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真实战斗力的全面解析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9-29 08: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真实战斗力。朝鲜人民军最初是由原抗日同盟军和八路军归来的朝鲜人为骨干组建的。它在朝鲜战争初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果。从战争开始一直到仁川登陆,美国和日本对朝鲜军队的评价非常高,称朝鲜军队战斗力强大,类似于二战中的德国军队。我对这个说法持保留态度。在我看来,夸大对手的实力,其实只是在给自己的失败找一块遮羞布。评价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必须从编制、装备、人员素质、指挥能力、部队作风、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综合衡量。下面简单讲一下我军的基本情况、装备、训练、士兵素质、指挥人员素质、实战表现等方面,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一、军队基本情况 朝鲜人民军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深受苏联军队、日本军队和人民解放军的影响。可以说是三者的混合体。众所周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人民军的建立,离不开苏联的大力支持。朝鲜人民军的编制、装备、训练和战术基本上都是苏联模式。该学说是苏联军事学说的翻译,特别强调政治教育。在军事体制上,朝鲜人民军实行一人军长制,各级政治副军长。朝鲜人民军给这位政治副官起了一个具有朝鲜特色的名字——文化部副部长。每个营级以上军官都配备一辆汽车和一名女秘书,这对于志愿军官兵来说尤其难以接受。由于韩国成为日本殖民地五十年,许多韩国人曾在日本军队服役。

不管怎样,很多人都加入了中国战场上的朝鲜志愿军。这些人回到朝鲜后,成为建军之初的骨干来源之一。因此,朝鲜人民军也深受日军的影响。例如,虽然编制体制是苏联式的,但各级编制的名称却是军团、师、旅、联队、旅、中队、班。这些是典型的日本标题。受日军影响最深刻的是,朝鲜军队延续了日军严格的等级作风,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军中打骂体罚的现象相当严重。从一些志愿军官兵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军没有军衔标志,职务级别很难认定。中朝两军互动时,朝鲜军官中尉往往表现得意气风发。运动战时期,中朝两军混在同一地点时,甚至发生过人民军一名连级军官嚣张地命令我军高级将领洗脸的情况。当得知眼前这个衣着朴素、被视为勤务兵的男子竟然是志愿军的高级将领后,这些朝鲜军队的中下层军官顿时吓得手足无措。与中下层军官相比,朝鲜师以上高级军官对志愿军十分尊重。这不仅是因为这些高级军官中有不少原本是八路军、东北抗联、解放军的中下级指挥员。他们尊重我们。我们对军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与我们的浴血奋战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这也是因为朝鲜军队高级军官的政治水平比中下级军官要好很多。这种没有军事民主的严格等级作风,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限制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但又没有太多的作战经验。作战骨干比例较小,作战经验不足。各级军官都不能实际指挥。即使能力不足,也能起到坚决执行上级意志的作用。

具体来说,朝鲜人民军往往作战极其勇猛,不肯后退。当士气高涨、指挥者意志坚定时,往往表现得十分顽强,但战术却比较僵化。然而,一旦进攻受挫,或者军官失去自上而下的控制,或者指挥员自身战斗意志不足,部队的士气往往十分明显,战斗力直线下降,前后截然不同,而且甚至全军崩溃。这种现象在一些缺乏八路军骨干或四路归来官兵的部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解放军对朝鲜人民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高级将领和有组织地返回朝鲜的部队上。从中国返回朝鲜的官兵总数几乎占战时人民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解放军的一些机动灵活的战术和一些建兵经验也被带到了朝鲜军队。与很多人想象的相反,解放军对朝鲜人民军的影响力不仅远不及苏军,甚至不及日军。这是因为朝鲜人民军是由苏联顾振组建和训练的,从一开始就以全面苏维埃化的方向为军队建设的方向。解放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比如机动性、灵活性;军事民主;不以夺取土地为目的,而以消灭敌人的体力为重点;以战养战;官兵平等;申诉活动;群众工作;优待俘虏,瓦解敌军。他们都被朝鲜军队中的苏联顾问和归国苏联军官视为“不正规”和“游击习惯”而被抛弃。它被苏联正式而严格的军事路线所取代。此时,以金雄为首的从中国返回朝鲜的军官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并试图进行一些抵抗、纠正和整合。但由于朝鲜整体政治走势和军方的影响,实际上收效甚微。微。



