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互联网隐私保护案例汇总:答题必备,冲刺期必看

[复制链接]

9420

主题

0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470
发表于 2024-10-1 13: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的问答案例喂养已经开始。让我们突出重点。基本上都是今年新发的病例。

⏰本期共有13个网络隐私/网络隐私保护案例:

01.北京召开个人信息保护案件审理情况新闻通气会

02.国家网信办查处违法APP

03.通信公司电话营销案例

04.汽车信息APP无效授权案例

05.云南电子医保卡诈骗个人信息案

06.浙江销售假冒网红课程案

07.福建某公司系统入侵案

08.上海物流公司信息泄露案



09.在意大利被禁止,以保护用户隐私数据

10. 隐私政策的问题

11、免费解密版APP成为手机窃听器

12.45亿国内快递信息泄露

13.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

喂食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冲刺期大家需要的理论速记、案例采集、高频理论、话题评论、热点总结都会持续进行。

无论你是缺钱还是已经报名了很多课程,相信这里的内容能够真正帮助到你。

总而言之,最后一个月,给自己留点时间比较重要。

1、北京召开个人信息保护案件审理情况新闻通气会: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个人信息保护案件审理情况新闻通气会,重点关注APP非法收集、泄露个人信息问题、保护死者的个人信息以及获取个人信息。针对版权行使等问题,通报了8起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典型案例,涵盖电子商务、移动办公等多个行业领域。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强化案件的宣传引导作用,推动网络个人信息处理者自觉遵守政策法规,积极配合监管执法,向社会传达保护个人信息的价值取向,从源头上减少隐私纠纷。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国家网信办查处违法APP:2022年11月,针对社会公众对APP以胁迫、诱导、诈骗等恶意方式非法非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强烈反映,国家网信办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条例规定,将依法查处“超级保洁管家”等135款存在问题的应用程序。此举体现了我国坚持依法管理和治理互联网,持续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日常监管,不断加大执法力度,维护网民个人信息合法权益。 (来源:央视新闻)

3、某通讯公司电话营销案:孙某在某通讯公司办理了电话卡,却不断接到营销人员以员工名义打来的推销电话。他向该公司和某政务平台投诉均未得到解决,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公司停止营销并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1033条第1款对通过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侵犯他人私生活安宁的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公众对此强烈不满。该公司未经授权多次向孙某拨打销售电话,侵犯孙某的私生活,构成对孙某隐私权的侵犯。 (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2月9日)



4、汽车信息APP授权无效案例:卢某使用汽车信息APP查询某品牌汽车的报价,却陆续接到另外两家品牌汽车经销商的电话。他认为自己的手机号码被非法泄露,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认定,诉讼中汽车APP提交的后台授权数据存在异常。该IP地址和备注姓名与原告真实情况不符,不能认定其已获得有效授权。该APP未经用户正式授权同意,向其他经销商提供用户个人信息,构成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年11月2日)

5、云南电子医保卡诈骗获取个人信息:2023年1月,云南省怒江公安分局发现,在某地注册了大量用于洗钱的支付宝账户,且账户所有者毫不知情。的相关行为。经查,某公司以帮助地方医保部门免费推广“电子医保卡”为名,骗取医保部门授权文件,然后分包给各城市“地方推广”团伙,诱骗乡镇居民挂号。 “电子医保卡”并骗取手机号码。 、验证码和身份证信息,在各平台批量注册网络账号,然后出售给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网络流氓等团伙用于下游犯罪。此举不仅侵犯了注册用户的隐私权,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来源:公安部官网)

6、浙江销售假网红课程案:2023年5月,浙江省宁波市公安机关发现,李某成立网络媒体公司,联系“网红”低价出售“网红教材”在直播页面上。以此为诱饵,诱骗用户购买商品并提供个人信息,然后将相关信息出售给下游诈骗团伙。他们利用受害人对网络直播行业不了解但渴望成为“网红”赚钱的心理,对网民进行定向营销。他们在骗取受害人大量培训费、服务费的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的隐私权。 (来源:公安部官网)

