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64|回复: 0

红山文化:百年考古、五千年文明与一万年诸文化:探索史前文明的新高度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28 12: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介绍

该书是一本普及洪山文化的科普读物,分为洪山考古百年、洪山文明五千年、洪山文化一万年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红山文化的发现和命名过程,并考虑了红山模式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第二部分通过洪山民居、民生方式、服饰纺织、玉器、礼仪制度、陵墓等方面,展示了洪山文化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第三部分介绍了洪山文明的连贯特征,洪山文明在辽河流域西部继承和发展了多种考古文化类型,开创了史前文化的新高度。

关于作者

秦伯(1981—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现任赤峰博物馆副馆长、文化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曾策划“金枝荒漠——清公主娶赤峰历史文化展”等原创展览,并与浙江省博物馆共同主持策划“双碧同荣——洪山良渚文化展”。主编《赤峰博物馆百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发表博物馆学相关论文10余篇。

目录

简介 / 1

辽河流域文明的曙光 / 3

从红山遗址到红山遗产 / 8

第一部分:百年红山考古 / 15

序章:从沙果屯到洪山 / 17

探索:梁思勇和佟柱辰对洪山文化的贡献 / 23

命名:阴大与中国新石器时代 / 28

思考:苏秉琦与东山嘴与牛鹤梁遗迹 / 33

续篇:中华文明起源的洪山模式 / 43

第二部分:五千年的红山文明 / 51

大河山:地理与环境 / 53

地理 / 53

生活环境 / 57

生活在红山:房屋与定居点 / 61

挖掘和生活 / 61

结算 / 70

在红山吃:经济与生活 / 85

农业发展 / 85

猎人 / 95

烹饪生活 / 105

穿在红山:皮革与针线活 / 109

皮肤 / 109

桑蚕丝 / 110

目录

1 红山之玉:技术与艺术 / 115

精选翡翠 / 116

匠心工艺 / 119

各种形状 / 126

灵魂回归天地:葬礼仪式与丧葬习俗 / 135

土墩用石 / 135

埋在土坑里 / 142

灵性信仰:祭祀与崇拜 / 143

自然崇拜 / 143

祖先崇拜 / 146

走向灭绝:气候与资源 / 152

气候剧变 / 151

资源恶化 / 154

第三部分:10,000 年的红山文化 / 155

陶器的起源:小河溪古老而优雅的文化 / 157

小米村:兴隆瓦文化的食住 / 163

在房间里埋葬:住所还是埋葬?牺牲还是信仰?/ 172

四灵陶尊:赵宝沟文化时期的艺术与信仰 / 177

四面八方的分歧:小溪沿岸文化的多样性 / 185

雕刻的符号:早期写作的发现和解释 / 191

尾声 / 201

序言

秦波委托我为她的第一本科普书《你好,红山》写序言,说实话我很害怕。

在学术领域,虽然我曾两次作为执行组长主持过魏家窝铺洪山文化聚落遗址的发掘工作,也曾将一些肤浅的想法整理成文献给方家学者,但这些工作对于对洪山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把洪山文化的研究成果写成科普书籍的宏大事业。

20多年前,当我在课堂上听老师们介绍洪山文化时,我只对那些造型奇特的玉器、略显夸张的孕妇画像印象深刻,因为老师们说,这些都与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有关。2002年春夏,朱永刚和王立新带领我们六位同学在赤峰实习期间,收集了大量洪山文化的陶器碎片和石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些精美的细石叶和各种形式的石芯。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我的论文,我选择了青铜时代作为主要攻击方向,但当年牛鹤梁遗址的十六处遗址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仍然经常冲击我的视野。在韩国几所大学兼职讲师时,我还关注了东北的英子、魏家窝铺等遗址,介绍东北地区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在准备回国之前,我已经通过朱宏老师了解到,我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跟天井老师一起指导2008年本科生的实习,继续挖掘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

两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包括后来协助将魏家窝铺遗址申报为世界遗产,逐渐加深了我对红山文化的了解,特别是 2011 年 8 月,张忠培先生在曹建恩等人的陪同下,冒着酷暑指导魏家窝铺遗址的发掘现场, 我受益匪浅。张老师的指导方式是提问式的: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挖掘工作中遇到的收获和问题;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问我是怎么判断的;回答完如何判断后,我问是否有其他可能;绞尽脑汁分析其他可能性,问哪一种更有可能;在回答了哪一个更有可能之后,我问我为什么......