战争初期,完全苏化、几乎不受解放军影响的第3、第4师,真正被朝鲜军统视为精锐。 2、装备作为日本长期苦心经营的战争基地,日本在战败投降时在朝鲜留下了大量的装备和物资。但朝鲜人民军从一开始就走的是全苏联机械化道路。日军留下的装备物资大部分由东北民主联军支援,保留的极少数只送给各保安部队、警备队、训练所训练使用。朝鲜军队中的苏式装备都是二战时期苏军使用的成熟产品,或者说是战后苏军更换的装备。朝鲜半岛的工矿企业大部分集中在朝鲜,可以保证一些轻武器、弹药和炸药的供应,也可以制造一些自制的轻武器(如仿49式冲锋枪)但所有重型武器都依赖从苏联进口。作为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进攻的主力拳头,第105装甲旅和独立坦克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两支装甲部队装备的是T34-85,这在当时还是苏军的前线装备。同时,我们解放军还是杂兵器,这给军队的后勤补给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相比之下,朝鲜军队的全苏机械化在后勤保障方面比我军的万国牌杂武器优越得多。不过根据后来志愿军的经验,苏式枪械并不比我们的杂牌武器好到哪里去。比如TT33不如毛瑟炮弹,DP28轻机枪不如捷克式,不如美国M3,莫辛-纳甘步枪不如中国式和美国M1903步枪。库柳诺夫重机枪的轮式炮架不适合朝鲜山区。

苏式装备对朝鲜人民军战斗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火炮的数量和质量上。人民军一个师拥有12门122毫米榴弹炮、36门76毫米加农炮、12门SU76自行火炮、18120迫击炮、8182迫击炮、108门60迫击炮、45毫米反坦克炮。 42 扇门。这样的装备水平不仅比黎伪军要好,而且远远比同时期解放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还要好。但由于朝鲜工业配套能力不足,大部分炮弹只能依赖从苏联进口。一旦补给数量跟不上消耗数量,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最极端的情况发生在仁川保卫战期间。由于朝鲜坦克部队极度缺乏高爆手榴弹,只能使用穿甲弹来对付美军和伪军的有生力量。战斗效果可想而知。令人不解的是,朝鲜人民军不仅在装备供应上高度尊重苏联武器,而且在具体做法上也十分刻板。这不仅体现在志愿军入朝初期,也体现在急切求援的人民军官兵看到志愿军装备的杂七杂八的武器时,他们的失望、不屑、轻蔑是明显的。而且,战争初期的大田战役之后,人民军损失巨大,武器弹药装备严重短缺。尽管遭到美军飞机的轰炸,但仍硬性从苏联进口装备,艰难地将其运送到前线。一路上都遭受了损失。大部分。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中,平均每个师每天能够运送到前线的物资只有15吨左右。考虑到当时前线人民军的满员率只有一半左右,这意味着每人每天的物资供应最多也只有3公斤左右。

苏的武器装备中有很多自动枪械,消耗的弹药也不少。如此少的补给,自然严重削弱了前线人民军的战斗力。许多火炮因缺乏炮弹而不得不撤回休整,从而使前线部队的火力大幅削弱。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在首尔、水原、大田三场战役中缴获的大量美国装备和物资利用率极低。大量完好的美国装备被遗弃和忽视。仁川登陆后的9月17日晚,海军陆战第一师横扫富平市。这是战前作为驻韩美军补给基地而建的城市。仓库里完好地堆放着约2000吨美军战前留下的各种炮弹和机枪子弹。美军意外收到这批物资,欣喜若狂。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从7月初到9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占领富平市长达两个半月之久。在此期间,前线虽然作战物资极其匮乏,但始终没有充分利用被俘行动,最终完好无损地留下了这座城市。将它们全部归还给敌人。我军以战养战、以夺取补的作风在人民军队中没有得到继承。三、训练 战争爆发前,朝鲜人民军的训练非常严格、艰苦。这对于三分之二没有实战经验的新组建的军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一定的作战能力有很大帮助。不过训练指令都是参照苏军的,学起来也是一样的。由于军事传统、作战环境、作战风格、保障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适用于苏军的教义不一定适用于韩军。