7、福建某公司系统入侵案:2023年2月,福建省厦门市公安机关发现某公司信息系统遭到攻击,导致大量用户信息泄露。经调查,微马发现公司系统的交易记录等信息具有经济价值,并指使他人通过黑客手段侵入系统,非法获取大量系统用户个人信息,并转售给他人,然后,他们拨打骚扰电话并邮寄产品。以及其他方法对受害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非法侵入公司系统、非法获取个人信息、非法将个人信息用于商业目的等,均属于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行为。 (来源:公安部官网)

8、上海物流公司信息泄露案:2023年3月,上海闵行公安分局在侦查一起网络诈骗案件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准确掌握了受害人的网购记录、物流信息等公民个人信息。经调查,彭某等人发现有人在境外网站上收费索取购物物流信息。他们立即联系该人获取木马程序,并应聘成为快递公司员工。他们利用工作之便,将木马程序植入快递公司的业务电脑中,并获取大量信息。快递信息,并利用上述信息进一步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构成对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侵犯。 (来源:公安部官网)

9、意大利颁布禁令保护用户隐私数据:2023年3月31日,意大利个人数据保护局宣布暂时禁止意大利用户访问,并以此审查非法收集用户数据的现有证据,成为首个迄今为止。正式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禁令的国家打响了监管人工智能隐私数据的第一枪。对于外界对安全性的质疑没有正面回应,也无法避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原理与用户数据的使用之间的直接冲突。在数据保护层面,技术发展和政府监管之间需要新的界限,以解决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个人信息训练下一代产品时出现的用户隐私侵犯问题。 (来源:澎湃新闻)

10、抖音隐私政策存在的问题:抖音短视频平台的隐私政策比较复杂。绝大多数用户没有仔细阅读,而是直接勾选“同意”。结果,用户不明白他们可以调整自己的隐私设置。如果他们检查一切,如果你“不同意”,你只能退出交易或取消注册。这种简单的全有或全无的操作模式导致实际应用中成本高、效率低——阅读冗长而复杂的隐私条款会花费用户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并且可能受到教育背景造成的理解偏差。虽然音短视频平台已经履行了告知义务,但用户的“同意”在本案中很难被视为自主权的表达。卢娟,付丽乐,张兆丹. 用户隐私关注视角下的短视频平台算法治理述评——以抖音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45 (05):127-136+150。)

11、免费解密版APP成为手机窃听器:2023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手机APP等多领域乱象。 315信息安全实验室对十余款常用应用软件的破解版进行监测,发现一款视频App内嵌了三个第三方插件,可窃取用户的互联网硬件地址、手机识别码、电话号码等信息。卡只要运行。识别码等关键识别信息。此类盗版应用非法、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构成对用户隐私权的侵犯。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大查处和曝光力度,继续对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威慑,同时引导用户从正规渠道下载APP,维护用户合法权益和合法权益。兴趣。 (来源:央视科技)

12.45亿国内快递信息被泄露:2023年2月12日,一个机器人在中国泄露了45亿个人信息。数据主要来自各快递平台和购物网站,包括用户名、电话、地址等。根据机器人管理员提供的截图,数据量超过45亿条,数据库大小为435.35GB。此次数据泄露主要来自物流和电商行业。主要原因包括主动或无意协助数据泄露、API数据接口泄露、企业内部数据库泄露等。企业需要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人员管理,注意防范内幕行为。 ,采取必要的数据安全解决方案保障企业办公安全,同时对第三方合作伙伴在访问数据时进行必要的控制,严格保护用户数据安全。 (来源:澎湃新闻)

13、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2023年2月6日,为优化服务供给,改善用户体验,维护良好信息消费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行业内,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关于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的通知》,内容包括确保安装知情同意、服务事项提前告知、合理申请使用权限等、信息准确登记等,以规范、严格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保障用户隐私权。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科创星域】 ( 京ICP备20013102号-15 )

GMT+8, 2025-5-5 15:33 , Processed in 0.1291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