我读了他和其他几位专家写给国家领导人的一封信,呼吁将“洪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在张老师的影响下,我也慢慢学会了自问自答,不满意就不断查资料找答案。有时,当我无法让自己忙碌时,我会与我的学生一起查找信息并寻找答案。2015 年,林朝阳读完我的研究生后,主动要求去考古遗址学习,正好我师弟范胜英在朝阳发掘班拉山遗址,朝阳去班拉山遗址参与发掘,当时我就在跟他开玩笑: 派朝阳到朝阳挖掘洪山遗址。后来,他的硕士论文写了《洪山文化住宅遗址研究》,后来,我无意间在CNKI上看到,他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侦查专业的硕士论文引用了他的文章。

2019年6月,赵滨福教授在沈阳参加红山文化研究座谈会后跟我们聊起自己的想法时,我提出了“让红山文化更红,让牛鹤梁遗址更乐观”的口号,赵老师也跟我开玩笑说:要做“红牛”考古。

直到看到这份秦伯的手稿,我才深深地感叹:“红牛”考古应该这么做啊!

苏秉奇先生早就说过,考古是人民的事业。考古工作并不止于科学研究,也应该积极回应社会的热切关注。当学术界热烈讨论洪山文化何时以及如何进入文明社会时,也应该给予其他学科的学者平等的对话机会,让普通人及时理解每个观点背后的科学依据和逻辑体系。

《你好,红山》的手稿也应该有个逻辑系统。所以,在读完初稿后,我和秦波聊了聊,并结合她自己在博物馆的经历,把这本书当作一个展览来策划。因此,我们一起调整了稿件的目录,她根据新的稿件框架增加了新的内容,包括需要公众了解的洪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的历史以及红山文化的起源和流向,强调洪山文化的直接根系, 但也要追溯根源。

断断续续的一年多时间里,秦波反复收集资料,补充修改,这本书的手稿日臻完善。我还建议她找一些文史爱好者、中小学老师、政府工作人员、乡镇领导干部等,读一读初稿,大家不懂的东西继续修改,直到大家都明白为止。这本书不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的,但至少参与文化工作或者基层工作的人应该能读懂。

看完修改后的稿件后,感觉学术意义还是很强的,希望能多说些白话,但可能大家都专注学术研究太久了,对通俗语言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所以我就等待读者朋友们的热情反馈, 以便于作者进一步修订。

虽然最近围绕洪山文化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但当我通读秦波的手稿时,我还是避免了太强的研究眼光的牵扯,试着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学习。那么,我对这本科普书有一些提示:

首先,科普书籍也应该有灵魂。在海量信息和多元观点中,我们应该保持科普读物的主题,表达什么,向读者传达什么。我觉得她的灵魂也应该是她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始终把握这个中心思想来组织材料、选择词句。

其次,科普书籍也应该有学位。读者的基本定位也可能与写作和表达方式有关,任何一本科普书籍都不可能照顾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但《你好,红山》至少应该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读者通过这种阅读,了解当下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进展。

第三,还应该有一定数量的科普读物。科普书籍不宜过大,不宜追求材料的全面性和观点的新颖性。刘国祥先生的《洪山文化研究》有500多页,可以说是洪山文化研究成果的巅峰之作。《你好,红山》可以像一本加厚的杂志,图片信息更多,观点更简洁,读者两三个小时就能看完,应该不错。

