虽然被静音、打马赛克、或直接剪辑,但双方紧张的对峙、满屏的XX还是一览无余。因为这档节目也曾多次收到广管局的警告和处罚,所以这种极端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很好的控制,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原生态的保留,这些或许只是表达方式的极端。同样,说唱歌词中年轻人的自我表达和叛逆精神,还是能让不懂圈外人感同身受。因为音乐本身的性质,支持的人大多是年轻人,从每年暑假的播出周期可以看出,SMTM主要针对的是年轻观众。

除了强烈的叛逆精神和自我表达,还有平等理念的体现,从初选环节制作人与选手面对面的评审,到不断强调“没有第二次机会”,从制作人随意的坐姿到夸张强烈的肢体语言表达,评审时坐在椅背上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过制作人因为选手的精彩表现,在评审时趴在地上的情况。这些都符合这一音乐类型的文化气质。



2. 赛制、舞台设计符合定位

节目的赛制和舞美是节目的框架和门面,对节目的连贯性和独特性非常重要。舞美是比较统一的金属风格。赛制每季都会有微调。

因为第五季只播出了第二集,所以我们就以已经完整播出的第四季为例,四组知名音乐人担任制作人,每组由两到三名制作人组成。

1)符合各制作人评审标准的参赛者将通过严格评审立即获得参赛资格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选秀节目里导师和素人之间最亲密、最平等的评判方式,大大提高了亲切感,也满足了年轻人追求平等的心理。为了体现公平,选手面对的制作人也是随机出现的。

2)四组制作人将接受60秒表演时间的单独评判,可选择通过或失败。表演结束后,只要有一组制作人没有按下失败按钮,他们就会晋级。其中近一半将面临淘汰。

当选手被淘汰时,舞台周围会出现火焰并缓缓降下,而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被淘汰选手被火焰包围并逐渐吞噬的场景。这种风格的舞台设计完美地渲染了选手被淘汰时的紧张恐怖氛围。这是第四季相较于前几季的进步,相比平淡无奇的淘汰出局方式,这种极具表现力的出局方式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主持人抽签选出一人进行对决,由该人决定与谁对决。在规定的时间内,选择节奏,根据节奏写歌词,准备表演。根据制作人的选择,两人中必须淘汰一人。

4)制作人上台表演后,选手将反向选择制作人,选择总数不足四人的制作人将与选择者一同被淘汰。

5)通过声源任务每组淘汰一名选手

这部分的对抗更加灵活,各自都有不同的形式。

6)四支制作团队将以 diss  形式相互竞争,最终由观众选择胜出

第三季的时候,流程是单人对决,没有什么鲜明的形式,而到了第四季,就改成了团体对决,并且采用了火药味和话题性都极高的 diss war(用歌曲攻击他人,达到抹黑或侮辱其他人或团体的目的,竞技嘻哈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决。事实证明,它确实催生了不少话题,虽然主要是负面的,但这种强烈的形式感和对话题性的把控,很让人期待。

两季的舞台设计也有了明显变化,比如第三季的单人决斗场景上面是,diss决斗场景下面是。前者比较没有辨识度,没有决斗的感觉,后者以擂台的形式呈现,上面是观众,给人一种罗马斗兽场的感觉,强调了决斗在即的感觉,更符合节目的气质。同时投票方式也有所改变,前者是比较常见的投票方式,而后者则是通过投掷不同颜色的毛巾来选出胜者,更直观,站在观众的角度也更公平。

7)观众评审团将投票选出首场演出的表演奖金,总金额最低的团体将被淘汰

8)第二场演出至决赛,决赛将进行现场直播

3. 编辑的魅力

1)倒叙、闪回的叙事方式

这是所有节目中常见的剪辑方式,在这档节目中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这里仅举一例。在第二期的60秒对决中,P型作为比较出名的人物,与制作人基本是同辈或者前辈,也是有一定期待的冠军候选人。在初选的第二阶段,他在节目进行到一半时就出现了,在忘词之后留下悬念,镜头直接切到了另一位选手,直到节目结束,P型才再次出现揭开悬念。



2)平行和对立的编辑技巧

从第一集的初选、第二集的单独点评,到第三集的一对一对决,由于演员人数众多,简单的线性剪辑不仅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很容易让观众失去继续观看的耐心。为了避免这三集出现类似的情况,在后期剪辑中采用了多重剪辑方式,主要有平行剪辑和对立剪辑两种方式。

比如在第四季第一期节目中,就首次将选手分为女选手、偶像选手、帅哥选手、大家熟悉的选手(参加过前几季的选手)、知名rap歌手、已经有话题度的选手(比如第四季的选手于泰云,他是制作人Zico的弟弟)等,将不同时期发生、由不同导师审阅的毫无关联的场景,进行平行剪辑,让它们并行呈现,互相影响。