举个例子,吴瑞林将军在他的《抗美援朝第42军》一书中这样记载:我志愿军刚入朝时,第42军派出第125军副军长儒复东线的一个师和两个营深入敌后寻找人民军。剩下的。找到朝鲜陆军第12师2个残缺旅(营),组成中朝联合游击支队。该支队试图利用黑夜歼灭或驱逐敌后伪第8师的警卫部队。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第12师却受到了苏军训练的影响。突击队也大喊“乌拉!”在夜间攻击时,从而暴露目标。他们在近距离被敌人火力击毙,伤亡惨重。连续两次攻击都失败了,他们只得放弃原定计划,绕道而行。第12师由第47军的朝鲜士兵组成。朝鲜战争爆发时,其编号为第七师。战争开始后不久改名为第12师,并在八月攻势中获得“安东”师的荣誉称号。该师指战员在47军内部作战多年,对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应该非常熟悉。当该师返回朝鲜时,距战争爆发仅两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内,进攻的准备工作和部队的重新装备整编都必须完成,所以苏式训练不能花太长时间。战争爆发后,战斗频繁而激烈,不可能有时间平静地训练。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半年后,这支原本来自四野的部队就变成了这样。受苏联训练影响如此之深,其他部队的情况可想而知。

4、士兵素质 从士兵素质来看,战争开始时,朝鲜人民军约有三分之一有作战经验。有的来自抗日联军,有的来自八路军,大部分来自四野,极少数来自苏军。抗日联军和八路军战士有着丰富的敌后游击战争经验。这一事实对美军登陆仁川后朝鲜军队在洛东江前线的大溃败起到了作用,并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四个野战的官兵有着丰富的运动战、穿插战、绕道战经验,也打过一些硬仗和野战阵地防御战(例如47军黑山封锁战,极大地锻炼了第7师官兵)未来的朝鲜军队)。这些官兵成为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在苏军服役的朝鲜借调官兵数量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坦克部队,这些部队是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进攻的骨干力量。作为朝鲜人民军进攻先头部队的第105装甲旅和独立坦克团在大田战役后损失惨重。朝鲜军队将第105装甲旅升级为装甲师,但只运送了少量坦克作为补充,但在战后得到了苏联的紧急援助。大部分坦克编入第16和第17装甲旅,分别装备43辆和40辆T34坦克。补充装备相对容易,但发展技术部队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新部队各方面还没有完全融合,战斗力有限。因此,战后朝鲜人民军坦克部队的素质明显下降。总体来说,相比于以伪警察、伪宪兵为骨干,再加上一些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强人组成的李伪军,战争初期的朝鲜人民军士兵素质应该是据说还不错。

战争爆发后不久,由各边防部队扩编的第7、第8、第9、第10师,不得不紧急补充大量新招募的人员,缺乏训练,缺乏作战骨干,缺乏素质他们的军官。因此,他们的整体素质与前期有所不同。与组建的七个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美军介入后,朝鲜速胜的希望落空,前线朝鲜军队损失极其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军司令部热衷于利用在朝鲜调动的人力组建新的师、旅。从战争初期的10个师、1个坦克旅和1个独立坦克团,到6个月后迅速扩大到28个师、3个坦克师和一些旅和卫戍团。这些新部队的忠诚度和执行命令的决心固然有保证,但由于训练不足,作战骨干极度缺乏,实际战斗力十分有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线人民军部队以南方招募的新兵为主,北方调动的部队为辅。从南方招募的新兵,训练时间只有三五天,最多不超过七天,就重新加入战斗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可想而知。由于损失惨重,大田之战后,虽然他们在战斗间隙尽力补充兵力,但前线各师的平均兵力不足编制人数的一半。在北方老兵的带领和监督下,南方新兵依然能战斗。然而美军登陆仁川后,战场形势发生逆转,釜山前线的人民军惨败。此时,南军大量新兵外逃,从而形成连锁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1:23 , Processed in 0.08519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