以上几个方面是我看稿子时想到的,不知道第一次写科普书的秦波在开始写作之前是不是已经想到了这些事情。不过,如果这本科普书真的看起来像个展览,那么这个“展览”似乎还是成功的。

总之,我衷心祝贺这样一本关于这样重大学术话题的科普书,秦波做了很好的尝试,我们应该向她学习,让洪山文化更受欢迎。今年恰逢

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希望我们借此机会携手合作,让红山文化更加红红乐观,早日成功申报世界遗产,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

程景娇

2024 年 3 月,长春

附言

我出生在赤峰市,我对赤峰的热爱来自于我对家乡的眷恋。红山是赤峰的代名词,我从事文化和博物馆工作后,才逐渐理解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2009年夏天,我满怀热情地结束了在北京的研究生学业,回到赤峰博物馆,成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文化和博物馆工作者。在这7年的社教工作和6年的展览工作中,我接触到了数以万计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参观者,其中包括各级领导和各个领域的专家。由于我和观众的接触比较多,所以我作为美术馆对展览的终端,更加关注观众的意见和看法。很多观众因为洪山文化来到赤峰,如何让大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深入了解红山文化,成为我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慢慢地,我想出了一个想法:充分吸收洪山文化的研究成果,写一本普通观众都能理解的洪山文化科普书籍,让公众全面了解洪山社会的发展,了解从洪山文化到洪山文明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普及洪山文化, 并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020年冬季,由赤峰博物馆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策划的“两反同荣——洪山良渚文化展”在赤峰博物馆隆重启动。在筹备和对接本次展览的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关于良渚文化的书籍,从专业、通俗的书籍到儿童绘本,都是针对不同层次和年龄的观众的,类型和内容都非常丰富。这让我的想法更加强烈:我必须写一本关于洪山文化的科普书。

2022 年春天,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了复旦大学,借助该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我收集和查阅了大量关于洪山文化的资料,经过一年的写作,终于拿出了初稿。但我知道,我的专业方向并不在洪山文化领域,而只是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通俗的语言,所以当我拿出初稿的时候,我非常紧张。于是他邀请了吉林大学的考古学家程敬娇对手稿进行学术检查。程先生的观点合乎逻辑,对洪山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他调整了整个稿子的框架,提出了“看图说”的写作原则,还对整个文本进行了增删、修改、打磨,从而创作了今天的小书。同时,为了向公众展示一本图画书,程老师还积极联系绘图组的老师,对文中所有的线稿和图版进行了详细的编辑。

在上海逗留期间,我的研究生导师,年近80岁的中央民族大学李星女士,多次打电话询问稿件的写作进度,提出了她的想法和意见,最后把稿子全程审阅了,还对一些表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参观期间,复旦大学文化博物馆系的卢剑松老师也密切关注了这项工作,多次对稿件的撰写提出中肯的建议,还非常认真地给我写了一封推荐出版信。我的老领导,赤峰博物馆原馆长刘兵先生,也全程审阅了手稿,并提出了详细的修改建议。在此,我

衷心感谢以上各位老师!这本书的出版,绝不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大家辛勤付出的结晶。

吉林大学朱永刚教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党宇研究员、中国文化遗产学会文化遗产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宋玉涵共同推荐并感谢他。

写稿子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自我意识的过程。生活在红山文化发现并命名的地方,我经常“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处这座山”,通过资料的梳理和这本科普书的写作,我对红山文化有了整体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也尝试跳出红山,去看红山。我时常感觉到,几代洪山文化学者的不懈努力,逐渐揭示了洪山社会的发展,构建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洪山古国,验证了洪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化、融合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所以,我也很清楚这本小书在未来的作用和意义。

由于知识有限,难免会有遗漏,诚挚恳请前辈、专家、读者们指正。

最后,该书得到了赤峰市委宣传部和赤峰博物馆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中国文化遗产协会文化遗产传播委员会也给予了悉心指导

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走进红山,触摸红山,感受红山,爱上红山!

秦波

2024 年春季 赤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8:39 , Processed in 0.0996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