第三集也根据几对更具事件性特征的一对一决斗进行剪辑,将决斗转化为不同的人物关系,有完全不相容的,有兴趣相同、默契十足的,有男女之间的决斗,有仇怨深重的,双方等级都较低,也有巅峰对决。

印象最深的一对情侣,是原本想选择偶像宋旻浩作为对决对象,却选择了女生,发展出“恋情”,将一对一的对决变成了一对一的约会。同样的对决方式,却前后不同的多重关系,让节目整体呈现了相对强烈的反差效果,相互映衬。

这样的剪辑方式,不仅让节目显得逻辑性强,增强了节目的戏剧张力,而且通过分类、对比的方式,更好地塑造了人物的突出性格。

4. 创建主题

最后不得不佩服的一点,还是制作人们制造话题的能力。首先是剪辑。前两季由于节目的“魔鬼剪辑”,选手间的矛盾被刻意夸大,片面的剪辑制作导师对选手冷酷苛刻等等,在制造了不少话题的同时,也引发了争议。甚至参赛歌手和制作人在自己制作的歌词里骂了节目,但还是再次参加了节目……

从第一轮海选开始就有各种奇葩、话题度极高的人物参加,初选时枪口指向YG宋旻浩,之后一对一选拔对决等一开始就激烈的对抗战也成功制造了不少“矛盾点”,节目从来不缺话题,这是比较负面的一面。

当然,成功的人物塑造也增加了很多正面的关注度,让人更容易记住每一个角色的故事和选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偶像宋旻浩和李准。看过节目的人,对这三个人的印象都很深刻,他们原本都是人气超高的知名,在此期间因为家庭原因退出圈内,选择了一份更加稳定的工作。而另外一个角色,在全程塑造形象的同时,也讲述了他如何因为怯场而无法睁着眼睛表演而被淘汰,然后克服重重阻碍重返舞台,进而从叛逆的极端人格到通过rap讲述自我成长的故事,实现了人物性格的逆转。

第三位则是宋旻浩。因为其叛逆、蔑视阶级的形象,偶像一直以来都被主流或者强势势力所排斥。而因为第三季的冠军是来自三大娱乐公司的偶像,同样是YG出身的偶像宋旻浩也一直是被嘲讽、被感叹的对象。与其他选手的心理战、“言语战”基本都是人物塑造的主线。比如最燃的diss ,最终安排就是宋旻浩和的对决。在节目的最后表现中,他也成功实现了自我的升华。

3. 总结:分段式音乐节目

回到最初的问题,关于受众群体狭窄的问题,说唱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一定程度上是一档“男生专属”、“说唱爱好者专属”的节目。很容易造成圈内人非常喜欢,而圈外人因为不了解、不感兴趣而直接无视。甚至可能因为制作本身的问题导致双方都不买账。

笔者认为,SMTM从以上四个方面实现了由内而外的拓展过程。首先从各方面保证了最大限度的还原和呈现该类型音乐的特殊气质,保证了圈内人的喜爱,同时通过节目制作过程中的选人、剪辑、宣传等环节的精心布局,吸引了圈外的热度。从下半场演出前的状态可以看出,节目吸引了不少女性粉丝,而且大部分都是女生。

初选以男性为主也说明节目通过良好的呈现方式成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初选人数的增多和专业选手的加入也说明节目越来越受欢迎,这种分段式的节目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让原本对音乐不感兴趣的人也感受到了这种音乐的魅力,愿意去了解甚至喜欢上它。

继《SMTM》之后,2015年Mnet制作播出了首档针对女性说唱歌手的真人秀节目,被称为女版SMTM,并在SMTM第三季中邀请了一些较为优秀的女性说唱歌手。2016年则制作了老年版《Hip-Hop 》,在嘻哈制作人的协助下,以8位奶奶级说唱对决舞台的形式呈现,均取得了不错的影响力。

国内首档电子音乐概念节目《中国好声音》也即将开播。节目邀请四位音乐人担任队长,每位明星队长有两组首发选手和两组替补选手,其中一组选手由电子音乐制作人、歌手和DJ组成,电子音乐制作人负责混音,DJ现场弹唱,歌手则会以独特的方式演绎歌曲。明星队长全程参与比赛,决定选手出场顺序,在音乐制作过程中给予建议和指导,并亲自参与表演。

目前,电子音乐在国内还不算太火爆,大家对它的了解也大多局限于夜店氛围音乐、DJ音乐等。其实电子音乐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该节目号称要把电子音乐带入大众的视野,填补电视上电子音乐的空白,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06:56 , Processed in 0.0670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